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认为林语堂是『华奸』,请看他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建立的『伟业』。

飞来客

本站元老
VIP
注册
2006-01-25
消息
35,378
荣誉分数
3,059
声望点数
373
所在地
龙宫
『华奸』者,海外华人奸诈之徒也。『华奸』当然也可以学贯中西,自称大师,但有才而无德,是唯利是图之小人。不信,请看如下这位:
-------------------------------------------------------------------------------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006/162498.html
林语堂在南洋大学建立的“伟业”
滚滚延河
   
因为本人和新加坡的南洋大学有一点渊源,我很早就知道林语堂曾经出任南洋大学首任校长,搞得非常“精彩”。今日有机会读到南洋大学校友会的文章,算是开了眼界,了解到某些中国文人是多么厉害。原文在这里:(http://www.nandazhan.com/lishi/yutang03.htm
   
1955年,南洋大学成立,当时是新马一带举世瞩目的大事。著名富商陈六使先生振臂一呼,当地华人各阶层闻风而动,纷纷出钱出力。上至名流巨贾,下至贩夫走卒,甚至欢场舞女都踊跃捐款,盛况空前。50多年后的今天,新马一带老一辈华人提起此事,仍激动万分。
   
因为陈六使先生是闽南人,所以首任校长倾向于聘请闽南籍学者,经多方努力后,联系到身在美国的林语堂出任校长。
   
[FONT=&quot]“林语堂与南大执委会商妥的年薪是星币三万六千元,办公费六千元,共四万二千元,另由学校供给住宅一座,汽车一辆,车夫与仆役各一名。据说林语堂还坚持住宅必须有冷气和避声设备,客厅可容纳数百人。”  [/FONT]
[FONT=&quot] [/FONT][FONT=&quot] [/FONT]
[FONT=&quot]“林氏就任校长后。毫不客气的派自己的女婿黎明任“行政秘书”(职权相等于副校长),女儿太乙任校长室秘书,侄儿国荣任会计长。全家登场,尚未到任,即开列 名单由去年八月份起领取薪金,校长年薪星币三万六千元,办公费六千元,另供给车夫仆役各一名,住宅一座,须有冷气及避声设备,客厅可容数百人,这样阔绰,把华侨当做“菜猪”,如何教校董会放心,至其目空一切,随便骂校董“愚而自用”,说“我的头家(即老板)是三轮车夫”,以及“言不及义”,强调“不打领带”,“用香烟薰学生”,“学英文不必懂文法”,……鬼话连篇,犹余事也,校董会本来把林氏当做诸葛亮,期望 甚殷,林氏作风如斯,所以校董会主席陈六使就禁不住要很伤心地说:聘请校长“犹如吾人经商聘请经理,当然要说好话,不但赋予全权,且年终有花红,但经理既 来,经营不得法,资本日减,吾人岂可再赋以全权及奖以花红?”  [/FONT]
引用自“林语堂告洋状” http://www.nandazhan.com/lishi/yutang04.htm
[FONT=&quot] [/FONT][FONT=&quot] [/FONT]
下面看看林语堂从美国到新加坡就职的“壮举”  
[FONT=&quot]“[/FONT][FONT=&quot]1954[/FONT][FONT=&quot]年[/FONT][FONT=&quot]8[/FONT][FONT=&quot]月[/FONT][FONT=&quot]20[/FONT][FONT=&quot]日,林语堂由美动程来星(新加坡),先乘机前往英国考察大学教育与物色人材,然后于[/FONT][FONT=&quot]9[/FONT][FONT=&quot]月[/FONT][FONT=&quot]1[/FONT][FONT=&quot]日离英飞往意大利,在罗马逗留两周,而于[/FONT][FONT=&quot]9[/FONT][FONT=&quot]月[/FONT][FONT=&quot]15[/FONT][FONT=&quot]日前赴埃及开罗。[/FONT][FONT=&quot] 9[/FONT][FONT=&quot]月[/FONT][FONT=&quot]30[/FONT][FONT=&quot]日由开罗直接飞星,终于在[/FONT][FONT=&quot]1954[/FONT][FONT=&quot]年[/FONT][FONT=&quot]10[/FONT][FONT=&quot]月[/FONT][FONT=&quot]2[/FONT][FONT=&quot]日下午[/FONT][FONT=&quot]4[/FONT][FONT=&quot]时[/FONT][FONT=&quot]10[/FONT][FONT=&quot]分抵达新加坡加冷机场,受到当地社会贤达二百余人的热烈欢迎。”  [/FONT]
瞧瞧看啊,来新加坡就职在路上也要花40多天。  
  
