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225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本报驻美英日俄记者 艾华 纪双城 孙秀萍 赵汉臣●詹德斌 陆饮雪●本报记者 王海峰
电影版的“007”一年比一年更出神入化兼具高科技素质,而现实中的间谍却越来越不能符合人们的期望。近一个月来,美国中情局(CIA)间谍在巴基斯坦开枪打死两名平民的事,在全世界引发了一场对间谍权限和作用的拷问,至于韩国特工酒店窃密现场被抓的丑闻,以及俄罗斯美女间谍查普曼像超女一样的高调生活,则被各国媒体传为笑谈。间谍这个曾经充满神秘色彩、代表着忠诚和技术含量的职业,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是否真的褪色了?中国学者李伟3月2日对《环球时报》说,互联网和媒体的发达事实上造就了现代版詹姆斯•邦德无法生存的苛刻环境,间谍这种职业在国际关系中分量下降是“必然趋势”;但只要国家存在,国家间的谍报战就会一直存在。
间谍界丑闻频出
美国CIA雇员雷蒙德•戴维斯今年1月底在巴基斯坦开枪打死2名当地平民的事引起的风波至今不能平息。这名间谍现在仍被巴警方关押,并将在3月中旬接受公审。约旦“阿拉伯新闻网”说,巴基斯坦人第一次达成了全国共识,即戴维斯不能逃脱法律责任,尽管美国已经以停止对巴援助相威胁。
与此同时,有关间谍能否享受“外交豁免权”以及间谍应该具备什么素质的话题在世界引发热议。美国右翼媒体火狐新闻网强烈认为戴维斯的行为是“正当合理的”。而更多美国媒体批评戴维斯所属的黑水保安公司是“阴谋组织”,指责这家公司每年从美国联邦政府获得雄厚资助,奉命在中东南亚地区进行间谍行动,其雇员也拿着高昂的薪水(人均每年25万美元),没见有什么“战果”,却到处败坏美国形象。
2月16日,韩国国家情报院也爆出丑闻。3名韩国特工正在首尔乐天酒店印尼特使团入住的房间里窃取武器谈判资料时,房间主人突然回来,与特工们撞个正着。韩国《朝鲜日报》讽刺说,当时韩国特工们的表情,“估计和偷水果被发现的小孩把篮筐交给果园主人时的羞愧表情一样”。去年6月,韩国情报院还出过一件丑事。一名被派到利比亚以外交官身份作掩护的韩国间谍试图调查利比亚当地朝鲜工人的动向,并获取有关利比亚政权继承的情报。因为他不会说当地语言,竟然大模大样地带着韩国翻译进行情报采集工作。愤怒的卡扎菲当即下令与韩国断绝关系,以致李明博不得不派他的哥哥李相得议员率代表团赴利比亚求和。韩国媒体评论说,总而言之,目前国情院的情报收集能力和情报判断能力都“非常低下”。为国家利益进行的活动每次都办砸,还让政府为善后浪费资源。
2010年夏天,11名俄罗斯间谍在美国几乎同时暴露身份,其中包括美女间谍查普曼。俄罗斯新闻社评论称,竟有如此多间谍同时被发现,“说明俄罗斯情报人员根本不知道该怎样运作”。评论感叹说:“即便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间谍的专业素质下降,也难以相信,他们会拙劣到如此地步。”其中一名叫墨菲的俄间谍使用的交换情报的方式竟是传统的“擦肩而过”,他就在一家火车站附近和接头人交换了外表完全一样的包裹,也没有想到这一过程会被旁边的监控录像全部拍下。
2009年7月,英国新上任的军情六处主管索尔斯也出了一次大洋相。他的夫人竟然把全家老小的照片,连同家庭住址等信息张贴在社交网站“脸谱”上,惹来英国老百姓一片嘲笑。最后还是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米利班德出来打圆场,称“虽然大家现在都知道索尔斯穿什么牌子的游泳裤了,好在他没有泄露国家机密”。
特工素质下降或是伪命题
这是一个间谍神秘光环失色的年代吗?有一种众所周知的说法,称妓女和间谍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两种职业。的确,早在大约2500年前,中国的《孙子兵法》中就有了反间计,并记载着五种间谍使用方法:“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而1953年诞生的“007”形象,更是将间谍活动推至一种浪漫的境界。
不过,也许正是“007”系列影片对间谍形象的神化,给了人们误导。韩国国内近年也非常流行谍战片,今年播放的一部叫《雅典娜》。剧中的间谍通过远程入侵计算机,掌握跨国恐怖组织的阴谋,并潜入敌人本部展开完美的镇压行动。于是,当韩国特工窃取印尼代表团资料行动失败后,韩国议员们就嘲笑说,难道他们连《雅典娜》都没看吗?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李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国际上接连爆出的特工丑闻,并不能得出特工整体素质下降的结论。人们之所以觉得现代特工不如过去,还因为已经解密的间谍案例大多是过去成功的案例。而现在正相反,由于保密需要,成功的案例不会被解密而为人们熟悉,于是人们看到的都是些失手的案例。
