教会史 (The Church in History)

CHRIS88

基督门徒
管理成员
VIP
注册
2006-05-10
消息
13,669
荣誉分数
1,375
声望点数
393
http://cclw.net/book/TheChurchInHistory/

第壹部 初期教会
第一章 新约教会的诞生
第二章 教会在风暴中(33-313)
第三章 教会内部的成长(33-25)
第四章 教会全面得胜(313)
第五章 教会日形稳固(325-451)
第六章 教会渐趋腐化(100-461)
第七章 教会历劫而存,继续增长(376一754)
 

第贰部 中世纪教会
第八章 教会丧失领域(632-732)
第九章 教会组成联盟(751一800)
第十章 教皇权势的发展(461一1073)
第十一章 教会被政府控制(885一1049)
第十二章 教会分裂(1054)
第十三章 修道主义与克吕尼革新运动
第十四章 教会为自由奋斗 (1049一1058)
第十五章 教会继续为自由奋斗 (1056一1073)
第十六章 教会被迫妥协(1073一1122)
第十七章 教会发起十字军运动 (1096一1291)
第十八章 教会权势顶峰时期 (1198一1216)
第十九章 教会权势衰微 (1294一1417)
第廿章 教会内部的困扰 (1200一1517)


第叁部 改教时期的教会
第廿一章 教会开始动摇 (1517年10月31日)
第二十二章 教会大大骚动(1517一1521)
第二十三章 德国教会的改革
第二十四章 瑞士的改教运动
第二十五章 重洗派
第二十六章 西欧的改教运动
第二十七章 苏格兰教会的改革(1557一1570)
第二十八章 英国教会的改革(1534一1563)
第二十九章 罗马教会从事改革(1545一1563)
第三十章 复原派教会为生存奋斗(1546一1648)


第肆部 改教后的教会
第三十一章 英国教会仍然动荡(1558一1689)
第三十二章 公理派 浸礼派
第三十三章 亚米纽斯主义贵格
第三十四章 敬虔主义 莫拉维弟兄会
第三十五章 苏西尼主义, 神体一位论, 现代主义
第三十六章 循道派
第三十七章 东方教会与罗马教会
第三十八章 德国与英国的宗教生活
第三十九章 改革宗教会大受逼迫
第四十章 教会再度增长 —— 自公元1500年到现在
 
第伍部 新大陆的教会
第四十一章 教会进入新大陆
第四十二章 教会经历大觉醒
第四十三章 新兴国家的教会
第四十四章 十九世纪初期的教会
第四十五章 教会处于混乱时期
第四十六章 教会面对新问题
第四十七章 加拿大教会
第四十八章 教会努力保守信仰
第四十九章 教会联盟与联合
第五十章 回顾与前瞻
 
 
第壹部 初期教会

第一章 新约教会的诞生
 
1.教会的历史背景

  旧约圣经、有关弥赛亚的应许、基督生平及使徒行传,都是教会历史的最佳导论。

  起初神的启示是给全人类的。但在旧约时代,神只向第一位希伯来人亚伯拉罕,启示他所应许的救赎;神对这位信心之父说:「万国都必因你得福……」。当新约教会诞生时这个应许便得到应验,因为救赎的福音藉着教会被传到了外邦各族(加三8)。现在,正如起初一样,全人类都可以有份于这真信仰的福祉。

  希伯来人是旧约真理的领受者,神又在末世差遣他的儿子耶稣基督,向他们晓谕他自己(来一1一2),但他们拒绝基督,不接受他是旧约所应许的弥赛亚,因此,神将福音转而传给外邦人。

  由于这个历史背景,基督教和犹太教就有了密切的关系。耶稣基督是神在旧约所应许的弥赛亚君王,他的降临是神应许的实现。马太特别警觉于新、旧约的关联,因此在他写马太幅音时,常在纪录耶稣的事迹之后附上一句:「这是要应验先知的话……」。



2.教会的本质

  耶稣基督藉着传道、受死与复活,将旧约的「国族教会」扩大,而成新约的「普世教会]。他清楚地说明了这个新教会属灵的本质。他并未让教会成为一个机构,却强调建造教会当依循的法则;他并未指示门徒教会表面的架构当如何,却差遣他们出去,奉他的名传扬因信得救的福音;甚至当他警告门徒将会遭到逼迫时,也不是指罗马皇帝,却说是「地狱的门」。在即将离世之际,他应许赐下圣灵,这圣灵将带领他的门徒进入真理。并且圣灵降临也是他的门徒要将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地极的记号。耶稣的一切教导可以证明一个事实:这个新约的教会乃是一个属灵的团体,是由圣灵建造,也是由圣灵亲自引导的。



3.有形环境的预备

  圣经说:「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的儿子……」(加四4),这句话清楚说明神预备了有形的环境来迎接他儿子的降世,以完成救赎大工。神到底如何预备?新约教会的诞生,以及教会自耶路撒冷向外扩展时期的世界情势到底如何?

  当时的「世界」是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路加多次在他的福音书中提到罗马帝国的历史事件,显示这些史实对耶稣临世的重要性。例如路加福音中提到:「该撒亚古士督有旨意下来……」(路二1)以及「该撒提比留在位第十五年……」(路三1)。

  大罗马帝国为传播福音预备了最佳的有形环境。它平息了多年蛮族间的争战,代之以和平的气息;它建设了伟大的桥梁与公路网,使旅行者的足迹可以踏遍当日的「世界」;它安定了海盗出没的海域,使航海旅行及海运贸易成为当时最通行之事;它也保护了它的臣民,使他们免于强盗及暴动的扰害。所有这一切条件都有利于福音使者的工作,使基督的使者可以沿着罗马帝国为「军事目的」所建的大道,把「平安的福音」传到全世界。



4.属灵环境的预备

  不仅有形的世界环境给宣教士有利的条件,连属灵与知识的环境也为宣教工作做了周全的预备。 希腊将它的文化传遍了近东地区,也以它的文明「征服」了罗马帝国。 希腊语言成为当时的世界语言,以致保罗在罗马帝国内到处传讲福音时,可以用希腊文与听众沟通。 在传道旅程中,保罗向犹太人提及旧约经文时,引用的是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这是旧约圣经在公元前二百年左右,由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的译本。

