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羽扇纶巾 韩家军灰飞烟灭(ZT)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James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转发——《质疑鲁迅》,作者方尺规。
。”

我强烈的感觉到那个日本干事正是您的打假同行,工作风格极为接近,希望你能早日联系上他,并且与鲁迅先生当面对质。我将坚决捍卫您一切质疑的方式、质疑一切的权力!

您的愚蠢的模仿者,方尺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0l4.html#comment1


这个人自己的定义不错,就是个愚蠢的模仿者。只说一点,如果他是80后可以原谅,70前估计是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呆子或“碧玉”。以前糊窗纸会想法找块玻璃放在中间,其余部分用纸糊,目的是透点光和观察院子。
 
这个人自己的定义不错,就是个愚蠢的模仿者。只说一点,如果他是80后可以原谅,70前估计是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呆子或“碧玉”。以前糊窗纸会想法找块玻璃放在中间,其余部分用纸糊,目的是透点光和观察院子。

我想他主要是想表达他对方规尺的滔滔江水。:)
 
方舟子--两封奇怪的韩寒家书 (2012-01-30 12:37:48)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其他
家的信箱乃是信的坟墓,来一封没一封。”   两次用了“我家”,这个用语很奇怪,这是对外人说话介绍自己家里情况的口气,小孩会对父母称自己(也即父母)的家“我家”吗?那句话就像是写给别人看的,而不是给自己的父亲看的,是为了向别人证明“我家”的信箱收不到信。而且,在20天前寄的第一封信不是已经收到了吗?不是已说明家里是能收到信的吗?如果不知道这第一封信有没有收到,打电话问一下不就知道了(韩家父子当时有电话联系)?为什么还要再寄一封信试一下“我家”的信箱能否收到信?(另外,这封信的邮编写错了,写成了亭林镇的邮编,但是还是收到了)   天才少年写的家书,真是让人越看越觉得莫名其妙啊。如果韩家即将出示的手稿、笔记都是这样的天才作品,那真会让我们大开眼界的。   2012.1.30.
此封家书,不值万金,只需82.5元即可。具体事宜 信中详尽另有一事相告,望拜托戴金娜请一计算机老师补我两节课,我班老师最佳。致父安 母安 儿:韩寒 草起”   第一句是介绍家书的内容。这真是奇怪,信中写的什么,收信人拆开读了就可知道,何必在信封上预告?你们见过谁这么写信的?这段信中的内容介绍,更像是写给别人看的,像是为了证明信封与信纸所写相符,是一套东西,信纸上写的书单不是后来补的。这可真是天才的写信法。   第一封家书信封背后盖了两个金山邮局的邮戳,也就是收到后盖的,但是仔细看照片,补写的文字有几个字却是写在了邮戳上,就像是先盖了邮戳,然后再往上写字。如果是这样,那不就成了信已寄到,再在信封上补写了吗?当然,也可能照片失真,原件上是邮戳盖在字上。 这些补写的文字的书写格式也很有意思。第一行最后的“家书”是一个词,按一般人的写法,应该是连着写,但是韩寒却硬生生把一个词断开,“书”字另起一行,因为如果不断开,就写到撕口处了。“机”字刚好就写到撕口的地方,不多不少,好像撕信的时候小心翼翼地避免撕到任何字。最后的“草起”两字更有意思,居然是竖写。一般人写的话应该是横写,但是横写的话“起”就写到撕口处了,所以只好竖着。也许天才的书写习惯和别人不同,但在常人看来,这更像是在一个已撕开的信封上补写的。   第二封家书:“这次写信过来是想试一下我家的信箱。萌芽说通知书寄到家里的,那肯定是邮局或贼子的问题了。我
  韩寒父亲韩仁均在其微博上公布了写于1999年5月的两封韩寒家书的照片,包括信封一起公布,说是这“还可以顺便回答一些网友的疑问”。公布这两封家书的用意很明显。第一封家书是韩寒要其父亲购买一批古籍的书单,这是为了证明韩寒当时(高一)读书之多。第二封信是为了证明《萌芽》杂志社寄给他们的大赛复赛通知的确是寄丢了。仔细分析这两封家书的照片和内容,有些有意思的发现。