来了新加坡以后,林语堂为了学校的建筑问题和校董会炒翻了天。林氏坚持的理由是“校长要有自主权”,这句话似曾相识啊?某些精英不是整天吵着闹着要大学的自主权吗?陈六使先生英明一世,没想到撞到了这么一个精英,只能自认倒霉啦。律师告诉陈六使说:[FONT=&quot]“照这一纸聘约,老兄就得于[/FONT][FONT=&quot]1954[/FONT][FONT=&quot]年底交足一千万元在林语堂手上,他要办第一流大学也罢,办第九流大学也吧,老兄和执委会甚至全民是无法过问 的。” [/FONT]看懂了吧,中国现在有些人喊叫什么大学自主,为的就是这个,说白了,就是给自己整个一亩三分地,在上面当“土皇帝”!
   
林语堂和南大董事会彻底闹翻以后,狠狠地敲了南大一笔。
[FONT=&quot]“[/FONT][FONT=&quot]4[/FONT][FONT=&quot]月[/FONT][FONT=&quot]6[/FONT][FONT=&quot]日下午三时,南大“全权代表团”在总商会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后,立刻到南大校长室与林语堂及各教授见面,办理发给遣散费手续,遣散费总数共达三十万五千二百零三元,连同四月份薪金,总数高达三十二万四千余元。”   [/FONT]
[FONT=&quot]“林语堂及各教授所得的遣散费,是按照聘约所规定年限的薪额一半,外加归返原地川资预算。林语堂的聘约为五年,即领二年半薪金,他的遣散费计二十一个月薪(四月份不计)六万三千元,外加川资九千二百四十一元五角,共七万二千余元。”  [/FONT]
(按照附录2的汇率计算为23841美元。按照当时美国的物价可以买两套半的新房子,或者买14辆新汽车。而林语堂在新加坡总共的时间只有6个月)。注意,这是遣散费,也就是赔偿的费用,他在新加坡6个月的工资应该是准时领到了。按一般人的想法,拿了这么多钱,应该很满意了吧!又错了,好戏还在后面呢?  
[FONT=&quot]“[/FONT][FONT=&quot]4[/FONT][FONT=&quot]月[/FONT][FONT=&quot]22[/FONT][FONT=&quot]日,林语堂在法国渡假圣地坎城发表谈话,抨击新加坡所有的华校都在共产党支配之下。”  [/FONT]
[FONT=&quot]“接着又在[/FONT][FONT=&quot]5[/FONT][FONT=&quot]月[/FONT][FONT=&quot]2[/FONT][FONT=&quot]日的美国《生活杂志》发表─篇长文,公开破坏南大,诬蔑星马华族领袖。该文有数万字,长达十三面,并附有插图九张。《生活杂志》该期特辟广大版位刊载林语堂的长文,封面标题是《赤色恐怖如何破坏了我的大学──林 语堂著》,其内文题目是:《共产党如何摧毁了一个自由的堡垒》,还有附题:《著名学者现在暴露北京指挥的恐怖主义破坏南洋大学》。全文分为七章,各章的小 题目是:《政治随风转向》、 《共产党武装队伍》、《由新加坡到北京》、《一个秘密的警察当局电话号码》、《四小时半的恶骂》、《北京来的新命令》。”  [/FONT]
[FONT=&quot]大家有兴趣可以阅读全文,链接在这里:[/FONT][FONT=&quot]http://www.nandazhan.com/lishi/yutang03.htm[/FONT][FONT=&quot]  [/FONT]
[FONT=&quot]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中国文人历来如此,高谈阔论比谁都行,干起实事能力很差。贪财,裙带关系,缺乏诚信,所以要好好进行思想改造。如果不进行思想改造,而是“国家要由精英来治理”(茅于轼语),怎么治理,把人民当“菜猪”吗?  [/FONT]
[FONT=&quot]  [/FONT]
[FONT=&quot]新中国建立之初,经济困难,加上西方的长期封锁,更是雪上加霜。但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硬是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了伟大的成果。看看林氏在南大的所作所为,和近年来的精英不是异曲同工吗?大家想想看,解放后如果用文人来治理国家,会是一个什么灾难的后果呢?  [/FONT]
[FONT=&quot] [/FONT][FONT=&quot] [/FONT]
[FONT=&quot]附[/FONT][FONT=&quot]1[/FONT][FONT=&quot]:  [/FONT]
[FONT=&quot] 1954[/FONT][FONT=&quot]年美国的生活花费:([/FONT][FONT=&quot]http://www.thepeoplehistory.com/1954.html[/FONT][FONT=&quot])  [/FONT]
Cost of Living 1954  
How Much things cost in 1954
Yearly Inflation Rate USA 0.32%
Yearly Inflation Rate UK 1.9%
Average Cost of new house $10.250.00
(一栋新屋:10250美元)Cost of a gallon of Gas 22 cents
Average Cost of a new car $1,700.00
(一辆新车:1700美元)Average Monthly Rent $85.00
Movie Ticket 70 cents
Life Magazine 20 cents