  希腊哲学使许多人对他们所认识的神只产生怀疑,以致逐渐将各种神秘怪异的活动视为神话及传说。民间的神只早已名誉扫地,但罗马官方仍然鼓励这种地方性的宗教,主要是利用宗教来减少平民的造反。至于罗马的国家宗教,则纯以政治为目的,并不能为烦乱的心灵提供真实的安宁。这一切带给人类的,不过是道德的真空,并不能造福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福音带着平安的应许来到世上。它应许人罪得赦兔、担重担的得安息、在基督里有确据、赦宥、生命与救赎。这真是打入人心的大好信息,而这「时候的满足」,也使真道的快速传播成为可能。



5.教会的扩展

  促使教会从发源地耶路撒冷往外扩展的原因很多。神直接启示彼得,向他说明神的教会应该包括外邦人;司提反的殉道,以及保罗等人的逼迫,使初期信徒不得不离开耶路撒冷,分散到各处;五旬节时,寄居异邦的犹太人从各国回到耶路撒冷,他们亲睹圣灵所动的工,当他们再回到寄居地时,也把救恩的信息带到那里。

  正式被教会差派的宣教士,如保罗等人,把福音传给外邦的异教徒;非正式被差派的许多初期信徒,也主动、热诚地往多处为基督作见证。



6.教会的特点

  起初耶路撒冷教会有属灵美好的名声;信徒在爱中合而为一,共享物质的好处,关怀各人的需要;教会诚然是「同心合意」的。

  这个年轻的教会也有败德的行为及意见不合等污点。自私自利成为绊脚石;使徒建立的教会面对党派、讼案、滥用圣餐等问题。犹太信徒和外邦信徒格格不入,不易接纳对方为弟兄。

  虽然有这许多因人而来的缺点,教会仍然是基督的身体。为了这教会,神预备了世界;为了它,基督献上他自己;也为了它,使徒们受苦又受死。

  如今,藉着圣灵的祝福,这块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即将变成大山,充满天下。(但二35)

  


研讨问题:

  1.教会是什么?教会的工作是什么?教会的头是谁?

  2 . 加拉太会三8一14说明旧约犹太人和新约信徒的关系是什么?

  3.加拉太书四4的「时候满足」对于耶稣基督的降临有何意义?

  4.耶稣为建立教会做了什么事?

  5.圣灵为初期教会做了什么事?

  6.为何彼拉多用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写耶稣十架上的牌子?

  7.希腊文化对初期福音的传播有什么影响?

  8.为什么犹太人这么难接纳外邦人?他们后求是怎样被说服的?

  9.教会是有形的,还是属灵的?为什么?

  10 . 初期教会时代所行的神迹有什么功用?

  11.什么是希腊文化?

  12 . 在基督福音信息临到犹太人之前,试想,腓利会不会前住撒玛利亚传福音、设教会?他可不可能去向一个埃提阿伯人传道?
 
第二章 教会在风暴中(33-313)



1.教会的英勇时代

  基督早已预先告诉他的门徒说:「他们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们」。 教会的第一个三百年,信徒不断经历火炼的逼迫,这段时期被称为「教会的英勇时代」。



2.使徒教会遭受逼迫

  许多教会领袖及新兴教会的信徒,为了信仰而受苦。新约圣经中可以看到早期逼迫的记载。彼得和约翰不止一次地下监受刑;司提反与雅各均遭杀害,以殉道者之身受死。

  有一次,保罗在哥林多的同工被犹太暴民拖进罗马方伯迦流的公堂,迦流不愿审问,要犹太人自己去处理;当犹太人仍不停地控告保罗,方伯生气地把他们撵出公堂。

  基督徒最先所受的逼迫是来自犹太人,但过了不久,罗马政府对基督徒的态度也有了改变。



3.第一个逼迫基督徒的罗马皇帝——尼禄

  公元64年,当罗马皇帝尼禄(Nero)在位时,罗马城发生一场大火,延烧了六天六夜,全城绝大部份焚为灰烬。谣言传出,放火者是尼禄王本人,于是引起罗马人对皇帝的愤慨;为了转移百姓的怒恨,尼禄便嫁祸于人,将焚城巨祸归咎于基督徒。虽然这是捏造的控告,却有无数基督徒被捉,遭到残酷的逼迫。有些人被缝在兽皮里,任凭猛犬撕成碎片;有的女人被绑在野牛后面,拖曳至死;入夜以后,基督徒一个个被绑在尼禄庭院的火刑柱上焚烧,凡是恨恶基督徒的罗马人可以自由进入庭院参观。在这同时,尼禄王本人则驾着马车在庭院中绕行,邪恶地享受这幅残忍的景象。

  根据传说,使徒彼得与保罗都在尼禄逼迫期间相继于罗马殉道。据说,彼得是倒钉十架而死,在行刑前,他要求将十架倒置,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配与他的主以同样方式去世。身为罗马公民的保罗,则被斩头而死。

  这时期对基督徒的残杀,只局限于罗马城,还没有扩展成全国性的大逼迫。



4.伊格那丢、游斯丁与坡旅甲

  接下来的一百年中(公元68~161年),罗马帝国尚没有对基督徒作全国性的逼迫,只在某些地区分别处死基督徒。这期间最著名的几位殉道者是: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丢(Ignatius),士每拿主教坡旅甲(Po1ycarp),以及伟大的护教士游斯丁(Justin)。游渐丁勇敢地着书,竭力而有效地为基督徒辩护。

  依格那丢(公元67一110年),是在皇帝的命令下被捕,被宣判投入罗马的野兽笼。他早已渴慕这份将生命献给救主的荣耀,因此他说:「愿野兽急切地扑向我,否则我将激动它们。来吧,群兽们;来吧,撕裂和践踏,碎骨与断肢;来吧,恶魔凶残的折磨;唯让我得着基督。」

