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毛病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ccc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他们之间关系可能不大好,
index.jpg
:tx:
呵,那脚下还用盯着看?余光就够了。
大陆领导人同人说话的时候经常没有目光的对视,茫然地看着什么地方。
 
走在这人墙中的小巷子里是啥感脚啊 :confused:
 
村长还是直接点评吧!:jiayou:
 
中国商务风格(1)
理查德

  中国是个相对地具有相似文化的国家。在整个中国,书面语言都是一样的,虽然中国人经常讲他们所长大的地区的方言。所以,拜访中国谈判者时,你会发现南北的差异、沿海省份和内陆省份的差异,尤其是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差异,下面的描述基本上对整个国家都是适用的。
  商务语言。虽然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谈判者说英语,但是问一下你是否需要一个翻译,

还是比较明智的。当要谈判一个重要的交易时,你可以雇一个你自己的翻译,不要依赖于中国方面合作者提供的翻译。
  利用关系。中国公司不习 惯和陌生人谈生意,你可以通过贸易展览会、官方贸易代表团,或者通过中介的介绍,来开始最初的接触。而后者应该是个你和你想联系的中方都认识的有威望的人 或者组织。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么一位朋友,你可以让你国家的政府贸易代表、商会、银行或者贸易协会来介绍你。
  关系第一。在中国,建立关系是整个谈判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在开始讨论商务问题之前,充分了解一下你的伙伴。一起喝酒、进餐是建立关系的好方法。在中国,你先交朋友,然后再做生意。
  等级制度、习俗、社会地位和尊敬程度。年轻人应该服从年长者和具有较高职位的人,所以,年轻的出口商必须谨慎,要对年长的中国买主表示尊重。
  维持表面的和谐。中国人认为,当众表现出生气或者不耐烦是幼稚的,并且他们也不会去尊重在压力下不能保持镇静的人。访问者谈判时,要保持冷静,要不惜代价避免当面冲突。虚假的微笑比诚实的怒容更好。
   注重“面子”。面子和一个人的自尊、尊严和声誉有关。如果你表现出幼稚或者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例如发脾气,这会使你丢面子。如果你对中国合作者表达你强 烈的不同意,使他们尴尬,当众批评他们或者表现出对他们的不尊重,这些都可以让他们丢失面子。让对方严重的丢面子可以彻底地破坏一个本来很有希望的商业谈 判。
  你可以通过使用礼貌的称呼和遵循当地的风俗和传统,给你的商业伙伴面子,给面子是建立稳固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如果你犯了错误,你可以很幽默地道歉,这样可以挽回面子。同样,你也可以给对方保全面子,例如,当他处于一个非常为难的谈判位置时,给他一个合适的台阶下。
   语言交流。和不正式的、善于表达的北欧人、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相比,中国人保守而正式,尤其是北方人。对于要讨论的重要问题,中国谈判者更多地依靠面对 面的会见,而不是书信交流或者打电话。中国谈判者经常使用间接的、含糊的和不坦率的语言,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模棱两可,而不是清楚和明白的。他们经 常使用逃避性的语言,并不是为了误导对方,只是为了避免冒犯对方。
  例如,很多中国人认为,直接回答说“不”是无礼的,所以中国谈判者或许会这样回答,“那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或者“那确实很困难”。这种间接的、礼貌的谈话,可能会使那些来自于习惯于使用直接语言的国家的谈判者产生误解。
   超越语言的交流。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人,通常讲话轻柔。他们避免打扰对方,因为这会被认为是非常无礼的。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访问者应该避免大声说话, 并且在中国合作者结束谈话之前,应该耐心地等待其谈话结束后再开始讲话。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欢笑或者哈哈笑或许意味着压力、紧张或者尴尬,而不是高兴。
  非语言交流
  眼神接触。中国人或许会把强烈的、直接的眼神接触,误认为是有恐吓的企图或者完全的敌意的表露。
  接触行为。中国的文化是接触程度较低的,在商业环境中很少有触及行为。
   手势。将拇指和食指合在一起,同时举起另外的三根指头,其含义是指数字“3”。因为这个手势与表示完全“OK”的手势非常地相似,所以会使外国访问者混 淆。中国人很少使用手势,访问者应该避免挥舞胳膊和做出其他幅度较大的手势,同时不要抓他们的胳膊和拍他们的背。用一只手的拳头撞击另一只手的手掌,被认 为是粗俗的手势。
  时间观念。中国人重视准时性和严格地遵照计划表,所以他们希望他们的外国合作者,尤其是潜在的供应商,也可以这样。
  商业礼仪
  衣着规范。男士穿深色套装和白衬衫,打条较保守的领带;女士穿套装或者礼服。
  会面和问候。轻轻握手并用适度的眼神去接触,不要和你的合作者非常用力地握手。
  称呼形式。用中国人的姓或者组织上的头衔来称呼他们,例如:李二朋先生是李先生而不是朋先生。在没有特别要求的情况下,不要用中国人的名来称呼他们。
  姓名和头衔。汉语印制的名片上,姓在前面,名在后面,但是,用其他西方语言印制名片时,一些中国人会把顺序颠倒。所以,在你不清楚的时候,问问哪个是姓。
  商业名片。在你的名片的一面用中文字体印上内容,交换名片时,要用双手并且头要轻微倾斜。从递名片的人手中接过名片后,仔细地看几秒钟,然后把名片装到你的皮制名片夹中或者放在你面前的会议桌上。在名片赠与者面前,不要在名片上写字。
 