  
2:美元对外币的汇率
http://fx.sauder.ubc.ca/etc/USDpages.pdf
1954年,1美元兑换新加坡币3.0612,兑换人民币2.46元。
 
[FONT=&quot]看看林语堂在南大的所作所为,你们如果还有点良知,还会推崇这么个奸诈的小人吗?[/FONT]
 
你们从林语堂身上看见什么?
 
中共官员的祖师爷:p:D:D
你们这些人真没谱,如果说中共的祖师爷是鲁迅还占点边。

林语堂是很出色的,又是你们的兄弟,好歹你也该给你兄弟擦擦屁股才对嘛。你这袖手旁观,是不是太绝情了?:D:D:D
 
讲老实话那些事情和老飞推崇的李敖比真算不上啥了,记得以前老飞如何给李敖开脱的吗?:D:D:D
不想和你辩,但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李敖曾经以经济救助过慰安妇,而林语堂却以无耻手段谋取不义之财,就这两件事上,人格的高低立现。
 
关于林语堂,我刚在《大使馆墙上的几个字》发了个评论。贴到这里更切题。

=============================================

要说起林语堂,我们绝对不能不引入同时代的另外一个人,拿就是鲁迅。否则,我们就没办法很好地认识林语堂。
因为这两个人的对比太鲜明,就像白和黑,没有了白,也就无法很好地认识黑。
但是,就颜色本身来说,无所谓好与坏。你不能说白好、黑坏,你也不能说白坏、黑好。你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白与黑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只有当你把某种颜色用的特定的地方是,那才体现出“好”与“坏”。比如,你把墙刷成白色,大家都能接受,但要是刷成黑色,可能很多人不喜欢;你穿条黑裤子,非常正常,但要是穿条白裤子,可能需要特定的情况。

再来说鲁、林二人。
鲁迅的特性,概括为:责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嫉恶如仇,国家呀、民族呀都要挑在肩上,。。。
林语堂的特征,概括为:欣赏,愉悦,充分欣赏生活,充分陶醉古今中外的文化,。。。
所以,这两个人就格格不入了。最初,林语堂甚至连鲁迅也“欣赏”,是他把鲁迅邀入厦门大学的。但是,在民族动荡和危难的时期,你林语堂居然还在欣赏,鲁迅就不干了。最终,二人也就水火不容了。

