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好话我就不说了,专说些坏话

私货就在这里。这就是我为什么回这个贴的原因。
华侨兄大概自己也知道,把中国社会的乱象归之于传统文化有点不合逻辑,所以在“造成了”之后又用括号补充“加重了”。
那么,华侨兄对中国社会乱象的传统文化这个罪魁祸副猛烈批判的时候,对那个罪魁祸首有过任何批判过吗?(也许有,比如国务院放假通知发放方法不符合科学思维)。

扣扣的马甲老闹子:
那个括号内的“或者说加重“,就是专门写给你看的,你知道吗?
因为,我不想节外生枝在这方面争论;我也知道你会密切窥视着,但凡发现什么机会,就会马上跳出来。谁曾想,即使这么调和的话,还是触及你的神经!
你到底小时候遭受了什么心灵的创伤?我为什么一定要按照你的意愿批这、批那?而且批得让你感觉不过瘾不行?

你自己数数,本楼你已经提出多少回了?甚至把你过去的因为致命逻辑错误而失败的东西,重新捡起!我是不是如果不按照你的心结去痛批你想批的,你就会心灵崩溃?

另外,请不要华侨兄、华侨兄的,按西迈的话,老叟是前30年、后30年、中30年都过来的人。你这么叫,差着辈呢!
 
扣扣的马甲老闹子

逻辑不咋地~~:lol2::lol2::lol2:
 
老闹子快点回答,您小时候到底遭受了什么心灵的创伤~~

或者您是不是looser~~

:blowzy::p:D
 
《舌尖上的坏话》还在讨论呢? :D
 
国内的高中死党一告诉我央视播了《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我就一直想趁机看看。后来在youtube上找了链接,大喜过望,一集集看下来了。说实在的,我觉得《的中》和别的纪录片最大的不同就是拍的都是家常菜,看着就思乡,想起自己的家人。

后来看侨老的文章,第一感觉犹如当头一棒。但是仔细看了之后,很欣赏侨老的批判精神。下面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与侨老以及诸位交流交流。

追求荒诞、怪异、玄虚:这个我想应该是很多饮食文化的通病吧,比如说法国的块菌,难找到得靠小猪的鼻子去闻出来。不过我反对过于强调精致玄虚的饮食风格,毕竟现在已经不是去吃《红楼梦》里夜莺舌头的年代了(抱歉,我看红楼梦的时候也大概是高中,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如有错误请谅解)。口彩我感觉倒真的是我们特有的习惯,有时候和同住的西人舍友们提到个别口彩,比方说年年有余,对方都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这也是我们文化的特点之一嘛。

避简就繁:这个的西方典型我想不得不再次说到糕点制作了。的确,什么分步骤加鸡蛋啊筛面粉啊什么的令我这个点心爱好者经常一边DIY一边嘴里嘟囔:洋人搞这么多飞机干嘛!法国菜里面很多菜谱也是费尽了心计,光看某个餐前小菜的菜谱要冷冻上一晚上第二天继续加工就已经让人头大了。现在,我们年轻一代很多人已经不如父母祖父母一辈会做饭并且爱做饭了,所以网上提供了很多各种简易菜谱。同样,记得之前看到某新闻说法国餐也在改革,简化菜谱。我想,避简就繁是传统中餐的特点之一,但是完全不能因为这一个特点否定中餐。并且,目前烹饪的趋势是简单化,我们愿意去吃满汉全席或是法式餐点,但是我想我更喜欢自己在厨房里制作可乐鸡翅或是东坡肉。

方法原始、手段落后、思想混沌:恐怕这个我没有自己的看法写不出来什么,暂时认同侨老的观点吧。

没有标准、没有规范、无法商业化、无法品牌化:看到这个我感到很痛心。因为我真正开始放开手大胆的学做饭的时候是来加学习后,习惯了西式菜谱中的克,杯单位后,看传统菜谱实在是很头疼。对于沙场老将,少许啊适量啊到底是多少,摸爬滚打了多年自然心有体会,但是对于基本上没什么经验的学生,这真的是一种挑战。并且没有品牌化和规范的确是一个通病,这不只体现在中餐,还体现在别的方面。我们各种古老文化因为忽视了版权结果被别的国家挖走的事情太多了,已经不想再提了。

至于杀鸡取卵和抄袭,这个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我自己对此一知半解,也不好下结论。

另外提到“鲜”,我感到痛心惭愧的是,如果有朝一日我要将中国菜的“鲜”翻译成英语,我该如何解释?因为汉语的“鲜”不止止是fresh,还有delicious,flavorfu等好几种语境和意义,这其中的文化我又该如何表达呢?(扯远了,我是学翻译的,有点职业病,请多体谅~)