  先看称谓。第一封家书用的是“父亲”,在信中这么称呼当然没有问题,但是第二封家书的称谓却变成了“爸爸”。一般人给父母写信,称谓都是固定的,而韩寒的这两封家书,书写时间相差20天(第一封没有写时间,从邮戳看是在1999年5月11日寄出。第二封写了时间是5月30日),对父亲的称谓就变了。人家是天才,不好以常人的习惯看待。


家的信箱乃是信的坟墓,来一封没一封。”   两次用了“我家”,这个用语很奇怪,这是对外人说话介绍自己家里情况的口气,小孩会对父母称自己(也即父母)的家“我家”吗?那句话就像是写给别人看的,而不是给自己的父亲看的,是为了向别人证明“我家”的信箱收不到信。而且,在20天前寄的第一封信不是已经收到了吗?不是已说明家里是能收到信的吗?如果不知道这第一封信有没有收到,打电话问一下不就知道了(韩家父子当时有电话联系)?为什么还要再寄一封信试一下“我家”的信箱能否收到信?(另外,这封信的邮编写错了,写成了亭林镇的邮编,但是还是收到了)   天才少年写的家书,真是让人越看越觉得莫名其妙啊。如果韩家即将出示的手稿、笔记都是这样的天才作品,那真会让我们大开眼界的。   2012.1.30.
  再看落款。第一封家书的落款是“儿:韩寒”,第二封的落款是“儿:寒”。一般人写家书,落款也是固定的,但韩寒家书相差20天就变了。而且一般人写家书,落款是不会写自己的姓的,而第一封家书却把姓名都写全了。还是那句话,人家是天才,不好以常人的习惯看待。


  韩寒父亲韩仁均在其微博上公布了写于1999年5月的两封韩寒家书的照片,包括信封一起公布,说是这“还可以顺便回答一些网友的疑问”。公布这两封家书的用意很明显。第一封家书是韩寒要其父亲购买一批古籍的书单,这是为了证明韩寒当时(高一)读书之多。第二封信是为了证明《萌芽》杂志社寄给他们的大赛复赛通知的确是寄丢了。仔细分析这两封家书的照片和内容,有些有意思的发现。   先看称谓。第一封家书用的是“父亲”,在信中这么称呼当然没有问题,但是第二封家书的称谓却变成了“爸爸”。一般人给父母写信,称谓都是固定的,而韩寒的这两封家书,书写时间相差20天(第一封没有写时间,从邮戳看是在1999年5月11日寄出。第二封写了时间是5月30日),对父亲的称谓就变了。人家是天才,不好以常人的习惯看待。   再看落款。第一封家书的落款是“儿:韩寒”,第二封的落款是“儿:寒”。一般人写家书,落款也是固定的,但韩寒家书相差20天就变了。而且一般人写家书,落款是不会写自己的姓的,而第一封家书却把姓名都写全了。还是那句话,人家是天才,不好以常人的习惯看待。   第一封家书的信封背后用不同的墨水和笔迹写了一封“公开信”,成了明信片。如果信写完之后,发现还有话需要交待,就在信纸上补充,或者在另一张信纸上写就是了,为何要在信封背后上写?可能是信已封好,所以只好在信封上补写?那好,我们看看信封上写的是什么:   “杜甫《春望》‘家书抵万金’,
  第一封家书的信封背后用不同的墨水和笔迹写了一封“公开信”,成了明信片。如果信写完之后,发现还有话需要交待,就在信纸上补充,或者在另一张信纸上写就是了,为何要在信封背后上写?可能是信已封好,所以只好在信封上补写?那好,我们看看信封上写的是什么:


  “杜甫《春望》‘家书抵万金’,此封家书,不值万金,只需82.5元即可。具体事宜 信中详尽另有一事相告,望拜托戴金娜请一计算机老师补我两节课,我班老师最佳。致父安 母安 儿:韩寒 草起”