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责任和欣赏都是需要的。我喜欢谈论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但我也喜欢欣赏生活。
在讨论鲁林二人时,关键是要关注时机、和程度。
例如,如果把二人比作夫妻,作丈夫的鲁迅负责地把晚饭做完,林语堂吃完饭就舒服地倒在沙发上,点上一袋烟,看着电视。鲁迅说:“你先把碗筷收拾一下”。林说:“你不能先让我舒服一下”!
这个时候,我们旁观者,任何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林不像话,一派认为鲁太缺少情趣。
在社会变革年代,可能更需要鲁迅;但在和平时期,人们更需要林语堂。如果现在二人都在中国活着,可能鲁迅蹬在监狱里,而林语堂被大众热烈追捧!

所以,最好谁也不要指责。

再说说林语堂担任南洋大学校长的事。
那不能说是林语堂的错。错就错在校董会!
对于文学家来说,我们通常只关注他们的作品,而不去关心他们的人格或品行。除非你去关注他们做事的时候。
对于南洋大学校董会来说,他们是要聘林来做事的。所以,他们根本就不应该聘任林当校长。聘一个不原意负“责任”的人来担当校长的大任,绝对是错误的选择。他们太关注虚荣了,他们还有个定位于闽南人的封建思想。最后,他们只能自食其果!

就我本人来说,我更喜欢鲁迅,但我也欣赏林语堂的作品。
 
关于林语堂,我刚在《大使馆墙上的几个字》发了个评论。贴到这里更切题。

=============================================

要说起林语堂,我们绝对不能不引入同时代的另外一个人,拿就是鲁迅。否则,我们就没办法很好地认识林语堂。
因为这两个人的对比太鲜明,就像白和黑,没有了白,也就无法很好地认识黑。
但是,就颜色本身来说,无所谓好与坏。你不能说白好、黑坏,你也不能说白坏、黑好。你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白与黑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只有当你把某种颜色用的特定的地方是,那才体现出“好”与“坏”。比如,你把墙刷成白色,大家都能接受,但要是刷成黑色,可能很多人不喜欢;你穿条黑裤子,非常正常,但要是穿条白裤子,可能需要特定的情况。

再来说鲁、林二人。
鲁迅的特性,概括为:责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嫉恶如仇,国家呀、民族呀都要挑在肩上,。。。
林语堂的特征,概括为:欣赏,愉悦,充分欣赏生活,充分陶醉古今中外的文化,。。。
所以,这两个人就格格不入了。最初,林语堂甚至连鲁迅也“欣赏”,是他把鲁迅邀入厦门大学的。但是,在民族动荡和危难的时期,你林语堂居然还在欣赏,鲁迅就不干了。最终,二人也就水火不容了。

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责任和欣赏都是需要的。我喜欢谈论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但我也喜欢欣赏生活。
在讨论鲁林二人时,关键是要关注时机、和程度。
例如,如果把二人比作夫妻,作丈夫的鲁迅负责地把晚饭做完,林语堂吃完饭就舒服地倒在沙发上,点上一袋烟,看着电视。鲁迅说:“你先把碗筷收拾一下”。林说:“你不能先让我舒服一下”!
这个时候,我们旁观者,任何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林不像话,一派认为鲁太缺少情趣。
在社会变革年代,可能更需要鲁迅;但在和平时期,人们更需要林语堂。如果现在二人都在中国活着,可能鲁迅蹬在监狱里,而林语堂被大众热烈追捧!

所以,最好谁也不要指责。

再说说林语堂担任南洋大学校长的事。
那不能说是林语堂的错。错就错在校董会!
对于文学家来说,我们通常只关注他们的作品,而不去关心他们的人格或品行。除非你去关注他们做事的时候。
对于南洋大学校董会来说,他们是要聘林来做事的。所以,他们根本就不应该聘任林当校长。聘一个不原意负“责任”的人来担当校长的大任,绝对是错误的选择。他们太关注虚荣了,他们还有个定位于闽南人的封建思想。最后,他们只能自食其果!

