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237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10月27日上午,北京的李女士在电视直播中看到,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内,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联组会议,对国务院关于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上午9点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副部长齐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财政部部长助理王保安、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小苏、人民银行行长助理郭庆平、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一同出现在金色大厅内,接受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及管理情况的专题询问。
“专题询问”是人大及其常委会针对特定议题、行使知情权的监督方式,比起一般询问更具刚性和制约力。采用联组方式,则是规模、力度较大的一种监督方式。
住房是民生之本,从保障房制度体系建设到资金、土地落实,从质量保证到分配公平,对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一个个话题,委员直率发问,官员坦诚作答,气氛热烈,专题询问会持续了近3个小时。
保障房究竟该保障谁
何为保障房?保障房该保障谁?谁有资格入住保障房?长期以来,由于保障房建设的政策界际模糊不清,出现了打着保障房的幌子骗购骗租、变相福利分房,甚至以权谋私,还有的将保障性住房违规出售、转借、出租或闲置、改变用途,使保障房在某种程度上走了样、变了味。因此,究竟谁有资格入住、获得保障性住房,成了老百姓首要关心的问题。
姜伟新部长在向大会作报告时表示,目前我国保障房包括五大方面: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
分组审议中,不少委员认为目前保障性住房的类型太多,管理的难度太大,进入、退出、分配以及各种机制不好管理,容易造成新的不公平。有委员认为,这些问题缘于一直以来对保障性住房问题缺乏顶层制度设计。
第一个提出询问的牟新生委员说,他查阅了2008年以来,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就保障性住房建设、调控房地产市场秩序下发的29个文件,“这些文件中,没有一个文件系统阐明国务院解决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整体思路是什么,没有一个整体设计,每一个文件差不多都针对某一个问题,零敲碎打的东西多,缺乏顶层设计。”
“零敲碎打,我认为这个感觉是对的。”姜伟新坦率地说,“这确实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从来也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经常是碰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
姜伟新表示,这几年随着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总结和完善。他解释说,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应该包括保障的范围、保障的方式、保障的机制、目标和原则。住房保障范围就是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的,没有房子住的和住房困难的,住房困难的包括不成套,几百个人共用一个卫生间等等。方式还是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两种方式,这两年实物保障多一点,“十二五”末以后,逐步转到货币补贴为主。至于保障目标,到“十二五”末,根据初步测算,保障率达到户数的20%左右。保障的原则是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小户型、功能全、质量好。
开着奔驰、宝马住经济适用房,一度为公众诟病。许智宏委员直言分配不公与保障性住房政策、监督机制不完善有关。
对于分配中是否会出现寻租及谋取利益的情况,姜伟新说,这几年工作当中特别重视这类问题。他以经济适用住房举例说,现在的户型设计限定在60平方米以内,条件的审查,必须是低收入,实行三榜公示、公开。“公平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他说。
住建部副部长齐骥表示,今明两年将会有大批的保障性住房进入到分配环节,确保公平公正尤为重要。目前在保障性住房的管理上,没有一个完全系统化的规定,更大的缺失是在立法层面,即使骗取了保障性住房,也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处罚起来也显得羞羞答答。
齐骥介绍说,目前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公平公正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公开,保障的条件要公开,让所有的居民都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作为住房保障政策的享受对象;每年、每个城市制定的住房保障的计划,即今年在什么地方建了多少保障性住房房源要公开;如何分配要公开,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分配保障性住房,怎样审查,怎样复核要公开;今年的保障性住房保障了谁?保障的结果要公开。
第二要严格程序,现在很多地方是通过三级审查――社区街道、区一级政府、市一级主管部门。
第三,建立纠错机制,一旦发现有人通过虚报信息得到保障性住房,发现一起纠正一起,首先清退,另外5年之内没有申请资格。
第四,处罚公职人员,对在分配保障性住房过程中,为自己的熟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的公务人员进行处理,特别严重的还要移交司法机关。
“在大量保障性住房即将分配时,把这四项工作做得周全些,避免公众担心的现象出现。”齐骥说。
保障房土地、资金哪里来
今年,各级政府立下了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的军令状。为督促落实,从国务院到住建部,一道道指令、一次次巡查,密如擂鼓。
面对一个个破土动工的保障房工地,人们普遍担心的是,保障房建设的土地从哪来?资金缺口怎么补?
