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国抢滩利比亚“战后之战” 谁是赢家? ZT

Fisher2004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04-07-25
消息
33,823
荣誉分数
374
声望点数
243
西方大国抢滩利比亚“战后之战” 谁是赢家?
2011年11月02日 07:00:13
来源: 新华国际


历时八个月的利比亚战事,大局已定;然而,接下来八个月的过渡,一切则充满了变数。在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尚未丧生之前,西方大国便已着手加紧对利比亚的外交攻势:9月中旬,两位“卡扎菲之战”的急先锋——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卡梅伦联袂访问利比亚;利战事接近尾声之际,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又闪访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

卡扎菲身亡后,西方大国切分战后利比亚利益“蛋糕”的争夺战迅速升温,纷纷以胜利者姿态积极在利比亚战后重建中抢占先机。除了对利石油资源的垂涎之外,数以千亿美元计的战后重建订单无疑是西方大国争夺的主要热点。

卡扎菲的谢幕,并不意味着利比亚的明天一片平静而明朗。伴随着该国宝贵的石油资源之争,一旦那里的硝烟散尽,“后卡扎菲时代”的国内纷争和国际博弈的大幕随即悄然开启……

西方国家盯紧利比亚战后安排 抢滩利比亚凸显利益关切



9月15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右)与法国总统萨科齐(前左)抵达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库伦提亚”宾馆。法国总统萨科齐与英国首相卡梅伦15日抵达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进行访问。 新华社/法新 [资料图片]

北约布鲁塞尔总部10月31日发布消息称,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当天对利比亚展开访问。拉斯穆森将与利比亚有关领导人就利过渡到民主体制等问题进行讨论。

代号为“联合保护者”的军事行动将于利比亚当地时间10月31日23时59分正式结束。这是继联合国安理会27日一致通过第2016号决议,决定在上述时间取消利比亚禁飞区后,北约做出的正式反应。

拉斯穆森此前曾发表声明认为,7个月的军事行动“有效、灵活、精确”,是北约历史上最成功的军事行动之一。不过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认为,北约对利比亚军事行动虽然结束,但是西方大国对利比亚事务的介入很可能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有报道称,利比亚战后重建的规模相当惊人。法国认为今后10年利比亚重建需要2000亿美元资金,英国方面的估算则高达2000亿英镑(约合3200亿美元)。面对如此诱人的商机,英法企业力争分到尽可能大的份额,两国政府更是以帮助推翻卡扎菲政权的功臣自居,对其企业大力支持。

对于利比亚的战后重建,美国目前的态度相对低调。但有美国官员透露,美国国务卿克林顿此前访问利比亚期间,与利方讨论了利比亚大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问题,美国公司因而将面临机会。舆论认为,美利之间将建立“长期、深厚、宽广的伙伴关系”。

10月26日,美、英等14个北约成员国和埃及等部分阿拉伯国家在多哈召开“利比亚之友”国际会议,会上决定成立一个新联盟以取代即将在利比亚结束战争任务的北约。新联盟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利比亚训练士兵、建设军队,收缴散落在民间的武器等,但明确表示不会向利比亚派遣维和部队。会议同时指出,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过渡委”)当前的首要任务应是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保护石油安全和整合“革命武装”等。 >>详细



  10月11日,利比亚苏尔特,卡扎菲的画像在战火中受损。(资料图)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10月18日抵达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在严密安保之中对利比亚进行了6个半小时“闪电访问”。克林顿是今年2月利比亚局势动荡以来访利的最高级别美国政府官员,也是过去50年中第二位访利的美国国务卿。同样引人注目的是,西方国家正在加紧开展对利比亚的外交攻势。

对于克林顿此次访问的时机,有人称是“迟到”,因为法英领导人等早就捷足先登;有人则称是“早来”,因为利比亚战事尚未结束,卡扎菲也仍不知去向。美国政府官员对此回应称,此时正是“访问与拓展两国关系的合适时机”。

克林顿分别与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和执行局主席贾布里勒等进行了会谈,双方决定建立最高联合委员会,推动两国关系进入新阶段。克林顿强调说,美国将“继续和利比亚人民站在一起”,帮助利比亚实现和平的民主过渡,呼吁利比亚当局将安全放在首位,在执行任何计划前应消除内部争斗,并要求“民兵武装”统一行动,摒弃各种形式的暴力活动等。>>详细



