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领养五万中国儿童始末(下)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Dean1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Dean1

知名会员
注册
2002-02-25
消息
781
荣誉分数
4
声望点数
126
--------------------------------------------------------------------------------

作者: 穆木 (推荐: 一读者) 2002年3月11日 09:33 http://www.clibrary.com


  大陆福利慈善事业的尴尬

  大陆媒体经常报道,一些福利、慈善部门的官员带头自己拿钱去帮助穷人和
弱者,而这些人恰恰忘了,他们的职责在于让全国民众尽多尽快地知道为什么要
捐献,怎样捐献,到何处捐献,捐献的钱派了什么用场。郑州一位7岁女孩辞世前
想捐献遗体捐献角膜,却始终没有找到接收的地方,而事实上一座眼库距离她的
家人不到1公里。

  印度的贫困问题、弃婴问题也许比中国更严重,但是修女特丽莎却为印度的
慈善福利事业赢得了国际声誉,用国际惯例对中国的福利慈善事业进行大创意和
大整合势在必然。

  福利事业是非赢利性的,但运作必须是商业性的。商业是一切文化的载体,
官办的福利慈善机构要从依赖国家转变为独立谋生;要从行政命令、不求人转变
为与民平等,动员民众支持自己。官办的福利慈善机构往往容易口气大、效率低。
中国有数以百万计的企业和公司,有多少家知"企业税前利润的3%可免税用于捐赠
"?怎样鼓励非官方的慈善组织崭露头角?台湾的慈济基金会是一个老妈妈发动家
庭主妇捐献零钱发展起来的,她们在10年里为大陆慈善项目捐助人民币10多亿元。
特丽莎在印度的慈善机构养活了成百上千的穷人。治疗兔唇的微笑列车,治疗失
明的奥比斯飞行眼科医院等等,都是私营的。在发达国家,大企业通常设有基金
会,专门资助公益事业,而大陆的法律目前尚未允许公司成立基金会。而民间一
些有心办慈善的人也害怕被扣一"非法募捐"的帽子。

  把对社会美德的肯定与社会回报的方式一起用法律固定下来应该不难。为什
么深圳自愿献血、献髓和自愿捐献器官的人口比例在全国名列前茅?这并不是历
史的青睐和某种偶然,而是当他们在立法上的独特尝试,使美德成为一种时尚,
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同时,大陆司法界也承认存在对"遗弃罪"和拐卖儿童执法不
严的问题。宽恕恶就是惩罚善,而弘扬善,也能阻遏恶。有关福利、慈善方面的
立法与执法早应是"整合"的题中应有之意。最关键的是在领养一类的福利慈善事
情上与国际惯例接轨。

  地道的美国故事和地道的中国故事

  乡村妇人全世界被领养孩子们的祖母

  94岁的霍尔特祖母2000年7月24日早晨因中风去世。这个居住在美国俄勒冈州
乡村的老妇人,是全世界被领养孩子们的祖母。霍尔特和丈夫哈里是基督徒。19
54年12月,在一部记录片里,他们看到朝鲜战争之后留在孤儿院里的孩子们,那
些孩子们的面容令他们寝食难安,于是决定收养8个朝鲜孤儿。当时,他们已经有
了6个孩子,而且人们领养都找肤色和背景接近的儿童,社会上不鼓励跨国领养,
法律上也没有先例。哈里出发到朝鲜去认领孩子,霍尔特开始写信给国会议员,
请朋友们一起协助行动。两个月后,国会通过了《霍尔特提案》。霍尔特的行动
影响了世界,她有一句名言:所有的孩子都是美丽的,只要有人爱他们。而对所
有被收养的孩子们来说,所有的母亲都是美丽的,不管她是西方的圣母玛丽亚还
是东方的女神女娲。在这个充满冲突与暴力的世界里,只有女人才能使东方西方、
各色人等找到共同语言。圣母与女娲,她们的明眸皓齿、丰乳肥臀、似水的柔情、
如火的爱恋、凝脂般的细腻与温润、大海一样永无穷尽的慈爱与奉献,使那些无
助孩子的悲惨命运发生了逆转。

