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薛涌 (推荐: 一读者) 2002年3月12日 08:55 http://www.clibrary.com
最近,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王铭铭的抄袭事件震动了大陆的学术界,并引起
五十余家媒体的报道。人们对抄袭者进行口诛笔伐之余,“建立学术规范”的呼
声,又一次回荡在中国学术界。真是无巧不成书,在太平洋彼岸,两位著名历史
学家的抄袭事件,也震撼了美国的媒体。
美国一般的公众既不爱读书也不关心历史。这次历史著作的抄袭案之所以在
媒体能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两位被揪出来审判的,是美国最得宠的历史学家。
第一位是安布罗斯(StephenAmbrose),他总共出过30本书,在最近五年就完成
了八本书,内容从世界大战到美国总统,几乎无所不包。他的书一出就被排在《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最佳畅销书排名榜上高居不下,媒体好评如潮。他的名字,
就像名牌商标一样,成为书商经营的大招牌;他本人自然也成了文化名人。
另一位叫古德温(DorisKearnsGoodwin),是一位致力于研究美国总统的历
史学家。她关于肯尼迪詹森、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书都影响甚巨。其中关于罗
斯富的一书获得1995年的普利兹奖,并从1999年起,成为普利兹奖的评委。每次
总统选举,或总统作出什么重大决定,她都会上电视现身说法,有时天天都能在
电视上露面。她甚至还是哈佛大学的执行董事之一,在教育界影响甚大。
被逮个正着
然而,树大招风,这两位大腕写手最近几乎同时被人抓住。据《每周正论》
(WeeklyStandard)报道,安布罗斯的近著TheWildBlue中有几段与奇尔德斯(Tho
masChilders)1995年的著作WingsofMorning中的段落相似得几乎难以区分。比如,
在TheWildBlue中有这样一个片段:Up,up,up,gropingthroughtheclouds,noamou
ntofpraticecouldhavepreparedthemforwhattheyencountered:B-24s,glitterin
glikemica.而在六年前出版的WingsofMorning中,有这样一段:Up,up,uphewent,
untilhegotabovethecloud.Noamountofpracticecouldhavepreparedthepilotand
crewforwhattheyencountered:B-24s,glitteringlikemica.在处理这一段落时,
安布罗斯在注释中提及奇尔德斯,但没有在文中打引号。最近,安布罗斯承认他
的书中还“借鉴”了另外两本书。他为此事公开道歉,并保证以后要严格处理书
中的引用段落。在宾西法尼亚大学任教的奇尔德斯则要求对方亲自向他道歉,并
把一本安布罗斯的书从自己课上的指定书目中拿掉。古德温的问题出在她1987年
的著作“TheFitzgeraldsandtheKennedys”上。这本书刚出版时,在《纽约时报
书评周刊》的最佳畅销书排名榜上呆了五个月之久。但据《每周正论》的报道,
她这本书中有十几处与另外三本书中的段落惊人地相似。比如在麦克塔格特的Ka
thleenKennedy中有这样一段:Mrs.Gibsongaveateainherhonortointroducehert
osomeofothergirls,hardlyaroutinepracticefornewrecruits.古德温除了把Mrs.
Gibson换成了全名Mrs.HarveyGibson外,整段照搬到自己的书中。此事本来在80
年代末就被McTaggert抓住,她曾威胁要对古德温起诉。古德温急忙要自己的出版
商与McTaggert“私了”,赔钱遮丑,谁知如今事情还是败露出来。
面临当今媒体的口诛笔伐,两位大师各有说辞。安布罗斯辩称,“当我写书
要借用别人的段落时,我就顺手把句子打出来,然后加上注释。我希望当时我能
加上引号。可是,我不是在写博士论文,而是在讲故事。”言下之意,他是在写
畅销书,应另有规范,只要加了注释,不应算是太离谱。
是百忙中出错
经常要上电视的古德温态度则好得多。她说:“我百分之百地相信历史学家
的职业标准绝不能因为写畅销书而被牺牲。我喜欢注释。注释是为未来的历史学
家留下的指针,承认前人在自己领域内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我这件事发生在15
年前,那是我第一本大型历史著作,长达900页,注释有3500个,完全是用手写出
来的。遗憾的是,我的注释系统被证明不那么牢靠。我作研究时的阅读笔记都是
用手写,并注明从他人书中抄出来的段落的来源;同时,我也随手写下自己的评
论和感想。我的书就是在这些笔记的基础上完成的。书稿完成后,我对从三百多
本书中引用的段落再检查了一遍,保证注释和引号没有错误。可惜在这一复杂的
过程中,出了几个错误。当我第一次被抓到时,感觉实在很坏,急忙与人家私了,
不想为自己的几个疏忽去面临整个世界的审判。但15年后,这件事又回来了。我
绝不是抄袭,而是忙中出错。事实上,我的书中到处都引用这些作者的文字,我
不会傻到要存心漏过其中的几个注释。这是个技术错误。我相信我不会再犯。”
然而,这些辩辞并不能为媒体完全接受。一位批评者尖锐指出,古德温是负
责监管哈佛大学的校方执行董事会的成员之一。在哈佛大学发给一年级新生的学
生手册中明确写到,如果你引用别人的东西不加引号,就属于抄袭,不管你是有