中国商务风格(1)
理查德
 。。。
  非语言交流
  眼神接触。中国人或许会把强烈的、直接的眼神接触,误认为是有恐吓的企图或者完全的敌意的表露。

这是中国文化么? 
 
应该属于非语言交流文化的差异,日本应该是更明显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迄今为止,背景不同的人给文化下了很多定义,但一般意义上,文化指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风俗、习惯等综合,这种综合决定了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它具有约束力,影响着具有同样文化背景的人的行为。不同国家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习俗等等。国际商务谈判是跨国界发生的活动,这就意味着,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环境以及考虑到商业活动中的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取得同外方谈判的成功,跨越文化的局限是一件艰巨而又至关重要的任务。因为不管是什么技术、不管某个产品会带来什么样的利益,所有的商业交易都是由人来做的。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几乎影响谈判过程的各个方面,小到说话的艺术,大到决策过程,对其缺乏认识和了解,会使谈判复杂化,甚至会阻碍谈判。例如,美国人吃完手抓的食品后把手放在嘴里吮吸,中国人很不习惯;而中国人吃饭时,若不分餐美国人则难以下咽。所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应注意合作对手的文化,是谈判与合作成败的一个关键所在。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哪些具体的文化因素在起着作用呢?下文中提到的一些因素一般被认为对国际商务谈判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语言和交流
  
  人们的交流方式,包括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直接影响着国际商务谈判。语言是谈判力量的一大源泉,几乎在各种谈判中,无论大小,重要或是不重要,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将成为是否达到谈判目的的决定因素。一般人在相同文化背景下讲话的内容尚有误差,可以想象,当一个人讲第二种语言时,误差肯定会更大,这是因为语言决定着文化,不同的语言有其独特的建构信息的方式。操双语者要在语言之间转换,在转换过程中,他们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和思维过程,以适应所使用的语言。所以跨文化谈判总是面临着语言障碍,为了确保沟通的顺利进行,一般商务英语谈判要求使用翻译,一个好的翻译不但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
  根据传统,日本人认为直视另一个人的眼睛是不礼貌而且危险的。即便是今天,大多数日本人都会避免与谈判对手进行那种令人难堪的、直接的眼神交流。对方过多的直接眼神交流会使他们感到不舒服。因此,由于日本人不正视对方的眼睛,中国的谈判者可能会认为“出现了什么问题”,因为我们历来认为眼神交流是一种通常的交流方式。
  