就我本人来说,我更喜欢鲁迅,但我也欣赏林语堂的作品。

这段说的公正,+1:cool::cool:

其实,鲁迅也有它的缺点,只是党国不宣传罢了。
 
你们这些人真没谱,如果说中共的祖师爷是鲁迅还占点边。

林语堂是很出色的,又是你们的兄弟,好歹你也该给你兄弟擦擦屁股才对嘛。你这袖手旁观,是不是太绝情了?:D:D:D


呵呵,没想说他,只是觉得国内的贪官干的都比他出色:p
 
。。。。。。
所以,最好谁也不要指责。

再说说林语堂担任南洋大学校长的事。
那不能说是林语堂的错。错就错在校董会!

对于文学家来说,我们通常只关注他们的作品,而不去关心他们的人格或品行。除非你去关注他们做事的时候。
对于南洋大学校董会来说,他们是要聘林来做事的。所以,他们根本就不应该聘任林当校长。聘一个不原意负“责任”的人来担当校长的大任,绝对是错误的选择。他们太关注虚荣了,他们还有个定位于闽南人的封建思想。最后,他们只能自食其果!

就我本人来说,我更喜欢鲁迅,但我也欣赏林语堂的作品。

不能完全赞同老华侨的观点,如果老华侨能更深入的了解当时新马的情况,你这观点可能改观。校董会的错是请错了林语堂,而林语堂的错是不配做个中国人(或者说不配做个华人),孰重孰轻立现。详情请看链接:《林语堂告洋状》
http://www.nandazhan.com/lishi/yutang04.htm

林的表演和时下某些人的表演,是不是似曾相识?

需知当时校董会和陈六使本人,几乎全是商人,学历不高,陈六使先生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他们只是抱着一份赤子之情,想为新马华人做点实事。当时新马仍是英国殖民地,殖民地是不鼓励教育的,要办也是只办培养公务员的奴化教育。所以华人中有识之士,都想到兴办教育的重要,也深得华人各界的大力支持,南洋大学就是在此背景下兴办的首家新马华文大学。由于陈六使先生是闽南人,或许正是为了沟通方便,才请同是闽南人的林语堂吧。
 
『华奸』者,海外华人奸诈之徒也。『华奸』当然也可以学贯中西,自称大师,但有才而无德,是唯利是图之小人。不信,请看如下这位:
-------------------------------------------------------------------------------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006/162498.html
林语堂在南洋大学建立的“伟业”
滚滚延河
   
因为本人和新加坡的南洋大学有一点渊源,我很早就知道林语堂曾经出任南洋大学首任校长,搞得非常“精彩”。今日有机会读到南洋大学校友会的文章,算是开了眼界,了解到某些中国文人是多么厉害。原文在这里:(http://www.nandazhan.com/lishi/yutang03.htm
   
1955年,南洋大学成立,当时是新马一带举世瞩目的大事。著名富商陈六使先生振臂一呼,当地华人各阶层闻风而动,纷纷出钱出力。上至名流巨贾,下至贩夫走卒,甚至欢场舞女都踊跃捐款,盛况空前。50多年后的今天,新马一带老一辈华人提起此事,仍激动万分。
   