感谢小同学的认真评注!
作为对你的回复,也作为澄清前面一些认识,这里说明几点:
1)关于对本文的理解。我开宗明义,在题目中就提到了“好话我就不说了”。很明显,我好话是有的,只是不用再说了,因为已经有很多人说了。所以,我不是在做全盘否定。
讲话得讲实效。整天说好话,整天在说任何问题之前都首先肯定一番成绩、都先强调“成绩是主要的”,这没什么意义。

2)我对饮食中的繁复、和怪异等等的批判,都是指严重偏离人类常规的情况,并不是说可以放弃烹饪。
我发现网上有个评论很具代表性:“你干脆吃维生素、打葡萄糖得了”。这就违背常理了。
比方说,我说你的家距办公室那么近,没有必要每天坐直升飞机上下班。你不能因此反过来质问:干脆步行上班算了,简单、原始、质朴!
中庸、调和、平衡,这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怎么在质问别人时都忘了呢?

3) 总导演自己都说,《的中》“以美食引出传统文化,再延伸到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我也是试图指出中国饮食所折射出的中国人文化价值观。所以,不单单是对该 电视片的批判,也有对相关文化的批判。其中对文化的批判,主要是对饮食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糟粕的批判!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文化确实密切相关。当把二者结合起来看时,就会更加清楚了。否则,就容易想起其它国家的部分食品的繁琐成分。但实际上是不同性质的。
 
扣扣的马甲老闹子:
那个括号内的“或者说加重“,就是专门写给你看的,你知道吗?
因为,我不想节外生枝在这方面争论;我也知道你会密切窥视着,但凡发现什么机会,就会马上跳出来。谁曾想,即使这么调和的话,还是触及你的神经!
你到底小时候遭受了什么心灵的创伤?我为什么一定要按照你的意愿批这、批那?而且批得让你感觉不过瘾不行?

你自己数数,本楼你已经提出多少回了?甚至把你过去的因为致命逻辑错误而失败的东西,重新捡起!我是不是如果不按照你的心结去痛批你想批的,你就会心灵崩溃?

另外,请不要华侨兄、华侨兄的,按西迈的话,老叟是前30年、后30年、中30年都过来的人。你这么叫,差着辈呢!

对不起,对不起,又惹华侨兄,噢,老华侨生气了。

老华侨啊,在CFC上发言,别人有不同意见,难免的吧。我怎么可能要求你去批这批那?这论坛上跟我意见不一致的人多了去了,我要求过哪位非要跟我同步啊。不过是你谈的话题,正好我也感兴趣,发表点自己的意见而已。你对我的意见不同意,欢迎批判指正。

对于惹你生气的地方,不管是我有理无理,我可以态度上表示抱歉。不过前人有言:吾爱老华侨,吾更爱真理。希望共勉。
 
反面的意见听不得,我就知道要爆跳的~~嘿嘿~~:D:D:D
 
老闹子快点回答,您小时候到底遭受了什么心灵的创伤~~

或者您是不是looser~~

:blowzy::p:D

噢,对了。在老华侨这里,我绝对是looser。第一次跟他辩论,我大获全败,所以总想用“逻辑”在他那里扳回来。

终于从心灵深处找到原因了。深刻检讨中。
 
老华侨啊(不敢叫你华侨兄了),惹你生气的那个帖子是回复扣扣的。那家伙不怀好意,故意引我对你说了“舌尖上的坏话”。都怪扣扣。在下抱歉请罪。

我真诚希望听听你对我这个帖子的意见。

华侨兄既然自己也是不太爱说好话,批评居多,那么听我几句不同意见,应该不致于被冒犯吧。

看了老兄的帖子,不得不说,老兄把现代中国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归之于传统文化,实在无理无逻辑。

现代社会的问题,有传统的影子,但归根结底是现代社会的问题,应该首先从现代社会制度上来找原因。传统是过去的东西,如果还在现代社会持续保存下来,说明必然有适合它存在的现代社会的土壤。真正要问的问题是:为什么过去的糟粕现在依然能够留存?

有人说是因为社会已经习惯了过去的糟粕。从五四到现在,这对抗现代化的、顽强的习惯的力量来自哪里?老兄不是也拿日本做为进步的例子吗?为什么传统的习惯力量在日本的现代化面前显得那么脆弱?老兄难道没有想过?

有人说是地域限制,是信息交流的阻塞,使得西方现代化的思想难以改变中国传统的糟粕。这种信息交流的阻塞,难道仅仅是地域问题吗?老兄自己好像还是中国网络长城的热情支持者呢。

一百年前的五四青年们号召“反传统”,那是觉醒;
几十年前的五四青年的下一代人说“反传统”,那是坚持;
五四运动一百年之后的二十一世纪的人,五四青年的下下下一代人,如果还是只会说“反传统”,,,,,,那就是找借口!

