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非典型肺炎患者很快就会死亡,而有的则能痊愈?对这个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给出详细解答。
李立明说,现在有人很恐慌,认为得了非典型肺炎马上就会死亡,其实根本不必过度惊慌。第一,我们在广东做过一个调查,历年出现的与这次不同的非典型肺炎的病死率为4. 2%,而这一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死率在4%左右,所以大家不必过度惊慌。第二,对死亡病例我们也做了分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症状比较重,起病比较急,就医相对比较晚,等到医院以后已经到了疾病快速发展期,所以会造成死亡,这是一类病人;第二类病人主要是伴随和并发其他疾病,譬如说这个人原来就有心脏病,或者就有糖尿病,这次又得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这部分病人的病死率比较高。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得了非典病死率都很高,大部分人得了这个病通过医院及时有效的救治,完全可以康复。
李立明还分析了非典病人的个体差异:男女之间发病没有差别,在年龄上有一些特点,15岁到59岁年龄段的人是高发,占病例总数的70%至80%。这和常见的那种流感型的肺炎有很大区别,因为一般流感型的肺炎都是老年人、小孩比较多,而这种病是青壮年多。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这次病例有很突出的职业特点:医护人员比较高。(新华社记者朱玉 张景勇)
卫生部专家提出办公室预防非典注意事项
卫生部专家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就办公室工作人员如何预防非典提出建议。
专家从预防、饮食、办公室通风、出现相关病症等方面提出建议如下:
一、预防: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办公室用具和器材清洁;如果身体感觉不适,应及早就医,或者留在家中休息,不要上班。
二、饮食: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非典型肺炎病人能通过食物传播其病原体,但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是可以感染的。因而建议共同用餐时,除了要注意用餐环境通风、空气新鲜外,还推荐市民使用公筷和公匙。三、出现相关病症:如果出现发热(体温达38摄氏度以上)、咳嗽、全身酸痛等症状和体征,应该立即去医院就医。在公共场所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和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挡。并尽量减少与家人、同事等人员的密切接触机会。与他人在一起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四、办公室通风:办公室需要经常通风换气。1、首选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保证室内空气卫生质量。
2、对于大型公共设施如宾馆、商场、超市、影剧院和会议中心等应保证空调系统的供风安全。在需要调节空气温度、湿度的情况下,保证充足的新鲜空气输入。在不需要调节空气温度、湿度的情况下,全面使用新鲜空气输入,关闭回风通道。所有排风要直接排到室外。3、必要时,可对整个供气设备和送气管路用500至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新华社记者张景勇 田雨)
防治非典:不轻病不恐病
防治非典型肺炎,我们必须持有科学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必须有战胜病魔的决心和勇气。这就是,要做到不轻病不恐病。
不轻病,就是高度重视,积极防范。这方面,应该说渐已形成共识。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亲临一线,部署指导防治工作;各级部门积极行动,在全社会的层面构建防治疫情的安全网。此外,医务部门的全力投入,媒体的广泛宣传,使广大群众对这一突发疫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应对措施。可以说,这些措施的实行,对防治非典至关重要,也对今后取得决定性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高度重视非典防治的同时,我们也要做到不恐病,要以科学的精神和正确的态度迎接病魔的挑战。近来,街头坊间关于非典的传言甚多,有些与科学的判断相去甚远。事实上,非典的可防可治可控,是建立在科学和事实基础上的,绝非仅仅为了宽慰人心。我们看到,只要预防得当,一些坚守在防治非典一线的医务人员至今无恙;经过治疗,许多非典病人痊愈出院。不轻病不恐病,是必须持有的辩证态度。对非典的过度恐慌,非但无益于防治非典工作的进行,还会影响到广大群众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个现代社会不应出现的“殃及池鱼”。所谓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从这个角度理解,才会更加全面。(新华社记者秦杰 朱玉)
非典隔离不是歧视
《北京青年报》19日发表评论,认为隔离是预防“非典”传入传播的重要手段,而不是一种歧视。
文章指出,1989年2月21日经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同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甲类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传染病防治法没有列举非典型肺炎(其中甲类传染病只列举了鼠疫和霍乱两种),但明确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此次中央和地方对非典的防治工作,包括隔离治疗措施,正是比照了传染病防治法中对“甲类传染病”设定的标准,力求通过法律的形式贯彻一种非歧视原则。
文章说,非典隔离既是为了防止其持续传播,是为将健康人群隔离在传染病的危险之外,也是为了给非典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利的治疗环境,是为了将患者隔离在更大的危险之外。在非典隔离的问题上,患者是被隔离者,健康人群其实也是被隔离者,大家都面临着同样的危险,大家的利益不但没有出现严重分化,反而实现了高度统一。
文章认为,非典隔离不是歧视,也就不会引发敌意与恐慌。北京市民杨先生的女儿感染了非典,作为密切接触者,杨先生主动向单位和街道提出了隔离的要求。他说,“每个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市民都应主动隔离,不到处乱跑,这样可以避免更多的人感染。这是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表现,也是文明的标志。”希望更多的人能像杨先生那样,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采取积极的隔离行动,为防治非典贡献自己的一份责任。(新华社)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李立明:人类与疾病的搏斗将不会停止
