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兄弟失和.......

水村人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10-03-23
消息
1,150
荣誉分数
1,256
声望点数
0
春秋兄“缘分”一节提到鲁迅兄弟失和,很是好奇,放狗一搜,发现刚刚有学者发表专文讨论此事。故转贴于此。
————————————————————
鲁迅兄弟失和源于偷听弟弟房事还是一场不伦恋?

2011年07月21日 07:43
来源:人民网 作者:谢轶群

作者简介:

谢轶群,男,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安徽潜山人。关注近现代史和当代思想文化,在《凤凰周刊》、《同舟共进》、《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60余篇,出版历史大散文和文化述评各一部。现任教于昆明某高校。



1923年7月19日,“周氏兄弟失和”这一公案正式发生。这天上午,鲁迅回到八道湾胡同的家。弟弟周作人脸色铁青地走过来,递给他写给鲁迅的一封信,然后转身而去。

关于周氏兄弟失和的相关文献,最直接、最详尽的就是这封信了:

“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正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的院子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

在这封至今完好保存的信里,周作人称哥哥为“鲁迅先生”,要哥哥以后不要再到自己的住处来,叫哥哥“自重”!

如此绝情、伤心和鄙夷的语言,只有在鲁迅犯下了极端令人不齿的罪错才可写出。

当时已成新文化运动主将、青年导师的鲁迅读到弟弟这封信时,是什么表情和什么心情,没有人知道。

终身保持记日记习惯的鲁迅在当天日记写下了几个字:“上午启孟(周作人的字)自持信来,后邀欲问之,不至。”

鲁迅的日记,全是语句简单的记载,连许广平生下周海婴、他48岁头一回做了爸爸这样的大事,也只以一句话打发:“广平产一男。”

从鲁迅当天日记只可以看出,接到周作人的绝交信,鲁迅想找他面谈,但被拒绝,弟弟根本不与他沟通。
 
第二天,鲁迅早起四处看房;两周后,8月2日,他借了800元钱,携带朱安搬进了砖塔胡同的临时居所。

八道湾那座宽敞的四合院,是鲁迅以多年积蓄加变卖绍兴祖屋买来,然后又花了大半年将其改造为适合一家人居住、特别是适合弟弟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日本生活习惯的构架;在鲁迅为改造和装修劳碌不已的时候,周作人甩开两手去了日本探望岳父母。如今,他却从自己出资出力辛苦筑起的家里被逼了出去!

面对哥哥出走,周作人在8月2日的日记里写道:“下午L夫妇移住砖塔胡同。”L自然就是鲁迅,他已连哥哥的名字都不想提。

到第二年的6月,兄弟关系恶化到顶点。6月11日,鲁迅回八道湾去取回自己的书和一些器具,更严重的事态发生。根据鲁迅当天日记和在场目击者的讲述,他刚进西厢,周作人和妻子羽太信子就从屋里奔出,指着鲁迅破口大骂,言辞污秽,不堪入耳;羽太信子又立即打电话喊来几位亲友,夫妻俩一唱一和,当众痛骂鲁迅。骂到酣处,周作人拿起一尺高的狮形铜香炉向鲁迅头上砸去,幸亏别人接住拦开,才未击中;而忍无可忍的鲁迅也抓起一个陶瓦枕,掷向周作人。在众人拉架劝解下,鲁迅才得以拿了自己的东西离开。

一对亲兄弟,当时中国的两位顶尖文化人,演出了如此一幕活剧。

在场的人为张凤举、徐耀辰、章廷谦和羽太信子的弟弟重九。羽太信子污秽开骂很可能用的是日语,除了章廷谦,在场其他6人都懂日语,但个个对羽太信子的话讳莫如深。

这一反目,一直延续到鲁迅逝世,二人就此终身断绝了兄弟关系。

到底是什么,使兄弟间产生了近乎不共戴天的怨仇?声称对敌人“一个也不宽恕”的鲁迅,最后10年以写“骂人”杂文为主,却从不提起一度恨不得要他命的弟弟周作人;而周作人,对此同样避开不谈。

在他向鲁迅递上绝交信的前两天,即1923年7月17日的日记,还被他用剪刀剪去了10个字左右,显然是与兄弟反目有关的语句。

如果这10来个字在,真相也许早就大白。

直到1964年,80岁的周作人才在评价香港友联出版公司出版的赵聪《五四文坛点滴》一书时勉强谈及,他说:“……我当初写字条给他,原是只请他不再进我们的院子里就是了。”

周氏兄弟失和的原因,当时的熟人多方猜测,后世众说纷纭,因为当事人的讳而不谈、长久沉默,至今没有结论。
 


二人是否因为生活、观念上的差异而积怨已久?