现代社会的问题,终究要从现代社会中去解决,因此必须在现代社会中去寻找现代的原因。

我要直截了当地说,传统的糟粕之所以还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流行,中国人之所以不用科学思维逻辑思维而用混沌思维,正在于现代中国社会的权利分配制度,正在于有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对现代化的抵制。

记得我们第一次辩论的时候,华侨兄曾经为了共产党的一党专政辩护,用的理由就是目前的民主集中制度符合中国传统上权力相对集中的特点,因此不能照搬西方制度。那时候,中国传统文化成了老兄口里维护专政制度的理由。因此,传统是否该反,还得看符合“四项原则”与否。

BTW,有些老兄批判的东西,比如中国美食繁复的加工过程,根本就不是什么糟粕,老兄批得非常无理。还有对消费层次理论等的应用,时间有限,不一一细论了。

看到老兄在批判中国文化的糟粕的东西,却给造成(或者说加重)了中国社会的乱象、制约了中国的健康发展的真正制度原因找借口,我就有非常强烈的冲动去揭示出来!不一定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也不一定正确,但都是有感而发。见笑了。欢迎华侨兄批判指正。
 
噢,对了。在老华侨这里,我绝对是looser。第一次跟他辩论,我大获全败,所以总想用“逻辑”在他那里扳回来。

终于从心灵深处找到原因了。深刻检讨中。
在这,您要想当WINNER也可以,用手指摆个V,嘴上一嚷嚷就可以了~~:blowzy::p:D
 
Yuki_Nancy

国内的高中死党一告诉我央视播了《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我就一直想趁机看看。后来在youtube上找了链接,大喜过望,一集集看下来了。说实在的,我觉得《的中》和别的纪录片最大的不同就是拍的都是家常菜,看着就思乡,想起自己的家人。

后来看侨老的文章,第一感觉犹如当头一棒。但是仔细看了之后,很欣赏侨老的批判精神。下面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与侨老以及诸位交流交流。

追求荒诞、怪异、玄虚:这个我想应该是很多饮食文化的通病吧,比如说法国的块菌,难找到得靠小猪的鼻子去闻出来。不过我反对过于强调精致玄虚的饮食风格,毕竟现在已经不是去吃《红楼梦》里夜莺舌头的年代了(抱歉,我看红楼梦的时候也大概是高中,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如有错误请谅解)。口彩我感觉倒真的是我们特有的习惯,有时候和同住的西人舍友们提到个别口彩,比方说年年有余,对方都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这也是我们文化的特点之一嘛。

避简就繁:这个的西方典型我想不得不再次说到糕点制作了。的确,什么分步骤加鸡蛋啊筛面粉啊什么的令我这个点心爱好者经常一边DIY一边嘴里嘟囔:洋人搞这么多飞机干嘛!法国菜里面很多菜谱也是费尽了心计,光看某个餐前小菜的菜谱要冷冻上一晚上第二天继续加工就已经让人头大了。现在,我们年轻一代很多人已经不如父母祖父母一辈会做饭并且爱做饭了,所以网上提供了很多各种简易菜谱。同样,记得之前看到某新闻说法国餐也在改革,简化菜谱。我想,避简就繁是传统中餐的特点之一,但是完全不能因为这一个特点否定中餐。并且,目前烹饪的趋势是简单化,我们愿意去吃满汉全席或是法式餐点,但是我想我更喜欢自己在厨房里制作可乐鸡翅或是东坡肉。

方法原始、手段落后、思想混沌:恐怕这个我没有自己的看法写不出来什么,暂时认同侨老的观点吧。

没有标准、没有规范、无法商业化、无法品牌化:看到这个我感到很痛心。因为我真正开始放开手大胆的学做饭的时候是来加学习后,习惯了西式菜谱中的克,杯单位后,看传统菜谱实在是很头疼。对于沙场老将,少许啊适量啊到底是多少,摸爬滚打了多年自然心有体会,但是对于基本上没什么经验的学生,这真的是一种挑战。并且没有品牌化和规范的确是一个通病,这不只体现在中餐,还体现在别的方面。我们各种古老文化因为忽视了版权结果被别的国家挖走的事情太多了,已经不想再提了。

至于杀鸡取卵和抄袭,这个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我自己对此一知半解,也不好下结论。

另外提到“鲜”,我感到痛心惭愧的是,如果有朝一日我要将中国菜的“鲜”翻译成英语,我该如何解释?因为汉语的“鲜”不止止是fresh,还有delicious,flavorfu等好几种语境和意义,这其中的文化我又该如何表达呢?(扯远了,我是学翻译的,有点职业病,请多体谅~)




鼓掌! 鼓掌! 鼓掌! 有事说事,没事退朝,您老圣明! :cool: :p :p :p :p :D :D :D :D :D :D :D






 
老闹子

老华侨啊(不敢叫你华侨兄了),惹你生气的那个帖子是回复扣扣的。那家伙不怀好意,故意引我对你说了“舌尖上的坏话”。都怪扣扣。在下抱歉请罪。

我真诚希望听听你对我这个帖子的意见。




:D :D :D :D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