  一位普通的美国女性因为她的中国儿子而成了一位圣女

  许多中国人现在都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美丽的美国姑娘茹丝把生命中最美
好的岁月都给了与她不同种族、不同血脉的中国孩子。茹丝今年已经39岁了,仍
是单身,因为她从21岁起,就收养了一个病残的中国儿子。茹丝是美国明尼苏达
州一个牧师的女儿,父亲曾到台湾的一家教堂任职,茹丝从小和中国孩子玩在一
起,学会一口中国话。

  茹丝从小听到最多的是,要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因此,在她21岁那年,她提
出要抱养台湾孤儿院一个8个月的男孩尚文。严重的脑瘫使尚文连头也抬不起来,
只能永远地躺在床上。

  茹丝向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母亲叫道:

  "天哪!要知道你刚21岁,还是学生,还没结婚呢!"茹丝平静地说:"这些我
都考虑过了,我已是成人,我可以打工,能够养活自己和这个孩子,也能完成我
的学业。我是没有结婚,但我要借这孩子寻找我理想的丈夫。假若有那么一个男
人,他不仅爱我,还爱这孩子,那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我就嫁给他。若是遇不
上这样的人,我又何必要结婚?"

  父亲对她说:"做得对,孩子。凡是生命都是宝贵的,不管他是多么小,残疾
到何种程度,人们都应爱护他。"大学生茹丝成了一个不会说话也不会动的中国男
婴的妈妈,她带着孩子住进了学校宿舍。同时,为了增添一点儿收入,她开始到
一所小学里为残疾孩子讲课。时间久了,人们都理解了茹丝,都被她的精神所感
动,男生都说茹丝是伟大而又可爱的女人,可惜都没鼓起爱她的勇气。

  1994年的暑假,茹丝受明尼苏达儿童之家委托,前往天津儿童福利院讲学。
在这里她见到了刚满1岁的武年。瘦小的他一动不动地躺着。阿姨说,这孩子是脑
瘫,奶都喝不好,看样子是很难活了。茹丝想救活这个孩子,可惜她已有尚文,
没能力再养一个。没想到,当她放下孩子时,小家伙的眼睛居然紧紧地追着她,
那目光深深地刺痛了她。

  回美国后,茹丝正式向明尼苏达儿童之家提出了收养武年的申请。随后,茹
丝开始攒钱,一攒就是三年。这期间,14岁的尚文做了大手术,纠正畸形的脊椎。
术后,尚文却再也不能弯腰和翻身,夜里睡觉,躺累了他就大叫,茹丝就得赶紧
过来帮他翻身。然而,这丝毫没动摇茹丝收养武年的决心。她仍然不断地找儿童
之家,希望能尽快得到武年。

  茹丝的真诚感动了人们,收养武年的手续终于办了下来。1998年9月,茹丝带
着尚文再次飞到中国,接走了武年。回到美国后的检查发现武年不是脑瘫,而是
先天性心脏病,茹丝花钱为他做了手术后,武年好了,不仅到处东跑西颠,还不
停地大呼小叫,当他的小嘴第一次甜甜地叫妈妈时,茹丝醉心地笑了。那一刻,
细细的皱纹爬上了她光洁的额头。

  这个普通的美国女性因为她的一对中国儿子而成了一位圣女。

  美国的半边天基金会

  珍妮・鲍雯女士是一位美国学者。1995年,她参观了广东中国儿童福利院,
看到福利院里6个月至6岁的女孩很多,出于女人善良的天性,鲍雯动了收养一个
中国女儿的念头。1997年鲍雯再次来到广东中国儿童福利院,看见一个脖子上长
着一个血瘤的10个月病婴。这位善良的美国女人再次动了恻隐之心,收养了第二
个中国女儿。

  鲍雯在经济上并不富裕,她自己有两个孩子,又要照顾有病的中国女儿,要
花相当大的一笔钱。但鲍雯没有放弃,她为孩子们申请了免费医疗,这样一来经
济压力就减轻了许多。经过近一年的治疗,女儿的肿瘤竟然治好了。现在两个中
国孩子都非常健康。

  鲍雯每年都要带着女儿们回到中国广东的儿童福利院寻根,看望那里的其它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鲍雯创建了"半边天基金会",倡议美国夫妇收养被遗弃的
中国孩子,并计划在中国建立教学项目,给这些孤儿提供最好的教育。