因为陈六使先生是闽南人,所以首任校长倾向于聘请闽南籍学者,经多方努力后,联系到身在美国的林语堂出任校长。
   
[FONT=&quot]“林语堂与南大执委会商妥的年薪是星币三万六千元,办公费六千元,共四万二千元,另由学校供给住宅一座,汽车一辆,车夫与仆役各一名。据说林语堂还坚持住宅必须有冷气和避声设备,客厅可容纳数百人。”  [/FONT]
[FONT=&quot] [/FONT][FONT=&quot] [/FONT]
[FONT=&quot]“林氏就任校长后。毫不客气的派自己的女婿黎明任“行政秘书”(职权相等于副校长),女儿太乙任校长室秘书,侄儿国荣任会计长。全家登场,尚未到任,即开列 名单由去年八月份起领取薪金,校长年薪星币三万六千元,办公费六千元,另供给车夫仆役各一名,住宅一座,须有冷气及避声设备,客厅可容数百人,这样阔绰,把华侨当做“菜猪”,如何教校董会放心,至其目空一切,随便骂校董“愚而自用”,说“我的头家(即老板)是三轮车夫”,以及“言不及义”,强调“不打领带”,“用香烟薰学生”,“学英文不必懂文法”,……鬼话连篇,犹余事也,校董会本来把林氏当做诸葛亮,期望 甚殷,林氏作风如斯,所以校董会主席陈六使就禁不住要很伤心地说:聘请校长“犹如吾人经商聘请经理,当然要说好话,不但赋予全权,且年终有花红,但经理既 来,经营不得法,资本日减,吾人岂可再赋以全权及奖以花红?”  [/FONT]
引用自“林语堂告洋状” http://www.nandazhan.com/lishi/yutang04.htm
[FONT=&quot] [/FONT][FONT=&quot] [/FONT]
下面看看林语堂从美国到新加坡就职的“壮举”  
[FONT=&quot]“[/FONT][FONT=&quot]1954[/FONT][FONT=&quot]年[/FONT][FONT=&quot]8[/FONT][FONT=&quot]月[/FONT][FONT=&quot]20[/FONT][FONT=&quot]日,林语堂由美动程来星(新加坡),先乘机前往英国考察大学教育与物色人材,然后于[/FONT][FONT=&quot]9[/FONT][FONT=&quot]月[/FONT][FONT=&quot]1[/FONT][FONT=&quot]日离英飞往意大利,在罗马逗留两周,而于[/FONT][FONT=&quot]9[/FONT][FONT=&quot]月[/FONT][FONT=&quot]15[/FONT][FONT=&quot]日前赴埃及开罗。[/FONT][FONT=&quot] 9[/FONT][FONT=&quot]月[/FONT][FONT=&quot]30[/FONT][FONT=&quot]日由开罗直接飞星,终于在[/FONT][FONT=&quot]1954[/FONT][FONT=&quot]年[/FONT][FONT=&quot]10[/FONT][FONT=&quot]月[/FONT][FONT=&quot]2[/FONT][FONT=&quot]日下午[/FONT][FONT=&quot]4[/FONT][FONT=&quot]时[/FONT][FONT=&quot]10[/FONT][FONT=&quot]分抵达新加坡加冷机场,受到当地社会贤达二百余人的热烈欢迎。”  [/FONT]
瞧瞧看啊,来新加坡就职在路上也要花40多天。  
  
来了新加坡以后,林语堂为了学校的建筑问题和校董会炒翻了天。林氏坚持的理由是“校长要有自主权”,这句话似曾相识啊?某些精英不是整天吵着闹着要大学的自主权吗?陈六使先生英明一世,没想到撞到了这么一个精英,只能自认倒霉啦。律师告诉陈六使说:[FONT=&quot]“照这一纸聘约,老兄就得于[/FONT][FONT=&quot]1954[/FONT][FONT=&quot]年底交足一千万元在林语堂手上,他要办第一流大学也罢,办第九流大学也吧,老兄和执委会甚至全民是无法过问 的。” [/FONT]看懂了吧,中国现在有些人喊叫什么大学自主,为的就是这个,说白了,就是给自己整个一亩三分地,在上面当“土皇帝”!
   