其实在历史上间谍闹出的笑话也比比皆是。冷战时期,俄罗斯著名的“花花大少间谍”康斯坦丁,因为父亲曾是克格勃二号人物而获重用,他以记者身份在东京活动,但行事招摇,“明眼人一望即知是干什么的”,结果他在1985年7月和下线接头时被日本警方“人赃俱获”。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位老兄随即和克格勃相互推卸责任,并一气之下在1994年写了本自曝间谍丑闻的《爱日本的间谍》。二战时纳粹德国的间谍笑话也不少。1943年德国海军情报部门中了英国“沙丁鱼计划”的圈套,误以为盟军攻击目标是撒丁岛而非西西里岛,结果铸成大错。攻击苏联时,纳粹在白俄罗斯占领区开办“土星”间谍学校,聘用的副校长科兹洛夫竟是克格勃上尉。
新时期的间谍究竟什么样
2009年,英国军情六处在该机构成立100周年之际,向外界稍稍揭开了其神秘面纱的一角。英国《每日电讯报》引用当时应邀进入军情六处参观的画家戴克的话说,“大部分情报人员都是年轻男女,他们的工作环境狭小,又热灰尘又多。同时要面对恐怖袭击的威胁。为了让工作环境变得舒服些,办公室头头经常会在下午茶时间请大家吃冰淇淋”。戴克还说,普通人误以为谍报工作如“007”詹姆斯•邦德电影般香艳和刺激。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说:“你会被派到一个很普通的场所等事情发生,一等就是很久……然后事情往往并非你所想的,或者是被你忽略的,突然全都显露出来。”去年出版的《军情六处》一书还说,真正的英国特工生活拮据,衣着土得掉渣,看上去“邋遢如流浪汉无异”,不过这种描述也被认为有些夸张。
德国联邦内政部2010年6月发表的一份报告称,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约有员工1.3万人,这些特工以外交人员或记者的身份为掩护进行间谍活动。美联社援引投靠英国的前克格勃间谍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的话说,在美国大约深度潜伏着40-50对由俄情报人员组成的“夫妻”。这些间谍每年只能有一两次向自己上级报告的机会,其余时间都要独自行动,没有任何支持和保障。“这是俄罗斯情报机构的先锋队,但实际上他们什么也没干,只是坐在位于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家里。”
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谍报环境,很多国家的情报部门最近几年都在扩张。近日维基解密网站称,有情报显示,日本在二战后首次建立了一个秘密的外国情报机构,用来监视中国和朝鲜。巴基斯坦《民族报》3月2日报道称,在华盛顿犹太裔和印度裔游说集团的游说下,奥巴马在过去一年批准了400多名印度和以色列的间谍加入到美国中情局对巴基斯坦的情报行动中。英国的情报部门最近几年大力发展阿拉伯裔人才加盟。据调查,英国军情五处排在英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选择目标的第二位,仅次于英国广播公司。可是英国情报部门官员称,虽然报名者踊跃,可合格的不多,即便是合格的人选,常常又因为抱怨工资太低而不愿干下去。一般来说,英国新招收的情报人员年薪起点为2.7万英镑,比金融界、法律界要差一大截。
李伟说,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间谍这样一种职业在国际关系中的分量是在下降,这是因为:信息化时代与传统时期相比、全球化状态与两极对抗状态相比,国家相互之间获取情报要容易得多,许多过去需要派间谍才能获得的信息,现在通过公开渠道就能获得。而且,在非对抗状态下,一个国家获取情报的迫切性在下降。
现代“007”面临的挑战
俄罗斯美女间谍查普曼回国后更新了自己的“脸谱”主页,将签名改成英国作家狄更斯小说《双城记》中的名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以传统的标准看,作为一名间谍,查普曼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思议的,在被捕前,她高调混入英美上层社会;在被驱逐回到俄罗斯后,她又当电视节目主持人,又上男性杂志,还加入政党准备参选议员,3月她还计划登上南千岛群岛“宣示主权”。