  坡旅甲是经使徒亲自带领的最后一位信徒。他被捕后,被带到士每拿的竞技场中,场内坐满了观众。由于在基督徒的敬拜场所中,没有神像的设置,异教徒认为基督徒不信神的存在,控告他们是无神论者。罗马地方官提醒坡旅甲,既然他年事已高,不如藉着与重众一同呐喊「除掉无神论者」以表示自己的悔悟,坡旅甲直视着眼前的群众,用手指着他们喊着说:「除掉无神论者!」

  接着地方官对他说:「辱骂基督,我就释放你!」

  但坡旅甲回答说:「八十六年来我事奉他,他未尝亏负过我,我怎能咒骂这一位曾经拯救我的人?我是基督徒,他是我生命中的王!」

  于是地方官向群众宣布说:「坡旅甲承认他是基督徒了!」

  群众喊叫说:「把他烧死!」

  立时,木材堆集了起来,坡旅甲请求不必将他捆在火刑柱上,他说:「就让我这样吧,因为那加给我力量的必能帮助我坚立在柱前,无须用钉子将我钉牢。」于是柴堆被点燃起来,当火焰吞噬坡旅甲之际,他大声祷告说:「主啊,全能的神,基督的父,我赞美你,因你使我配在此时此地加入你见证人的行列,得以分尝基督所饮的杯。」坡旅甲于公元156年殉道。

  殉道者游斯丁(公元100一166年),是一位哲学家,他与另外六位基督徒一同在罗马被鞭打后斩首,他以喜乐的见证面对死亡。他最后的话是:「我们不求别的,只求为主基督耶稣受苦;因为在基督审判台前,这将带给我们救恩与喜乐。」



5.马可奥热流继续逼迫

  罗马皇帝马可奥热流(Marcus Aurelius)下召将基督徒的产业归给告发他们的人。这个召令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凡想得到基督徒产业的人,立刻就向政府告发,逼迫也随之成为全国性的行动。基督徒在各处被搜查出来,遭到严审及杀害,他们的财产也同时归给了告发者。

  在高卢(今日法国)南部,里昂和维也尼教会也在马可奥热流统治下大受逼迫。政府使用各种酷刑,威逼基督徒否认信仰,但当那些逼迫者发现没有任何刑罚可以叫基督徒否认信仰时,他们便将有罗马公民身份的基督徒斩首,其它基督徒则抛给竞技场内的猛兽。

  异教徒从远近各地涌进竞技场观赏,欢乐地看着基督徒步向死亡。最后轮到的一位是白兰地娜姊妹(B1andina),她已经亲睹许多人殉道,也不断鼓励其它基督徒要至死坚定;最后她自己带着感恩和喜乐,勇敢地走进竞技场,立时,一面网子将她罩住,把她展露在凶悍的野牛面前,好几次野牛用尖角将她抛上高空,终于把她蹂躏至死。

  他们将殉道者的尸首焚烧,把灰烬洒在隆河里,并讥讽地说:「这下,且让我们看看,他们的身体还会不会复活?」



6. 风暴中的平静

  马可奥热流去世后,逼迫平息,平静约有七十年;其间除了公元200年至211年皇帝瑟维如斯(Septimius Severus)在位时的短期逼迫外,教会大致来讲,都得享安息。

  这期间,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曾掀起狂烈的逼迫,俄利根(Origen)的父亲与许多殉道者一起被处死。俄利根在他父亲殉道之时,仍是个年幼的孩子,他的母亲费了好大的努力才拦阻他不走上殉道者之路;后来,他成为基督教最伟大的学者,这时期,另一位殉道者是一位伟大的教父爱任纽(Irenaeus),他曾以精彩的文笔写了「驳异端书」。



7.摧毁教会的努力

  第一位有计划地要毁灭教会,而展开全国性大逼迫的皇帝是德修(Decius)幸亏他仅在位两年(公元249~251年)。经过七年喘息之后,教会又进入皇帝瓦勒良(Valerian)的逼迫;接下来,教会再度获得四十年平静。公元303年,罗马皇帝戴克里仙(Diocletian)又开始大肆逼迫,他的继承人加利流(Galerius)也继续逼迫之举,直到公元311年。

  这时期基督徒所遭受的折磨,极其残忍恐怖,非笔墨所能形容。教堂被毁、圣经被焚,无论殉道人数或刑罚的残酷,此次逼迫都远超过其它各次,因为这次逼迫是有计划、全面的行动,存心要把基督教从帝国中连根铲除。杰出的教会领袖居普良(Cyprian)就是在此次逼迫中殉道;俄利根于受苦刑后不治,也死在这个时期。

  许多罗马的基督徒在城郊的茔窟中找到避难所。这些茔窟乃是一大片深入地底的信道,由于罗马城是建在较软的石头上,政府严禁百姓在城区内埋葬死人,因此,在罗马城郊挖掘了许多又长又窄的隧道,彼此相连,长者可以蔓延五百哩,而且彼此跨越、转接,形成一个垂直的迷魂阵,有些地方甚至深入地下三十尺。就在这些隧道的墙边上,人们一排排地挖掘,安葬死人。一旦逼迫临到,许多基督徒就躲进这些茔窟中;他们也将殉道的弟兄姊妹被剁剩的残肢,埋葬在其中。

  戴克里仙和加利流的逼迫,是所有逼迫中最厉害的一次,但也是最后一次,异教世界终于耗尽它的威力,发完它的狂暴。



8. 加利流宣布停止逼迫

  公元311年,皇帝加利流突罗不治之症,痛苦万状,在病床上发布了一项诏谕,准许基督徒恢复聚会,并请他们为皇帝及国会祷告。

  加利流这项诏谕不能算是基督教的完全得胜,因为加利流只是给予基督徒一部份容忍而已,虽然如此,教会全面的得胜已经近在眼前了!

  


研讨问题:


  1.逼迫对于教会的影响是什么?

  2.解释以下名词:加利流、罗马茔窟。

  3.为什么有些基督徒渴望成为殉道者?

  4.罗马政府为什么要逼迫基督徒?

  5 . 为什么我们对公元70年到300年间的教会情况所知不多?