此封家书,不值万金,只需82.5元即可。具体事宜 信中详尽另有一事相告,望拜托戴金娜请一计算机老师补我两节课,我班老师最佳。致父安 母安 儿:韩寒 草起”   第一句是介绍家书的内容。这真是奇怪,信中写的什么,收信人拆开读了就可知道,何必在信封上预告?你们见过谁这么写信的?这段信中的内容介绍,更像是写给别人看的,像是为了证明信封与信纸所写相符,是一套东西,信纸上写的书单不是后来补的。这可真是天才的写信法。   第一封家书信封背后盖了两个金山邮局的邮戳,也就是收到后盖的,但是仔细看照片,补写的文字有几个字却是写在了邮戳上,就像是先盖了邮戳,然后再往上写字。如果是这样,那不就成了信已寄到,再在信封上补写了吗?当然,也可能照片失真,原件上是邮戳盖在字上。 这些补写的文字的书写格式也很有意思。第一行最后的“家书”是一个词,按一般人的写法,应该是连着写,但是韩寒却硬生生把一个词断开,“书”字另起一行,因为如果不断开,就写到撕口处了。“机”字刚好就写到撕口的地方,不多不少,好像撕信的时候小心翼翼地避免撕到任何字。最后的“草起”两字更有意思,居然是竖写。一般人写的话应该是横写,但是横写的话“起”就写到撕口处了,所以只好竖着。也许天才的书写习惯和别人不同,但在常人看来,这更像是在一个已撕开的信封上补写的。   第二封家书:“这次写信过来是想试一下我家的信箱。萌芽说通知书寄到家里的,那肯定是邮局或贼子的问题了。我
  第一句是介绍家书的内容。这真是奇怪,信中写的什么,收信人拆开读了就可知道,何必在信封上预告?你们见过谁这么写信的?这段信中的内容介绍,更像是写给别人看的,像是为了证明信封与信纸所写相符,是一套东西,信纸上写的书单不是后来补的。这可真是天才的写信法。


  第一封家书信封背后盖了两个金山邮局的邮戳,也就是收到后盖的,但是仔细看照片,补写的文字有几个字却是写在了邮戳上,就像是先盖了邮戳,然后再往上写字。如果是这样,那不就成了信已寄到,再在信封上补写了吗?当然,也可能照片失真,原件上是邮戳盖在字上。


这些补写的文字的书写格式也很有意思。第一行最后的“家书”是一个词,按一般人的写法,应该是连着写,但是韩寒却硬生生把一个词断开,“书”字另起一行,因为如果不断开,就写到撕口处了。“机”字刚好就写到撕口的地方,不多不少,好像撕信的时候小心翼翼地避免撕到任何字。最后的“草起”两字更有意思,居然是竖写。一般人写的话应该是横写,但是横写的话“起”就写到撕口处了,所以只好竖着。也许天才的书写习惯和别人不同,但在常人看来,这更像是在一个已撕开的信封上补写的。


家的信箱乃是信的坟墓,来一封没一封。”   两次用了“我家”,这个用语很奇怪,这是对外人说话介绍自己家里情况的口气,小孩会对父母称自己(也即父母)的家“我家”吗?那句话就像是写给别人看的,而不是给自己的父亲看的,是为了向别人证明“我家”的信箱收不到信。而且,在20天前寄的第一封信不是已经收到了吗?不是已说明家里是能收到信的吗?如果不知道这第一封信有没有收到,打电话问一下不就知道了(韩家父子当时有电话联系)?为什么还要再寄一封信试一下“我家”的信箱能否收到信?(另外,这封信的邮编写错了,写成了亭林镇的邮编,但是还是收到了)   天才少年写的家书,真是让人越看越觉得莫名其妙啊。如果韩家即将出示的手稿、笔记都是这样的天才作品,那真会让我们大开眼界的。   2012.1.30.
  第二封家书:“这次写信过来是想试一下我家的信箱。萌芽说通知书寄到家里的,那肯定是邮局或贼子的问题了。我家的信箱乃是信的坟墓,来一封没一封。”


