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4-07-25
- 消息
- 33,823
- 荣誉分数
- 374
- 声望点数
- 243
伊朗,西方打击的下个目标?
2011年12月03日 07:28:08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示威者焚烧英国国旗(资料图片)
示威者试图冲进英国驻伊大使馆(资料图片)
作为对伊朗“黑色星期二”事件的回应,12月1日,美国国务院表示准备加大对伊朗的压力,尤其包括对其央行的制裁措施。此前,11月30日,英国宣布要求所有伊朗驻英外交官48小时内离境,并决定立即关闭伊朗驻伦敦使馆,“对伊关系降至维持外交关系的最低水平”。同日,法国、德国和荷兰的外交部分别发表声明或公报,宣布召回各自驻伊朗大使。
伊朗方面也对欧美国家的制裁,作出强硬表示。伊朗外交部发言人11月30日晚表示,“毫无疑问,伊朗政府将采取必要的报复性措施”。伊朗与英国的交手,已升级为伊朗与西方世界的矛盾。
“黑色星期二”
此次“黑色星期二”事件指的是11月29日,约300名伊朗学生对英国驻伊使馆发起冲击,高喊反英口号,扯下英国国旗。伊朗当地媒体以示威学生抗议“英国的敌意姿态”和“5分钟内接管英国使馆”等为标题,报道此次冲突。尽管伊朗官员称,示威者自发行动,与政府无关,但还是受到了美国等国的强烈谴责和有力“反击”。
伊朗学生如此愤怒,是为了抗议几日前英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11月21日,英国政府要求英国各金融机构切断与伊朗各银行的金融联系。当日15时起,所有英国信贷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停止与包括伊朗央行在内的所有银行的交易。这是英国首次根据2008年制定的“反恐怖主义法”而切断与某国金融部门的联系。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称,此举是因为有证据表明,伊朗的银行支持该国的核武器计划。而伊朗一名女议员表示,袭击使馆事件是对英国反伊阴谋的反应。她认为此举是学生们向强权国家发出了强有力的信息,他们不会对外界的威胁和制裁保持沉默。
美国媒体分析,此事件说明伊朗和西方国家的对抗正逐步升级,使得本已紧张的伊英关系进一步恶化。该事件也很微妙地让人联想起伊朗示威者1979年围攻美国大使馆的一幕。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示威者冲入美国大使馆,将52人扣为人质,时间长达444天。两国外交关系断绝,至今没有恢复。
交恶已久
伊朗议长拉里贾尼在11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此次事件代表了伊朗民众的“普遍情绪”,英国政府过去的做法激怒了伊朗人。他说,伊朗示威者的愤怒源于英国数十年来对伊朗的“不当行为”。伊朗经济很大程度依赖于它的化工行业国际贸易,英国21日的制裁对伊朗有相当程度的打击。并且,伊朗重提往事,谴责当初英国军情六处指导以色列暗杀了伊朗的科学家等。对英国来说,因为2007年伊扣押英海军人员,以及恐怖袭击等事件,也与伊朗积怨已久。和美国一样,英国把伊朗看作一个不折不扣的“邪恶轴心国”,所以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冷谈。
伊朗古称“波斯”,是个有5000年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因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处,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全球能源紧张加剧的情况下,伊朗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与美国战略利益的矛盾更加深化。美国若掌控了伊朗,就捏紧了“世界油管”的开关,扼住了其他大国生存发展的咽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曾长期不遗余力地支持专制的巴列维王朝。但70年代末王朝倒台之后,两国交恶。有分析称,美英等国之所以欲就伊核问题对伊朗“痛下杀手”,除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外,也在于美国不想把在伊拉克取得的胜利成果拱手让给伊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什叶派穆斯林国家,伊朗在伊拉克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是打?是和?
