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随笔(5) - - - 游记最后一贴
这几天很无聊, 也很无奈…,没有写作的欲望,本来不想再写了, 但总觉得应该有个结尾,无论何事,都应有始有终嘛!回到这里也有几天了, 忽然不知是人错了, 还是季节错了?一下子从春光明媚的江南回到了寂静单调的加拿大,总有种恍惚隔世的感觉…心中的烦恼有点抬头, 于是给它起了个名字:加拿大忧郁烦躁综合症!
今天3月20日, 窗外白茫茫一片,3月,在江南是春江水暖,细雨温润,花枝摇曳之时,而这里,不得不重温冬日的风雪。下午,忽然心中感到一阵空虚,就怕这样的心情,解脱一下吧,找个理由忘掉它,拿出一张CD放入DISC MAN,防雨套子包好相机,翻箱倒柜再次找出冬衣,木门吱的一声在身后关上,人,孤单一人,消失在风雪中…
我拍了一卷黑白雪景,回来后放进冰箱保存,等待着下次回国时再冲出来…只是不知下次的去北京的航班会在那天出发… 。 听听魏华的《呼吸》乐队的曲子吧,这里的生活环境让人感到一丝的窒息, 但人即使在什麽都做不了的时候,还总得呼吸,呼吸,只要有呼吸,就还有一丝生命… 还要继续活下去。
言归正传,我继续写南浔。
――――――――――――――――――――――――
最后一贴:
2月20日 南浔 ? 中西合璧的小镇
我的江南之行的杭州段快告一段落了,南浔是我计划中在浙江这里的最后一个小镇。 一大早出发,从杭州到南浔的公路不是高速, 而且有将近70-80公里。我们的张司长把车开的飞快。 由于我临时决定不再坐火车去苏州,故这南浔之行原以为只有3人,但早上我把行李装上了车时才发现车子换了,一辆省高法院牌照的车,原来还有几个人要搭车一起去南浔,省中级法院的调查人员,为了一桩经济纠纷案去南浔作调查。事实上是我搭车,我整个一个蹭人家的车,不好意思,好在除了我,其他人大家都认识。出杭州向北, 走通往湖州的方向,颠簸了2个小时后,抵达南浔。
在将法院的人员放到市政府后, 我们逛游到小镇的深处。 和前2次一样, 我留下一个网址, 大家可以看到南浔的概况:
http://www.jsdj.com/luyou/lyzy/zjnanxun.htm
必须说,浙江的城市建设的都很好,一看当地就很富余, 为何? 因为这里出丝绸啊!苏州,杭州,湖州这位居太湖三角的地区, 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小小的蚕宝宝向人类无私贡献出的丝绸给小镇,给家家户户带来了财富。 我们在一家装修简朴,但极其有文化韵味的临河小店吃早餐,堂中6张大八仙桌,24个长条凳,堂的四壁挂满了木雕窗框作装饰,一个由4个落地门连成的木屏风上雕刻着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靠墙的榉木条案上摆放着青花瓷器,高高的堂屋屋顶上飘荡着红灯笼… 我选了一张靠窗的桌子,惬意地凝视着窗外那九曲18桥的浔溪,贪婪地嗅着早春的气息…, 湿润的空气中荡漾着鸡丝馄饨,鲜肉小笼,蜜糖年糕,鳝丝面,爆鱼面…的喷香,我的食欲和拍摄的兴头一起来了,问跑堂的小伙子:你们老板在吗?他答到: 在里屋, 一阵清脆的笑声从屏风后传来。我一愣,说:我想拍你们的店堂可以吗? 可以啊! 一个20岁左右的女孩子,转出屏风,话到人到。好标致的江南女孩子,她瞟了我一眼,说: 张叔叔,这就是你带来的客人?原来她认识我们的张“司长“。 还有我没有想到的, 她还是张“司长“家的亲戚。 我终于明白了, 昨天晚上老张的话: 明天带你去南浔一个好吃好看的地方,你要是喜欢江南的老家具, 那你肯定会喜欢那里。 原来如此!我们不仅在这里填饱了肚子,而且多了一位清秀的江南妹妹作导游…