意无意,也不管你加不加注。有没有引号,是决定是不是抄袭的关键。如果你是
一个18岁的哈佛大学新生,犯了这一错误,你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你可以被要求
离开学校两个学期,丢掉你挣到的所有学分。你在学校的个人档案上会留下不诚
实的永久记录。我们为何对大学者就要法外开恩?古德温的辩护者们则称这件事
只能说明了犯错误是多么容易。已开始用电脑写作的古德温本人决定在作研究笔
记时严格把自己的评论和引用的段落分记在两档里,以免未来再忙中出错。她甚
至于3月3日致信普利策奖的评委会,主动要求退出这一新闻界最高奖的评委会。
理由是由于媒体的压力,她已感到自己无法胜任此职。
安布罗斯引起的不满则更多一些。有些学者指出,一个人不可能在五年内认
真写出八本书来。那么大的产量,其实就是学术不严肃的证据。他简直把自己的
书房变成了作坊,完全被金钱所驱动。事实上,由于安布罗斯的书畅销,出版社
频频向他施压,要他提高产量。他一度表示封笔退休,但出版社又拿出新的“物
质刺激”,保证作坊的继续运转,而在抄袭之事被揭露之后,也拒绝把书撤出市
场。
对比一下太平洋两岸的抄袭案,实在让人为中国的学术而叹息。其实,美国
这两个抄袭案,以中国的标准看都属于鸡毛蒜皮、咬文嚼字,根本不可能构成抄
袭。
中国学术界在“无一字无来历”的士大夫传统中浸染过久,学术著作的引用、
注释全无规章,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最让人遗憾的是,这种事出在被西方的
严格制度训练出来的“海归派”王铭铭身上。学术本无国界。海外的博士不一定
比土生的博士出色。但是,海外博士长期在西方受训,对于学术规范总是知道得
多一些,体会得深一些。他们对于在中国建立学术规范,本应有所贡献。可惜,
许多海外学子,写英文时规规矩矩,一写中文就变得“无法无天”。更有些人抱
有酸葡萄的心理,称西方的学术规范是“洋八股”,束缚人的创造力。海外学人
如果不停地在中西之间以“国情不同”为由用双重标准做学问,中国的学术,就
更不会有规范可寻了。(联合早报)
【关闭窗口】
作者: 薛涌 (推荐: 一读者) 2002年3月12日 08:55 http://www.clibrary.com
最近,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王铭铭的抄袭事件震动了大陆的学术界,并引起
五十余家媒体的报道。人们对抄袭者进行口诛笔伐之余,“建立学术规范”的呼
声,又一次回荡在中国学术界。真是无巧不成书,在太平洋彼岸,两位著名历史
学家的抄袭事件,也震撼了美国的媒体。
美国一般的公众既不爱读书也不关心历史。这次历史著作的抄袭案之所以在
媒体能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两位被揪出来审判的,是美国最得宠的历史学家。
第一位是安布罗斯(StephenAmbrose),他总共出过30本书,在最近五年就完成
了八本书,内容从世界大战到美国总统,几乎无所不包。他的书一出就被排在《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最佳畅销书排名榜上高居不下,媒体好评如潮。他的名字,
就像名牌商标一样,成为书商经营的大招牌;他本人自然也成了文化名人。
另一位叫古德温(DorisKearnsGoodwin),是一位致力于研究美国总统的历
史学家。她关于肯尼迪詹森、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书都影响甚巨。其中关于罗
斯富的一书获得1995年的普利兹奖,并从1999年起,成为普利兹奖的评委。每次
总统选举,或总统作出什么重大决定,她都会上电视现身说法,有时天天都能在
电视上露面。她甚至还是哈佛大学的执行董事之一,在教育界影响甚大。
被逮个正着
然而,树大招风,这两位大腕写手最近几乎同时被人抓住。据《每周正论》
(WeeklyStandard)报道,安布罗斯的近著TheWildBlue中有几段与奇尔德斯(Tho
masChilders)1995年的著作WingsofMorning中的段落相似得几乎难以区分。比如,
在TheWildBlue中有这样一个片段:Up,up,up,gropingthroughtheclouds,noamou
ntofpraticecouldhavepreparedthemforwhattheyencountered:B-24s,glitterin
glikemica.而在六年前出版的WingsofMorning中,有这样一段:Up,up,uphewent,
untilhegotabovethecloud.Noamountofpracticecouldhavepreparedthepilotand
crewforwhattheyencountered:B-24s,glitteringlikemica.在处理这一段落时,
安布罗斯在注释中提及奇尔德斯,但没有在文中打引号。最近,安布罗斯承认他
的书中还“借鉴”了另外两本书。他为此事公开道歉,并保证以后要严格处理书
中的引用段落。在宾西法尼亚大学任教的奇尔德斯则要求对方亲自向他道歉,并
把一本安布罗斯的书从自己课上的指定书目中拿掉。古德温的问题出在她1987年
的著作“TheFitzgeraldsandtheKennedys”上。这本书刚出版时,在《纽约时报
书评周刊》的最佳畅销书排名榜上呆了五个月之久。但据《每周正论》的报道,
她这本书中有十几处与另外三本书中的段落惊人地相似。比如在麦克塔格特的Ka
thleenKennedy中有这样一段:Mrs.Gibsongaveateainherhonortointroducehert
osomeofothergirls,hardlyaroutinepracticefornewrecruits.古德温除了把Mrs.