  6 . 阅读一些殉道者的传记,写下你的感想。
 
第三章 教会内部的成长(33-25)



1.教会内部成长的意义

  在时间上,本章和上一章均属同一时期。所谓教会内部的成长,是指教义(或信仰内容)及教会组织的成形。由于这两方面关系到神的真理以及教会内部的管理制度,因此极其重要。

  一些有恩赐的基督徒穷毕生之力,从圣经中发掘真理,驳斥当日错误的教导。他们为神、为教会完成了伟大的事工,本章特别介绍这些人和他们所努力制订的教义,以及教会组织与行政管理形成的经过。



2.教义重要吗?

  今天有许多人对教义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教义的分歧往往引起争论和辩驳,而教会的分裂也往往导因于教义的争辩,因此,他们认为教义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基督徒的生活。

  这种看法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许多传道人不注重将教义教导信徒和儿童,以致许多基督徒对信仰无知。这种认为教义不重是好猾、阴险,事实上是撒但最厉害的诡计。教义争辩过程是教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部份。



3.使徒后时期的教会领袖

  继使徒之后,负起教会领导责任的领袖,被称为使徒后时期的教父,因为他们曾接受使徒直接的教导,都活在第二世纪的前半期,其中有五位知名者: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与黑马(Herma),安提阿的依格那丢,士每拿的坡旅甲,和亚历山大的巴拿巴(Barnabas);此外,还有两位姓名不详。

  读者当还记得,耶稣的门徒有相当长的时间不明白他的教训;从教父们的著作中也可以发现,基督以后的一百年间,初期信徒尚不能深入明白圣经所启示的真理,他们对基督教的认识非常简单,只认识基督是真神的启示者以及崇高道德的宣告者。使徒后时期的教父们为了更深明白基督的真理,他们专心致力。深思揣摩并提笔著述对基督的体认。



4. 护教者

  异教徒不但逼迫基督徒,也攻击基督教信仰;他们捏造许多荒谬的故事,控诉基督徒的罪行,并误传基督教的教训;为了回应这类攻击,有些基督徒起而着书,为基督教辩护,而成为当代的「护教者」(Apologists)。

  护教者为他所确信的真理辩护,为了向异教徒知识份子阐释基督徒信仰,并答辩对方的攻击,迫使他们深入研读圣经,因此初期教会在基督教真理的认识上也有了长进。

  最出名的护教者是游斯丁,他出生在撒玛利亚的示剑,那儿有雅各井,耶稣曾坐在该井与撒玛利亚妇人交谈。游斯丁的父母都是异教徒,游斯丁专修哲学,甚至在他成为基督徒以后仍披着哲学家的斗蓬。当他在以弗所进修旧约先知书时,他归向了基督。在一本书上,他这样写着说:「霎时,一道火焰从我心灵深处点燃,一股对先知与基督的爱流涌溢,他们所传讲的才是万物肇始与终结的最古老、最真实的解释,这是哲学家们都该知道的,因为他们被圣灵充满,荣耀了造物真主,万物的神与父,并宣告真神之子耶稣基督。我发现唯独这种哲学才是稳妥而有益的。」

  公元153年,游斯丁在罗马写成了他著名的「护教书」(Apology),约于公元165年,他为了信仰在罗马被斩首殉道,因此他被称为「殉道者游斯丁」。

  克理索(Celsus)不是护教者,他对基督教信仰非常熟悉,然而他却一直没有成为基督徒;相反地,他于公元177年写了一本反基督教的书,题名为「诚实的对话」(A True Discourse)。克里索的思想敏锐,加上丰富的学识和才智,提出许多论点至今仍被非基督徒所采用,他的著作是异教世界对基督教最具威力的批判。七十年以后才出现了对他的反驳,这本精彩的护教著作是俄利根所写的「驳克里索」(Against Celsus),此书一出,克里索的论点终于全面溃败。



5. 错误观念的出现

  第二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两种异端,严重地威胁到初期教会,它们是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和孟他努主义(Montanism)。诺斯底主义强调基督在地上从未有过真正的身体;孟他努主义则认为基督所应许赐下的圣灵并未在五旬节时应验,圣灵的临在乃是「此时此地」的,他们并强调世界末日即将来到。这两种异端都在教会中拥有强大势力,然而他们的信仰却与基督教真理背道而驰。正确的教义固然重要,错误的教义更能危害教会,教会无法与错误的假教义共存,为此,第二世纪后半期,教会面临严重的危机。

  从以下这件事迹中,我们可以体会当时教会对异端痛切的感受:诺斯底派有一位领袖马吉安(Marcion),他在君士坦丁堡发迹后,搬到罗马;他大量捐钱、广行善事,并大事宣传诺斯底派信仰,因此,罗马教会中有许多人跟从他。士每拿主教坡旅甲本来往东部已经认识马吉安,有一次他赴罗马访问,不意在路上碰到马吉安,他正预备不加理会地走过去,马吉安拦住他,问道:「坡旅甲,难道你不认识我了吗?」坡旅甲回答说:「当然认识,我知道你是谁,你就是撒但的长子。」



6.教父们

  初期教会在教义上第一次大争论是有关基督位格的争论。我们知道基督是神的儿子,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他就是神。起先教会对这方面并不完全清楚,教会领袖们花费了许多时间精力,认真研讨、思想讨论,直到对基督有了正确的认识,今天我们能对基督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不归功于这些教父长期而精深的努力。这期间出名的教父,在帝国西部有爱任纽和特土良(Tertullian),东部有革利免和俄利根。

  爱任纽出生年代约在公元115至142年间。他在士每拿长大,亲眼见过坡旅甲,也听过他讲道。以后爱任纽搬到高卢(今日法国)的里昂城,成为当地的主教,后于公元200年为主殉道。爱任纽极认真研究圣经中对基督的教导,在他的名著:「驳异端书」中,他立下了「基督论」教义的典范。

  特土良约在公元150至155年间出生于北非的迦太基,后来赴罗马进修法律并执业律师;信主后回到迦太基,成为当地教会的长老。他对哲学与历史甚有研究,法学更是精湛。虽然他对基督的认识并未超越游斯丁和爱任纽,但他的用词表达极有恩赐,以致比前人更能把基督的教义用最清晰、最准确的字汇加以说明。

  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切勿与一百年前罗马的革利免混淆)则是一位在亚历山大能干的神学教授。