相对来说,南浔的水乡景观不如乌镇和西塘那样精致,这里能作为小镇特色的有2处,1是沿河而筑的江南民居 - 百间楼,2是中西合璧的私宅花园 - 小莲庄。 浔溪穿镇而过,在她的沿岸,成片成片的老房子,虽然样式没有太大特色, 但那成片成行的粉墙黛瓦,雨廊棚街,从规模上造出了南浔一景。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在整修,虽说是依照旧日的样式在修旧如旧,但那粉刷的洁白似雪的防火山墙,至少在目前给人一种假的感觉。 小莲庄,一个清朝官宦的私宅花园,我看过的江南私人宅院很多, 事实上名扬天下的江南园林就是由私家宅院组成的。但这里唯一与其他江南园林不同的是, 这个私宅在建筑风格上是中西合璧,既有中式的中厅大堂, 又有大家闺秀的西式小楼,几乎所有建筑都临水而建,以中式面貌开头, 最后以西式的“东升阁“结尾。遗憾的是我们无法入内参观,春节期间厅堂关闭了。 既然不能近赏,那就远观吧。 庄内水面很大,差不多有10余亩,夏日里应该是碧莲满塘,莲藕清香… 在青藤架下,我们每人要了一碗桂花藕粉,望着满塘的残荷断枝,望着水中庄园的倒影,脑海中一幅仲夏时节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画卷…,没有想到,在这个太湖沿岸的小镇,在这个因丝绸而富甲天下的江南水乡,在这个貌似平凡的院落中,竟然看到了中国清末“洋务运动“和那时的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的痕迹。还算不枉此行。
坐在桌旁吃藕粉,望着“东升阁“突然想到《围城》,又想起了旧时上海滩的一句话, 好像是这样说的:留过洋的读书人是穿皮鞋的… 那这个住在西式小楼中的前清遗老的千金,她那时的日子会是怎样过呢? 会有教会的洋神父教她外语? 会有女子学院的老师教她钢琴?然后家产万贯的父母会让她先去上海, 然后坐船去法国,在海上颠簸1个月后, 到达巴黎。 在大学学习文学?哲学? 甚至政治学? 当然了,那大学不应该是克莱登学院! 也不会是巴灵敦学院。 这位千金象围城中的苏小姐? 或者象鲍小姐?…然后出现个方鸿渐… 和今天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一样? 不对,话说倒了, 是今天的留学生象以前的苏小姐和方鸿渐一样…… 在加拿大苦读,为何? 是为了名正言顺地“穿皮鞋“吗?
傍晚5点,我告别了好友,告别了浙江,坐上了一辆无意中遇到的返回苏州的空TAXI,司机哥们急着回家, 我急着赶到苏州找住处,一拍即合,65公里,70元车钱,成交!浙江在身后渐渐远去了,沿着太湖的南部边缘, 在晚上7点左右到了苏州。 一路上司机接了3个她媳妇来的电话,并如实报告他的具体地点(老婆管的真严阿!), 那一手开车拐弯,一手打手机的本事, 让人看着害怕…。 进了苏州城,看到在暮霭中盘门城墙和瑞光塔的剪影,大运河上静悄悄的,提醒我现在还是春节假期,车里的电台中在播放听众点播的歌,竟然是郑钧的歌,曲名: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见鬼,大过节的竟然点播这个曲子,转念一想,这也许也有道理……
是阿,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过去的事情一切都会过去,不要哭泣,不要太在意,不要太埋怨自己……与其说是谈论爱情, 到不如说是劝消沉的人们振作些,忘记过去,好好地活着。
每个人都会好好地活下去,就象这运河水,从隋唐以来都流淌到了今日了。 晚上8点钟,我徜徉在熟悉的观前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不断,我融入到了这人的洪流中,肉体和精神都融合在这故乡的氛围里,这是一种我从小熟悉, 但在今天又稍感陌生的感觉……
久违了故乡! 同时我也要对你说:再见了故乡,但我只是暂时离开一会儿, 只是一小会儿……!
