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5-10-31
- 消息
- 3,519
- 荣誉分数
- 553
- 声望点数
- 273
有一项统计说,中国人一年发的Email总数,大致相当于美国人一周发的Email数量;中国人一周发的手机短信数量,则相当于美国人一年发的短信总量。
最近北美人使用手机短信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总体上和中国对比的格局没有太大变化。
正由于中国人很少使用Email,所以来到北美的时候,就总是用手机短信、和QQ交友的习惯,来处理Email,经常表现得非常滑稽、轻率、甚至粗鲁。
这不是关于文字上如何书写Email的老话题,下面,我只是把使用Email上的常见问题列出来:
(一)Email 地址怪异
除非是网上虚拟交友等需要完全伪装、或花哨的通信,一般的Email都在现实世界里用的。不是业务上使用,就是在认识的人、甚至是亲朋好友间通信。这样,就不能把Email地址选得太花哨。
它最好是自己的真实姓名,而不是其它事物的名称,更不是动词、或形容词。它可以是自己姓名的汉语拼音,也可以是自己的别名,或者人们称呼自己的英文名字。总之,那应该是人的名字。
例如,有位朋友给我的Email地址是:monk.wind@163.com。 这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和尚快得象风”、还是“风流和尚”?我们都是互相认识的人,干么把你的网名给我呢?
比较正规的地址命名应该是:汉语拼音的姓和名@域名。也可以按西方的习惯,把姓和名的顺序对调,也可以使用自己常用的英文名。以“王珊”(Susan Wang)在“网易”(163)注册的邮箱为例:
wang.shan@163.com、shan.wang@163.com,、susan.wang@163.com、wangshan@163.com、swang@163.com,、等等,都是不错的地址。
其中姓名中间的点“.”可以省略,也可以用短线“-”、或下划线“_”替代。相对而言,下划线一般不提倡,因为在Email地址书写的时候,计算机会经常自动打上超链接的下划线,这使得二者容易混淆。
(二)不当地处理重名问题
1. 最常见的,很多人在Email地址里暴露自己的年龄。
例如,“王珊”在注册网易的邮箱的时候,“susanwang”肯定早就被注册了。这时为了避免重复,“王珊”就注册了这么一个地址:susanwang1974@163.com.
这样,别人一眼就看出她是1974年出生的了!
2. 以故意害人为目的。
例如,“王珊”注册了这么一个地址:shanwang3517@163.com.
这个“3517”也许对王珊有特殊的意义,但别人是很难记住的。简直是故意害别人。
3. 吉利地过了头。
例如,“王珊”注册了这么一个地址:susanwang888@163.com.
这个地址,感觉就像农民暴发户进了城!
在特定的圈子里(例如一些生意人),这个地址名也许还可以。但是,如果在比较现代的圈子里,可能就有点俗了。
其实,在遇到重名的时候,有很多更好的办法。例如:
• shanwang1, shanwang01, shanwang001, …, -- 你永远是 #1。
• susan.wangshan, -- 中英文的名字全体现了。
• swangcc, -- 只加了两个字母“cc”,却有了“gcc”(“GNU C Compiler”),非常自然地适合了王珊的软件工程师身份。同时,“swan”(“天鹅”)配“gcc”,也非常好。更主要的是,它仍然表现了自己的真实姓名:Shan Wang!
。。。等等。
(三)Email地址太多,而且不固定
有些人有太多的Email地址。今天用这个,明天用那个。你弄不清楚他/她现在到底用哪个。由于太多,就很难保证经常检查邮箱、甚至忘记检查。作为发Email的人,只好给每个邮箱都发了。
除非发广告、注册CFC等特殊用途,一般来说有三个邮箱就足够了:一个给业务用;一个给朋友用;一个给其它。
本人1996年注册了一个hotmail,现在一直在用。朋友们几乎没有不知道这个的。甚至十几年不见的,想到了,还能联系得上我。
(四)把公共的免费邮箱,用在正式业务上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来访者。他们给出的正式业务名片上,甚至印着hotmail的邮箱地址;更有甚者,还有自己的QQ号!
(五)不及时回复
很多人总是没有及时回复Email的习惯。一个Email发出去,石沉大海。其实,该Email也收到了,其中的事情也做了。但就是不回。或者拖得很久才回。
一般来说,如果收到一个Email,应该在一天内、几小时内(甚至更短)马上回复。如果其中的内容不能马上落实、或确定,也应该简单回一下“收到了。将在处理后再次告知”。
(六)用“回复”的方式,写完全不相干的新的Email
当一个Email中的事情谈完以后,如果谈论全新的、毫不相干的新事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重新起一个新的Email,并且使用能够标识内容的新题目。而不是用“回复”(Reply)过去旧Email的方式。
这种无限回复的习惯,可能是来自手机短信。因为手机短信是永远无限地回复,并且不用写题目。
(七)“回复”的时候,修改、或删除题目
这个问题,有时是与第(六)个问题有关。即,在用“回复”的方式写一个新Email的时候,把原有的题目删除、或修改了。这倒罢了。
严重的是,在真正地回复同一个Email的时候,也把对方的题目改了。这是一种非常无礼、和粗鲁的行为!
