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余温犹在,“狼爸”风头正劲,炙手可热,而“羊爸”又紧随其后,来势汹汹。一时间,是“狼爸”的“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中国传统式高压教育还是“羊爸”的温情教育更有利于将孩子培养成名牌大学学生,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
尽管人们讨论这两种教育方式孰优孰劣时立场不同,却似乎有一个共同点——评判孩子优秀的标准是进北大之类名牌大学。在笔者看来,“X爸”的走红不是值得称道的现象,反而恰恰暴露了社会上广泛存在的狭隘的成才观。
“X爸”的孩子读清华北大,无论是“狼爸”“打”出来的,还是“羊爸”“哄”出来的,都只不过说明这些孩子在应试教育方面的成功。人生之路漫长且修远,截取这小段就作为成功的样板,并且大肆渲染实在是有失偏颇。
不过,令人可叹的是,谈到教育孩子成功与否,人们津津乐道的衡量标准还是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所谓成功的父母在传授教育经验时,从几年前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到《虎妈战歌》、《所以,北大兄妹》,他们得以吸引公众眼球的首先是孩子名牌大学生的光环。父母们在钻研哪种教育方式适应自己孩子时,这种“适应”不是保存孩子的童真,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树立高尚人格,而是怎样用更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适应”重点大学的选拔。
尽管人们讨论这两种教育方式孰优孰劣时立场不同,却似乎有一个共同点——评判孩子优秀的标准是进北大之类名牌大学。在笔者看来,“X爸”的走红不是值得称道的现象,反而恰恰暴露了社会上广泛存在的狭隘的成才观。
“X爸”的孩子读清华北大,无论是“狼爸”“打”出来的,还是“羊爸”“哄”出来的,都只不过说明这些孩子在应试教育方面的成功。人生之路漫长且修远,截取这小段就作为成功的样板,并且大肆渲染实在是有失偏颇。
不过,令人可叹的是,谈到教育孩子成功与否,人们津津乐道的衡量标准还是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所谓成功的父母在传授教育经验时,从几年前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到《虎妈战歌》、《所以,北大兄妹》,他们得以吸引公众眼球的首先是孩子名牌大学生的光环。父母们在钻研哪种教育方式适应自己孩子时,这种“适应”不是保存孩子的童真,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树立高尚人格,而是怎样用更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适应”重点大学的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