  韩寒父亲韩仁均在其微博上公布了写于1999年5月的两封韩寒家书的照片,包括信封一起公布,说是这“还可以顺便回答一些网友的疑问”。公布这两封家书的用意很明显。第一封家书是韩寒要其父亲购买一批古籍的书单,这是为了证明韩寒当时(高一)读书之多。第二封信是为了证明《萌芽》杂志社寄给他们的大赛复赛通知的确是寄丢了。仔细分析这两封家书的照片和内容,有些有意思的发现。   先看称谓。第一封家书用的是“父亲”,在信中这么称呼当然没有问题,但是第二封家书的称谓却变成了“爸爸”。一般人给父母写信,称谓都是固定的,而韩寒的这两封家书,书写时间相差20天(第一封没有写时间,从邮戳看是在1999年5月11日寄出。第二封写了时间是5月30日),对父亲的称谓就变了。人家是天才,不好以常人的习惯看待。   再看落款。第一封家书的落款是“儿:韩寒”,第二封的落款是“儿:寒”。一般人写家书,落款也是固定的,但韩寒家书相差20天就变了。而且一般人写家书,落款是不会写自己的姓的,而第一封家书却把姓名都写全了。还是那句话,人家是天才,不好以常人的习惯看待。   第一封家书的信封背后用不同的墨水和笔迹写了一封“公开信”,成了明信片。如果信写完之后,发现还有话需要交待,就在信纸上补充,或者在另一张信纸上写就是了,为何要在信封背后上写?可能是信已封好,所以只好在信封上补写?那好,我们看看信封上写的是什么:   “杜甫《春望》‘家书抵万金’,
  两次用了“我家”,这个用语很奇怪,这是对外人说话介绍自己家里情况的口气,小孩会对父母称自己(也即父母)的家“我家”吗?那句话就像是写给别人看的,而不是给自己的父亲看的,是为了向别人证明“我家”的信箱收不到信。而且,在20天前寄的第一封信不是已经收到了吗?不是已说明家里是能收到信的吗?如果不知道这第一封信有没有收到,打电话问一下不就知道了(韩家父子当时有电话联系)?为什么还要再寄一封信试一下“我家”的信箱能否收到信?(另外,这封信的邮编写错了,写成了亭林镇的邮编,但是还是收到了)


  韩寒父亲韩仁均在其微博上公布了写于1999年5月的两封韩寒家书的照片,包括信封一起公布,说是这“还可以顺便回答一些网友的疑问”。公布这两封家书的用意很明显。第一封家书是韩寒要其父亲购买一批古籍的书单,这是为了证明韩寒当时(高一)读书之多。第二封信是为了证明《萌芽》杂志社寄给他们的大赛复赛通知的确是寄丢了。仔细分析这两封家书的照片和内容,有些有意思的发现。   先看称谓。第一封家书用的是“父亲”,在信中这么称呼当然没有问题,但是第二封家书的称谓却变成了“爸爸”。一般人给父母写信,称谓都是固定的,而韩寒的这两封家书,书写时间相差20天(第一封没有写时间,从邮戳看是在1999年5月11日寄出。第二封写了时间是5月30日),对父亲的称谓就变了。人家是天才,不好以常人的习惯看待。   再看落款。第一封家书的落款是“儿:韩寒”,第二封的落款是“儿:寒”。一般人写家书,落款也是固定的,但韩寒家书相差20天就变了。而且一般人写家书,落款是不会写自己的姓的,而第一封家书却把姓名都写全了。还是那句话,人家是天才,不好以常人的习惯看待。   第一封家书的信封背后用不同的墨水和笔迹写了一封“公开信”,成了明信片。如果信写完之后,发现还有话需要交待,就在信纸上补充,或者在另一张信纸上写就是了,为何要在信封背后上写?可能是信已封好,所以只好在信封上补写?那好,我们看看信封上写的是什么:   “杜甫《春望》‘家书抵万金’,
  天才少年写的家书,真是让人越看越觉得莫名其妙啊。如果韩家即将出示的手稿、笔记都是这样的天才作品,那真会让我们大开眼界的。


  2012.1.30.


我觉得这篇过了,朝着轴的方向发展了,语言习惯只有在那生活过的人才了解,更甚至只有在老韩家生活的人才了解,这不是英语的语法填空。
 
一般人给父母写信,称谓都是固定的,而韩寒的这两封家书,书写时间相差20天(第一封没有写时间,从邮戳看是在1999年5月11日寄出。第二封写了时间是5月30日),对父亲的称谓就变了。人家是天才,不好以常人的习惯看待。   再看落款。第一封家书的落款是“儿:韩寒”,第二封的落款是“儿:寒”。一般人写家书,落款也是固定的,但韩寒家书相差20天就变了。而且一般人写家书,落款是不会写自己的姓的,而第一封家书却把姓名都写全了。