  二、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以文化衡量人们的行为以及后果的标准。它们影响着人们理解问题的方式,也会给人们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在不同的文化中,价值观念会有很大的差异。在一种文化中很恰当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会被看成是不道德的。比如,美国人认为搞裙带关系是不道德的,但大多数拉丁美洲文化却将它视为一种义务。因此,了解某个社会中流行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在个人行为重受尊敬的程度时很重要的。我们这里的讨论将注重那些对理解社会经济活动至关重要的价值观念,更具体地说,是那些为增进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值得注意的价值观念。
  1.伦理观念
  中国的伦理观念较重。“熟人”和“关系”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一旦关系得到确立,双方成了熟人或朋友,优惠和慷慨相助的局面就出现了,信任和包容的程度也就提高了,所以中国人有较多的口头约定。美国人却不是这样,他们不大注意培养双方的感情,而且力图把生意和友情分开。对问题的处理,惯用的是法律手段,律师出面解决问题是常见的,显得生硬而不灵活,我们应清醒地认识这一点。但一旦签署了合同,他们非常注重合同的法律性,合同的履行率较高。中国代表团到了西方,可能长时间没人招待,而把这误解为主人对他们的访问不感兴趣;欧洲人来到中国,可能发现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人陪着,而把这误解为主人对他们缺乏信任。对外国的一位高级来访者关照过多,更不用说宴请,往往被错误地认为这表示对他的公司或者公司的产品有一种偏爱,其实这只不过出于中国人的待客之道,这会导致后来的失望,甚至抱怨。
  2.群体意识
  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在谈判过程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十分看中面子或者说“体面”。在谈判桌上,如果要在“体面”和“利益”这二者中做出选择, 中国人往往会选择“体面”。中国人为什么死要面子? 就因为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依照群体意识, 每个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人, 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没有面子, 不能面对他人, 没有面子,就“没脸见人”, 就无法在社会和群体中生活, 甚至会被社会和群体所抛弃。而西方人则不一样,他们则看重利益, 谈判时“体面”和“面子”二者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中国人对于谈判的结果是否能为自己脸上争光, 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谈判家们在他们的著作中, 告诫在和中国谈判时, 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国的这种国民性。很显然, 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国民性的差异, 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地纠正自己的缺点, 强化自身的优势, 利用对方的缺点, 瓦解对方的优势。
这是中国文化么? 
 
中英的身势语和日常交流用语在表达礼貌上的文化差异

一)不同文化中面部表情和眼神在表达礼貌时的不同
  “脸被称为‘情感的器官’,因为我们总能由一人的面部表情读出其心之所想。脸能充分显示我们个人和周遭人们的想法。在所有的非语言表达途径中,脸是人们情感最重要的播报者”。可看出,脸对于人类意义重大,也是交流者应把握的基本元素之一。而鉴于不同文化对待某一事物的传统及影响有差异,自然表达的面部表情意义也不同。
  其中一个面部表情是伸舌头。当一个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合适或自感尴尬时,他往往会一边伸舌头一边缩脖子,特别是女孩和小孩子会这样做。但美国人不这样,他们认为伸舌头是表示轻蔑、嘲弄或粗鲁的行为。另一个面部表情是微笑。微笑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总的来说,它被用来表达友好、赞允、满意、愉悦、快乐、欢喜,但不同文化中的微笑意义也有出入。在跨文化交际中,亦存在许多由微笑引起的误解。比如,当一个英语国家的人在停放自行车时,自行车意外歪倒,这时如若有一中国人在旁笑他,他感到的是尴尬和生气。“这样的笑声,当然无意冒犯。它可以包含多种意义:‘别较真’,或者‘算了,这没什么’,或‘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等等”。然而英语国家的人不会在那种场合置笑,因其认为那是不礼貌、很冒犯的行为。
  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她的眼睛,面颊和嘴唇都会说话。”而中国有句谚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就是说,通过看一个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他在想什么,从前面那句话中就可看出眼神交流的重要性。一场交流中,西方人习惯于眼睛的直视,他们认为直视是自信和礼貌的表现,而飘忽的眼神暗示着不礼貌。同时西方人还说:“别信任一个不直视你眼睛的人。”然而,中国人更多倾向于在交谈时,避免长时直视以示尊重和礼貌,尤其当晚辈在和长辈交谈时更应如此。于是,当看到一个中国人在和别人交流,他在倾听,却并不看对方的时候,这实属正常。
 
这是中国文化么? 

是。中国人盯着你眼睛看的时候,手里已经在拔刀了。我说的是燕赵慷慨悲歌之士。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