  俄利根是革利免的学生,但后来声望远超过他的老师,是初期教会最伟大的学者。他是一位精辟的思想家,写了许多伟大、博学的书籍。他的名著:「驳克理索」是对基督教非难者一部精彩的反驳。革利免与俄利根都借着作帮助初期教会信徒对基督的位格有更清楚的认识。



7.信经和正典的制订

  教会奋力驳斥诺斯底主义及孟他努主义的结果,产生了三样束西:信经、正典和教会组织。这三件事对后代教会影响深远。

  「信经」这个词源自拉丁文Credo,即「我信」的意思,因此所谓「信经」就是「信仰的告白」。为应对诺斯底主义和孟他努主义的危机,教会制订了「使徒信经」(Apostles’Creed),这名称是因信经内容综合了使徒的教导,它并不是使徒所写的。这是教会最早的信经,无怪乎今天许多信徒都会背诵。教会采用使徒信经,让每位信徒清楚知道基督教信仰真义,能分辨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的异端。

  「正典」(Canon),这个词有许多含意,在这里是「书目」的意思。为抗衡上述异端而出现的正典,是新约的正典,即确定新约圣经的书目。在与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争辩时,教会总会引用圣经,然而当时有许多基督徒的著述流传,因此必须确定那些是真正出于神的启示、具有权威的书信。在当时众多基督教著述中,最后被教会承认、接受而列入正典的经卷,就是我们今日所用的新约圣经各卷。



8.主教制的形成

  教会在对付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异端时,另一项新发展是在组织方面——教会产生了主教形态的管理。由于异端领袖也宣称他们有圣经根据,因此,教会必须确立自己的权威,以解释圣经的意思;权威的执行乃是透过治理教会者,就是「主教」(bishops)。教会从那时起,一直到宗教改革期间止,都是采用主教制。甚至今日仍有一些教会维持这种形态,例如罗马天主教、希腊正教、圣公会与循道会。

  教会最初的组织非常简单,只有长老与执事两种职份(「长老」一词源于希腊文Presbyter)。

  初期教会所有长老原本地位同等,然而渐渐地,每个教会都需要其中一位长老负起带领之责,他成了长老团的主席,带领崇拜并讲道。长老的另一名称是监督(希腊文为episcopos),「主教」(bishop)之词便由此而来。等到某一长老逐渐成为长老团的领导者,主教的头衔就加给他,于是其它长老的地位渐渐低于这位监督(或主教,),他也在无形中独揽了教会大权。希腊文称独裁为“Monarch",因此在教会中独揽大权的主教便称为「专制主教」(Monarchical bishop)。

  起初教会是设立在城里,城外仍为异教徒聚居之地,当基督教由城内往城郊传播时,城外的信徒就到城里聚会。城市和四周的郊区合称为教区(diocese),于是城里教会的主教变成了整个教区的主教,而造成所谓的区主教(diocesan bishop)。

  因为希腊文是当时的世界语言,因此所有教会的职称如执事、长老、主教、专制主教、区主教等均源自希腊文(diconos, presbyter,episcopal,monarchical bishop,diocesan bishop)。

  我们无法得知到底教会何时开始有主教,因为主教制的产生是逐渐的,而且各城市有主教制的时间也不一致,有些教会比罗马教会先有专制主教。约于公元110年,安提阿教会(即差派保罗和巴拿巴出去宣道的教会)已经有主教,名叫依格那丢,而士每拿也有坡旅甲为主教,他们二位都直接被使徒带领过,属使徒后时期的教父。罗马的第一位主教似乎是安尼克托(Anicetus),他自公元154到165年任罗马主教。到第二世纪中期,可以说所有教会都有了专制主教。

  主教被认为是使徒的继承人,这种观念给予他们无比的权威。伊格那丢强调主教是教会合一伟大的维系者,也是对付异端的伟大辩护者。他写信给非拉铁非教会说:「你们都要跟随主教,如同基督跟随天父。行事不可不经主教认可。」

  有相当长的时间,各城教会间彼此没有联络。公元200年后,由于对付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异端,各教会才渐渐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所有教会都采用同一的信经、同样的新约正典以及主教型态的教会管理;各异端则在教会以外成立他们自己的小教会,而大教会从此被称为大公教会或天主教会(Catholic Church)意即普世教会(Universal Church),以后我们将看到罗马天主教会的发展。

  当时最会表达教会观念的人是居普良,他约在公元200年生于北非的迦太基,终其一生都住在那里,是一位富有且受过高深教育的人,也是有名的修辞学教授。公元246年他成为基督徒,两年后成为主教,公元258年被斩首殉道。在他的书上,他说:「只有一位神,一位基督,一个教会及一个座位(「座位」是指「权柄中心」而言)。」他又说:「凡不在基督教会里面的都不是基督徒;凡不以教会为母的都不能以神为父;教会以外没有救恩;教会是主教所组成的,主教在教会里,教会在主教里,凡不与主教同在的都不在教会里。」

  教会在逼迫中,人数反倒增加,扩展到全罗马帝国,甚至将福音传给蛮族;在逼迫中,教会也发展了组织,制订了教义,准备跨入另一个新世纪。

  


研讨问题:


  1 . 「使徒后时期教父」是指什么人?他们属于什么年代?

  2.比较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及亚他那修信经中对耶稣基督位格的描述。

  3.解释以下名词:俄利根、居普良、诺斯底主义、孟他努主义。

  4.护教者有那些?他们的著作为教会成全了什么事?

  5.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收书人是谁?

  6.为什么使徒信经中对圣父和圣灵都只用一句话描述,而对圣子却用许多话描述?可见初期教会所面对的异端如何?

  7.教会的新名称是什么?代表什么意思?从何可以看出后来教皇控制教会的趋势?
 
第三章 教会内部的成长(33-25)



1.教会内部成长的意义

  在时间上,本章和上一章均属同一时期。所谓教会内部的成长,是指教义(或信仰内容)及教会组织的成形。由于这两方面关系到神的真理以及教会内部的管理制度,因此极其重要。

  一些有恩赐的基督徒穷毕生之力,从圣经中发掘真理,驳斥当日错误的教导。他们为神、为教会完成了伟大的事工,本章特别介绍这些人和他们所努力制订的教义,以及教会组织与行政管理形成的经过。



2.教义重要吗?

