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医生防暴指南》引热议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guest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guest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10-07
消息
402,229
荣誉分数
76
声望点数
0
近日,一家医学网站发布了一份《医生工作场所防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指南包括建议医生“千万不要背对大门坐诊”、“遇险及时脱掉白大褂逃走”等。专家认为,虽然绝大多数医院还不至于需要这么严密的防范措施,但“指南”得到网友和医务工作人员的热捧,折射出当前医患矛盾确实很尖锐。而在南昌,医务人员被打被骂的事件也常有发生,有的医生甚至被患者家属打穿耳膜。

现象:医生防暴指南引网友热议

日前,一家医学网站发布了一份《医生工作场所防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这份指南在微博发出后,立即引起网友热议。记者注意到,这份指南非常细致,医院、医生需要注意的情况都交代得十分清楚,并罗列了32条具体措施,称综合了2000多名医生会员的意见。

昨日下午,记者联系到发布该指南的网站,工作人员表示,暂不知道是谁负责发布的。

在事前防范里,指南提出,通过和患者的沟通,让其了解很多疾病还没有完美的治疗方案,不应过于强调所谓的“医学奇迹”,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礼貌修养等。

对于医院,则建议每个诊室和办公室的桌下面安装隐蔽的紧急呼救按钮。对于医生,建议值班时避免独处一室,切勿背对大门。一旦发生暴力事件,医护人员应及时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最基本的应对原则是:尽最大可能迅速逃离事发现场,撤退中应防止人身伤害。

其中,让网友觉得最“睿智”的就是这一条:及时脱掉白大褂,混在现场人群当中,迅速逃离现场,以躲避伤害。指南还很“细节”地提醒,要注意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眼镜碎片造成的二次伤害。

此外,指南还有给医院宣传人员的“提醒”。发生暴力事件后,医院宣传人员应保存好现场照片、伤痕照片和监控视频,及时寻找目击者录下笔录。同时,医院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向外界披露事发真相,医院新闻发言人或宣传科负责人应具备危机处理素养。

调查:医生被患者家属打穿耳膜

昨日,记者对省城南昌多家医院调查发现,医院及医务人员的权益受到侵犯或损害的事件屡屡发生。据南昌市医师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南昌市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被打致伤的恶性事件多达50多起。其中因患者酗酒闹事而发生的殴打事件占60%左右,还有不少是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暴力。

“只是打针弄破了点皮,家属二话不说,过来就是一巴掌,打得护士直掉眼泪。”省儿童医院急诊科的医生告诉记者,前不久,护士小杨给一名新建县的婴儿打针,由于小孩哭闹,加上孩子太小很难找到血管,小杨不小心扎破了小孩的皮肤,一旁的家属过来就给小杨一记耳光,打得小杨头晕目眩。小杨说,在她们急诊科,绝大多数护士都有这种被打的经历。

省城某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生告诉记者,今年3月,他们科里一名年轻男医生正在给患者看病,门外冲进来一名中年男子,一把拽住医生的衣服,将他摁倒在地。这名医生当时也蒙了,没有力气躲避,结果造成医生耳膜穿孔。令人无语的是,男子打人的原因是听说这名医生给他爱人看病时“动手动脚”。后调查证明,这名医生并未违规操作,所谓的“动手动脚”纯属子虚乌有。

“挨醉汉打骂是最常见的事。”昌大一附医院急诊科的医生说,特别是在夏季,一些市民在大排档酗酒,酗酒者出现殴斗造成外伤后,到医院治疗时稍有不顺便打骂医生。

南昌市急救中心一个统计数据显示,接诊的醉汉当中,有67%对医务人员动手动脚的。南昌市医师协会的一份调查显示,医患双方冲突排前三的科室分别是:儿科、产科、急诊。

专家:尊重理解是构建和谐关系关键

“我们也注意到了网上的指南,这些指南对医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南昌市第九医院一名负责人说,这里关于“不要背对大门坐诊”、“遇险及时逃跑”等建议,实在不敢苟同,但要求医生提高沟通技巧和礼貌修养,以及指南所说保存现场、固定证据、减少损失、总结经验及吸取教训等事后处理意见,则十分有必要。


长期关注医疗改革的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黄勇平教授认为,这个“防暴力手册”出台有其深刻背景。近年来,特别是近一年来,南昌市接连发生多次暴力打砸事件,医生被打事件更是层出不穷。但该指南带有一定的情绪性宣泄,是个民间版本,有的是实际中无法做到的;其次,很多东西都是在医政管理中常强调的,比如,术前要充分沟通,不要夸张手术疗效,不要打包票等。黄教授说,医患关系成因复杂,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转变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尊重病人、理解患者,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同时,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医疗活动具有高技术、高风险的特点,在治疗中会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患者也要信任和理解医务人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