伊朗局势剑拔弩张,是打还是和,牵动人心。
英国《每日邮报》有文说:面对伊朗,西方从未有战争与和平的选择,向来只有早开战或晚开战的选择,前者意味着伊朗还很弱,西方的机会还很多;后者意味着伊朗强大了,甚至可能拥核,结果会可怕得多。美国《赫芬顿邮报》也分析,未来几个月,伊朗战争的战鼓必然擂得很响。
也有分析认为,作为一个重要的产油国,伊朗拥有足够的战略储备,来应付美国及其盟友的战争。现在摆在美国面前的选择方案并不多,如果允许以色列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轰炸伊朗重要战略设施,很可能会引发全面战争;如果采取空中打击的方式,那么美在中东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战略目标都将遭到袭击。因此,美国除了在联合国安理会推动有关制裁伊朗的决议之外,暂时不会有其它的行动。
伊朗法尔斯通讯社报道,伊朗工业、矿业和商业部长迈赫迪卡·赞法里11月21日在德黑兰表示,西方国家对伊朗的制裁是一场“双输”游戏,它产生的冲击是“双向的”。他认为,制裁同样会损害西方利益。他说,如果西方不在伊朗能源领域投资,将失掉伊朗市场。伊朗可以考虑与其他国家合作以取代西方。同时,据路透社报道,伊朗有近1/3的原油流入欧洲,美国的制裁对许多国际石油巨头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有经济学家表示,如果一旦冻结伊朗央行资产,将导致国际油价迅速升高,国际油价有可能在短期内上冲到140美元以上,这将损害西方国家的利益。
2011年12月03日 07:28:08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示威者焚烧英国国旗(资料图片)
示威者试图冲进英国驻伊大使馆(资料图片)
作为对伊朗“黑色星期二”事件的回应,12月1日,美国国务院表示准备加大对伊朗的压力,尤其包括对其央行的制裁措施。此前,11月30日,英国宣布要求所有伊朗驻英外交官48小时内离境,并决定立即关闭伊朗驻伦敦使馆,“对伊关系降至维持外交关系的最低水平”。同日,法国、德国和荷兰的外交部分别发表声明或公报,宣布召回各自驻伊朗大使。
伊朗方面也对欧美国家的制裁,作出强硬表示。伊朗外交部发言人11月30日晚表示,“毫无疑问,伊朗政府将采取必要的报复性措施”。伊朗与英国的交手,已升级为伊朗与西方世界的矛盾。
“黑色星期二”
此次“黑色星期二”事件指的是11月29日,约300名伊朗学生对英国驻伊使馆发起冲击,高喊反英口号,扯下英国国旗。伊朗当地媒体以示威学生抗议“英国的敌意姿态”和“5分钟内接管英国使馆”等为标题,报道此次冲突。尽管伊朗官员称,示威者自发行动,与政府无关,但还是受到了美国等国的强烈谴责和有力“反击”。
伊朗学生如此愤怒,是为了抗议几日前英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11月21日,英国政府要求英国各金融机构切断与伊朗各银行的金融联系。当日15时起,所有英国信贷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停止与包括伊朗央行在内的所有银行的交易。这是英国首次根据2008年制定的“反恐怖主义法”而切断与某国金融部门的联系。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称,此举是因为有证据表明,伊朗的银行支持该国的核武器计划。而伊朗一名女议员表示,袭击使馆事件是对英国反伊阴谋的反应。她认为此举是学生们向强权国家发出了强有力的信息,他们不会对外界的威胁和制裁保持沉默。
美国媒体分析,此事件说明伊朗和西方国家的对抗正逐步升级,使得本已紧张的伊英关系进一步恶化。该事件也很微妙地让人联想起伊朗示威者1979年围攻美国大使馆的一幕。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示威者冲入美国大使馆,将52人扣为人质,时间长达444天。两国外交关系断绝,至今没有恢复。
交恶已久
伊朗议长拉里贾尼在11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此次事件代表了伊朗民众的“普遍情绪”,英国政府过去的做法激怒了伊朗人。他说,伊朗示威者的愤怒源于英国数十年来对伊朗的“不当行为”。伊朗经济很大程度依赖于它的化工行业国际贸易,英国21日的制裁对伊朗有相当程度的打击。并且,伊朗重提往事,谴责当初英国军情六处指导以色列暗杀了伊朗的科学家等。对英国来说,因为2007年伊扣押英海军人员,以及恐怖袭击等事件,也与伊朗积怨已久。和美国一样,英国把伊朗看作一个不折不扣的“邪恶轴心国”,所以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冷谈。
伊朗古称“波斯”,是个有5000年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因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处,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全球能源紧张加剧的情况下,伊朗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与美国战略利益的矛盾更加深化。美国若掌控了伊朗,就捏紧了“世界油管”的开关,扼住了其他大国生存发展的咽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曾长期不遗余力地支持专制的巴列维王朝。但70年代末王朝倒台之后,两国交恶。有分析称,美英等国之所以欲就伊核问题对伊朗“痛下杀手”,除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外,也在于美国不想把在伊拉克取得的胜利成果拱手让给伊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什叶派穆斯林国家,伊朗在伊拉克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是打?是和?
伊朗局势剑拔弩张,是打还是和,牵动人心。
英国《每日邮报》有文说:面对伊朗,西方从未有战争与和平的选择,向来只有早开战或晚开战的选择,前者意味着伊朗还很弱,西方的机会还很多;后者意味着伊朗强大了,甚至可能拥核,结果会可怕得多。美国《赫芬顿邮报》也分析,未来几个月,伊朗战争的战鼓必然擂得很响。
也有分析认为,作为一个重要的产油国,伊朗拥有足够的战略储备,来应付美国及其盟友的战争。现在摆在美国面前的选择方案并不多,如果允许以色列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轰炸伊朗重要战略设施,很可能会引发全面战争;如果采取空中打击的方式,那么美在中东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战略目标都将遭到袭击。因此,美国除了在联合国安理会推动有关制裁伊朗的决议之外,暂时不会有其它的行动。
伊朗法尔斯通讯社报道,伊朗工业、矿业和商业部长迈赫迪卡·赞法里11月21日在德黑兰表示,西方国家对伊朗的制裁是一场“双输”游戏,它产生的冲击是“双向的”。他认为,制裁同样会损害西方利益。他说,如果西方不在伊朗能源领域投资,将失掉伊朗市场。伊朗可以考虑与其他国家合作以取代西方。同时,据路透社报道,伊朗有近1/3的原油流入欧洲,美国的制裁对许多国际石油巨头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有经济学家表示,如果一旦冻结伊朗央行资产,将导致国际油价迅速升高,国际油价有可能在短期内上冲到140美元以上,这将损害西方国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