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清明》:悲喜之间,物是人非事事休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364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20110614165754ff8ea.jpg

《岁岁清明》海报。
网易娱乐6月14日报道 编剧程晓玲和导演肖风,最后给伊逸白正名的代价,是阿敏看到了残杀,以及明白了残杀背后的连环报复。忍辱负重的尹少爷,靠着自己的力量杀死了很多日本人。这个真相的获得,是失去了传统自由与和平心境。现代知识青年通过阿敏的目光被证明没有背叛自己的传统和文化,但诗情画意的传统生活也再也不复得。逸白被血腥屠戮的画面,如同他鲜红的血滴在大地上一样,深深烙入阿敏的心中,也烙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从这个角度讲,《岁岁清明》映照了中华民族的近现代记忆和心理,一方面是对传统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神话,一方面是对传统生活不可再得的哀伤与惆怅,以及对现代文明又爱又恨、既想接受又怀疑畏惧。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正是一位穿着现代的小学生,站在紫云山山坡上那块曾经的茶园里,指着山下已经变成现代化都市的杭州说,快看,西湖。我不知道导演此刻的心境,是喜多一点,还是悲多一点。
貌似孱弱的杭铁头及其逆袭
程晓玲编剧、肖风导演的《岁岁清明》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似乎完全与外界隔绝的空间中,这里的时间完全停滞住了,只有一再重复的清明时节。这个时节,是名满天下的明前茶炮制之时,也代表了传统文化的一再重复与确认、绵延,这种刻意营造的封闭性和停滞性,越发让银幕上所展示出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变成了一幅画卷。时空的囊,好像封在琥珀之中,澄净。但又并非密不透气,尹少爷一出场就带来外界信息。
卷轴中的故事,本身有三次清明,则无一例外都是外来者在试图进入这个画的世界。男主角伊逸白是伊家的少爷,他的另一重身份是一位在洋学堂读过书的现代知识青年。然而伊逸白本身没有表现出任何现代青年的符号特征来,除了他那异于常人的瘦弱,几乎让人怀疑他得了痨病或者抽了大烟。似乎现代知识在他身上唯一作用的结果就是让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这却反而需要世代种茶的女主角阿敏来当他的先生,教教他什么是好茶。然而这时的伊逸白,作为一个外来者和受过教育者,依然是神秘而令人羡慕着迷的,话语中阿敏父亲对伊少爷的推崇,以及阿敏对伊逸白的芳心暗许,都暗示了这点。在第二次清明,和逸白一样受过现代教育的天巧,作为少奶奶和逸白一起来到了茶园。她不仅更加瘦弱,而且真的患有痨病。她走起路来的气喘吁吁和壮实丰满、生龙活虎的阿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巧的现代知识在这里毫无用处,反而需要阿敏背着她上山。最有趣味的地方是,学医的天巧治不好自己的痨病,而世代种茶的阿敏却教了她一个偏方,说喝了阿敏捂过的茶,就能生出儿子,生儿子可以把痨病给气死。天巧固然不至于相信这样的话,但她却完全被阿敏的善良和无私所折服了。
两次清明,两个外来文化接收者的到来,都没有真正破坏这幅画中桃源的诗意生活,相反,他们都融入进了这片美丽土地,为这里的善良和质朴所感动。直到第三次清明,日本侵华,八叔被炸死,而伊家少爷再次出现的时候,却是穿着刺目的黄褐色日本军服到来。黄褐色的军服相对于这整个淡雅大地的颜色,太过刺眼,以至于其突兀地出现让整部影片显出了一种惊悚的感觉。阿敏面对穿着日本军装的伊逸白,与他完全决裂了,认为这位现代文明的接受者还比不上她这个乡巴佬,伊逸白的现代性除了给他带来瘦弱,居然还把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民族尊严的汉奸。背叛这个事情,古已有之,本不稀奇。然而,最终尹少爷以传统的死士精神,在现代性的交流之后,杀死敌人然后被杀,更让“杭铁头”的故事蕴涵富有多义性。文/刘康
淡雅山水画间的几滴猩红血点
记得黄仁宇在《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一书中曾这样提过:资本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政治制度或经济制度,不如说是一种承载着现代化的破坏性力量,任何传统的道德规范、社会秩序和阶级结构都无可避免地被其所颠覆破坏,从而在废墟上重新建立起现代化结构。任何一个国家在从传统进入现代的过程中,都经历了破而后立的痛苦,而中国则尤为地屈辱和惨痛。这种屈辱而惨痛的记忆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我们谈到现代化的时候总是把它说成是西方化,言外之意,现代性是一种异于我们传统文明的威胁性力量,而我们的传统生活则在想象中成为了新时代的民族神话,一个在现代化还没有入侵前的世外桃源。