也有的,是把原来的题目删了。可能是习惯了手机短信的无题目,看着Email的题目扎眼,于是就删除了。结果,收到的Email就是一个空“题目”:“Re:”。
由于我们中国人比较习惯和喜欢省事、便捷、轻松的手机短信,当使用较为正式的Email的时候,就非常不适应。如果问题仅限于中国人之间,大家多数都还无所谓;但是出国以后,问题就非常突出了。
最近北美人使用手机短信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总体上和中国对比的格局没有太大变化。
正由于中国人很少使用Email,所以来到北美的时候,就总是用手机短信、和QQ交友的习惯,来处理Email,经常表现得非常滑稽、轻率、甚至粗鲁。
这不是关于文字上如何书写Email的老话题,下面,我只是把使用Email上的常见问题列出来:
(一)Email 地址怪异
除非是网上虚拟交友等需要完全伪装、或花哨的通信,一般的Email都在现实世界里用的。不是业务上使用,就是在认识的人、甚至是亲朋好友间通信。这样,就不能把Email地址选得太花哨。
它最好是自己的真实姓名,而不是其它事物的名称,更不是动词、或形容词。它可以是自己姓名的汉语拼音,也可以是自己的别名,或者人们称呼自己的英文名字。总之,那应该是人的名字。
例如,有位朋友给我的Email地址是:monk.wind@163.com。 这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和尚快得象风”、还是“风流和尚”?我们都是互相认识的人,干么把你的网名给我呢?
比较正规的地址命名应该是:汉语拼音的姓和名@域名。也可以按西方的习惯,把姓和名的顺序对调,也可以使用自己常用的英文名。以“王珊”(Susan Wang)在“网易”(163)注册的邮箱为例:
wang.shan@163.com、shan.wang@163.com,、susan.wang@163.com、wangshan@163.com、swang@163.com,、等等,都是不错的地址。
其中姓名中间的点“.”可以省略,也可以用短线“-”、或下划线“_”替代。相对而言,下划线一般不提倡,因为在Email地址书写的时候,计算机会经常自动打上超链接的下划线,这使得二者容易混淆。
(二)不当地处理重名问题
1. 最常见的,很多人在Email地址里暴露自己的年龄。
例如,“王珊”在注册网易的邮箱的时候,“susanwang”肯定早就被注册了。这时为了避免重复,“王珊”就注册了这么一个地址:susanwang1974@163.com.
这样,别人一眼就看出她是1974年出生的了!
2. 以故意害人为目的。
例如,“王珊”注册了这么一个地址:shanwang3517@163.com.
这个“3517”也许对王珊有特殊的意义,但别人是很难记住的。简直是故意害别人。
3. 吉利地过了头。
例如,“王珊”注册了这么一个地址:susanwang888@163.com.
这个地址,感觉就像农民暴发户进了城!
在特定的圈子里(例如一些生意人),这个地址名也许还可以。但是,如果在比较现代的圈子里,可能就有点俗了。
其实,在遇到重名的时候,有很多更好的办法。例如:
• shanwang1, shanwang01, shanwang001, …, -- 你永远是 #1。
• susan.wangshan, -- 中英文的名字全体现了。
• swangcc, -- 只加了两个字母“cc”,却有了“gcc”(“GNU C Compiler”),非常自然地适合了王珊的软件工程师身份。同时,“swan”(“天鹅”)配“gcc”,也非常好。更主要的是,它仍然表现了自己的真实姓名:Shan Wang!
。。。等等。
(三)Email地址太多,而且不固定
有些人有太多的Email地址。今天用这个,明天用那个。你弄不清楚他/她现在到底用哪个。由于太多,就很难保证经常检查邮箱、甚至忘记检查。作为发Email的人,只好给每个邮箱都发了。
除非发广告、注册CFC等特殊用途,一般来说有三个邮箱就足够了:一个给业务用;一个给朋友用;一个给其它。
本人1996年注册了一个hotmail,现在一直在用。朋友们几乎没有不知道这个的。甚至十几年不见的,想到了,还能联系得上我。
(四)把公共的免费邮箱,用在正式业务上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来访者。他们给出的正式业务名片上,甚至印着hotmail的邮箱地址;更有甚者,还有自己的QQ号!
(五)不及时回复
很多人总是没有及时回复Email的习惯。一个Email发出去,石沉大海。其实,该Email也收到了,其中的事情也做了。但就是不回。或者拖得很久才回。
一般来说,如果收到一个Email,应该在一天内、几小时内(甚至更短)马上回复。如果其中的内容不能马上落实、或确定,也应该简单回一下“收到了。将在处理后再次告知”。
(六)用“回复”的方式,写完全不相干的新的Email
当一个Email中的事情谈完以后,如果谈论全新的、毫不相干的新事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重新起一个新的Email,并且使用能够标识内容的新题目。而不是用“回复”(Reply)过去旧Email的方式。
这种无限回复的习惯,可能是来自手机短信。因为手机短信是永远无限地回复,并且不用写题目。
(七)“回复”的时候,修改、或删除题目
这个问题,有时是与第(六)个问题有关。即,在用“回复”的方式写一个新Email的时候,把原有的题目删除、或修改了。这倒罢了。
严重的是,在真正地回复同一个Email的时候,也把对方的题目改了。这是一种非常无礼、和粗鲁的行为!
也有的,是把原来的题目删了。可能是习惯了手机短信的无题目,看着Email的题目扎眼,于是就删除了。结果,收到的Email就是一个空“题目”:“Re:”。
由于我们中国人比较习惯和喜欢省事、便捷、轻松的手机短信,当使用较为正式的Email的时候,就非常不适应。如果问题仅限于中国人之间,大家多数都还无所谓;但是出国以后,问题就非常突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