卡扎菲死了 利比亚“三块蛋糕”怎么分


10月23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民众在庆祝活动上欢呼。当日,数千名利比亚民众聚集在首都的黎波里的烈士广场,庆祝利比亚执政当局宣布全国解放。 新华社发(哈姆扎·图尔基亚摄)

卡扎菲死了。利比亚执政当局和不少西方国家都正为迎来胜利欢欣鼓舞。这场持续8个多月的战火终于可以得到平息,这应该成为利比亚人民的福音。但从现实情况看,利比亚国内稳定和繁荣的实现,必然还会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内战争创伤的艰难医治尚且不谈,仅是后卡扎菲时代留下的“三块蛋糕”可能引起的激烈争夺,就将对利比亚未来局势的走向形成难以预料的挑战。

首先是利比亚执政当局如何切分“权力的蛋糕”。对于一个既缺乏坚强组织基础,又缺乏长远政治目标和长期执政经验的团体来说,是否能迅速平稳有序地填补国家权力真空,将是一道充满不确定性的、难度极大的考题。在过去几个月里,利比亚执政当局内部就已不时传出不和甚至分裂的声音。但那毕竟还是大敌当前,现实的压力有条件对此进行调整和弥补,而当胜利来临时,真正的考验也就随之来临了。推翻卡扎菲,是这个人员来自各方背景的执政当局唯一共同的目标和行动准则。现在这个凝聚共识和统一行动的基础没有了,接下来必然面对的就是各派势力在分享胜利果实上的认识分歧。如果难以达成一致或互不妥协,国家分裂的危机随时都会出现。

其次是美国、北约如何切分“利益的蛋糕”。从根本上说,卡扎菲被推翻并不是利比亚执政当局的功劳,而是北约和美国的功劳。没有西方从始至终的支持,利比亚执政当局根本不可能获胜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因此,是西方设计并直接投资了“这桌大餐”。现在菜要上桌了,大家怎么坐、怎么吃?这恐怕不会是不需要花什么工夫就可以解决的。特别是在当前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饥肠辘辘的投资者更难都像谦谦君子一样分配和享受胜利果实。

第三是利比亚各部落如何切分“势力的蛋糕”。利比亚是政治现代化程度非常低的国家,过去卡扎菲搞的基本是部落自治和部落之间力量制衡的体制。这种无政府的部落结构决定了利比亚社会组织的松散性和社会权利的分散性。长期以来,在卡扎菲的种种统治手段下,部落之间的矛盾冲突表面上还是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权力和利益的分配上一直都存在不和。未来重建利比亚,光靠当前的执政当局显然是难以做到的,无论将来利比亚什么时候走向现代国家的政治形式,至少在现在部落势力还将发挥重要作用。全国上百个部落中,实力最强的有三大部落,这些部落在这次推翻卡扎菲的行动中立场及态度都各有不同。传统的部落矛盾及现实的势力、利益划分都很容易激起新的冲突,并在其他矛盾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被进一步放大。>>详细


战后利比亚谁在“切蛋糕”?


9月15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左)、英国首相卡梅伦(中)和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在利比亚东部城市班加西的法院前携手。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卡梅伦15日一同造访利比亚东部城市班加西,在解放广场与班加西百姓短暂见面。萨科齐和卡梅伦当天早些时候一同访问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新华社/路透

一、战后重建蕴含巨大商机

利比亚战后重建的规模相当惊人。法国认为今后10年利比亚重建需要2000亿美元资金,英国方面的估算则高达2000亿英镑(约合3200亿美元)。面对如此诱人的商机,英法企业力争分到尽可能大的份额,两国政府更是以帮助推翻卡扎菲政权的功臣自居,对其企业大力支持。 <<<详细

借助利当局“感恩”心理 西方在利比亚争寻商机

随着西方的安保、建筑和基础设施公司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商机不断减少,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已摆脱长达40多年独裁统治的利比亚。企业家们现在都在积极讨论利比亚的商机,因为那个国家既有巨大的需求,又有石油可为需求埋单。而且,如今的利比亚对美国及北约心存感激,这也让他们有了竞争优势。 <<<详细