或许查普曼的例子比较极端,但现在的世界似乎也不允许间谍们完全以传统方式生活。隐瞒个人生活曾经是间谍们最常见的工作方法,但随着现代科技和全球网络的发展,要想找一些关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人的秘密资料似乎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很多时候,某个特工的成长以及个人生活被曝光,是因为他作为中央情报局或者像黑水保安公司这样的组织的一部分,因为机构资料在网络上泄露而被集体曝光。
去年10月,日本的互联网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秘密文件。这份文件让一些日本特工的工作全貌暴露无遗。据《朝日新闻》报道,这份秘密资料属于日本警视厅公安部外事三课的内部资料,这个单位其实就是日本政府的秘密情报部门之一。资料中还有一百多名外国驻东京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工资账户以及收支情况等。朝日电视台随即按照网络上公布的情报找到相关人员对质,几名被公布了真名的伊斯兰教徒,此后就多次接到骚扰和辱骂电话,已经有家难回,生命安全也难以保证。为此,他们联合起来聘律师起诉公安部,追究其秘密资料外泄的责任,要求归还其平静的生活。
李伟说,情报重要性的下降,导致现代间谍实际承担的风险相应要小一些。在战争时期,《日内瓦公约》等都有针对俘虏的保护条款,但间谍从来就不受保护。而现在国家间往往通过交换间谍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些间谍在回国后,往往还可以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在新的时代,如何发挥间谍的作用显然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一大课题。去年年底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俄对外情报局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言时,建议该局人员充分利用维基解密这样的网络资源获益。而据俄《生意人报》近日报道,俄总理普京正在兑现他要为去年在美国被捕的间谍找工作的承诺,部分间谍已经受邀到大公司任职。▲
(编辑:SN012)
http://world/2011-03-04/1431185.php
电影版的“007”一年比一年更出神入化兼具高科技素质,而现实中的间谍却越来越不能符合人们的期望。近一个月来,美国中情局(CIA)间谍在巴基斯坦开枪打死两名平民的事,在全世界引发了一场对间谍权限和作用的拷问,至于韩国特工酒店窃密现场被抓的丑闻,以及俄罗斯美女间谍查普曼像超女一样的高调生活,则被各国媒体传为笑谈。间谍这个曾经充满神秘色彩、代表着忠诚和技术含量的职业,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是否真的褪色了?中国学者李伟3月2日对《环球时报》说,互联网和媒体的发达事实上造就了现代版詹姆斯•邦德无法生存的苛刻环境,间谍这种职业在国际关系中分量下降是“必然趋势”;但只要国家存在,国家间的谍报战就会一直存在。
间谍界丑闻频出
美国CIA雇员雷蒙德•戴维斯今年1月底在巴基斯坦开枪打死2名当地平民的事引起的风波至今不能平息。这名间谍现在仍被巴警方关押,并将在3月中旬接受公审。约旦“阿拉伯新闻网”说,巴基斯坦人第一次达成了全国共识,即戴维斯不能逃脱法律责任,尽管美国已经以停止对巴援助相威胁。
与此同时,有关间谍能否享受“外交豁免权”以及间谍应该具备什么素质的话题在世界引发热议。美国右翼媒体火狐新闻网强烈认为戴维斯的行为是“正当合理的”。而更多美国媒体批评戴维斯所属的黑水保安公司是“阴谋组织”,指责这家公司每年从美国联邦政府获得雄厚资助,奉命在中东南亚地区进行间谍行动,其雇员也拿着高昂的薪水(人均每年25万美元),没见有什么“战果”,却到处败坏美国形象。
2月16日,韩国国家情报院也爆出丑闻。3名韩国特工正在首尔乐天酒店印尼特使团入住的房间里窃取武器谈判资料时,房间主人突然回来,与特工们撞个正着。韩国《朝鲜日报》讽刺说,当时韩国特工们的表情,“估计和偷水果被发现的小孩把篮筐交给果园主人时的羞愧表情一样”。去年6月,韩国情报院还出过一件丑事。一名被派到利比亚以外交官身份作掩护的韩国间谍试图调查利比亚当地朝鲜工人的动向,并获取有关利比亚政权继承的情报。因为他不会说当地语言,竟然大模大样地带着韩国翻译进行情报采集工作。愤怒的卡扎菲当即下令与韩国断绝关系,以致李明博不得不派他的哥哥李相得议员率代表团赴利比亚求和。韩国媒体评论说,总而言之,目前国情院的情报收集能力和情报判断能力都“非常低下”。为国家利益进行的活动每次都办砸,还让政府为善后浪费资源。
