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262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U3904P28T3D3432745F326DT20111001102243.jpg](/proxy.php?image=http%3A%2F%2Fi3.sinaimg.cn%2Fent%2Fv%2Fm%2F2011-10-01%2FU3904P28T3D3432745F326DT20111001102243.jpg&hash=9f92794a927f6568e13ad5262110f773)
记者:当年《新闻联播》是怎么找到你的?
孟卫东(以下简称孟):最早和我联系的人是包布和(现任央视新闻制作部主任),那会儿他还是音乐编辑。他当时找了两个人写,其中一个是我。不过并不是俩人一起写一个,而是分头创作了若干段音乐。
记者:央视对创作这个曲子有什么特殊要求吗?
孟:要求就两条:第一,时间是16秒钟,绝对不能超;第二,还说了两句话――国家形象、大台风范。虽说当时总共也没几个电视台,但既然人家这么要求,咱就执行。
记者:当时一共写了多少段?
孟:光我一个人就写了十几段,另一位前辈估计也写了不少,合起来得有二三十段。我这十来段各不相同,有比如今这个更欢快的,也有稍微舒缓点儿的,还有特民族的。
记者:最后是怎么选上你这个作品的?
孟:创作好了,老包(指包布和)就把我的谱子都“收缴”了。后来找中央乐团,也就是现在的国家交响乐团录出来了,再拿去给上级领导听,最终的结果是由领导商讨之后决定的。
记者:剩下的曲子都废了?
孟:没有,都没糟践。因为后来央视知道我给《新闻联播》写了,就都找到我,把那些曲子拿去当其他节目的片头曲了。
记者:创作《新闻联播》片头曲,给了你多少稿费?
孟:当时还不叫稿费呢,叫劳务。没给太多吧,具体多少真是记不清了,也就百十来块钱。
记者:在那个年代也不算少吧?
孟:咱可写了十多首呢!算下来,合着一首也就十块钱。其实当时我写歌已经不是这个价码了,但毕竟央视找咱,又都是熟人,差不多得了。
http://ent/2011-10-01/1764903.php
![tongji.gif](/proxy.php?image=http%3A%2F%2Fimg.tongji.linezing.com%2F254104%2Ftongji.gif&hash=dd63120322d20a67604908e0fd63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