  很多美国夫妻听到中国儿童福利院的情况后,积极地向这个基金会捐钱捐物,
愿意到中国领养孩子,特别是那些女婴。他们自己拿出几万美元费用,不远万里
一次次到中国寻找合适的孩子。这些领养中国孩子的家庭领养的原因不同,但有
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所有的人都怀有强烈的爱和社会责任感,强烈希望这些失
去家庭的孩子能够茁壮成长,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0年,这个基金会的300多个家庭,收养了来自中国的近4000名孤儿,其中
90%是女婴。除了领养中国孤儿,基金会还在中国的常州和合肥等地建立了儿童教
育基地,用瑞吉欧教学法开发婴幼儿的心智,开展早期儿童教育。他们还雇用了
一些老妈妈,同福利院的儿童建立亲子关系,从情感、智力等各个方面全面提高
幼儿的素质。目前,瑞吉欧教育法已经推广到全中国的5个省,滁州、江门、重庆
等十几个城市,并已经通过了国际有关专家的检测。

  Hannah:中国的女孩

  5岁的汉娜(Hannah)2000年2月随着妈妈安吉拉和外婆罗斯回到她的故乡中
国。4年前,这位出生于中国安徽马鞍山的小姑娘被美国尼尔和安吉拉夫妇领养。
安吉拉到过中国,特别喜欢中国小孩那双忽闪闪的黑眼睛。婚后,她有收养中国
孩子的念头。

  根据中美双方服务机构的安排,每年有两批美国人前来中国领养孩子。1996
年5月,安吉拉同其它10名领养人从美国纽约飞抵中国。他们将在合肥与马鞍山市
儿童福利院的10名儿童会合。按照规定,领养人可以提出要求,但不能现场挑选
孩子。对安吉拉来说,这不要紧,每个父母都没权利挑选自己孩子的模样。在这
批孩子中,只有11个月大的女孩马海孰成了安吉拉的女儿。安吉拉给她取名为Ha
nnah,意思是中国的女孩。

  当孩子渐渐长大,安吉拉认为应该让她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安吉拉特意到大
学里去上中文课,然后教汉娜学习汉语和中国民族文化知识。去年,厦门大学林
芳老师应邀到纽约讲授中国文学,安吉拉千方百计在课余时间向林芳老师询问有
关中国的历史、社会、风俗习惯等知识。后来,安吉拉夫妇应聘到厦门大学当了
英语口语教师,汉娜则进了厦大幼儿园。安吉拉为女儿能受到纯正的中国文化熏
陶而自豪。

  汉娜在6周岁的时候跟妈妈返回了美国。那一天,安吉拉面对来送行的中国朋
友流下了惜别的泪水,她说,他们还会带着汉娜来她的祖国,并打算以汉娜的名
义在厦门设立奖学基金。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大约有二三万个中国孩子被美国家庭所领养,仅2000年
美国人就领养了5000个,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实际上这二三万个家庭,已经成
为中美民间关系最牢固的纽带,无论多大的风浪,也不会动摇。

  领养中国孤儿的故事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美国故事:它像一幅柔美的风情画,
用亲情讲述了一个基督教国家的人们如何乐善好施,尊重生命,以仁爱之心去维
护人和生命的尊严;讲述了他们为了不切断领养儿童的文化血脉,努力去了解、
学习另一种文化的决心与执著,坦诚面对不是领养儿童亲生父母的开放心态;讲
述了他们善于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有效的组织形式,设身处地为发展中国家克服
困难的科学态度。

  领养中国孤儿的故事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跨国领养为中国人打开
了一个吸纳人类不同文明的窗口,它讲述了不同肤色的人们在领略中国文明的同
时也看到中国正在认真地表达对生命尊严、健全人性的关怀与祈求;讲述了中国
高层和知识界对中国弃婴问题的深切关注和反思,那些抛弃女婴和病残儿的父母
根本不配做父母,甚至不配做人,他们使整个中国一起蒙羞,中国在坚持计划生
育的同时,打击弃婴行为的立法刻不容缓。更重要的是,人们开始懂"爱"这个词
在生理上、精神上和科学上的全新含义,正如一位母亲所说:发现的里程并不在
于你看见了新的景物,而是在于你用新的眼睛去看。古老的文化正在艰难地剔除
腐朽,期待着新绿。(凤凰周刊)






【关闭窗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