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国的中国人,在使用Email上的常见问题。有经验的老移勿进

老华侨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05-10-31
消息
3,519
荣誉分数
553
声望点数
273
有一项统计说,中国人一年发的Email总数,大致相当于美国人一周发的Email数量;中国人一周发的手机短信数量,则相当于美国人一年发的短信总量。
最近北美人使用手机短信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总体上和中国对比的格局没有太大变化。

正由于中国人很少使用Email,所以来到北美的时候,就总是用手机短信、和QQ交友的习惯,来处理Email,经常表现得非常滑稽、轻率、甚至粗鲁。

这不是关于文字上如何书写Email的老话题,下面,我只是把使用Email上的常见问题列出来:

(一)Email 地址怪异
除非是网上虚拟交友等需要完全伪装、或花哨的通信,一般的Email都在现实世界里用的。不是业务上使用,就是在认识的人、甚至是亲朋好友间通信。这样,就不能把Email地址选得太花哨。
它最好是自己的真实姓名,而不是其它事物的名称,更不是动词、或形容词。它可以是自己姓名的汉语拼音,也可以是自己的别名,或者人们称呼自己的英文名字。总之,那应该是人的名字。
例如,有位朋友给我的Email地址是:monk.wind@163.com。 这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和尚快得象风”、还是“风流和尚”?我们都是互相认识的人,干么把你的网名给我呢?
比较正规的地址命名应该是:汉语拼音的姓和名@域名。也可以按西方的习惯,把姓和名的顺序对调,也可以使用自己常用的英文名。以“王珊”(Susan Wang)在“网易”(163)注册的邮箱为例:
wang.shan@163.comshan.wang@163.com,、susan.wang@163.comwangshan@163.comswang@163.com,、等等,都是不错的地址。
其中姓名中间的点“.”可以省略,也可以用短线“-”、或下划线“_”替代。相对而言,下划线一般不提倡,因为在Email地址书写的时候,计算机会经常自动打上超链接的下划线,这使得二者容易混淆。

(二)不当地处理重名问题
1. 最常见的,很多人在Email地址里暴露自己的年龄。
例如,“王珊”在注册网易的邮箱的时候,“susanwang”肯定早就被注册了。这时为了避免重复,“王珊”就注册了这么一个地址:susanwang1974@163.com.
这样,别人一眼就看出她是1974年出生的了!

2. 以故意害人为目的。
例如,“王珊”注册了这么一个地址:shanwang3517@163.com.
这个“3517”也许对王珊有特殊的意义,但别人是很难记住的。简直是故意害别人。

3. 吉利地过了头。
例如,“王珊”注册了这么一个地址:susanwang888@163.com.
这个地址,感觉就像农民暴发户进了城!
在特定的圈子里(例如一些生意人),这个地址名也许还可以。但是,如果在比较现代的圈子里,可能就有点俗了。

其实,在遇到重名的时候,有很多更好的办法。例如:
• shanwang1, shanwang01, shanwang001, …, -- 你永远是 #1。
• susan.wangshan, -- 中英文的名字全体现了。
• swangcc, -- 只加了两个字母“cc”,却有了“gcc”(“GNU C Compiler”),非常自然地适合了王珊的软件工程师身份。同时,“swan”(“天鹅”)配“gcc”,也非常好。更主要的是,它仍然表现了自己的真实姓名:Shan Wang!
。。。等等。

(三)Email地址太多,而且不固定
有些人有太多的Email地址。今天用这个,明天用那个。你弄不清楚他/她现在到底用哪个。由于太多,就很难保证经常检查邮箱、甚至忘记检查。作为发Email的人,只好给每个邮箱都发了。
除非发广告、注册CFC等特殊用途,一般来说有三个邮箱就足够了:一个给业务用;一个给朋友用;一个给其它。
本人1996年注册了一个hotmail,现在一直在用。朋友们几乎没有不知道这个的。甚至十几年不见的,想到了,还能联系得上我。

(四)把公共的免费邮箱,用在正式业务上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来访者。他们给出的正式业务名片上,甚至印着hotmail的邮箱地址;更有甚者,还有自己的QQ号!