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领导小组技术支持组组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19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全世界的医务人员和研究人员都在与非典型肺炎“赛跑”,争取早一天找到非典型肺炎的传染源,进行针对性治疗,并尽快着手研制疫苗,从动物实验到人,最后得到安全有效性的评价等将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非典型肺炎的出现告诉人们,科技在进步,新发疾病也在不断出现,人类与疾病的搏斗将永远没有止境,也将永远不会停止。李立明说,2002年1月23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下设18个二级机构,负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管理、卫生政策研究、公共卫生监测等。作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和管理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科研为依托,以人才为根本,以疾控为中心。非典型肺炎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以来迎战的第一次大规模突发疫情,但并不是第一次迎战突发事件。在南京“毒鼠强”中毒事件、白沟苯中毒事件等众多突发事件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初试身手。
关于这次非典型肺炎传播特点,李立明分析说,此次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与以往不同的是,首先病人高烧、干咳,并没有一般流感的流涕、咽痛等症状,也没有通常感冒常见的白色或黄色痰液,偶有痰中带血丝,病人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个别病人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烧时白细胞会升高,而此次非典型肺炎病人白细胞正常或下降;值得一提的是X光胸片特点与临床状况分离,一般的肺炎先有很重的临床表现,后在X光胸片上可以看到肺部有阴影变化;但此次则是在临床症状还不严重时,X光片中已显示病人肺部有絮状阴影,并呈快速发展趋势;通常高烧患者应用抗生素都会有明显效果,但此病用抗生素大多无效。
经过调查,专家们现已寻找到非典型肺炎的一些流行病学规律:男女之间发病无差别,从年龄看青壮年占70%至80%,与既往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体弱的老少患者居多不同;因最初起病时防护措施不够,医务人员属非典型肺炎高发人群,但经采取措施后医务人员的感染率已从最初的33%左右下降到24%左右;在家庭和医院有聚集感染现象。
李立明认为,现在全球都面临着公共卫生问题的挑战,全世界在最近十几年中新发传染病31种,在我国共出现15种。在世界上,第一次卫生革命解决传染病问题,第二次卫生革命解决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等慢性病问题;现在我国面临双重疾病负担,除艾滋病等新发传染病外,有些曾一度下降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如性病、肺结核等,目前我国肺结核发病在全世界居第二位。心脑血管疾病等发达国家较为突出的慢性病发病也有逐年上升趋势。李立明2000年从北京大校校长助理的位置调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负责体制改革,并筹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疾病防治、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运行处理工作。李立明198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2002年1月至今,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李立明说,现在有人很恐慌,认为得了非典型肺炎马上就会死亡,其实根本不必过度惊慌。第一,我们在广东做过一个调查,历年出现的与这次不同的非典型肺炎的病死率为4. 2%,而这一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死率在4%左右,所以大家不必过度惊慌。第二,对死亡病例我们也做了分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症状比较重,起病比较急,就医相对比较晚,等到医院以后已经到了疾病快速发展期,所以会造成死亡,这是一类病人;第二类病人主要是伴随和并发其他疾病,譬如说这个人原来就有心脏病,或者就有糖尿病,这次又得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这部分病人的病死率比较高。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得了非典病死率都很高,大部分人得了这个病通过医院及时有效的救治,完全可以康复。
李立明还分析了非典病人的个体差异:男女之间发病没有差别,在年龄上有一些特点,15岁到59岁年龄段的人是高发,占病例总数的70%至80%。这和常见的那种流感型的肺炎有很大区别,因为一般流感型的肺炎都是老年人、小孩比较多,而这种病是青壮年多。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这次病例有很突出的职业特点:医护人员比较高。(新华社记者朱玉 张景勇)
卫生部专家提出办公室预防非典注意事项
卫生部专家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就办公室工作人员如何预防非典提出建议。
专家从预防、饮食、办公室通风、出现相关病症等方面提出建议如下:
一、预防: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办公室用具和器材清洁;如果身体感觉不适,应及早就医,或者留在家中休息,不要上班。
二、饮食: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非典型肺炎病人能通过食物传播其病原体,但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是可以感染的。因而建议共同用餐时,除了要注意用餐环境通风、空气新鲜外,还推荐市民使用公筷和公匙。三、出现相关病症:如果出现发热(体温达38摄氏度以上)、咳嗽、全身酸痛等症状和体征,应该立即去医院就医。在公共场所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和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挡。并尽量减少与家人、同事等人员的密切接触机会。与他人在一起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四、办公室通风:办公室需要经常通风换气。1、首选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保证室内空气卫生质量。
2、对于大型公共设施如宾馆、商场、超市、影剧院和会议中心等应保证空调系统的供风安全。在需要调节空气温度、湿度的情况下,保证充足的新鲜空气输入。在不需要调节空气温度、湿度的情况下,全面使用新鲜空气输入,关闭回风通道。所有排风要直接排到室外。3、必要时,可对整个供气设备和送气管路用500至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新华社记者张景勇 田雨)
防治非典:不轻病不恐病
防治非典型肺炎,我们必须持有科学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必须有战胜病魔的决心和勇气。这就是,要做到不轻病不恐病。