林语堂和南大董事会彻底闹翻以后,狠狠地敲了南大一笔。
[FONT=&quot]“[/FONT][FONT=&quot]4[/FONT][FONT=&quot]月[/FONT][FONT=&quot]6[/FONT][FONT=&quot]日下午三时,南大“全权代表团”在总商会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后,立刻到南大校长室与林语堂及各教授见面,办理发给遣散费手续,遣散费总数共达三十万五千二百零三元,连同四月份薪金,总数高达三十二万四千余元。”   [/FONT]
[FONT=&quot]“林语堂及各教授所得的遣散费,是按照聘约所规定年限的薪额一半,外加归返原地川资预算。林语堂的聘约为五年,即领二年半薪金,他的遣散费计二十一个月薪(四月份不计)六万三千元,外加川资九千二百四十一元五角,共七万二千余元。”  [/FONT]
(按照附录2的汇率计算为23841美元。按照当时美国的物价可以买两套半的新房子,或者买14辆新汽车。而林语堂在新加坡总共的时间只有6个月)。注意,这是遣散费,也就是赔偿的费用,他在新加坡6个月的工资应该是准时领到了。按一般人的想法,拿了这么多钱,应该很满意了吧!又错了,好戏还在后面呢?  
[FONT=&quot]“[/FONT][FONT=&quot]4[/FONT][FONT=&quot]月[/FONT][FONT=&quot]22[/FONT][FONT=&quot]日,林语堂在法国渡假圣地坎城发表谈话,抨击新加坡所有的华校都在共产党支配之下。”  [/FONT]
[FONT=&quot]“接着又在[/FONT][FONT=&quot]5[/FONT][FONT=&quot]月[/FONT][FONT=&quot]2[/FONT][FONT=&quot]日的美国《生活杂志》发表─篇长文,公开破坏南大,诬蔑星马华族领袖。该文有数万字,长达十三面,并附有插图九张。《生活杂志》该期特辟广大版位刊载林语堂的长文,封面标题是《赤色恐怖如何破坏了我的大学──林 语堂著》,其内文题目是:《共产党如何摧毁了一个自由的堡垒》,还有附题:《著名学者现在暴露北京指挥的恐怖主义破坏南洋大学》。全文分为七章,各章的小 题目是:《政治随风转向》、 《共产党武装队伍》、《由新加坡到北京》、《一个秘密的警察当局电话号码》、《四小时半的恶骂》、《北京来的新命令》。”  [/FONT]
[FONT=&quot]大家有兴趣可以阅读全文,链接在这里:[/FONT][FONT=&quot]http://www.nandazhan.com/lishi/yutang03.htm[/FONT][FONT=&quot]  [/FONT]
[FONT=&quot]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中国文人历来如此,高谈阔论比谁都行,干起实事能力很差。贪财,裙带关系,缺乏诚信,所以要好好进行思想改造。如果不进行思想改造,而是“国家要由精英来治理”(茅于轼语),怎么治理,把人民当“菜猪”吗?  [/FONT]
[FONT=&quot]  [/FONT]
[FONT=&quot]新中国建立之初,经济困难,加上西方的长期封锁,更是雪上加霜。但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硬是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了伟大的成果。看看林氏在南大的所作所为,和近年来的精英不是异曲同工吗?大家想想看,解放后如果用文人来治理国家,会是一个什么灾难的后果呢?  [/FONT]
[FONT=&quot] [/FONT][FONT=&quot] [/FONT]
[FONT=&quot]附[/FONT][FONT=&quot]1[/FONT][FONT=&quot]:  [/FONT]
[FONT=&quot] 1954[/FONT][FONT=&quot]年美国的生活花费:([/FONT][FONT=&quot]http://www.thepeoplehistory.com/1954.html[/FONT][FONT=&quot])  [/FONT]
Cost of Living 1954  
How Much things cost in 1954
Yearly Inflation Rate USA 0.32%
Yearly Inflation Rate UK 1.9%
Average Cost of new house $10.250.00
(一栋新屋:10250美元)Cost of a gallon of Gas 22 cents
Average Cost of a new car $1,700.00
(一辆新车:1700美元)Average Monthly Rent $85.00
Movie Ticket 70 cents
Life Magazine 20 cents

  
2:美元对外币的汇率
http://fx.sauder.ubc.ca/etc/USDpages.pdf
1954年,1美元兑换新加坡币3.0612,兑换人民币2.46元。


原来“华奸”林语堂还有如此恶行,被(开除)遣散并领了遣散费后还大骂[FONT=&quot]南大,实在令人不齿。


[/FONT]
 
新加坡南洋大學。。。。差點去那留學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