2010年夏天,11名俄罗斯间谍在美国几乎同时暴露身份,其中包括美女间谍查普曼。俄罗斯新闻社评论称,竟有如此多间谍同时被发现,“说明俄罗斯情报人员根本不知道该怎样运作”。评论感叹说:“即便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间谍的专业素质下降,也难以相信,他们会拙劣到如此地步。”其中一名叫墨菲的俄间谍使用的交换情报的方式竟是传统的“擦肩而过”,他就在一家火车站附近和接头人交换了外表完全一样的包裹,也没有想到这一过程会被旁边的监控录像全部拍下。
2009年7月,英国新上任的军情六处主管索尔斯也出了一次大洋相。他的夫人竟然把全家老小的照片,连同家庭住址等信息张贴在社交网站“脸谱”上,惹来英国老百姓一片嘲笑。最后还是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米利班德出来打圆场,称“虽然大家现在都知道索尔斯穿什么牌子的游泳裤了,好在他没有泄露国家机密”。
特工素质下降或是伪命题
这是一个间谍神秘光环失色的年代吗?有一种众所周知的说法,称妓女和间谍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两种职业。的确,早在大约2500年前,中国的《孙子兵法》中就有了反间计,并记载着五种间谍使用方法:“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而1953年诞生的“007”形象,更是将间谍活动推至一种浪漫的境界。
不过,也许正是“007”系列影片对间谍形象的神化,给了人们误导。韩国国内近年也非常流行谍战片,今年播放的一部叫《雅典娜》。剧中的间谍通过远程入侵计算机,掌握跨国恐怖组织的阴谋,并潜入敌人本部展开完美的镇压行动。于是,当韩国特工窃取印尼代表团资料行动失败后,韩国议员们就嘲笑说,难道他们连《雅典娜》都没看吗?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李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国际上接连爆出的特工丑闻,并不能得出特工整体素质下降的结论。人们之所以觉得现代特工不如过去,还因为已经解密的间谍案例大多是过去成功的案例。而现在正相反,由于保密需要,成功的案例不会被解密而为人们熟悉,于是人们看到的都是些失手的案例。
其实在历史上间谍闹出的笑话也比比皆是。冷战时期,俄罗斯著名的“花花大少间谍”康斯坦丁,因为父亲曾是克格勃二号人物而获重用,他以记者身份在东京活动,但行事招摇,“明眼人一望即知是干什么的”,结果他在1985年7月和下线接头时被日本警方“人赃俱获”。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位老兄随即和克格勃相互推卸责任,并一气之下在1994年写了本自曝间谍丑闻的《爱日本的间谍》。二战时纳粹德国的间谍笑话也不少。1943年德国海军情报部门中了英国“沙丁鱼计划”的圈套,误以为盟军攻击目标是撒丁岛而非西西里岛,结果铸成大错。攻击苏联时,纳粹在白俄罗斯占领区开办“土星”间谍学校,聘用的副校长科兹洛夫竟是克格勃上尉。
新时期的间谍究竟什么样
2009年,英国军情六处在该机构成立100周年之际,向外界稍稍揭开了其神秘面纱的一角。英国《每日电讯报》引用当时应邀进入军情六处参观的画家戴克的话说,“大部分情报人员都是年轻男女,他们的工作环境狭小,又热灰尘又多。同时要面对恐怖袭击的威胁。为了让工作环境变得舒服些,办公室头头经常会在下午茶时间请大家吃冰淇淋”。戴克还说,普通人误以为谍报工作如“007”詹姆斯•邦德电影般香艳和刺激。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说:“你会被派到一个很普通的场所等事情发生,一等就是很久……然后事情往往并非你所想的,或者是被你忽略的,突然全都显露出来。”去年出版的《军情六处》一书还说,真正的英国特工生活拮据,衣着土得掉渣,看上去“邋遢如流浪汉无异”,不过这种描述也被认为有些夸张。
德国联邦内政部2010年6月发表的一份报告称,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约有员工1.3万人,这些特工以外交人员或记者的身份为掩护进行间谍活动。美联社援引投靠英国的前克格勃间谍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的话说,在美国大约深度潜伏着40-50对由俄情报人员组成的“夫妻”。这些间谍每年只能有一两次向自己上级报告的机会,其余时间都要独自行动,没有任何支持和保障。“这是俄罗斯情报机构的先锋队,但实际上他们什么也没干,只是坐在位于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家里。”