不轻病,就是高度重视,积极防范。这方面,应该说渐已形成共识。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亲临一线,部署指导防治工作;各级部门积极行动,在全社会的层面构建防治疫情的安全网。此外,医务部门的全力投入,媒体的广泛宣传,使广大群众对这一突发疫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应对措施。可以说,这些措施的实行,对防治非典至关重要,也对今后取得决定性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高度重视非典防治的同时,我们也要做到不恐病,要以科学的精神和正确的态度迎接病魔的挑战。近来,街头坊间关于非典的传言甚多,有些与科学的判断相去甚远。事实上,非典的可防可治可控,是建立在科学和事实基础上的,绝非仅仅为了宽慰人心。我们看到,只要预防得当,一些坚守在防治非典一线的医务人员至今无恙;经过治疗,许多非典病人痊愈出院。不轻病不恐病,是必须持有的辩证态度。对非典的过度恐慌,非但无益于防治非典工作的进行,还会影响到广大群众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个现代社会不应出现的“殃及池鱼”。所谓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从这个角度理解,才会更加全面。(新华社记者秦杰 朱玉)
非典隔离不是歧视
《北京青年报》19日发表评论,认为隔离是预防“非典”传入传播的重要手段,而不是一种歧视。
文章指出,1989年2月21日经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同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甲类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传染病防治法没有列举非典型肺炎(其中甲类传染病只列举了鼠疫和霍乱两种),但明确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此次中央和地方对非典的防治工作,包括隔离治疗措施,正是比照了传染病防治法中对“甲类传染病”设定的标准,力求通过法律的形式贯彻一种非歧视原则。
文章说,非典隔离既是为了防止其持续传播,是为将健康人群隔离在传染病的危险之外,也是为了给非典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利的治疗环境,是为了将患者隔离在更大的危险之外。在非典隔离的问题上,患者是被隔离者,健康人群其实也是被隔离者,大家都面临着同样的危险,大家的利益不但没有出现严重分化,反而实现了高度统一。
文章认为,非典隔离不是歧视,也就不会引发敌意与恐慌。北京市民杨先生的女儿感染了非典,作为密切接触者,杨先生主动向单位和街道提出了隔离的要求。他说,“每个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市民都应主动隔离,不到处乱跑,这样可以避免更多的人感染。这是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表现,也是文明的标志。”希望更多的人能像杨先生那样,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采取积极的隔离行动,为防治非典贡献自己的一份责任。(新华社)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李立明:人类与疾病的搏斗将不会停止
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领导小组技术支持组组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19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全世界的医务人员和研究人员都在与非典型肺炎“赛跑”,争取早一天找到非典型肺炎的传染源,进行针对性治疗,并尽快着手研制疫苗,从动物实验到人,最后得到安全有效性的评价等将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非典型肺炎的出现告诉人们,科技在进步,新发疾病也在不断出现,人类与疾病的搏斗将永远没有止境,也将永远不会停止。李立明说,2002年1月23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下设18个二级机构,负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管理、卫生政策研究、公共卫生监测等。作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和管理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科研为依托,以人才为根本,以疾控为中心。非典型肺炎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以来迎战的第一次大规模突发疫情,但并不是第一次迎战突发事件。在南京“毒鼠强”中毒事件、白沟苯中毒事件等众多突发事件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初试身手。
关于这次非典型肺炎传播特点,李立明分析说,此次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与以往不同的是,首先病人高烧、干咳,并没有一般流感的流涕、咽痛等症状,也没有通常感冒常见的白色或黄色痰液,偶有痰中带血丝,病人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个别病人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烧时白细胞会升高,而此次非典型肺炎病人白细胞正常或下降;值得一提的是X光胸片特点与临床状况分离,一般的肺炎先有很重的临床表现,后在X光胸片上可以看到肺部有阴影变化;但此次则是在临床症状还不严重时,X光片中已显示病人肺部有絮状阴影,并呈快速发展趋势;通常高烧患者应用抗生素都会有明显效果,但此病用抗生素大多无效。
经过调查,专家们现已寻找到非典型肺炎的一些流行病学规律:男女之间发病无差别,从年龄看青壮年占70%至80%,与既往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体弱的老少患者居多不同;因最初起病时防护措施不够,医务人员属非典型肺炎高发人群,但经采取措施后医务人员的感染率已从最初的33%左右下降到24%左右;在家庭和医院有聚集感染现象。
李立明认为,现在全球都面临着公共卫生问题的挑战,全世界在最近十几年中新发传染病31种,在我国共出现15种。在世界上,第一次卫生革命解决传染病问题,第二次卫生革命解决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等慢性病问题;现在我国面临双重疾病负担,除艾滋病等新发传染病外,有些曾一度下降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如性病、肺结核等,目前我国肺结核发病在全世界居第二位。心脑血管疾病等发达国家较为突出的慢性病发病也有逐年上升趋势。李立明2000年从北京大校校长助理的位置调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负责体制改革,并筹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疾病防治、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运行处理工作。李立明198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2002年1月至今,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