利比亚重建的商机与博弈

西方各国对利比亚战后重建商机的争夺早在几个月前就已开始,在卡扎菲身亡后这一争夺迅速升温。英法两国主管国防事务的高官均直接发声。据报道,法国国防部长热拉尔·隆盖在卡扎菲身亡当天就表示,法国在军事行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因而在战后的重建中也应发挥主导作用。英国国防大臣菲利普·哈蒙德当天也表示,他希望英国公司“今天就整理行装”,尽快前往利比亚,不要落在法国后面。 <<<详细

二、石油资源让西方国家垂涎欲滴

利比亚是一个盛产石油的国家。据“BP能源统计2011”显示,利比亚已探明石油储量为464.2亿桶,居世界第9位,占全球储量的3.4%;天然气储量1.6万亿立方米。利比亚石油属轻质原油,质量上乘。油气资源丰富的利比亚,一直让西方国家垂涎欲滴。重新瓜分利比亚石油,西方列强早已虎视眈眈。

美国等西方国家如此不惜血本,军事干预一个只有600万人口的非洲小国,除了要输出其所谓的价值观,更重要的还是为了瓜分利比亚的石油蛋糕。西方国家虽说在“倒卡”问题上意见完全一致,但在“瓜分”问题上则会是矛盾重重,互不相让。

“瓜分”份额,自然要论功行赏。在利比亚战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法国,已抢占先机。还在利比亚事态发展尚不明朗的时候,法国就已迫不及待地向“过渡委”提出了石油诉求,并得到“过渡委”35%原油开采权的承诺。不过,美英等国也不会示弱。尤其是美国,虽说把军事干预的领导权很快交给了北约,但其在联合国的巨大影响力和超强的军事实力,还是为建立“禁飞区”和实施空袭出力不少。应该说,20多亿美元和大量先进战机和武器的投入,为推翻卡扎菲政权起了关键作用。此外,参与空袭的,还有大量欧盟国家和部分阿拉伯国家,大家都得分一杯羹。法国最终能否拿到35%的份额,恐怕还有一争。

刚刚起步的利比亚新政权,正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如果不能很好驾驭各方的纷争和博弈,结束了卡扎菲强人统治的利比亚,将很难摆脱混乱局面,开启国家重建进程。(来源:瞭望 唐继赞)

三、建立“环地中海经济圈”

除了石油蛋糕的分割以及对将以万亿美元计的重建订单的争夺以外,主导利比亚未来的政治发展方向并将其纳入由法国总统萨科齐倡议成立的“环地中海经济圈”(卡扎菲过去拒绝加入这一机制),则是法国等欧盟国家更远的战略谋划。这个计划除了包括一些欧盟国家,还要囊括地中海南岸的埃及、突尼斯等北非国家以及地中海东岸的以色列、叙利亚、卡塔尔等中东地区国家。这个“经济圈”的建立,不仅可以为欧洲的战略安全建立缓冲区,而且有利于其经济版图的扩张,增强法国、欧盟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来源:环球) >>>详细



卡扎菲死去才只是个开始




10月27号,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一名身披执政当局旗帜的妇女在一所大学校园里带着女儿玩耍。 联合国安理会27日一致通过决议,决定于利比亚当地时间10月31日23时59分取消利比亚禁飞区,并终止北约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新华社/法新

继萨达姆之后,卡扎菲也步上了死路。美国媒体近日发表评论,深刻剖析了他们的死因。原文摘要如下:

在这个时代,有如此多的暴君和恐怖分子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实在令人刻骨铭心。本·拉丹被海豹突击队击毙。奥拉基丧生于猎食者导弹之下。萨达姆从地底下的洞穴中被揪出,继而绞刑处死……这份名单还在继续,现在又加上了卡扎菲,他死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叛军手里,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结束了42年的统治。

1988年,在女儿丧生于利比亚恐怖分子发起的洛克比空难中时,家住新泽西州的苏珊·科恩泣问到:“吸血鬼德古拉真的死了吗?”是的,他的确死了。这一点值得祝贺。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些人死后留下了许多问题,而且一直悬而未决。萨达姆死后,伊拉克陷于沼泽中,一直抽身不得。后穆巴拉克时期的埃及一直为稳定和民主大费脑筋。卡扎菲死后,利比亚的不稳定因素激增。