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谍报环境,很多国家的情报部门最近几年都在扩张。近日维基解密网站称,有情报显示,日本在二战后首次建立了一个秘密的外国情报机构,用来监视中国和朝鲜。巴基斯坦《民族报》3月2日报道称,在华盛顿犹太裔和印度裔游说集团的游说下,奥巴马在过去一年批准了400多名印度和以色列的间谍加入到美国中情局对巴基斯坦的情报行动中。英国的情报部门最近几年大力发展阿拉伯裔人才加盟。据调查,英国军情五处排在英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选择目标的第二位,仅次于英国广播公司。可是英国情报部门官员称,虽然报名者踊跃,可合格的不多,即便是合格的人选,常常又因为抱怨工资太低而不愿干下去。一般来说,英国新招收的情报人员年薪起点为2.7万英镑,比金融界、法律界要差一大截。
李伟说,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间谍这样一种职业在国际关系中的分量是在下降,这是因为:信息化时代与传统时期相比、全球化状态与两极对抗状态相比,国家相互之间获取情报要容易得多,许多过去需要派间谍才能获得的信息,现在通过公开渠道就能获得。而且,在非对抗状态下,一个国家获取情报的迫切性在下降。
现代“007”面临的挑战
俄罗斯美女间谍查普曼回国后更新了自己的“脸谱”主页,将签名改成英国作家狄更斯小说《双城记》中的名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以传统的标准看,作为一名间谍,查普曼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思议的,在被捕前,她高调混入英美上层社会;在被驱逐回到俄罗斯后,她又当电视节目主持人,又上男性杂志,还加入政党准备参选议员,3月她还计划登上南千岛群岛“宣示主权”。
或许查普曼的例子比较极端,但现在的世界似乎也不允许间谍们完全以传统方式生活。隐瞒个人生活曾经是间谍们最常见的工作方法,但随着现代科技和全球网络的发展,要想找一些关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人的秘密资料似乎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很多时候,某个特工的成长以及个人生活被曝光,是因为他作为中央情报局或者像黑水保安公司这样的组织的一部分,因为机构资料在网络上泄露而被集体曝光。
去年10月,日本的互联网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秘密文件。这份文件让一些日本特工的工作全貌暴露无遗。据《朝日新闻》报道,这份秘密资料属于日本警视厅公安部外事三课的内部资料,这个单位其实就是日本政府的秘密情报部门之一。资料中还有一百多名外国驻东京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工资账户以及收支情况等。朝日电视台随即按照网络上公布的情报找到相关人员对质,几名被公布了真名的伊斯兰教徒,此后就多次接到骚扰和辱骂电话,已经有家难回,生命安全也难以保证。为此,他们联合起来聘律师起诉公安部,追究其秘密资料外泄的责任,要求归还其平静的生活。
李伟说,情报重要性的下降,导致现代间谍实际承担的风险相应要小一些。在战争时期,《日内瓦公约》等都有针对俘虏的保护条款,但间谍从来就不受保护。而现在国家间往往通过交换间谍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些间谍在回国后,往往还可以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在新的时代,如何发挥间谍的作用显然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一大课题。去年年底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俄对外情报局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言时,建议该局人员充分利用维基解密这样的网络资源获益。而据俄《生意人报》近日报道,俄总理普京正在兑现他要为去年在美国被捕的间谍找工作的承诺,部分间谍已经受邀到大公司任职。▲
(编辑:SN012)
http://world/2011-03-04/1431185.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