(五)不及时回复
很多人总是没有及时回复Email的习惯。一个Email发出去,石沉大海。其实,该Email也收到了,其中的事情也做了。但就是不回。或者拖得很久才回。
一般来说,如果收到一个Email,应该在一天内、几小时内(甚至更短)马上回复。如果其中的内容不能马上落实、或确定,也应该简单回一下“收到了。将在处理后再次告知”。

(六)用“回复”的方式,写完全不相干的新的Email
当一个Email中的事情谈完以后,如果谈论全新的、毫不相干的新事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重新起一个新的Email,并且使用能够标识内容的新题目。而不是用“回复”(Reply)过去旧Email的方式。
这种无限回复的习惯,可能是来自手机短信。因为手机短信是永远无限地回复,并且不用写题目。

(七)“回复”的时候,修改、或删除题目
这个问题,有时是与第(六)个问题有关。即,在用“回复”的方式写一个新Email的时候,把原有的题目删除、或修改了。这倒罢了。
严重的是,在真正地回复同一个Email的时候,也把对方的题目改了。这是一种非常无礼、和粗鲁的行为!
也有的,是把原来的题目删了。可能是习惯了手机短信的无题目,看着Email的题目扎眼,于是就删除了。结果,收到的Email就是一个空“题目”:“Re:”。


由于我们中国人比较习惯和喜欢省事、便捷、轻松的手机短信,当使用较为正式的Email的时候,就非常不适应。如果问题仅限于中国人之间,大家多数都还无所谓;但是出国以后,问题就非常突出了。
 
老华侨真是严谨之人。:cool:
 
在没有e-mail之前,中国人的书信往来也大大低西方人。

老华侨,这是为什么呢?莫非这就是为什么有“家书抵万金”一说?:p:D
 
最后就成这样了~~
 

附件

  • 2006_11_18.jpg
    2006_11_18.jpg
    72.7 KB · 查看: 767
在没有e-mail之前,中国人的书信往来也大大低西方人。

老华侨,这是为什么呢?莫非这就是为什么有“家书抵万金”一说?:p:D
我没有做过对比。如果您说的属实的话,我想可能有如下原因:
1)尽管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有邮政(邮驿)的国家,但是,真正邮政的大发展、特别是现代邮政的诞生,是源于西方(特别是英国)。只有现代邮政,才能利于/易于书信的往来。
2)而恰恰在邮政大发展的近代,中国出奇地落后了。
3)西方的近代交通(特别是火车),也有助于书信的投递。
4)在地域上,欧洲国家(如英国)相对较小,也便于书信投递。
5)中国近代的混乱局面,不利于书信的安全。
6)中国封闭的小农经济,在客观上,对书信的需求相对较小。
7)等到中国的邮政条件都现代化的时候,可替代的通信手段也诞生了,特别是电话。也就是说,还没等中国人养成写信的文化习惯时,更便捷的通信手段出现了。
8)我若干年前在《为什么90%的中国人买日本车》提到,清末以后,中国人崇尚“鼻烟壶”文化,即,对精致小巧的小玩意特别情有独钟。不喜欢庄重、繁琐的东西。所以,电话对书信、手机短信对email,人们都自然地就选择了前者。
。。。
 
用华式逻辑扫描了一遍楼主的帖子,发现如下问题:

感觉LZ说话就象<论语>中的语言,泛泛撂出一句,既不加界定,也不加说明。
1)你不能想当然地把刚出国的中国人都当成连email都不大会用的“乡下人”,来反衬老移的优越感。
现在出国的中国人,早已不是象20年前出国的中国人一样那么容易对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里的“新奇东东”产生cultural shock。

2)你可能说,你的理由是“有一项统计说,中国人一年发的Email总数,大致相当于美国人一周发的Email数量”。这个统计的范围是怎样确定的?数字准确度有多高?我告诉你:在国内一线城市外企里做到管理级别的人,一天的公司邮箱email收发量就可以达到3、400封,平均下来每天100封左右也是正常数量(不含广告垃圾邮件)!

以上语言行文风格及逻辑套用自老华侨的帖子,虽不是逐字照抄,但也不敢不标明出处,特附上原贴链接 http://bbs.comefromchina.com/7440756-post4.html
:tx:


另 续貂尾一根:
楼主所列举出的问题,我在本地人身上也发现过,所以未必就是中国人独有的问题,更不见得是“刚出国的中国人”的问题。若楼主把标题改为“使用email的礼节”,并去掉对国人习惯带指责或不屑口吻的措辞,当更符合“善举”之意。
 
那个4不明白。hotmail不能用么?那用什么?
 
那个4不明白。hotmail不能用么?那用什么?

