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法双语背景的同事的启示

本人愚见,语言是生存的工具之一,多会一种语言就多了点更好生存的可能。

LZ的第二个帖子读了吗?

人LZ在第二个帖子里好象也强调了语言的文化性, 不完全是为了功利, 这个观点asdfwert也讲了, 只不过被很砸了:D

人LZ第二个帖子还讲了, 他也要走FI这条路, 虽然原因是.....结果就是要FI:blowzy::D

好象就是高鹏同学和悠妈比较坚定
 
还真未必。我是通过这个帖子,才知道FI是贵族级别的。

也不见得就贵族。我在公司是没机会说汉语的,同事都是西人,凡送孩子上regular english的,都是觉得孩子学习能力差一些,就不想吃力不讨好了。这里不像国内,竞争残酷,他们不会赶鸭子上架的。
 
也不见得就贵族。我在公司是没机会说汉语的,同事都是西人,凡送孩子上regular english的,都是觉得孩子学习能力差一些,就不想吃力不讨好了。这里不像国内,竞争残酷,他们不会赶鸭子上架的。

天啊,我才知道! :wall::wall::wall:

听您这意思,那个FI莫非只有天才方能应付得了?那么,在法国、魁北克,那些孩子各个都是天才了。
 
这和北京不一样,安徽口音在北京要受歧视的
很少有北京人知道安徽口音是什么样,如何去歧视?这是黑北京呢还是黑安徽呢?
 
也不见得就贵族。我在公司是没机会说汉语的,同事都是西人,凡送孩子上regular english的,都是觉得孩子学习能力差一些,就不想吃力不讨好了。这里不像国内,竞争残酷,他们不会赶鸭子上架的。

:wotu::wotu::wotu:
 
天啊,我才知道! :wall::wall::wall:

村长大人切莫如此,折煞小女子也!


听您这意思,那个FI莫非只有天才方能应付得了?那么,在法国、魁北克,那些孩子各个都是天才了。

我有说过法语难学么?你在用regular french偷换我说的FI:blowzy:
 
必须让孩子学法语者有四大情结:
联邦政府情结,
钢琴情结,
欧洲情结,
学医情结。
谁要是跟这四大情结不沾边,一般会觉得法语很拽也很扯。

还有个忘了:
渥村情结。:D
 
必须让孩子学法语者有四大情结:
联邦政府情结,
钢琴情结,
欧洲情结,
学医情结。
谁要是跟这四大情结不沾边,一般会觉得法语很拽也很扯。

还有个忘了:
渥村情结。:D

Actually, 1 1/2 - 联邦政府情结(1) + 渥村情结 (0.5). :D

可就是没有人说出来。
 
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事儿,这能力包括精力,财力,智力。就这么简单。
本来不想多说了,但是看到这个忍不住再来说一句,非常赞同慕天MM的这句话。
你们真的以为华人孩子天生个个那么出色上好大学好专业英语法语都不会太差的比例应该是天生那么高吗?我说句挨砖头的话,能有这种situation,和家长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的精力财力都有关系。
这儿来发言的很多好象有大孩子的就没小孩子,有小孩子的可能就没大孩子。早来的移民尤其是留学的那批中国孩子少竞争没那么激烈,技术移民高峰和留学高峰后不一样了,移民孩子一多竞争激烈了,很多有老二老三了。不要以为家长思想上重视一下就OK 了。也不要以为孩子怎么都不会缺乏竞争力,因为看以前中国孩子都挺出色的。村里有个很贵的数学班和象oxford learning那样的课外班,多贵啊,一个月是4,5百块钱,就一个星期上那么次课,可是你知道里面中国孩子的比例有多高吗,知道好点的tutor的waiting list上有多少是中国孩子吗?数学班要不是中国和印度孩子撑着根本办不下去。kumon和这些比都是小意思了。我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些砸进去的钱肯定是有用的,而且非常有用。孩子相同的智力情况下,砸钱的就是比不砸钱的成功的保障要大些(单指学业方面)。不要以为花那些钱的都是学习有问题的孩子,实际上很多都是已经不错了想更上一层楼,或者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就是很高,从小就舍得花钱。多轮多哪些华人集中的地方就不用说了,满大街的各种班根本不愁没生意。而且还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自己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自己辅导孩子.
所以,家长一定要清楚自己培养孩子的目标,并根据自己和孩子的情况朝这目标努力。说是说孩子happy就行,能自立生活就行,孩子怎么都不会差到哪去,要我说,这太容易了,高中毕业或者college都可以了。
我说这个没有什么太多的意思,也不是赞同或者反对任何一种教育方法and target。主要是觉得咱们中国家长出国了,其实也没办法做到骨子里改变那传统的教育目标,只是比中国国内好点,要不怎么所有关于孩子的讨论都会那么热。但是每当有家长担心点什么的时候好象很多人都觉得是瞎担心,举出一大堆成功的例子,那意思好象中国孩子能差到哪去,怎么都不是问题。中国孩子是不差,可光跟自己人竞争就够可以了,大学又不是全招中国和印度孩子。
说这个肯定会有争议甚至招来骂,我明白的。所以关于孩子的问题不再说了。但无论心里怎么想都请不要把问题扯到我自己或者某个别人身上,更别去八卦孩子情况。谢谢。
 
Actually, 1 1/2 - 联邦政府情结(1) + 渥村情结 (0.5). :D



可就是没有人说出来。

我坦白,我送孩子们去法语学校就是政府情结(1) + 渥村情结 (1)在做怪.