卡扎菲没有建立任何稳定的体制,供利比亚当局参考。不靠镇压就能减少利比亚的摩擦并维持稳定,这对当局来说无疑是个难题。现在除去了共同的敌人,当局武装联盟内部很可能就此分裂,或者建立一个新的独裁政权。

利比亚这个问题有待解决,结果对美国利益至关重要。就眼前而言,利比亚政局稳定的话,每天就有160万桶石油重返国际市场,这有助于油价下调,也可以缓解全球经济的低迷。长期来看,利比亚与西方保持积极关系有助于减少该地区的冲突和恐怖活动。对于北约的空中支援,利比亚当局武装联盟还欠着一个人情。这对重建利比亚,缓和双方关系来说是个机会。


美国打赢利比亚战争被指“后患无穷”




10月20日,利比亚执政当局武装人员在利比亚苏尔特观察据称是卡扎菲被逮捕时躲藏的水泥洞。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贾布里勒10月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身亡。 新华社/法新

文章认为,虽然利比亚和伊拉克战争都有同样的“大功告成”之感,但问题远非那么明朗。全球同庆卡扎菲之死和一切胜利狂欢一样是不祥之兆

【美国战略预测公司网站】10月25日文章题:利比亚和伊拉克:成功的代价(作者美国战略预测公司总裁乔治·弗里德曼)

在欧洲危机愈演愈烈的这个星期,白宫却公开选择了着重于宣布利比亚和伊拉克战争的结束。虽然这两件事都有同样的“大功告成”之感,但问题远非那么明朗。从伊拉克撤军造就的是战略上的复杂局面而不是终结。利比亚的复杂局面真切但基本不具有战略性。不过,这两件事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且发人深省。

利比亚的乱局

经过北约七个月的干预,卡扎菲被打死了。为此花费这么长时间显得很不寻常。或许历时之久是因为北约的战略就是不惜拉长战争来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还有一种可能是,这反映出反对派的分歧严重、训练不足和能力低下。不管是什么原因,更重要的问题是,北约认为卡扎菲之死除了也许令人欣慰之外给它带来了什么收获?

全国过渡委员会无论以什么意识形态都不可能统治利比亚,更不用说立宪制民主。卡扎菲和他的支持者统治了利比亚42年,“过渡委”仅有的几个稍有执政经验的人都是在卡扎菲政府担任部长或低级别官员时获得那些经验的。

这些人最没有可能给利比亚带来改革,却最有可能构成新政府的核心。因为在利比亚只有他们知道什么叫治国。他们周围是彼此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紧张气氛和敌视情绪的各色部族,以及数量和能力不明但可以断定有途径获取武器的伊斯兰激进分子。

看看“过渡委”成员名单并想象一下他们相互合作的情况,考虑一下现已成为亡命之徒的卡扎菲支持者,很显然,通往稳定的立宪制民主的道路要么经由北约占领(当然,是非正式的),要么经由一段时期的嘈杂混乱。未来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北约驻军足以激怒利比亚人民,但不足以吓倒他们。



“后卡时代”的国内纷争及国际博弈刚刚开始



卡扎菲在突尼斯举行的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第16次首脑会议开幕式上抽烟的资料照片。

利比亚是一个盛产石油的国家。据“BP能源统计2011”显示,利比亚已探明石油储量为464.2亿桶,居世界第9位,占全球储量的3.4%;天然气储量1.6万亿立方米。利比亚石油属轻质原油,质量上乘。油气资源丰富的利比亚,一直让西方国家垂涎欲滴。重新瓜分利比亚石油,西方列强早已虎视眈眈。

美国等西方国家如此不惜血本,军事干预一个只有600万人口的非洲小国,除了要输出其所谓的价值观,更重要的还是为了瓜分利比亚的石油蛋糕。西方国家虽说在“倒卡”问题上意见完全一致,但在“瓜分”问题上则会是矛盾重重,互不相让。