相反,周氏兄弟从小感情极好。在祖父入狱、父亲又病重的情况下,十几岁的长子鲁迅就挑起了“户主”的重担,请医生等家中一切事务均由他承担,特别是受人冷眼的典当家产,这样给了弟弟周作人一个安全、宽裕的童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周作人的涉外手续、生活杂事,也全由鲁迅包办。在鲁迅深感做为弱国子民的屈辱的时候,哥哥照顾下的周作人在日本却称心如意,反觉“宗邦为疏,而异地为亲”。

1909年,周作人和羽太信子结婚;为了在经济上支持弟弟,鲁迅先回国就业,安顿下来后,两年后将弟弟、弟妹接回。

周作人到北大任教授,也是鲁迅向他的老上司、原教育总长、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推荐。

对兄长的照拂,周作人不会不知晓、不感激。
 
在绝交信事件前的几个月里,兄弟二人在外人看来完全不象潜藏着风暴的模样。1923年3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副镌》上发表《绿洲七-儿童剧》,文章充满感情地回忆童年时代与哥哥鲁迅一起在桂花树下自编自演儿童剧的情景。

此后,他们还曾共游中山公园,一起出席北大学生许钦文、董秋芳等组织的文艺社团春光社集会,并共同担任该社指导。

7月3日,离反目只有半个月的周作人与鲁迅还同逛东安市场和东交民巷书店。

可见,兄弟二人的失和不是因为生活冲突和观念差异,即使有这个因素,也绝对不可能达到那种反目成仇的地步,这一切必定出自一个非常特别的原因。

该谈鲁迅的弟妹、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了。周氏兄弟失和的具体原因至今无明确说法,但跟羽太信子有关却是众口一词,包括鲁迅和周作人两位当事人后来只言片语的表露。

1924年9月,鲁迅辑成《俟堂专文杂集》,署名“宴之敖”;1927年4月,在所作《铸剑》中,又用“宴之敖”命名复仇者“黑的人”。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对这笔名有过一个解释:“宴”从门(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也就是说“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这个日本女人自然就是羽太信子。

周氏兄弟在日本东京留学期间,结识了房东的女儿羽太信子。羽太信子家景并不好,她为周氏兄弟等几个租住在她家的中国留学生当“下女”、也就是女佣,引起了周作人的爱慕;而她的妹妹羽太芳子,后来嫁给了周建人。

和周作人相恋时的羽太信子,相貌普通,身材不高,圆脸庞,小眼睛,但身子结实,干活勤快,性格热情。她和周作人一起来中国定居时,让鲁瑞和朱安等绍兴婆家人第一次见到了外国人,十分新奇、兴奋。

哪能想到,这个东洋媳妇却成为他们家的一个灾星。

全家搬到北京八道湾胡同后,兄弟二人忙于文教事业,周建人还是学生,周母不熟京城,朱安懦弱不识字,所以羽太信子就成了当然的持家人。

日本妇女素有温顺节俭的美称,当家本再好不过,但根据周建人回忆,羽太信子是日本妇女中的例外。她并非出身富家,可是派头极阔,架子很大,挥金如土。家中有仆人六七个,即使鲁迅祖父在前清做京官时,也没有这样众多的男女佣工。更奇怪的是,她经常心血来潮,有时饭菜烧好了,忽然想起要吃饺子,就把一桌饭菜退回厨房,厨房里赶紧另包饺子;被褥才用了一两年,还是新的,却不要了,赏给男女佣人,自己全部换过。

鲁迅将自己的薪水只留下买烟和零用的钱,其余的和周作人的收入一起全交给羽太信子支配。鲁迅和周作人是当时的较高收入者,两人一月收入加起来有 600多大洋,实际购买力相当于今天6万多元人民币。可在羽太信子的奢靡浪费下,家里入不敷出,鲁迅竟要经常去借钱,甚至弄得夜里写文章时没有钱买香烟。为此鲁迅经常提醒要注意家庭开支用度,对羽太信子如此持家感到不满和担忧。周作人的孩子生点小病,羽太信子都要用汽车去接诊价高昂的外国医生来看。看着无必要的汽车出入,鲁迅感叹:我用黄包车拉来的,哪经得起用汽车运出?
 
