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士塔格的回忆 – 开始冲顶
7月16日
从7月12号拉练结束那天之后,慕峰天气急转直下,连续数日的大风将大本营区所有团队的人都牢牢地圈定在营区。艾尚峰登山团队ABC三组50多人都在焦急的等待天气的好转。大队长李渊每天都呆在指挥中心收集各种预报信息,他的营帐也成了我最经常去拜访打探消息的地方。
“所有的网站上的预报都说18号之后天气会好转。”,李队头上蒙着登山巾,手里一直都拿着手机或者对讲机,眼前摊着一大桌子的电子器材和通讯设备,整个一前线指战员的范儿,哭笑着说道:“但是我有一个气象专家朋友却告诉我19号天气会变得更坏,倒是这两三天是相对好一些的天气。如此矛盾的预报让我也很矛盾,我只好把各个队都先召集到这里,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准备开始冲顶。”
相比中国登山队的条件,我们国际登山团要落后很多,除了通过慕峰大本营区一带和天气一样变幻莫测、时有时无的手机信号查询网络预报,还需要靠领队的经验对天气趋势作出判断。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海拔雪山天气瞬息万变,风速往往暗示着各种可能的天气变化,也是决定是否冲顶最主要的因素。经验丰富的登山者通过观测顶峰上方飘动的云层(也称为“旗云”)移动方向和速度,可以大致知道顶峰一带的风速条件是否适合在最近几天内冲顶。
“We wait, and we will see. ”,连续几天山顶的云都在自西向东飞速疾行( 连我都看出来不是时机),俄国领队始终用这样简短的回答告诉焦急等待冲顶的团员们。我们也用完了三天的天气机动时间,时刻准备冲顶的我们谁都不会去想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大本营吃吃喝喝看书睡午觉的好日子会成为让每个人怀念的美好时光。
终于在16号中午,久违的阳光普照营区,风速也大大降低,领队终于下达了进发C1的指令。用完午饭之后各小分队陆续向第一营地进发。按理说拉练阶段我们已经将必需品分别带到了C1和C2,大本营到C1轻装即可。可是经过几天休息后我感觉状态很好,于是把几乎能带上山的装备和器材都装进了背包,这额外多出来的几公斤重量却成为我最后下山时最痛苦的负担,此处按下不表。
经过数次拉练路线已经非常熟悉的C1在良好的天气情况下走起来十分轻松,我只用了2个半小时就到达营地。一边烧水做饭一边等待着夕阳西下。我们小组5人中年纪最大的米老头由于拉练阶段就没有完成C2,他决定明天只是尝试冲击C2营地即行下撤,于是我们打算拆掉两个比较结实的帐篷带到C2,留下最轻便的一顶帐篷存放保留物资。冲顶第一阶段感觉十分轻松的我又一次错过了放弃不必要装备尽量减轻负重的机会,把沉重的相机和备用的一套Goretex 衣裤塞入背包。以一种过于乐观的心情也把自己塞进了在C1度过的最后一个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