姜伟新在向大会作报告时坦言,建设资金筹措和征地拆迁压力比较大。林强委员在调研中同样感到,这是两个突出的难点。
在保障性住房这个大账本上,今年需投入资金1.3万多亿元。其中,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建设投资4000多亿元,各类棚户区改造投资5000亿元,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投资4000多亿元。
林强说,虽然中央对地方建设保障性住房资金的补助逐年增长,但地方仍然是资金投入的主体,目前市县两级财力不足,地方财政收入靠卖地的空间越来越小,应付行政经费和公共建设、民生建设的压力都比较大,不少地方主要依靠融资贷款来筹集资金。
对此,财政部部长助理王保安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是有保证的。他解释说,七大类十一个品种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并不是政府全包,廉租房和政府投资的公租房由政府全部出资,社会机构、市场主体建设的公租房和棚户区改造由政府补贴,限价房和经济适用房是由市场投资主体来出资,资金渠道、资金安排都是有保证的。
对于保障房的土地供应,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小苏回应说,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已经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截至9月底,已经落实用地42614公顷。今后4年,国土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切实保障好2600万套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供地,任务十分艰巨,按照现在每年供地数量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看,确保这部分用地没有问题。
他分析说,按照2600万套测算,大概需要150万亩土地,保障房除了要用40%~50%的存量土地以外,剩下的新增建设用地就是70万~80万亩,而全国每年供应的新增建设用地是700多万亩,保障房从供地规模上讲没有问题。
如何推开公积金租房“玻璃门”
辜胜阻委员把一名普通租房户的困惑带到了专题询问现场。不久前,他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对“夹心层”租房的困境进行调研,他们大多是买不起房、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在北京,一对夫妻每月工资1万元,要动用6000元来租房。辜胜阻问他愿不愿意去住公租房,可以降低租赁成本。他说不愿意,公租房面积太小,只有40平方米,位置太偏,质量也堪忧。
这让辜胜阻委员思考,近来,楼市调控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冷了销售市场,热了租赁市场,北京的租房费用两年来上涨了30%,一些买不起房又得不到廉租房的“夹心层”的租房成本上升,面临极大的生活压力。就这对夫妻而言,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他们用6000元租房,却取不出住房公积金,小夫妻很纠结,“公积金租房就像一道玻璃门,看得见,拿不到”。
住建部副部长齐骥解释说,关于公积金存缴人能否利用公积金支付住房租金的问题,正在实施的公积金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允许缴存人提取自己的公积金来支付房租,但后面跟着一个很苛刻的条件,就是房租占了收入一定比例以上,才允许提取公积金。
“有的地方为了管理方便,干脆不分青红皂白,公积金不允许提取用于住房的租金,只允许用于买房和房屋的维修。”
齐骥表示,非常高兴能够听到委员的建议,住建部正在积极联合各个部门,研究放开个人提取公积金用于支付住房租金的规定。
齐骥对此还有另一层担忧。他向委员们开诚布公地汇报,当前全国城镇在职职工的公积金缴存率达到78%,还有22%的职工没有公积金。
值得注意的是,非公企业当中缴纳公积金的比例不足20%。齐骥说,“这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职工连公积金的政策都没有享受到,就谈不上利用自己的公积金支付租房资金。因此,结合公积金条例的修订,需要对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为职工缴纳公积金作出更加刚性的规定。”
目前,贵州、辽宁等地正在探索多渠道增加租房房源,齐骥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做法。他说,由政府来组织,把社会上一些闲置的住房统一租起来,通过一个相对长期的合同,由政府机构统一租出来,转租给受保障的对象,既可以使得有限的住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可以减轻政府集中大规模建设公租房的压力。
上午9点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副部长齐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财政部部长助理王保安、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小苏、人民银行行长助理郭庆平、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一同出现在金色大厅内,接受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及管理情况的专题询问。