兄长的意见,侵犯了羽太信子的“执政权”,她对鲁迅十分反感,经常在周作人面前议论大哥的不是,甚至对鲁迅夫妇恶毒诅咒。过往周家的周氏兄弟学生俞芳回忆说,天性驯顺的朱安曾“很气愤地”告诉别人:“她(信子)大声告诫她的孩子们,不要亲近我们,不要去找这两个‘孤老头’,不要吃他们的东西,让这两个‘孤老头’冷清死。”

而周作人对羽太信子一辈子又爱又惧,久而久之,她的态度对周作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羽太信子在周作人耳边的谗言能使双方绝交成仇,可见不是一般的谗言。

1924年6月11日周氏兄弟大打出手时,在场惟一不懂日语的章廷谦后来很含糊地说:“事情的起因很可能是,周作人的老婆造谣说鲁迅调戏她。”

羽太信子的话置鲁迅于一个最难堪的境地——鲁迅对她有不轨行为!

鲁迅当时正当壮年,虽有妻室朱安,却从来不靠近妻子,因此有人判断其必有性压抑,对共居一院的弟妹羽太信子不轨不是没有可能。

具体的说法是两种:一是鲁迅偷窥羽太信子洗澡;二是鲁迅晚上躲在周作人卧室窗外偷听房事!

后一种“听床”的说法,羽太信子不仅只跟周作人说,她在时住八道湾的鲁迅友人章川岛面前也公开说起。

是这两种龌龊行为,激起周作人对鲁迅的狂怒、鄙视和终身不原谅,有一定的说服力。
 
鲁迅的形象如此冷峻,如此高深,如此伟大,这位文化巨人,真的能跟对弟妹“窥浴”和“听床”联系在一起吗?

在1949年后,由于鲁迅在大陆的特殊地位,周氏兄弟失和的原因只允许被解释为“有神经质的羽太信子的挑拨和周作人的糊涂”,但在当时这种猜测是暗中流传甚至在周氏兄弟朋友圈内公开议论的,性格硬倔的鲁迅对这一严重损害他人格的传言却始终无一言辩清。

因难言的原因失和以后,鲁迅多么想和周作人能有一次长谈和沟通,可身心受到巨大创痛的周作人就是不给这个机会。鲁迅对周作人的评价常用一个字:“昏”,也就是糊涂。但直到去世,鲁迅也始终不愿写下一字表示自己在这件事上的清白。

如果那是真的,是鲁迅觉得无颜去为自己辩护、只能承受后果吗?如果这纯属子虚乌有,是鲁迅觉得这种言论实在太无耻、太卑鄙,正常人根本无法与之辩驳吗?

但是有人主动为鲁迅辩诬。章川岛说:“八道湾后院的房屋,窗户外有土沟,还种着花卉,人是无法靠近的。”也就是窥浴和听床在条件上不可能。对失和的真正原因,章川岛说:“主要是经济问题。她(羽太信子)挥霍得不痛快。”

许广平对羽太信子十分愤恨,说她是“由奴隶而做稳了奴隶主”!
 
到20世纪90年代,鲁迅逐渐走下政治神坛,这一公案可以公开讨论了。鲁迅之子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说:

“父亲与周作人在东京求学的那个年代,日本的习俗,一般家庭沐浴,男子女子进进出出,相互都不回避。即是说,我们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所谓‘男女大防’,在日本并不那么在乎。直到临近世纪末这风俗似乎还保持着,以致连我这样年龄的人也曾亲眼目睹过。那是70年代,我去日本访问,有一回上厕所,看见里面有女工在打扫,她对男士进来小解并不回避。我反倒不好意思,找到一间有门的马桶去方便。据上所述,再联系当时周氏兄弟同住一院,相互出入对方的住处原是寻常事,在这种情况之下,偶有所见什么还值得大惊小怪吗?退一步说,若父亲存心要窥视,也毋需踏在花草杂陈的‘窗台外’吧?”