孩子们以后能在政府有份稳定的工作,在渥村有个幸福的家庭,平安喜乐地过他们的小日子,不是也很好吗?
 
我坦白,我送孩子们去法语学校就是政府情结(1) + 渥村情结 (1)在做怪.

孩子们以后能在政府有份稳定的工作,在渥村有个幸福的家庭,平安喜乐地过他们的小日子,不是也很好吗?

There is nothing wrong in thinking so or doing so. Why not!? :cool:

But you are probably the first one to admit openly. :D

说其他的都是扯/拽。这个帖,还有必要继续讨论下去么?:tx::tx:
 
必须让孩子学法语者有四大情结:

联邦政府情结,

钢琴情结,

欧洲情结,

学医情结。

谁要是跟这四大情结不沾边,一般会觉得法语很拽也很扯。



还有个忘了:

渥村情结。:D



我就脚得法语很拽:D
 
我坦白,我送孩子们去法语学校就是政府情结(1) + 渥村情结 (1)在做怪.



孩子们以后能在政府有份稳定的工作,在渥村有个幸福的家庭,平安喜乐地过他们的小日子,不是也很好吗?


政府在裁员,同为家长,眼光还是长远一点比较好。就算以后能好起来,这么多人都等着往政府进......经验最重要的,不是所有的职位都是双语。你孩子毕业的时候,还有很多有经验的人在找工作呢。再说工资也就那么回事,身边几个刚毕业的小孩,放弃了不错的工作,几个人合伙做了点生意,前几天问平均月入20K/人,我觉得比政府工没差到哪里。政府就是福利好点,以后养老还行,但是年纪轻轻的几个孩子总往医院跑,好好干上20年,人家还在政府靠养老金的时候,孩子都提前退休了。
 
我给你总结一下:
1. CFC上每年都会有一两次关于双语(或三语)的大讨论, 每次都会盖成几百层的高楼.
2. 赞成上FI的父母和反对上FI的父母都用正面或反面的特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 绝大部分的发言只是为了表明和论证自己的选择,很少有人企图反对派该变观点.
4. 讨论到最后依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能达成共识, 也不可能有共识.

我其实也正在为孩子上FI的事儿纠结,决定是早做了,疑虑不是没有。我很理解LZ,高朋,悠妈的观点,感谢高朋同学把这些论点表达得非常鲜明,更希望能听有经验的家长谈谈切身体会从中学习解惑。这些,通过认真爬楼都得到了,所以爬楼很有意义,该爬还是要爬滴;)

LZD20091119上面的总结很好:cool:。我想从文科研究方法的角度对这种局面提出一点分析和解释,也给自己的思考做一个总结。

西方现代社科类研究的一种主流方法是 empirical study, 即通过理论架构(theoretical framework),推理出(reasoning) 若干个假设(hypothesis),然后通过对实际数据的取样(sampling)与统计分析(data analysis),对假设进行验证(statistical testing),得出结论(conclusion)。我觉得这种研究方法,比纯理论的推断或纯感性的判断要有意义,有说服力得多。

忽略掉对英,法,汉语重要性的争论,本楼关于FI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待验证的 hypotheses 上:

A. FI 对英语学习可能有负面影响(尤其是比较高端的读写能力);
B. FI 对中文学习可能有负面影响(尤其是比较高端的读写能力)。

高朋同学以时间资源的稀缺性和学习精力的有限性为依据,推理出以上假设应该成立。不难看出,这还是属于reasoning的性质,本身并非self-evident。 牵扯孩子时间和学习精力的事儿多了,FI分流掉的那一部分,总体看来,影响可能并不是非常明显。所以我对这个立论不是非常同意,还是希望看事实效果,即 factual evidence.

正反双方都提出了一些实例,尤其是正方(即FI支持方)有不少孩子成功的实例,可喜可贺。但是从严谨的研究方法的角度讲,这些都不够,因为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样本数据的不可衡量性。比如,你说某FI孩子英语与RE(regular English)孩子比,一点都不差,标准是什么?读写能力,家长的判断可能是相当主观的;一般的学业测评,如EQAO等,不一定能反映比较高端意义上的读写能力。标准不一样,样本即无法衡量;

二是样本数据的不可控性。我们可以查找到很多关于FI效果的research publications, 通常支持FI programs' positive influence. 但是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局限,就是没有排除很多影响因子的作用,比如social-economic factors 对于FI和RE学生的影响就是必须考虑的。在我们相对同质的华人社区,学生的天资与习惯,家长的努力,都有决定性的影响。要把这些个体因素都排除掉而后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就需要随机抽取的大样本,而这个条件现在可能还不具备。

这就是为什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能达成共识, 也不可能有共识” : 因为还没有人能够提出经得起考验的empirical evidence.

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动脑筋的家长,对自己为孩子的决定负责任,我也进行了一番自己的思考(reasoning)。如果有筒子有兴趣看,我有空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