“专题询问”是人大及其常委会针对特定议题、行使知情权的监督方式,比起一般询问更具刚性和制约力。采用联组方式,则是规模、力度较大的一种监督方式。
住房是民生之本,从保障房制度体系建设到资金、土地落实,从质量保证到分配公平,对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一个个话题,委员直率发问,官员坦诚作答,气氛热烈,专题询问会持续了近3个小时。
保障房究竟该保障谁
何为保障房?保障房该保障谁?谁有资格入住保障房?长期以来,由于保障房建设的政策界际模糊不清,出现了打着保障房的幌子骗购骗租、变相福利分房,甚至以权谋私,还有的将保障性住房违规出售、转借、出租或闲置、改变用途,使保障房在某种程度上走了样、变了味。因此,究竟谁有资格入住、获得保障性住房,成了老百姓首要关心的问题。
姜伟新部长在向大会作报告时表示,目前我国保障房包括五大方面: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
分组审议中,不少委员认为目前保障性住房的类型太多,管理的难度太大,进入、退出、分配以及各种机制不好管理,容易造成新的不公平。有委员认为,这些问题缘于一直以来对保障性住房问题缺乏顶层制度设计。
第一个提出询问的牟新生委员说,他查阅了2008年以来,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就保障性住房建设、调控房地产市场秩序下发的29个文件,“这些文件中,没有一个文件系统阐明国务院解决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整体思路是什么,没有一个整体设计,每一个文件差不多都针对某一个问题,零敲碎打的东西多,缺乏顶层设计。”
“零敲碎打,我认为这个感觉是对的。”姜伟新坦率地说,“这确实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从来也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经常是碰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
姜伟新表示,这几年随着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总结和完善。他解释说,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应该包括保障的范围、保障的方式、保障的机制、目标和原则。住房保障范围就是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的,没有房子住的和住房困难的,住房困难的包括不成套,几百个人共用一个卫生间等等。方式还是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两种方式,这两年实物保障多一点,“十二五”末以后,逐步转到货币补贴为主。至于保障目标,到“十二五”末,根据初步测算,保障率达到户数的20%左右。保障的原则是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小户型、功能全、质量好。
开着奔驰、宝马住经济适用房,一度为公众诟病。许智宏委员直言分配不公与保障性住房政策、监督机制不完善有关。
对于分配中是否会出现寻租及谋取利益的情况,姜伟新说,这几年工作当中特别重视这类问题。他以经济适用住房举例说,现在的户型设计限定在60平方米以内,条件的审查,必须是低收入,实行三榜公示、公开。“公平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他说。
住建部副部长齐骥表示,今明两年将会有大批的保障性住房进入到分配环节,确保公平公正尤为重要。目前在保障性住房的管理上,没有一个完全系统化的规定,更大的缺失是在立法层面,即使骗取了保障性住房,也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处罚起来也显得羞羞答答。
齐骥介绍说,目前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公平公正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公开,保障的条件要公开,让所有的居民都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作为住房保障政策的享受对象;每年、每个城市制定的住房保障的计划,即今年在什么地方建了多少保障性住房房源要公开;如何分配要公开,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分配保障性住房,怎样审查,怎样复核要公开;今年的保障性住房保障了谁?保障的结果要公开。
第二要严格程序,现在很多地方是通过三级审查――社区街道、区一级政府、市一级主管部门。
第三,建立纠错机制,一旦发现有人通过虚报信息得到保障性住房,发现一起纠正一起,首先清退,另外5年之内没有申请资格。
第四,处罚公职人员,对在分配保障性住房过程中,为自己的熟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的公务人员进行处理,特别严重的还要移交司法机关。
“在大量保障性住房即将分配时,把这四项工作做得周全些,避免公众担心的现象出现。”齐骥说。
保障房土地、资金哪里来
今年,各级政府立下了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的军令状。为督促落实,从国务院到住建部,一道道指令、一次次巡查,密如擂鼓。
面对一个个破土动工的保障房工地,人们普遍担心的是,保障房建设的土地从哪来?资金缺口怎么补?