两人的说法,足以否定猜测和传言。周氏兄弟失和之谜,依然笼罩在历史的迷雾中。我们能确认的,只有周作人的满心愤恨,和鲁迅的彻骨悲凉;这中间,是一个叫羽太信子的日本女人。
 


悬疑重重的周氏兄弟失和案,除了这些见于文献的内容,还有一些更为离奇的传说。

好几年前,我听到这样一个说法:鲁迅和周作人在东京结识羽太信子时,本是鲁迅爱上了羽太信子,并且两人建立了恋情;然而鲁迅有订婚已久的朱安在先,他无法逆拂母亲的心愿抛弃朱安,又舍不下真爱的羽太信子,就与羽太信子串通,精心设计让弟弟周作人娶了羽太信子,这样他既可以遵守婚约娶朱安,又可以在家中日日看到羽太信子!

从此他把最常用的笔名定为“鲁迅”:“鲁”取自他挚爱的母亲名字鲁瑞,“迅”即取自羽太信子名中的“信”。在南方方言里,这两字读音一致。这个笔名就是他的爱的宣言。

然而明嫁弟、实嫁兄的羽太信子后来真的爱上了这个弟弟,对自己嫁给他只是一场与其兄合作的“阴谋”而深感良心不安,就要求鲁迅断绝和她的暗中往来;鲁迅不愿,羽太信子无奈,就把婚姻真相告知了周作人,于是引起了八道湾胡同11号里的天翻地覆和周氏兄弟的终身绝交。

这个故事的情节之精彩,不但超过了鲁迅的任何一篇纯文学范畴的小说,而且连琼瑶的通俗言情笔力也要自愧不如。在这个离奇的故事中,鲁迅多情善感、心思深密、行为荒诞而阴暗至极,叫人大吃一惊又啼笑皆非。

家事成为公案,个人隐私成为研究破解的对象,这是名人的待遇,也是名人的代价。不知因深邃敏锐而灵魂永远不能安息的鲁迅,会以怎样的目光看待后世对其家事的不休言说?

主要参考文献:

《民国十五疑案》, 张宏、张晨怡著,中华书局2006年4月第1版;

《鲁迅与朱安》,叶卉,1998年第6期《名人》;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王晓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鲁迅史实研究》,蒙树宏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周氏兄弟》,孙郁、黄乔生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合影,左一为羽太信子,左二为周作人(资料图)
 

附件

  • 周作人.jpg
    周作人.jpg
    19.8 KB · 查看: 179
其他的以前都听过这个是第一次,不过也有可能,鲁平头眼里,一切都是垃圾,除了日本和日本人,是好就是好,他对日本女人也一定是情有独钟的

"好几年前,我听到这样一个说法:鲁迅和周作人在东京结识羽太信子时,本是鲁迅爱上了羽太信子,并且两人建立了恋情;然而鲁迅有订婚已久的朱安在先,他无法逆拂母亲的心愿抛弃朱安,又舍不下真爱的羽太信子,就与羽太信子串通,精心设计让弟弟周作人娶了羽太信子,这样他既可以遵守婚约娶朱安,又可以在家中日日看到羽太信子!

从此他把最常用的笔名定为“鲁迅”:“鲁”取自他挚爱的母亲名字鲁瑞,“迅”即取自羽太信子名中的“信”。在南方方言里,这两字读音一致。这个笔名就是他的爱的宣言。

然而明嫁弟、实嫁兄的羽太信子后来真的爱上了这个弟弟,对自己嫁给他只是一场与其兄合作的“阴谋”而深感良心不安,就要求鲁迅断绝和她的暗中往来;鲁迅不愿,羽太信子无奈,就把婚姻真相告知了周作人,于是引起了八道湾胡同11号里的天翻地覆和周氏兄弟的终身绝交。

这个故事的情节之精彩,不但超过了鲁迅的任何一篇纯文学范畴的小说,而且连琼瑶的通俗言情笔力也要自愧不如。在这个离奇的故事中,鲁迅多情善感、心思深密、行为荒诞而阴暗至极,叫人大吃一惊又啼笑皆非。"

