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356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被列入“2010十大亏损国产电影”的《打擂台》打败在内地收获3亿票房的《狄仁杰》获奖,虽然让很多人想不通,但这个奖杯 背后藏的却是香港电影人拼命护住港片之根的苦心―――还是曾志伟说的:“可能有人说这是在‘分猪肉 ’,但我觉得这样做很恰当,再不鼓励香港的年轻电影人,那以后我们只能看到一堆又一堆的古装 大片了。”
“伪黄金时代”的小片惨境
去年国产电影产量高达526部,但真正上院线的却只有260部。而上了院线的这260部的影片中,大多数作品的放映时间也极短,其中不到一天就被影院经理认为“没潜力”而砍档的影片数量不少,“一日游”的说法由此而来。表面看来近年中国电影数量激增,票房总量不断提高,但实际上赚钱的永远还是那几部大片―――以去年而言,便是26部电影占领了65%的票房蛋糕 ,小片因为影片总量的增加反而越发缺乏放映空间,亏本 得更厉害。因此,已经有人提出中国电影正进入“伪黄金时代”的警醒。
在这股小片“打酱油”的潮流 中,最惨的不是内地片,而是纯港片―――内地“热钱”多,很多老板挤破了头都要拍部电影来风光,香港电影市场却理智得多,如果不能稳赚的题材根本就没人出钱。这也是为什么《打擂台》的得奖让那么多香港电影人不妒忌反而感动和尊重的原因―――如果不是刘德华当初二话没说掏出800万港元来拍这部“亏本电影”,也就没有今天大家为《打擂台》喝彩的场面了。而讽刺的是,大成本合拍片却从来不愁钱,同样是刘德华,身为演员的他拍一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片酬便不止800万港元。
其实,陈嘉上主导的这几届金像奖一直在奋力平衡合拍片和港片之间的微妙关系―――前者让香港电影人有饭吃,但后者则是让香港电影的创造性继续存活的根本。去年的金像奖同样是这两类的片子在博弈,最终平分江山―――大制作《十月 围城》拿了包括最佳电影在内的8项大奖,小成本的《岁月神偷》则包下影帝在内的4个奖项,从票房“吨位”来比是虽败犹荣。
金像奖带来的“突围启示录”
关锦鹏说:“《打擂台》的得奖对年轻导演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但是,金像奖对港产小成本片的启示绝不仅仅是一座奖杯那么简单。
赚了钱的 再掏钱投资
两年前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在香港票房不足百万元,却在香港金像奖上为许鞍华摘得第三座最佳导演奖杯。很多人不知道,这部戏的投资老板是被视为“商业导演”的王晶,这两年王晶的合拍片也拍得很勤。刘德华今年将继续拍文艺片《桃姐》,他说:“《打擂台》亏了,不会让我变得吝啬,港片复兴需要大家一起出钱出力。”从合拍片里赚到钱的,再把钱用在港产小片身上,这不能不说是香港人精明实用的生意头脑在发挥作用。
拿了奖的 再拿来重映
很多时候,小片并不等于“烂片”,这就跟大片常常并非“好片”是一个道理。“金像奖是服务香港电影的。”陈嘉上这样去总结金像奖,而这次将“最佳电影”给了《打擂台》,便是对这部“亏本小片”一次最好的服务。据《打擂台》的内地发行方保利博纳总裁于冬透露,《打擂台》将在“五一”黄金档期间在全国院线重新公映。
太港味的 就区域上映
最近内地不少小成本片正在走一条“区域化放映”的新路,如在四川地区上映的《大人物》、在中原地带放映的《甲天下》,以及重点在两广地区投放的《隐婚男女》。《大人物》因为由一班川籍明星出演,加上全片使用四川方言,发行方果断将该片的发行、宣传重点放在四川、重庆地区,结果这部投资不超过300万元的影片票房奇迹般地过千万元;以洛阳牡丹为主题的《甲天下》将放映重点放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并跟“洛阳牡丹艺术节”捆绑销售。在局部地区“精耕细作”,把“一日游”变成“深度行”值得港产小片借鉴。事实上,曾志伟今年年初的《我爱HK之开心万岁》便将发行重点放在华南,因此省下不少宣传和发行费用。
没大腕的 老人带新人
关锦鹏认为,很多大腕都被拉去拍合拍片,其实也是好事,“正好把香港本土的发展空间留给一批新人”。比如《打擂台》,就是一班老戏骨泰迪罗宾、陈观泰、梁小龙带着一帮新人在撑场面,甚至连导演郭子健和监制林家栋都是新人。最近走这条“以老带新”之路的还有由泰迪罗宾监制、新人黄修平导演的《爱的根源》,彭浩翔监制、新人徐天佑 导演的《尸人聚会》等等。在今年金像奖上泰迪罗宾拿下“最佳男配角”的背后,未尝没有香港电影人对他这种奉献精神的褒扬和感激。
http://ent/2011-04-20/1512534.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