―――――――――――――――――――――――――――――――――――――
这几天很无聊, 也很无奈…,没有写作的欲望,本来不想再写了, 但总觉得应该有个结尾,无论何事,都应有始有终嘛!回到这里也有几天了, 忽然不知是人错了, 还是季节错了?一下子从春光明媚的江南回到了寂静单调的加拿大,总有种恍惚隔世的感觉…心中的烦恼有点抬头, 于是给它起了个名字:加拿大忧郁烦躁综合症!
今天3月20日, 窗外白茫茫一片,3月,在江南是春江水暖,细雨温润,花枝摇曳之时,而这里,不得不重温冬日的风雪。下午,忽然心中感到一阵空虚,就怕这样的心情,解脱一下吧,找个理由忘掉它,拿出一张CD放入DISC MAN,防雨套子包好相机,翻箱倒柜再次找出冬衣,木门吱的一声在身后关上,人,孤单一人,消失在风雪中…
我拍了一卷黑白雪景,回来后放进冰箱保存,等待着下次回国时再冲出来…只是不知下次的去北京的航班会在那天出发… 。 听听魏华的《呼吸》乐队的曲子吧,这里的生活环境让人感到一丝的窒息, 但人即使在什麽都做不了的时候,还总得呼吸,呼吸,只要有呼吸,就还有一丝生命… 还要继续活下去。
言归正传,我继续写南浔。
――――――――――――――――――――――――
最后一贴:
2月20日 南浔 ? 中西合璧的小镇
我的江南之行的杭州段快告一段落了,南浔是我计划中在浙江这里的最后一个小镇。 一大早出发,从杭州到南浔的公路不是高速, 而且有将近70-80公里。我们的张司长把车开的飞快。 由于我临时决定不再坐火车去苏州,故这南浔之行原以为只有3人,但早上我把行李装上了车时才发现车子换了,一辆省高法院牌照的车,原来还有几个人要搭车一起去南浔,省中级法院的调查人员,为了一桩经济纠纷案去南浔作调查。事实上是我搭车,我整个一个蹭人家的车,不好意思,好在除了我,其他人大家都认识。出杭州向北, 走通往湖州的方向,颠簸了2个小时后,抵达南浔。
在将法院的人员放到市政府后, 我们逛游到小镇的深处。 和前2次一样, 我留下一个网址, 大家可以看到南浔的概况:
http://www.jsdj.com/luyou/lyzy/zjnanxun.htm
必须说,浙江的城市建设的都很好,一看当地就很富余, 为何? 因为这里出丝绸啊!苏州,杭州,湖州这位居太湖三角的地区, 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小小的蚕宝宝向人类无私贡献出的丝绸给小镇,给家家户户带来了财富。 我们在一家装修简朴,但极其有文化韵味的临河小店吃早餐,堂中6张大八仙桌,24个长条凳,堂的四壁挂满了木雕窗框作装饰,一个由4个落地门连成的木屏风上雕刻着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靠墙的榉木条案上摆放着青花瓷器,高高的堂屋屋顶上飘荡着红灯笼… 我选了一张靠窗的桌子,惬意地凝视着窗外那九曲18桥的浔溪,贪婪地嗅着早春的气息…, 湿润的空气中荡漾着鸡丝馄饨,鲜肉小笼,蜜糖年糕,鳝丝面,爆鱼面…的喷香,我的食欲和拍摄的兴头一起来了,问跑堂的小伙子:你们老板在吗?他答到: 在里屋, 一阵清脆的笑声从屏风后传来。我一愣,说:我想拍你们的店堂可以吗? 可以啊! 一个20岁左右的女孩子,转出屏风,话到人到。好标致的江南女孩子,她瞟了我一眼,说: 张叔叔,这就是你带来的客人?原来她认识我们的张“司长“。 还有我没有想到的, 她还是张“司长“家的亲戚。 我终于明白了, 昨天晚上老张的话: 明天带你去南浔一个好吃好看的地方,你要是喜欢江南的老家具, 那你肯定会喜欢那里。 原来如此!我们不仅在这里填饱了肚子,而且多了一位清秀的江南妹妹作导游…