“瓜分”份额,自然要论功行赏。在利比亚战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法国,已抢占先机。还在利比亚事态发展尚不明朗的时候,法国就已迫不及待地向“过渡委”提出了石油诉求,并得到“过渡委”35%原油开采权的承诺。不过,美英等国也不会示弱。尤其是美国,虽说把军事干预的领导权很快交给了北约,但其在联合国的巨大影响力和超强的军事实力,还是为建立“禁飞区”和实施空袭出力不少。应该说,20多亿美元和大量先进战机和武器的投入,为推翻卡扎菲政权起了关键作用。此外,参与空袭的,还有大量欧盟国家和部分阿拉伯国家,大家都得分一杯羹。法国最终能否拿到35%的份额,恐怕还有一争。>>详细


卡扎菲死了,利比亚还有谁不愿谢幕





10月23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一名参加庆祝活动的女孩做出胜利的手势。当日,数千名利比亚民众聚集在首都的黎波里的烈士广场,庆祝利比亚执政当局宣布全国解放。 新华社发(哈姆扎·图尔基亚摄)


卡扎菲看来是死了:他的尸体照片、影像已传遍网络,金手枪也成为胜利者炫耀的战利品。他的遗体据说已被运往的黎波里,对于一个曾接受过多次西式治疗的人而言,现代科技会很快判明,这是不是他的真身。

即便肉体上未死也无足轻重:苏尔特和拜因沃利德,最后几块飘着他绿旗的利比亚国土已经或即将易手,一周前他呼吁“全体利比亚人民”走上街头,表示对他的支持,可从居民区阴暗处走出的,不过区区几十人而已。一个已被国际社会抛弃、被自己国民抛弃的人,死了固是死了,活着也还是死了。

利比亚的内战说到底是一场“卡扎菲战争”:利比亚人民并不想打仗,但卡扎菲的高压逼着他们拿起武器;班加西的反对派、米苏拉塔的反对派、埃季达比耶的反对派……他们之间有这样那样的不和,彼此的传统、背景、政见、习惯大相径庭,在战前相互拆台,至今也组不成一个正规的过渡政府,但对卡扎菲共同的恐惧和敌视,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利比亚人并不都喜欢欧美(至少不会比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汉尼拔们更喜欢),“全国过渡委员会”中同样既有亲西方派,也有反西方派,欧美各国对战争、对军事干预的态度也并不一致,但正因卡扎菲还在,它们才成了一条战壕的战友;没有“海合会”的力挺,阿拉伯世界不可能一边倒地“隔绝”卡扎菲,非穆斯林世界的军事干预也难以名正言顺,清一色君主专制或准君主专制政体的海湾六国,当然也未必真的热爱民主和自由,但对反复无常、野心膨胀、不按牌理出牌的卡扎菲共同的反感和戒惧,让这些国王、埃米尔们出钱、出枪、出物资、出舆论,义无反顾地成为卡扎菲反对者们最坚实的后盾。

如今卡扎菲死了,“卡扎菲战争”结束了,卡扎菲时代则早在的黎波里陷落、甚至1973号决议通过时,便已经“脑死亡”,作为这场战争主角的卡扎菲,则不情愿也得情愿地谢幕了。

纷纷谢幕的主角远不止卡扎菲一个。

就在全国过渡委员会执委会主席贾布里勒正式宣布卡扎菲“谢幕”后不久,北约便宣布,将提前召开紧急会议,讨论“退出机制”。经过两次延期的北约对利比亚军事干预期限原本到12月23日结束,但如今看来即便不正式宣布提前终结军事干预进程,其在利比亚的“演出”也将变得仅限于“友情出场”。尽管卡扎菲令他们厌恶,但深陷又一场穆斯林世界的持久战局,不符合欧美国家的战略利益。如今美国经济欲振乏力,欧洲债务危机焦头烂额,两位“卡扎菲之战”的急先锋——卡梅伦和萨科奇,前者必须应对抗议紧缩的示威者,和反对边缘化的移民及吉普赛人,后者则被内忧外患折腾得连和卡扎菲之死同一天出世的女儿都无暇陪伴。四季度是峰会频繁的季节,欧盟和G20峰会将次第召开,卡扎菲的谢幕给了这些“二路主角”一个“光荣谢幕”的大好时机:自家烦心事不少,该为自己多操点心了。 >>>详细