影片《岁岁清明》则是这种新型民族神话的典型代表。今年的国产影片中,还没有一部电影像《岁岁清明》这样,以一种极端冲突对立的形式,把传统的生活描述得这样诗情画意,而把现代化军队入侵后的状态表现地如此血腥惊悚。其最后关于日本人杀害伊家少爷全家、吊死伊逸白少爷的部分,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与之前那种舒缓的节奏、干净的画面和优美的旋律形成尖锐对比,好似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被揉在了一起。那随着伊逸白少爷的尸体滴下的点点鲜血,洒在茶园的大地上,让人感觉仿佛在一张原本只有黑与白的中国山水画上,狠狠泼上了几滴猩红的血点,刺眼的对照越发让人触目惊心。
编剧程晓玲和导演肖风,最后给伊逸白正名的代价,是阿敏看到了残杀,以及明白了残杀背后的连环报复。忍辱负重的尹少爷,靠着自己的力量杀死了很多日本人。这个真相的获得,是失去了传统自由与和平心境。现代知识青年通过阿敏的目光被证明没有背叛自己的传统和文化,但诗情画意的传统生活也再也不复得。逸白被血腥屠戮的画面,如同他鲜红的血滴在大地上一样,深深烙入阿敏的心中,也烙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从这个角度讲,《岁岁清明》映照了中华民族的近现代记忆和心理,一方面是对传统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神话,一方面是对传统生活不可再得的哀伤与惆怅,以及对现代文明又爱又恨、既想接受又怀疑畏惧。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正是一位穿着现代的小学生,站在紫云山山坡上那块曾经的茶园里,指着山下已经变成现代化都市的杭州说,快看,西湖。我不知道导演此刻的心境,是喜多一点,还是悲多一点。
但无论如何,中国毕竟不是一幅山水画,哪怕它的传统再美丽再纯净,现代化进来了,就永远不会走回头路。与其回头哀婉过去,不如重新创造未来。文/牛扛扛
我行我素我以我心荐观众
《岁岁清明》以中华民俗节气命名,相信很多观众看罢以后,脑海中会不由自主不由的浮现出另一著名电影的片名《恋恋三季》,当然这是题外话,本片着重展示了杭州茶文化特色,并以此为背景,讲述抗日战争初期的爱与怕、错失。
透过本片的叙事模式,我们可以大致看到编剧试图构建的情感机制,一个不以强度情节来叙述的“反战”题材,这样的审美情趣的倾向将一个日本侵华背景下杭州城的故事幻化为情感温润的诗意空间,当然,这这样诗意下所揭示出来的战争的狰狞,显得残酷更有力量,在构思这样题材的初始阶段,这个故事的走向与思路是相当饱满,并且充满值得关注的亮点,但是编导分明又不愿意去讨好当前的院线观众,我行我素的创作态度极为明确。
作为第五代导演,肖风导演的个人艺术风格颇为独立,选材上有意回避时下热潮,既不向商业片靠拢,也不向探索片迈进,而是保持相对平和的创作心态,为观众的心灵准备盛宴。肖风多年来的创作风格虽有所创新与突破,但依然保持了第五代导演上世界80、90年代震惊时节影坛的影像语言和叙事风格:沉稳、厚重,影像饱满充满原始质朴气息。这部《岁岁清明》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电影年代,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和民间叙事创作的年代。
《岁岁清明》以中华民俗节气命名,演绎了风雨飘摇之际南中国的一出悲歌。这个片名太直接,无法不让人联想。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在去年那叫好不叫座的《我们天上见》被人揶揄为“清明档电影”之后,这部显然更有资格排进子虚乌有的这个所谓“清明档”的电影,似乎依然难以逃脱他那宿命般的悲剧命运,一如这部电影故事中的那些人一样。这部电影的主创如同这部夹杂在各色大片中的电影本身一样低调。

电影票房之难以强求,这也是小成本电影的普遍遭遇。多多少少又容易与几年前霍建起导演的一部《那山、那人、那狗》做比较,在日本引起了巨大反响,8万美元引进赚得了数十倍的票房佳绩。细想之下,《岁岁清明》与《那山、那人、那狗》拥有相似的特性,缓慢的节奏、简单的故事、都在展现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之道……而相比之下,《岁岁清明》所处的大环境要更加好一些,《那山、那人、那狗》在国内只卖出一个拷贝,《岁岁清明》在很多院线都有放映。也许再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岁岁清明》会得到更公正的评价。《岁岁清明》在等待他的观众,编导以淡然之心等待着。文/姜子勰
(本文来源:网易娱乐 )
arc_icon.gif

http://ent/2011-06-14/1598904.php
</img>
</img>
UUqhZwohIIU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