相对来说,南浔的水乡景观不如乌镇和西塘那样精致,这里能作为小镇特色的有2处,1是沿河而筑的江南民居 - 百间楼,2是中西合璧的私宅花园 - 小莲庄。 浔溪穿镇而过,在她的沿岸,成片成片的老房子,虽然样式没有太大特色, 但那成片成行的粉墙黛瓦,雨廊棚街,从规模上造出了南浔一景。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在整修,虽说是依照旧日的样式在修旧如旧,但那粉刷的洁白似雪的防火山墙,至少在目前给人一种假的感觉。 小莲庄,一个清朝官宦的私宅花园,我看过的江南私人宅院很多, 事实上名扬天下的江南园林就是由私家宅院组成的。但这里唯一与其他江南园林不同的是, 这个私宅在建筑风格上是中西合璧,既有中式的中厅大堂, 又有大家闺秀的西式小楼,几乎所有建筑都临水而建,以中式面貌开头, 最后以西式的“东升阁“结尾。遗憾的是我们无法入内参观,春节期间厅堂关闭了。 既然不能近赏,那就远观吧。 庄内水面很大,差不多有10余亩,夏日里应该是碧莲满塘,莲藕清香… 在青藤架下,我们每人要了一碗桂花藕粉,望着满塘的残荷断枝,望着水中庄园的倒影,脑海中一幅仲夏时节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画卷…,没有想到,在这个太湖沿岸的小镇,在这个因丝绸而富甲天下的江南水乡,在这个貌似平凡的院落中,竟然看到了中国清末“洋务运动“和那时的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的痕迹。还算不枉此行。
坐在桌旁吃藕粉,望着“东升阁“突然想到《围城》,又想起了旧时上海滩的一句话, 好像是这样说的:留过洋的读书人是穿皮鞋的… 那这个住在西式小楼中的前清遗老的千金,她那时的日子会是怎样过呢? 会有教会的洋神父教她外语? 会有女子学院的老师教她钢琴?然后家产万贯的父母会让她先去上海, 然后坐船去法国,在海上颠簸1个月后, 到达巴黎。 在大学学习文学?哲学? 甚至政治学? 当然了,那大学不应该是克莱登学院! 也不会是巴灵敦学院。 这位千金象围城中的苏小姐? 或者象鲍小姐?…然后出现个方鸿渐… 和今天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一样? 不对,话说倒了, 是今天的留学生象以前的苏小姐和方鸿渐一样…… 在加拿大苦读,为何? 是为了名正言顺地“穿皮鞋“吗?
傍晚5点,我告别了好友,告别了浙江,坐上了一辆无意中遇到的返回苏州的空TAXI,司机哥们急着回家, 我急着赶到苏州找住处,一拍即合,65公里,70元车钱,成交!浙江在身后渐渐远去了,沿着太湖的南部边缘, 在晚上7点左右到了苏州。 一路上司机接了3个她媳妇来的电话,并如实报告他的具体地点(老婆管的真严阿!), 那一手开车拐弯,一手打手机的本事, 让人看着害怕…。 进了苏州城,看到在暮霭中盘门城墙和瑞光塔的剪影,大运河上静悄悄的,提醒我现在还是春节假期,车里的电台中在播放听众点播的歌,竟然是郑钧的歌,曲名: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见鬼,大过节的竟然点播这个曲子,转念一想,这也许也有道理……
是阿,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过去的事情一切都会过去,不要哭泣,不要太在意,不要太埋怨自己……与其说是谈论爱情, 到不如说是劝消沉的人们振作些,忘记过去,好好地活着。
每个人都会好好地活下去,就象这运河水,从隋唐以来都流淌到了今日了。 晚上8点钟,我徜徉在熟悉的观前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不断,我融入到了这人的洪流中,肉体和精神都融合在这故乡的氛围里,这是一种我从小熟悉, 但在今天又稍感陌生的感觉……
久违了故乡! 同时我也要对你说:再见了故乡,但我只是暂时离开一会儿, 只是一小会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