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262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U4611P28T3D3432984F326DT20111002100302.jpg](/proxy.php?image=http%3A%2F%2Fi1.sinaimg.cn%2Fent%2Fm%2Fc%2F2011-10-02%2FU4611P28T3D3432984F326DT20111002100302.jpg&hash=f16f4571c28b20f56e7840ea7cac41f1)
![U4611P28T3D3432984F329DT20111002100302.jpg](/proxy.php?image=http%3A%2F%2Fi0.sinaimg.cn%2Fent%2Fm%2Fc%2F2011-10-02%2FU4611P28T3D3432984F329DT20111002100302.jpg&hash=e162bc325e006beed4d294eef4855f94)
![U4611P28T3D3432984F328DT20111002100302.jpg](/proxy.php?image=http%3A%2F%2Fi3.sinaimg.cn%2Fent%2Fm%2Fc%2F2011-10-02%2FU4611P28T3D3432984F328DT20111002100302.jpg&hash=3383a4d80630ebb95b818a5ea24a0ac2)
![U4611P28T3D3432984F358DT20111002100302.jpg](/proxy.php?image=http%3A%2F%2Fi2.sinaimg.cn%2Fent%2Fm%2Fc%2F2011-10-02%2FU4611P28T3D3432984F358DT20111002100302.jpg&hash=5253c00177d54abce64d802b45d27e31)
借战争博彩 《辛亥革命》解读战争艺术
战争总使人联想到史诗,史诗十有八九会描写战争。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部宏大的史诗,那么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阳夏保卫战这些著名战役则成为注解“辛亥革命”沉重、有力的关键词。这次《辛亥革命》一片对这几场经典战役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以镜头美学凸显出战争艺术的独特美感。《辛亥革命》中对广州起义的巷战、阳夏保卫战之阵地战的叙述,不止在大场面上代表着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准,在一些侧面的、细节的部分,比如黄兴在面对多次起义失败后的越挫越勇,林觉民一封《与妻书》更将战争中的人性与爱的呼唤宣扬到极致。
形式内容并重 动作场面媲美《大兵瑞恩》
从广州起义的惨烈巷战到阳夏保卫战的炮火连天,《辛亥革命》通过一幕幕极具震慑人心的镜头将战争与信仰、人性勾连在一起。摄影出身的导演张黎在本片中体现出了他的特长,《辛亥革命》中多次出现的战争场面表现出了极佳的视觉冲击力,战争场面的惨烈程度在动作层面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在一部涉及战争的历史电影中这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电影中,场面真实道具准确美工精良是一部好电影的外围基础,纵然《拯救大兵瑞恩》故事再动人再难忘,如果没有那一个个如抢滩登陆、狙击对决、猎杀坦克的一连串令人窒息的视觉效应,就显得缺乏战争的质感。所以,内容固然重要,但形式亦不可忽视。在这一点上,张黎在《辛亥革命》中对场面的把握可谓得心应手。
张黎诠释壮烈革命 从荧屏到荧幕的飞跃
在将战争场面与人物、剧情、历史串连成一线的同时,导演张黎还运用大量特写镜头拍摄角色临战时的细腻表情:林觉民举枪奔走于飞沙走石之间,喻培伦舍身取义冲向清兵,黄兴仰卧沙场壮志未酬等一系列镜头都对人物的面部表情进行超近距离的捕捉,对此,张黎导演说:“有一个摄影师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让摄影机近距离地贴近被拍摄对象,展现人在战争中的表情。通过视觉产生巨大的冲突力,才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震撼,代入感,从而被吸引,我们追求的是精神的真实。”
与之前的《走向共和》相比,我们看到了张黎的改变,虽然历史还是那段历史,导演还是那位导演,袁世凯也还是那个孙淳(微博),但电影毕竟不是电视剧,电影中的战争与政治,需要更有力、更震撼的表现手法,需要更严谨的美学考量。至于斟酌其定位究竟是探求历史真相还是普及历史知识,亦或是主旋律说教与献礼?片中孙中山一句 “需要战争,也需要政治”,说明一切。 (JH/文)
http://ent/2011-10-02/1765873.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