打下利比亚治愈不了欧洲




10月23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民众参加庆祝活动。当日,数千名利比亚民众聚集在首都的黎波里的烈士广场,庆祝利比亚执政当局宣布全国解放。 新华社发(哈姆扎·图尔基亚摄)


在推翻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后,法英意等西方国家显然要主导利比亚战后重建。可是在一系列觥筹交错的风光背后,欧洲国家身负的暗伤又有谁能真正了解?打赢这场不对称战争,对欧洲仅限于一粒止痛片的功效,使欧洲危机暂时得到一丝喘息,接下来应是欧洲自己真正疗伤的时候。

第一、对利比亚有限资源的廉价抢占,并不能使欧洲摆脱经济危机。西方虽然把北非变局转化为一场众多欧洲国家攫取利比亚资源的战争,但资源紧缺并不是欧洲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法国仅靠从利比亚多占有石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欧洲遇到的危机是结构性的,其经济危机首先是高福利导致高债务,迫使各国政府改革高福利制度,减少各种福利,从而引发各种社会动荡和骚乱,高福利天堂面临坍塌。加上持续的高失业率,欧洲社会的危机并不能通过抢占一些利比亚的资源就能缓解。

第二、打下利比亚,更不能解决欧洲面临的政治制度危机。现代战争早已不像二战前打了几千年的战争那样,会改变世界地缘政治的版图,或通过战争割地赔款,使战胜国取得强大的利益或地位。所以这场战争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制度危机也是于事无补。

更为要害的是,欧洲的政治制度缺乏有效的措施保障社会稳定,希腊、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国骚乱频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制度危机是根本性的。如对于8月初伦敦骚乱就有多种解读,社会学者认为根源是种族矛盾和阶层矛盾,英国政府认为在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经济学家则认为深层原因是英国艰难的经济状况,但症结还是在于英国社会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这些发生在欧洲多国的骚乱让人发现,欧债危机正使欧洲政治生态与安全形势悄然发生变化。>>>详细



北约不是救星 利比亚不是样板


10月23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士兵在庆祝活动上执勤。当日,数千名利比亚民众聚集在首都的黎波里的烈士广场,庆祝利比亚执政当局宣布全国解放。 新华社发(哈姆扎·图尔基亚摄)


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 田栋栋 徐剑梅)10月的最后一天,北约正式结束在利比亚长达7个月的军事行动。

其间,北约战机以“落实安理会决议”为由,力行在利比亚进行政权更迭之实。尽管北约达到了目的,但其逾越联合国授权的做法引起国际社会普遍担忧。

联合国安理会当初授权北约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目的是保护利比亚平民。但是,种种事实表明,北约的真正目的在于实现利比亚政权更迭。即使在卡扎菲部队未采取威胁平民行动的情况下,北约依然实施针对卡扎菲武装的轰炸,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与此同时,北约往往以“无法统计”等理由避而不谈平民伤亡问题。

如今,卡扎菲已死,尽管过渡政府尚未成立,北约国家已以胜利者姿态,积极在利比亚重建中抢占先机。而利比亚战后巨大的“权力真空”和不稳定的安全形势,也为北约国家继续插手利比亚事务打开方便之门。

目前,过渡委一方面宣布利比亚实现全国解放,一方面又表示南部地区仍然存在卡扎菲的残余势力,需借助北约等外部力量维护政局稳定。显然,在利比亚重建道路上,北约国家凭借过去7个月的轰炸,掌握了更大话语权。

不论如何,在利比亚问题上,北约逾越联合国授权引起国际社会广泛质疑,被认为“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这场战争对利比亚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刻的。当一个国家的旧政权以最高暴力形式——战争来加以终结,并且是在严重依赖外部军事力量的条件下进行,这个国家的未来安全形势难免会有诸多隐患。

长达42年卡扎菲政权的终结,归根到底取决于利比亚的民意。北约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进行的军事干预,虽然起了重要作用,但如果把北约视为利比亚的“救星”,显然过甚其辞。不仅如此,国际社会也普遍认为,如果把北约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作为成功案例推广到动荡中东的其他国家,既不现实也很危险。

一言以蔽之,北约不是救星,利比亚也不是样板。北约战机不再在利比亚上空轰鸣,这对利比亚人民来说,是件好事。但“收获的季节”,至少对利比亚人民来说,恐怕还没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