  今天有许多人对教义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教义的分歧往往引起争论和辩驳,而教会的分裂也往往导因于教义的争辩,因此,他们认为教义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基督徒的生活。

  这种看法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许多传道人不注重将教义教导信徒和儿童,以致许多基督徒对信仰无知。这种认为教义不重是好猾、阴险,事实上是撒但最厉害的诡计。教义争辩过程是教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部份。



3.使徒后时期的教会领袖

  继使徒之后,负起教会领导责任的领袖,被称为使徒后时期的教父,因为他们曾接受使徒直接的教导,都活在第二世纪的前半期,其中有五位知名者: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与黑马(Herma),安提阿的依格那丢,士每拿的坡旅甲,和亚历山大的巴拿巴(Barnabas);此外,还有两位姓名不详。

  读者当还记得,耶稣的门徒有相当长的时间不明白他的教训;从教父们的著作中也可以发现,基督以后的一百年间,初期信徒尚不能深入明白圣经所启示的真理,他们对基督教的认识非常简单,只认识基督是真神的启示者以及崇高道德的宣告者。使徒后时期的教父们为了更深明白基督的真理,他们专心致力。深思揣摩并提笔著述对基督的体认。



4. 护教者

  异教徒不但逼迫基督徒,也攻击基督教信仰;他们捏造许多荒谬的故事,控诉基督徒的罪行,并误传基督教的教训;为了回应这类攻击,有些基督徒起而着书,为基督教辩护,而成为当代的「护教者」(Apologists)。

  护教者为他所确信的真理辩护,为了向异教徒知识份子阐释基督徒信仰,并答辩对方的攻击,迫使他们深入研读圣经,因此初期教会在基督教真理的认识上也有了长进。

  最出名的护教者是游斯丁,他出生在撒玛利亚的示剑,那儿有雅各井,耶稣曾坐在该井与撒玛利亚妇人交谈。游斯丁的父母都是异教徒,游斯丁专修哲学,甚至在他成为基督徒以后仍披着哲学家的斗蓬。当他在以弗所进修旧约先知书时,他归向了基督。在一本书上,他这样写着说:「霎时,一道火焰从我心灵深处点燃,一股对先知与基督的爱流涌溢,他们所传讲的才是万物肇始与终结的最古老、最真实的解释,这是哲学家们都该知道的,因为他们被圣灵充满,荣耀了造物真主,万物的神与父,并宣告真神之子耶稣基督。我发现唯独这种哲学才是稳妥而有益的。」

  公元153年,游斯丁在罗马写成了他著名的「护教书」(Apology),约于公元165年,他为了信仰在罗马被斩首殉道,因此他被称为「殉道者游斯丁」。

  克理索(Celsus)不是护教者,他对基督教信仰非常熟悉,然而他却一直没有成为基督徒;相反地,他于公元177年写了一本反基督教的书,题名为「诚实的对话」(A True Discourse)。克里索的思想敏锐,加上丰富的学识和才智,提出许多论点至今仍被非基督徒所采用,他的著作是异教世界对基督教最具威力的批判。七十年以后才出现了对他的反驳,这本精彩的护教著作是俄利根所写的「驳克里索」(Against Celsus),此书一出,克里索的论点终于全面溃败。



5. 错误观念的出现

  第二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两种异端,严重地威胁到初期教会,它们是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和孟他努主义(Montanism)。诺斯底主义强调基督在地上从未有过真正的身体;孟他努主义则认为基督所应许赐下的圣灵并未在五旬节时应验,圣灵的临在乃是「此时此地」的,他们并强调世界末日即将来到。这两种异端都在教会中拥有强大势力,然而他们的信仰却与基督教真理背道而驰。正确的教义固然重要,错误的教义更能危害教会,教会无法与错误的假教义共存,为此,第二世纪后半期,教会面临严重的危机。

  从以下这件事迹中,我们可以体会当时教会对异端痛切的感受:诺斯底派有一位领袖马吉安(Marcion),他在君士坦丁堡发迹后,搬到罗马;他大量捐钱、广行善事,并大事宣传诺斯底派信仰,因此,罗马教会中有许多人跟从他。士每拿主教坡旅甲本来往东部已经认识马吉安,有一次他赴罗马访问,不意在路上碰到马吉安,他正预备不加理会地走过去,马吉安拦住他,问道:「坡旅甲,难道你不认识我了吗?」坡旅甲回答说:「当然认识,我知道你是谁,你就是撒但的长子。」



6.教父们

  初期教会在教义上第一次大争论是有关基督位格的争论。我们知道基督是神的儿子,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他就是神。起先教会对这方面并不完全清楚,教会领袖们花费了许多时间精力,认真研讨、思想讨论,直到对基督有了正确的认识,今天我们能对基督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不归功于这些教父长期而精深的努力。这期间出名的教父,在帝国西部有爱任纽和特土良(Tertullian),东部有革利免和俄利根。

  爱任纽出生年代约在公元115至142年间。他在士每拿长大,亲眼见过坡旅甲,也听过他讲道。以后爱任纽搬到高卢(今日法国)的里昂城,成为当地的主教,后于公元200年为主殉道。爱任纽极认真研究圣经中对基督的教导,在他的名著:「驳异端书」中,他立下了「基督论」教义的典范。

  特土良约在公元150至155年间出生于北非的迦太基,后来赴罗马进修法律并执业律师;信主后回到迦太基,成为当地教会的长老。他对哲学与历史甚有研究,法学更是精湛。虽然他对基督的认识并未超越游斯丁和爱任纽,但他的用词表达极有恩赐,以致比前人更能把基督的教义用最清晰、最准确的字汇加以说明。

  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切勿与一百年前罗马的革利免混淆)则是一位在亚历山大能干的神学教授。

  俄利根是革利免的学生,但后来声望远超过他的老师,是初期教会最伟大的学者。他是一位精辟的思想家,写了许多伟大、博学的书籍。他的名著:「驳克理索」是对基督教非难者一部精彩的反驳。革利免与俄利根都借着作帮助初期教会信徒对基督的位格有更清楚的认识。



