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沃·泰歌号”氢能 (氢燃料电池发动机) 城市客车量产车型在武汉正式亮相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urus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新东西总有人说东道西。
就像孩子刚刚出生,就有人抱怨不会唱歌啊,不会跑步啊,不会做高等数学啊。
 
起步就能做到这点, 不错了!
要多少是多啊? 做人要知足!
原文要是不吹长寿, 我也不会说啥.
把能开三年的车说成是"寿命长", 那一般的车是不是一年就要趴窝了呢 :D
 
原文要是不吹长寿, 我也不会说啥.
把能开三年的车说成是"寿命长", 那一般的车是不是一年就要趴窝了呢 :D
这是新科技的车嘛。 犹如刚出生的小baby。
刚出生就会爬就是个天才了, 你还指望能像成年人一样跑啊?

要呵护嘛!
 
新东西总有人说东道西。
就像孩子刚刚出生,就有人抱怨不会唱歌啊,不会跑步啊,不会做高等数学啊。
要是有人说这孩子会很长寿的, 能活三岁多, 你是不是听着很顺耳啊?
 
有沒有可能想說電池的壽命呢?發動機壽命三年應該不會吧。
IMG_1515544345.447067.jpg
 
根据文章所示, 连实际产品都已经生产出来,
“该燃料电池系列车型,2018年将实现批量生产,第二季度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投入示范运营,随后进行规模化推广,助力湖北、武汉抢占氢能汽车产业高地。在未来两年内,将生产制造3000台“开沃•泰歌号”氢能汽车。”

这也是将来时态+虚拟语气?

第二句, “中国的产业升级, 腾龙换鸟战略”的实施,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现在氢燃料电池都已经批量生产,投入实用了, 难道不代表这个战略已经顺利展开, 成功实施了吗?
问题在于:既然这么牛,没任何缺点。为什么两年只生产3000台。要知道在中国最不缺的是产能,既然有明显技术优势,应该3万台,十万台的上量占领市场啊。
 
问题在于:既然这么牛,没任何缺点。为什么两年只生产3000台。要知道在中国最不缺的是产能,既然有明显技术优势,应该3万台,十万台的上量占领市场啊。

一步一步來吧 !不能一步登天。慢慢積累多些經驗,或年產量超過10萬輛都不一定。
 
问题在于:既然这么牛,没任何缺点。为什么两年只生产3000台。要知道在中国最不缺的是产能,既然有明显技术优势,应该3万台,十万台的上量占领市场啊。
如果是只有技术优势但没价格优势的话, 生产的越多, 会赔的越多.
价格上没有突破的话无法占领市场
 
问题在于:既然这么牛,没任何缺点。为什么两年只生产3000台。要知道在中国最不缺的是产能,既然有明显技术优势,应该3万台,十万台的上量占领市场啊。
现在只是试试水吧,我猜。

等到时机成熟, “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
 
这哪里是电车呀,分明是胖子核炸弹:evil:
跟你们这帮没文化的真是没法说。
介四尼玛革命, 好伐啦! 革命! 这是氢能源电池, 是整个能源、出行。。。。 的革命!
一旦喷涌而出,必将 “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你知不知道, 中国是世界上汽车产量最大的国家,没有之一!
这么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在前面, 胆敢拔剑革命, 尤其是自己革自己的命, 这是需要绝大的勇气的。 只有中国人有这种勇气,迈出这一步。 一旦中国抢先完成这种革命, 接下去, 必将输出革命, 在全世界掀起能源和出行的革命浪潮
 
确切地讲,开沃泰歌的研发是一种技术突破,而不是一项技术革命。

氢动力汽车一直以来被三个因素拖累而被人质疑,各公司对其研发也不断收缩。
  1. 氢-能量 在提取转化过程中的效率低 (一般估计只有40%,远低于电力),且负面影响环境。

  2. 氢动力电池的制作成本很高。且电池脆弱,不适合高速运输。

  3. 氢密度太低, 给储存和供给带来危险和难度
开沃泰歌对第3点的技术突破在于采用一种化学吸收剂将液态氢吸收混和其中,之后再用催化剂还原释放,解决了氢能危险或高成本的储存运送问题。

但氢动力汽车的开发主要还是受制于前两个因素。加拿大 Solar Hydrogen Energy Corporation 公司于 2004年展示直接从太阳和水,透过金属的催化剂,产生了氢的方法。这或许能使从太阳能转成氢有一个便宜、直接、清洁的途径。但该项技术离产业化距离还很大。

个人认为,开沃泰歌的最值得赞誉的地方是将先进技术向公共交通靠拢——这才是最发挥产业优势效率和最符合中国国情的。
 
如果是只有技术优势但没价格优势的话, 生产的越多, 会赔的越多.
价格上没有突破的话无法占领市场
价格上不行的话, 不都是白费吗?那3000 台造他干吗呢?就为评奖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