:D:D:D:D:D
 
关于阅读历史,下面是我以前有过的几句感想。

。。。

现在关于林彪事件的讨论,最神秘的莫过于他的飞机到底是怎么坠毁的。到底是如中共官方的报告所说是因为航向不明汽油耗尽而失事,还是如民间所传说的那样是被导弹击落的?有些消息是传得绘声绘色,说是周恩来对飞机通话劝返不成,在飞机接近蒙古边境时果断命令发射导弹击落林彪座机,然后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嚎啕大哭,,,

这里说林彪和蒋介石有约,却是第一次听说。

我这两天正在读一本美国人写的世界通史。西方学者对历史的一些解说,也和我们以前所读的有所不同。

我在想,过去的事情一旦成为历史,就永远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被后人了解它的真相,特别是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好心人被历史诬陷的大有人在,有些被平反了,有的也许永远没有机会让后人知道真相。供奉在庙堂之上的是否都是圣人,也时常有人表示怀疑。客观的历史学家努力去伪存真去揭示真相,他们也充其量只能是接近事实真相而已。没有一个明智的历史学家敢说他的解释就是历史事件本身。

还是毛泽东说的好:古为今用。

既然历史是为后人所用的,那么搞政治的人就根据自己的政治目的来解释历史,挣稿费的人就为了迎合读者的好奇心来描述历史,父母用历史典故来教导子女,,,我们这些读书消遣的人就在茶余饭后看看所谓的历史。

这也是佛家劝导我们脱离名利心的原因之一。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关于阅读历史,下面是我以前有过的几句感想。

。。。

现在关于林彪事件的讨论,最神秘的莫过于他的飞机到底是怎么坠毁的。到底是如中共官方的报告所说是因为航向不明汽油耗尽而失事,还是如民间所传说的那样是被导弹击落的?有些消息是传得绘声绘色,说是周恩来对飞机通话劝返不成,在飞机接近蒙古边境时果断命令发射导弹击落林彪座机,然后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嚎啕大哭,,,

这里说林彪和蒋介石有约,却是第一次听说。

我这两天正在读一本美国人写的世界通史。西方学者对历史的一些解说,也和我们以前所读的有所不同。

我在想,过去的事情一旦成为历史,就永远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被后人了解它的真相,特别是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好心人被历史诬陷的大有人在,有些被平反了,有的也许永远没有机会让后人知道真相。供奉在庙堂之上的是否都是圣人,也时常有人表示怀疑。客观的历史学家努力去伪存真去揭示真相,他们也充其量只能是接近事实真相而已。没有一个明智的历史学家敢说他的解释就是历史事件本身。

还是毛泽东说的好:古为今用。

既然历史是为后人所用的,那么搞政治的人就根据自己的政治目的来解释历史,挣稿费的人就为了迎合读者的好奇心来描述历史,父母用历史典故来教导子女,,,我们这些读书消遣的人就在茶余饭后看看所谓的历史。

这也是佛家劝导我们脱离名利心的原因之一。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那是自然的。历史绝不会有百分之百的真相,今天的事情你也不会百分之百的了解,你今天的状态明天也不会百分之百的记得。也就是说微妙的变化无穷无尽啊。

仅仅书上几个字,想记清楚也是不可能的。何况当事人会把心理活动都透露给史官们记载?
 
所谓历史记录和真实的差距,固然有流变等等种种客观原因,更重要的是国人记史的传统就是要有取舍臧否。

中国的修史传统奉孔圣人的《春秋》为滥觞,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春秋》而不是因为《论语》。所谓《春秋》者,“赏善罚恶之书”。“孔子修《春秋》,乱臣贼子惧。”
 
我在想,过去的事情一旦成为历史,就永远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被后人了解它的真相,特别是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好心人被历史诬陷的大有人在,有些被平反了,有的也许永远没有机会让后人知道真相。供奉在庙堂之上的是否都是圣人,也时常有人表示怀疑。客观的历史学家努力去伪存真去揭示真相,他们也充其量只能是接近事实真相而已。没有一个明智的历史学家敢说他的解释就是历史事件本身。

既然历史是为后人所用的,那么搞政治的人就根据自己的政治目的来解释历史,挣稿费的人就为了迎合读者的好奇心来描述历史,父母用历史典故来教导子女,,,我们这些读书消遣的人就在茶余饭后看看所谓的历史。
:cool::cool::cool:

虽然所有的历史学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的眼光、史料、立场的局限,我们史学家笔下的中国近现代史却是最百孔千疮,扭曲得最厉害的。:mad: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