Gibson换成了全名Mrs.HarveyGibson外,整段照搬到自己的书中。此事本来在80
年代末就被McTaggert抓住,她曾威胁要对古德温起诉。古德温急忙要自己的出版
商与McTaggert“私了”,赔钱遮丑,谁知如今事情还是败露出来。
面临当今媒体的口诛笔伐,两位大师各有说辞。安布罗斯辩称,“当我写书
要借用别人的段落时,我就顺手把句子打出来,然后加上注释。我希望当时我能
加上引号。可是,我不是在写博士论文,而是在讲故事。”言下之意,他是在写
畅销书,应另有规范,只要加了注释,不应算是太离谱。
是百忙中出错
经常要上电视的古德温态度则好得多。她说:“我百分之百地相信历史学家
的职业标准绝不能因为写畅销书而被牺牲。我喜欢注释。注释是为未来的历史学
家留下的指针,承认前人在自己领域内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我这件事发生在15
年前,那是我第一本大型历史著作,长达900页,注释有3500个,完全是用手写出
来的。遗憾的是,我的注释系统被证明不那么牢靠。我作研究时的阅读笔记都是
用手写,并注明从他人书中抄出来的段落的来源;同时,我也随手写下自己的评
论和感想。我的书就是在这些笔记的基础上完成的。书稿完成后,我对从三百多
本书中引用的段落再检查了一遍,保证注释和引号没有错误。可惜在这一复杂的
过程中,出了几个错误。当我第一次被抓到时,感觉实在很坏,急忙与人家私了,
不想为自己的几个疏忽去面临整个世界的审判。但15年后,这件事又回来了。我
绝不是抄袭,而是忙中出错。事实上,我的书中到处都引用这些作者的文字,我
不会傻到要存心漏过其中的几个注释。这是个技术错误。我相信我不会再犯。”
然而,这些辩辞并不能为媒体完全接受。一位批评者尖锐指出,古德温是负
责监管哈佛大学的校方执行董事会的成员之一。在哈佛大学发给一年级新生的学
生手册中明确写到,如果你引用别人的东西不加引号,就属于抄袭,不管你是有
意无意,也不管你加不加注。有没有引号,是决定是不是抄袭的关键。如果你是
一个18岁的哈佛大学新生,犯了这一错误,你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你可以被要求
离开学校两个学期,丢掉你挣到的所有学分。你在学校的个人档案上会留下不诚
实的永久记录。我们为何对大学者就要法外开恩?古德温的辩护者们则称这件事
只能说明了犯错误是多么容易。已开始用电脑写作的古德温本人决定在作研究笔
记时严格把自己的评论和引用的段落分记在两档里,以免未来再忙中出错。她甚
至于3月3日致信普利策奖的评委会,主动要求退出这一新闻界最高奖的评委会。
理由是由于媒体的压力,她已感到自己无法胜任此职。
安布罗斯引起的不满则更多一些。有些学者指出,一个人不可能在五年内认
真写出八本书来。那么大的产量,其实就是学术不严肃的证据。他简直把自己的
书房变成了作坊,完全被金钱所驱动。事实上,由于安布罗斯的书畅销,出版社
频频向他施压,要他提高产量。他一度表示封笔退休,但出版社又拿出新的“物
质刺激”,保证作坊的继续运转,而在抄袭之事被揭露之后,也拒绝把书撤出市
场。
对比一下太平洋两岸的抄袭案,实在让人为中国的学术而叹息。其实,美国
这两个抄袭案,以中国的标准看都属于鸡毛蒜皮、咬文嚼字,根本不可能构成抄
袭。
中国学术界在“无一字无来历”的士大夫传统中浸染过久,学术著作的引用、
注释全无规章,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最让人遗憾的是,这种事出在被西方的
严格制度训练出来的“海归派”王铭铭身上。学术本无国界。海外的博士不一定
比土生的博士出色。但是,海外博士长期在西方受训,对于学术规范总是知道得
多一些,体会得深一些。他们对于在中国建立学术规范,本应有所贡献。可惜,
许多海外学子,写英文时规规矩矩,一写中文就变得“无法无天”。更有些人抱
有酸葡萄的心理,称西方的学术规范是“洋八股”,束缚人的创造力。海外学人
如果不停地在中西之间以“国情不同”为由用双重标准做学问,中国的学术,就
更不会有规范可寻了。(联合早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