姜伟新在向大会作报告时坦言,建设资金筹措和征地拆迁压力比较大。林强委员在调研中同样感到,这是两个突出的难点。
在保障性住房这个大账本上,今年需投入资金1.3万多亿元。其中,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建设投资4000多亿元,各类棚户区改造投资5000亿元,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投资4000多亿元。
林强说,虽然中央对地方建设保障性住房资金的补助逐年增长,但地方仍然是资金投入的主体,目前市县两级财力不足,地方财政收入靠卖地的空间越来越小,应付行政经费和公共建设、民生建设的压力都比较大,不少地方主要依靠融资贷款来筹集资金。
对此,财政部部长助理王保安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是有保证的。他解释说,七大类十一个品种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并不是政府全包,廉租房和政府投资的公租房由政府全部出资,社会机构、市场主体建设的公租房和棚户区改造由政府补贴,限价房和经济适用房是由市场投资主体来出资,资金渠道、资金安排都是有保证的。
对于保障房的土地供应,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小苏回应说,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已经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截至9月底,已经落实用地42614公顷。今后4年,国土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切实保障好2600万套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供地,任务十分艰巨,按照现在每年供地数量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看,确保这部分用地没有问题。
他分析说,按照2600万套测算,大概需要150万亩土地,保障房除了要用40%~50%的存量土地以外,剩下的新增建设用地就是70万~80万亩,而全国每年供应的新增建设用地是700多万亩,保障房从供地规模上讲没有问题。
如何推开公积金租房“玻璃门”
辜胜阻委员把一名普通租房户的困惑带到了专题询问现场。不久前,他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对“夹心层”租房的困境进行调研,他们大多是买不起房、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在北京,一对夫妻每月工资1万元,要动用6000元来租房。辜胜阻问他愿不愿意去住公租房,可以降低租赁成本。他说不愿意,公租房面积太小,只有40平方米,位置太偏,质量也堪忧。
这让辜胜阻委员思考,近来,楼市调控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冷了销售市场,热了租赁市场,北京的租房费用两年来上涨了30%,一些买不起房又得不到廉租房的“夹心层”的租房成本上升,面临极大的生活压力。就这对夫妻而言,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他们用6000元租房,却取不出住房公积金,小夫妻很纠结,“公积金租房就像一道玻璃门,看得见,拿不到”。
住建部副部长齐骥解释说,关于公积金存缴人能否利用公积金支付住房租金的问题,正在实施的公积金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允许缴存人提取自己的公积金来支付房租,但后面跟着一个很苛刻的条件,就是房租占了收入一定比例以上,才允许提取公积金。
“有的地方为了管理方便,干脆不分青红皂白,公积金不允许提取用于住房的租金,只允许用于买房和房屋的维修。”
齐骥表示,非常高兴能够听到委员的建议,住建部正在积极联合各个部门,研究放开个人提取公积金用于支付住房租金的规定。
齐骥对此还有另一层担忧。他向委员们开诚布公地汇报,当前全国城镇在职职工的公积金缴存率达到78%,还有22%的职工没有公积金。
值得注意的是,非公企业当中缴纳公积金的比例不足20%。齐骥说,“这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职工连公积金的政策都没有享受到,就谈不上利用自己的公积金支付租房资金。因此,结合公积金条例的修订,需要对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为职工缴纳公积金作出更加刚性的规定。”
目前,贵州、辽宁等地正在探索多渠道增加租房房源,齐骥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做法。他说,由政府来组织,把社会上一些闲置的住房统一租起来,通过一个相对长期的合同,由政府机构统一租出来,转租给受保障的对象,既可以使得有限的住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可以减轻政府集中大规模建设公租房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