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系蜱虫咬人致死元凶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38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记者 周婷玉、黄小希)近两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蜱虫叮咬所致的病例。中国疾控中心经研究,确定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是这类“蜱咬病”的元凶。
  17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中国疾控中心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这一布尼亚科病毒。目前该病毒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说,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是继SARS冠状病毒发现以来全球在病原学研究领域中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重视和认同,表明我国病原学及新发传染病的研究达到一个更高水平。
  近两年,我国部分地区陆续报告了以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少数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的情况。针对这一可能的新发传染病,在卫生部的组织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探索研究工作。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引进的旅美学者、得克萨斯大学于学杰教授的研究小组经过多方探索,首先发现了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2010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将该类病例定义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开展了病例的主动发现、搜索等监测工作。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李德新带领实验室科研人员,从来自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辽宁6省病人血清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并完成了病毒的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通过对病毒基因结构和形态特征的详细分析,确定该病毒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同时,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检测了600余份患者或健康人的血清,用大量病例证明了新布尼亚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因果关系。
  李德新介绍说,研究明确了新布尼亚病毒致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现。该病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部分患者被蜱叮咬。流行期为4-10月,流行高峰为5-7月。
  “对于发现不同以往的传染病病例时,能否准确及时明确病因、鉴定病原体,是有效控制传染病、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李德新说,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首先得益于我国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其次得益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实验室建设。
  据了解,中国疾控中心已对全国疾控系统专业人员进行疾病检测和诊断培训,并制备了大量的实验室检测试剂分发到各省,使各省都能够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测。
(编辑:SN020)
http://china/2011-03-17/1456277.php
tongji.gif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