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230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本报记者 林江丽
日前,教育部对高校就业率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60%的专业,将减少招生计划直至停招。目前,就业率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否应将就业率作为决定专业存亡的唯一指标引来了众多争论。不少人担心,盲目地以就业率为导向设置专业,会导致众高校“一哄而上”,反而不利于高校专业设置的长期发展。另外,高校自报的就业率究竟有多少水分,也成为热议的焦点。
就业成专业设置决定条件有些片面
“高校应该重视就业率,但专业设置完全以就业率为衡量的话实在是有些太片面了。”山大毕业生王伟说。他告诉记者,期待自己所学的专业能在毕业时适应市场需求,找到一份好工作,是所有学生的愿望。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专业都可以用就业率来衡量。
对于类似历史、哲学、数学等基础学科,尽管可能就业率比不上热门的工科专业,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专业不被需要了。而从社会导向上来说,京剧专业的毕业生中出名的不如影视表演专业的多,并不应因此就评判京剧专业不如影视表演专业。
另外,由于市场需求随时在变动,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盲目地跟从就业率来考评专业,很容易造成高校“一哄而上”的情况。比如前几年,新闻专业和法律专业好就业,于是很多高校都一窝蜂地申请这些专业,甚至一些工科专业类院校现搭班子开设起新闻专业。从目前情况来看,新闻专业和法律专业毕业生供大于需,就业情况并不乐观。
“现在的高校越来越综合了,什么专业好就业就设什么专业,最后发现所有学校的专业都差不多。”山东建筑大学一教授说。他告诉记者,盲目地以“就业率”为导向来设置专业,会助长高校“千篇一律”的情况,不利于高校发展各自的特色。由于社会在不同建设时期,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同,招生时就业率高的专业未必以后会好就业,所谓就业率差的专业并不代表没需求。高校应该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坚持特色办学,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打造实力较强的专业。而非过多强调“高就业率”。
高校自报就业率缺乏第三方监督
“我们每年制定招生计划时,主要是综合考虑就业率、报考率、学校教育资源等。”山大招办副主任朱德建说。他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本科招生计划一般固定在10000人左右,不同专业如何分配计划,每年都会有调整。2006年,因“特征不明、报考率不高、就业率一般”等原因,山大停招医学影像学专业。2010年,山大根据市场需求对新闻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减招了50人。
不仅山大,不少驻济高校每年分配专业招生计划时,就业率都是一个重要衡量因素。山东交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田杰昌告诉记者,对于就业率较差的专业,学校会考虑减少招生、隔年招生甚至停止招生。“2008年,学校停招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专业。”田杰昌说。
事实上,教育部2003年就曾下发文件,要求对毕业生就业率明显偏低的高校及专业,控制或减少招生指标。2005年开始,教育部更是规定,高校的招生计划要与毕业生就业状况适度硬性挂钩,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日前,教育部这一要求则更严格,要求对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记者了解到,目前就业率主要由高校上报相关部门。因就业率与专业存亡、学校招生等挂钩,个别就业率差的高校会通过将实习鉴定书与就业协议书捆绑等,提高学校就业率,为就业率注水。山东省人事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求,会严查“被就业”,不准虚报、瞒报就业率,对于伪造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材料或劳动合同复印件的学校,一经查实,将在全省范围内予以通报,并相应扣减毕业生就业率。但为了提高学校就业率,不少高校还是铤而走险。
不少专家建议,应建立公正客观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来考核高校的就业率,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加大就业率的客观统计。据介绍,目前山东人事部门正在探索就业率第三方评价的模式。
日前,教育部对高校就业率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60%的专业,将减少招生计划直至停招。目前,就业率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否应将就业率作为决定专业存亡的唯一指标引来了众多争论。不少人担心,盲目地以就业率为导向设置专业,会导致众高校“一哄而上”,反而不利于高校专业设置的长期发展。另外,高校自报的就业率究竟有多少水分,也成为热议的焦点。
就业成专业设置决定条件有些片面
“高校应该重视就业率,但专业设置完全以就业率为衡量的话实在是有些太片面了。”山大毕业生王伟说。他告诉记者,期待自己所学的专业能在毕业时适应市场需求,找到一份好工作,是所有学生的愿望。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专业都可以用就业率来衡量。
对于类似历史、哲学、数学等基础学科,尽管可能就业率比不上热门的工科专业,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专业不被需要了。而从社会导向上来说,京剧专业的毕业生中出名的不如影视表演专业的多,并不应因此就评判京剧专业不如影视表演专业。
另外,由于市场需求随时在变动,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盲目地跟从就业率来考评专业,很容易造成高校“一哄而上”的情况。比如前几年,新闻专业和法律专业好就业,于是很多高校都一窝蜂地申请这些专业,甚至一些工科专业类院校现搭班子开设起新闻专业。从目前情况来看,新闻专业和法律专业毕业生供大于需,就业情况并不乐观。
“现在的高校越来越综合了,什么专业好就业就设什么专业,最后发现所有学校的专业都差不多。”山东建筑大学一教授说。他告诉记者,盲目地以“就业率”为导向来设置专业,会助长高校“千篇一律”的情况,不利于高校发展各自的特色。由于社会在不同建设时期,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同,招生时就业率高的专业未必以后会好就业,所谓就业率差的专业并不代表没需求。高校应该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坚持特色办学,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打造实力较强的专业。而非过多强调“高就业率”。
高校自报就业率缺乏第三方监督
“我们每年制定招生计划时,主要是综合考虑就业率、报考率、学校教育资源等。”山大招办副主任朱德建说。他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本科招生计划一般固定在10000人左右,不同专业如何分配计划,每年都会有调整。2006年,因“特征不明、报考率不高、就业率一般”等原因,山大停招医学影像学专业。2010年,山大根据市场需求对新闻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减招了50人。
不仅山大,不少驻济高校每年分配专业招生计划时,就业率都是一个重要衡量因素。山东交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田杰昌告诉记者,对于就业率较差的专业,学校会考虑减少招生、隔年招生甚至停止招生。“2008年,学校停招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专业。”田杰昌说。
事实上,教育部2003年就曾下发文件,要求对毕业生就业率明显偏低的高校及专业,控制或减少招生指标。2005年开始,教育部更是规定,高校的招生计划要与毕业生就业状况适度硬性挂钩,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日前,教育部这一要求则更严格,要求对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记者了解到,目前就业率主要由高校上报相关部门。因就业率与专业存亡、学校招生等挂钩,个别就业率差的高校会通过将实习鉴定书与就业协议书捆绑等,提高学校就业率,为就业率注水。山东省人事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求,会严查“被就业”,不准虚报、瞒报就业率,对于伪造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材料或劳动合同复印件的学校,一经查实,将在全省范围内予以通报,并相应扣减毕业生就业率。但为了提高学校就业率,不少高校还是铤而走险。
不少专家建议,应建立公正客观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来考核高校的就业率,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加大就业率的客观统计。据介绍,目前山东人事部门正在探索就业率第三方评价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