7.信经和正典的制订

  教会奋力驳斥诺斯底主义及孟他努主义的结果,产生了三样束西:信经、正典和教会组织。这三件事对后代教会影响深远。

  「信经」这个词源自拉丁文Credo,即「我信」的意思,因此所谓「信经」就是「信仰的告白」。为应对诺斯底主义和孟他努主义的危机,教会制订了「使徒信经」(Apostles’Creed),这名称是因信经内容综合了使徒的教导,它并不是使徒所写的。这是教会最早的信经,无怪乎今天许多信徒都会背诵。教会采用使徒信经,让每位信徒清楚知道基督教信仰真义,能分辨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的异端。

  「正典」(Canon),这个词有许多含意,在这里是「书目」的意思。为抗衡上述异端而出现的正典,是新约的正典,即确定新约圣经的书目。在与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争辩时,教会总会引用圣经,然而当时有许多基督徒的著述流传,因此必须确定那些是真正出于神的启示、具有权威的书信。在当时众多基督教著述中,最后被教会承认、接受而列入正典的经卷,就是我们今日所用的新约圣经各卷。



8.主教制的形成

  教会在对付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异端时,另一项新发展是在组织方面——教会产生了主教形态的管理。由于异端领袖也宣称他们有圣经根据,因此,教会必须确立自己的权威,以解释圣经的意思;权威的执行乃是透过治理教会者,就是「主教」(bishops)。教会从那时起,一直到宗教改革期间止,都是采用主教制。甚至今日仍有一些教会维持这种形态,例如罗马天主教、希腊正教、圣公会与循道会。

  教会最初的组织非常简单,只有长老与执事两种职份(「长老」一词源于希腊文Presbyter)。

  初期教会所有长老原本地位同等,然而渐渐地,每个教会都需要其中一位长老负起带领之责,他成了长老团的主席,带领崇拜并讲道。长老的另一名称是监督(希腊文为episcopos),「主教」(bishop)之词便由此而来。等到某一长老逐渐成为长老团的领导者,主教的头衔就加给他,于是其它长老的地位渐渐低于这位监督(或主教,),他也在无形中独揽了教会大权。希腊文称独裁为“Monarch",因此在教会中独揽大权的主教便称为「专制主教」(Monarchical bishop)。

  起初教会是设立在城里,城外仍为异教徒聚居之地,当基督教由城内往城郊传播时,城外的信徒就到城里聚会。城市和四周的郊区合称为教区(diocese),于是城里教会的主教变成了整个教区的主教,而造成所谓的区主教(diocesan bishop)。

  因为希腊文是当时的世界语言,因此所有教会的职称如执事、长老、主教、专制主教、区主教等均源自希腊文(diconos, presbyter,episcopal,monarchical bishop,diocesan bishop)。

  我们无法得知到底教会何时开始有主教,因为主教制的产生是逐渐的,而且各城市有主教制的时间也不一致,有些教会比罗马教会先有专制主教。约于公元110年,安提阿教会(即差派保罗和巴拿巴出去宣道的教会)已经有主教,名叫依格那丢,而士每拿也有坡旅甲为主教,他们二位都直接被使徒带领过,属使徒后时期的教父。罗马的第一位主教似乎是安尼克托(Anicetus),他自公元154到165年任罗马主教。到第二世纪中期,可以说所有教会都有了专制主教。

  主教被认为是使徒的继承人,这种观念给予他们无比的权威。伊格那丢强调主教是教会合一伟大的维系者,也是对付异端的伟大辩护者。他写信给非拉铁非教会说:「你们都要跟随主教,如同基督跟随天父。行事不可不经主教认可。」

  有相当长的时间,各城教会间彼此没有联络。公元200年后,由于对付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异端,各教会才渐渐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所有教会都采用同一的信经、同样的新约正典以及主教型态的教会管理;各异端则在教会以外成立他们自己的小教会,而大教会从此被称为大公教会或天主教会(Catholic Church)意即普世教会(Universal Church),以后我们将看到罗马天主教会的发展。

  当时最会表达教会观念的人是居普良,他约在公元200年生于北非的迦太基,终其一生都住在那里,是一位富有且受过高深教育的人,也是有名的修辞学教授。公元246年他成为基督徒,两年后成为主教,公元258年被斩首殉道。在他的书上,他说:「只有一位神,一位基督,一个教会及一个座位(「座位」是指「权柄中心」而言)。」他又说:「凡不在基督教会里面的都不是基督徒;凡不以教会为母的都不能以神为父;教会以外没有救恩;教会是主教所组成的,主教在教会里,教会在主教里,凡不与主教同在的都不在教会里。」

  教会在逼迫中,人数反倒增加,扩展到全罗马帝国,甚至将福音传给蛮族;在逼迫中,教会也发展了组织,制订了教义,准备跨入另一个新世纪。

  


研讨问题:


  1 . 「使徒后时期教父」是指什么人?他们属于什么年代?

  2.比较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及亚他那修信经中对耶稣基督位格的描述。

  3.解释以下名词:俄利根、居普良、诺斯底主义、孟他努主义。

  4.护教者有那些?他们的著作为教会成全了什么事?

  5.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收书人是谁?

  6.为什么使徒信经中对圣父和圣灵都只用一句话描述,而对圣子却用许多话描述?可见初期教会所面对的异端如何?

  7.教会的新名称是什么?代表什么意思?从何可以看出后来教皇控制教会的趋势?
 
第四章 教会全面得胜(313)



1.「靠这记号,就必得胜」

  公元306年,不列颠的罗马军队拥立君士坦丁(Constantine)为帝,于是他接管了不列颠、高卢及西班牙。马克森狄(Maxentius)则管义大利与北非。但他觊觎统管整个罗马帝国的西部,渐渐公开地与君士坦丁敌对,君士坦丁乃决定先采取行动;在马克森狄备战之前,君士坦丁带着四千军人进攻义大利,到距离罗马北边十哩的萨克沙卢拉(Saxa Rubra),两军相遇。在罗马和马克森狄军队之间隔着台伯河(Tiber River),有米里维桥(Milvian Bridge)跨越其上。马克森狄的军队不但三倍于君士坦丁,而且有皇家术队及罗马军队中最优秀的军人。日暮黄昏,不知第二天的战事将有什么结果?