用公司邮箱。也就是说,自己开公司,要想包装得像样点,起码注册个域名,搞个网站。用免费邮箱,显得太不正规,象皮包公司。
 
用华式逻辑扫描了一遍楼主的帖子,发现如下问题:

感觉LZ说话就象<论语>中的语言,泛泛撂出一句,既不加界定,也不加说明。
1)你不能想当然地把刚出国的中国人都当成连email都不大会用的“乡下人”,来反衬老移的优越感。
现在出国的中国人,早已不是象20年前出国的中国人一样那么容易对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里的“新奇东东”产生cultural shock。

2)你可能说,你的理由是“有一项统计说,中国人一年发的Email总数,大致相当于美国人一周发的Email数量”。这个统计的范围是怎样确定的?数字准确度有多高?我告诉你:在国内一线城市外企里做到管理级别的人,一天的公司邮箱email收发量就可以达到3、400封,平均下来每天100封左右也是正常数量(不含广告垃圾邮件)!

以上语言行文风格及逻辑套用自老华侨的帖子,虽不是逐字照抄,但也不敢不标明出处,特附上原贴链接 http://bbs.comefromchina.com/7440756-post4.html
:tx:


另 续貂尾一根:
楼主所列举出的问题,我在本地人身上也发现过,所以未必就是中国人独有的问题,更不见得是“刚出国的中国人”的问题。若楼主把标题改为“使用email的礼节”,并去掉对国人习惯带指责或不屑口吻的措辞,当更符合“善举”之意。


:dx:
 
老华侨真是严谨之人。:cool:
:cool::cool::cool::cool:Hao Ren...
两位过奖了。
我不是执意要去“严谨”,而是经常发现这些问题,每个问题都是不止一次地发现。除了文中举例的人名和email地址是假设的以外,没有一个问题是我杜撰的。
有些新来者也确实从中吃到了苦头。
所以,就把它们列出来。仅作为对有这些问题的人的一点提示。
 
用华式逻辑扫描了一遍楼主的帖子,发现如下问题:
感觉LZ说话就象<论语>中的语言,泛泛撂出一句,既不加界定,也不加说明。
1)你不能想当然地把刚出国的中国人都当成连email都不大会用的“乡下人”,来反衬老移的优越感。
现在出国的中国人,早已不是象20年前出国的中国人一样那么容易对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里的“新奇东东”产生cultural shock。
2)你可能说,你的理由是“有一项统计说,中国人一年发的Email总数,大致相当于美国人一周发的Email数量”。这个统计的范围是怎样确定的?数字准确度有多高?我告诉你:在国内一线城市外企里做到管理级别的人,一天的公司邮箱email收发量就可以达到3、400封,平均下来每天100封左右也是正常数量(不含广告垃圾邮件)!

以上语言行文风格及逻辑套用自老华侨的帖子,虽不是逐字照抄,但也不敢不标明出处,特附上原贴链接 http://bbs.comefromchina.com/7440756-post4.html
:tx:

另 续貂尾一根:
楼主所列举出的问题,我在本地人身上也发现过,所以未必就是中国人独有的问题,更不见得是“刚出国的中国人”的问题。若楼主把标题改为“使用email的礼节”,并去掉对国人习惯带指责或不屑口吻的措辞,当更符合“善举”之意。

多谢对老叟贴子的关注,但是得说明:
1)我没有任何“乡下人”的意思。这完全是你的意思。我更没有反衬老移的优越感。我之所以在题目中加那句话,主要是强调侧重,不想“打击面”太大。
2)您既然说“在国内一线城市外企里做到管理级别的人”,那我就什么不用说了。

至于你的引用,我想得看语境,而且实质上也不矛盾。
 
用公司邮箱。也就是说,自己开公司,要想包装得像样点,起码注册个域名,搞个网站。用免费邮箱,显得太不正规,象皮包公司。
小篆回答得很好。:cool:
您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况在加拿大是很少出现的,特别是稍微有点规模的公司。
然而,在国内却比比皆是。

这还不算,老叟原来国内部里的一位副部长在加拿大开一个国际会议时,他在会议期间给大家的名片,就是印着他的hotmail的地址。我当时真的觉得羞愧难当。

加拿大本地人也存在我说的部分问题(不是全部),但绝对不是普遍现象。
 
小篆回答得很好。:cool:
您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况在加拿大是很少出现的,特别是稍微有点规模的公司。
然而,在国内却比比皆是。

这还不算,老叟原来国内部里的一位副部长在加拿大开一个国际会议时,他在会议期间给大家的名片,就是印着他的hotmail的地址。我当时真的觉得羞愧难当。

加拿大本地人也存在我说的部分问题(不是全部),但绝对不是普遍现象。

我还没有看到老外的business cards用网络信箱的。

:p
 
看了这贴突然想起来个域名
www.zhu.ca
祝教授的命名方式倒是很合LZ的口味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