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ki_Nancy
国内的高中死党一告诉我央视播了《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我就一直想趁机看看。后来在youtube上找了链接,大喜过望,一集集看下来了。说实在的,我觉得《的中》和别的纪录片最大的不同就是拍的都是家常菜,看着就思乡,想起自己的家人。
后来看侨老的文章,第一感觉犹如当头一棒。但是仔细看了之后,很欣赏侨老的批判精神。下面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与侨老以及诸位交流交流。
追求荒诞、怪异、玄虚:这个我想应该是很多饮食文化的通病吧,比如说法国的块菌,难找到得靠小猪的鼻子去闻出来。不过我反对过于强调精致玄虚的饮食风格,毕竟现在已经不是去吃《红楼梦》里夜莺舌头的年代了(抱歉,我看红楼梦的时候也大概是高中,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如有错误请谅解)。口彩我感觉倒真的是我们特有的习惯,有时候和同住的西人舍友们提到个别口彩,比方说年年有余,对方都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这也是我们文化的特点之一嘛。
避简就繁:这个的西方典型我想不得不再次说到糕点制作了。的确,什么分步骤加鸡蛋啊筛面粉啊什么的令我这个点心爱好者经常一边DIY一边嘴里嘟囔:洋人搞这么多飞机干嘛!法国菜里面很多菜谱也是费尽了心计,光看某个餐前小菜的菜谱要冷冻上一晚上第二天继续加工就已经让人头大了。现在,我们年轻一代很多人已经不如父母祖父母一辈会做饭并且爱做饭了,所以网上提供了很多各种简易菜谱。同样,记得之前看到某新闻说法国餐也在改革,简化菜谱。我想,避简就繁是传统中餐的特点之一,但是完全不能因为这一个特点否定中餐。并且,目前烹饪的趋势是简单化,我们愿意去吃满汉全席或是法式餐点,但是我想我更喜欢自己在厨房里制作可乐鸡翅或是东坡肉。
方法原始、手段落后、思想混沌:恐怕这个我没有自己的看法写不出来什么,暂时认同侨老的观点吧。
没有标准、没有规范、无法商业化、无法品牌化:看到这个我感到很痛心。因为我真正开始放开手大胆的学做饭的时候是来加学习后,习惯了西式菜谱中的克,杯单位后,看传统菜谱实在是很头疼。对于沙场老将,少许啊适量啊到底是多少,摸爬滚打了多年自然心有体会,但是对于基本上没什么经验的学生,这真的是一种挑战。并且没有品牌化和规范的确是一个通病,这不只体现在中餐,还体现在别的方面。我们各种古老文化因为忽视了版权结果被别的国家挖走的事情太多了,已经不想再提了。
至于杀鸡取卵和抄袭,这个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我自己对此一知半解,也不好下结论。
另外提到“鲜”,我感到痛心惭愧的是,如果有朝一日我要将中国菜的“鲜”翻译成英语,我该如何解释?因为汉语的“鲜”不止止是fresh,还有delicious,flavorfu等好几种语境和意义,这其中的文化我又该如何表达呢?(扯远了,我是学翻译的,有点职业病,请多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