  君土坦丁发现自己正处于险境,他深深感到需要超自然的帮助,过去他沿袭父亲的信仰,相信波斯太阳神米斯拉,据说那是一位为真理公义而战的得胜者,是一住伟大的战神,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不少教徒。

  据传说,战争前一夜,君士坦丁看见西沉的日头之上有一十架,写着光耀的希腊文Hoc Signo Vinces,意思是「靠这记号,就必得胜」。

  第二天是公元312年十月廿八日,两军交接,引起一场可怕的战争,皇家术队勇猛如狮,他们从不退缩,但在这次战役中却大败,马克森狄全军覆没,他本人在过河逃命时不慎坠河,淹死在台伯河中。



2.米兰诏论

  米里维桥之役是世界史中富决定性的战役之一,此役使君士坦丁成为西罗马的主人翁,然而更深远的影响是:君士坦丁认定这次的得胜是由于基督教上帝的帮助,因此他自己做了基督徒,这位曾经拜太阳神米斯拉的皇帝,现在成为世界真光──耶稣基督的跟从者。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在米兰下了一道诏谕,此诏谕并未定基督教为罗马国教,也没有禁止异教崇拜,但它却远超过加利流在公元311年所下容忍基督徒的诏谕。米兰诏论宣布停止对基督徒的逼迫,并宣告良心的绝对自由,允许基督徒往罗马帝国内和其它宗教一样,可以享受法律前平等的地位。



3.教会得胜是一件奇迹

  米兰诏谕奠立了基督教胜过异教的里程碑,教会的得胜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奇迹。因为教会在三百年前才自一个很小的团体开始,它的成员多半是人数既少又被轻视的犹太民族,会友也多属贫穷没有受过教育的小民;教会所传的信息对许多人而言是愚拙的、绊人的道理,而四周反对的势力却不计其数,包括金钱、学识、文化、社会特权、政治与军事威力、犹太人、异教徒、罗马帝国,甚至当日的全世界。至于教会本身也因某些成员在道德上的败坏,不止一次地蒙羞受辱;教会也会为了惩戒问题而分裂;曾被怪异的教义、致死的异端所侵;为福音信息的争辩而苦恼。这许多不利的清况,加上三百年恐怖血腥的逼迫,任何人都会认为教会的成长是不可能的事。

  在这样的冲突和困难中,教会怎么可能得胜?有许多方面可以解释,其中一个原因是:「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the blood of the martyrs is the seed of the Church)」越多人殉道,教会成长越蓬勃;然而另一个更明显的答案是:基督对教会超自然的保守。因此,教会的存在,就是一个神迹!



4. 教会历史的转折点

  教会历史中某些事件为历史带来突兀的转变。例如,司提反的殉道将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分散到各处,是教会最早的转折点之一;保罗等人的宣教,将基督教传遍各地,可说是第二个转折点。

  公元313年标出了教会历史中第三个转折点,因为在这一年颁布了米兰诏谕,使基督徒能与其它宗教信徒同样享有平等权利。

  坐在皇帝宝座上的人,不但不再逼迫基督徒,反倒接受了这信仰,而且给教会许多好处。圣职人员可以免于某些公民义务,君士坦丁还给他们大量津贴。他在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伯利恒等地兴建宏伟的教堂,同时定星期天为圣日,禁止百姓在星期天工作。然而君士坦丁的私生活仍有许多缺点,有人怀疑他在信仰上是否真诚。



5.世界侵入教会

  后来证明米兰诏谕为教会带来非常不良的后果。由于这份诏谕,作基督徒不但不再蒙羞,反而是一种殊荣;基督徒之名可以带来许多物质上的好处,基督徒之名也成为政治、军事、社会界获得升迁的护照;因此,成千上万的异教徒涌进了教会。

  很不幸,许多人只是挂名的基督徒,君士坦丁自己的信仰就很成问题。教会在「量」上的得着,变成在「质」上的损失。公元313年的米兰诏谕为教会打开了水闸,属世的腐败潮流,通过这个闸门,冲进了教会。

  在教会历史的第一个三百年中,教会以和平方式向外扩展;在基督教胜过异教的过程中,教会一直没有以争战取胜,而是以默然受苦得胜。然而公元313年后,基督徒有时会以战争来达到宣教目的。过去罗马军队以老鹰为徽号,现在,十字架取代了老鹰!



6.教会与政府的关系

  君士坦丁的信主带出一个最明显的结果:政教合一。君士坦丁给教会自由与许多好处,同时,他也要求干涉教会事务,于是教会与政府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从公元313年直到今日,严重地影响了教会历史的方向。教会和政府的关系带出来的问题,成为许多争论、不和,甚至流血的焦点;直到今天,这个问题尚未得到答案。



7.犹利安恢复异教失败

  公元361年,君士坦丁的侄子犹利安(Julian)即位为罗马皇帝,他自幼在基督教熏陶下长大,但心中仍信异教。即位后即宣称自己的异教信仰,罗马帝国再度有一位异教皇帝。由于他背叛基督教,而被称为「叛道者犹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

  虽然他曾发动一些对基督徒的逼迫(亚他那修称之为「转瞬即逝的一片云」),但他对基督教主要的攻击是用笔写下他尖刻的讥讽和嘲弄。他竭尽全力欲恢复异教信仰,却惨遭失败,异教寺庙仍然毁弃,异教祭坛荒废;异教已难死灰复燃。

  公元363年,米兰诏谕后整整五十年,叛道者犹利安在波斯之战中被致命的一箭伤及大腿,从马上摔下来。据传说,这位皇帝于临终时,用手抓起一把从伤口喷出的鲜血,洒向天空,喊着说:「加利利人哪,最后还是你赢了!」




研讨问题:


  1.试想想,到底君士坦丁大帝对教会产生兴起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2.米兰诏谕对以下各项的影响是什么?
  (a)教会的圣职人员,(b)教会的单纯,(c)教会和政府的间系。

  3.罗马天主教是否仍保持政教合一的传统?

  4.为什么教会得胜是一件奇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