老方家跑偏了吧? :D 还是前面的笔迹鉴定方向正确.:(
 
看了这么多天,感觉支持韩的,大多是喜欢讲粗话、喜欢用男女关系说事的人,不管是所谓的作家、出版商还是一般网民。
 
看了这么多天,感觉支持韩的,大多是喜欢讲粗话、喜欢用男女关系说事的人,不管是所谓的作家、出版商还是一般网民。

感觉是不敢给政府添麻烦的都不支持韩寒,敢对政府说不的都支持韩寒呢?(纯属自我感觉,没有任何数据事实证明,对不起,胡说八道一下~~)
:rolleyes::blowzy:
 
这是海岩反驳代笔的一段话:


根据我和海岩老师的合作,我有以下感受:我觉得与他合作首先要像他一样专注尽心;其次还要有很强的编剧能力;再次,他的故事里充满了军政商的诸多元素,非熟识其中规则的人很难驾驭;好在我和他的合作项目,是一部没有这些元素的情感剧,我能应付,否则也难以达成合作。所以海岩老师就田博事件发表的声明中,有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那时候尚未毕业的田博,没有住过五星饭店也没有五星饭店的管理工作经验,如何写的出这个故事?”莫要争辩说施耐庵没有上过梁山,也写出了《水浒传》;吴承恩,没有去西天取经,也写出了《西游记》;罗贯中没有经历三国也写出了《三国演义》;曹雪芹也没有抱过林妹妹,也写出了《红楼梦》……那皆是虚构。你我都没去过的世界,何来真实与否?剧本要求的点滴细节真实度执行度十分之高,和小说创作又不一样。


小寒没读过大学都写了大学生活,怎么讲?
 
感觉是不敢给政府添麻烦的都不支持韩寒,敢对政府说不的都支持韩寒呢?(纯属自我感觉,没有任何数据事实证明,对不起,胡说八道一下~~)
:rolleyes::blowzy:


准备重上井冈山打游击的人被你划归在“不敢给政府添麻烦的”一类还是相反?
 
这是海岩反驳代笔的一段话:





施耐庵没有上过梁山,也写出了《水浒传》;吴承恩,没有去西天取经,也写出了《西游记》;罗贯中没有经历三国也写出了《三国演义》;曹雪芹也没有抱过林妹妹,也写出了《红楼梦》……



天下上过梁山造过反的有谁?谁也没有体验,瞎编也没多大关系。而且是宋朝的事,只要不是太离谱,明朝人是不会太在乎的。

同理,谁也没有西天取经经历,可劲编也没关系。

三国演义同理。

而红楼梦,曹雪芹写的就是自家的事啊。
 
准备重上井冈山打游击的人被你划归在“不敢给政府添麻烦的”一类还是相反?
建议分清什么是敢和不敢以后,在重上井冈山打游击~~敢和不敢都分不清,还去井岗山?做什么?喂大老虎~~:confused::rolleyes::blowzy:
 
刚看到这个

有人知道这些信件贴在哪儿吗?多谢!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075896&page=2&uid=&usernames=&userids=&action=


转至第255楼第 255 楼 木梨的木梨屋 2012/1/31 4:16:22 的原帖:
新浪微博上说了,是有人故意放这里的:
   lehaha_:韩寒方面终于使出了最下作的手段,在某论坛反复贴出马日拉找出来的@方舟子 在某敏感词时期的私人信件,这些信件忧国忧民、感人至深, 让我再次看到当年那个写《功到雄奇即罪名——纪念袁崇焕诞辰四百一十周年》的方舟子..但现在抛出这些表面上看是挺方,其实足以害方舟子被封杀..我这微 博发还是不发

  转发(1)| 收藏| 评论(1) 54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至第268楼第 268 楼 Jasmine220 2012/1/31 4:29:34 的原帖:
太感谢马日拉了,相信看了这些信的50,60,70后的有良心的人们会站在方舟子这边

转至第273楼第 273 楼 huqiujintong 2012/1/31 4:37:28 的原帖:
我也被方那些信件感动了。他是个好人,有良知的知识份子。


方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了,方是位有良知的,正直的,出污泥而不染的理想主义者“
 
感觉是不敢给政府添麻烦的都不支持韩寒,敢对政府说不的都支持韩寒呢?(纯属自我感觉,没有任何数据事实证明,对不起,胡说八道一下~~)
:rolleyes::blowzy:

敢对政府说不的一部分在监狱里,一部分被监视,一部分跑出了国门,一部分在忙上访。正在国内挣大钱的都不是真正对政府说不的人,只是籍此搅点投诚的砝码而已。宋江的后人。
 
敢对政府说不的一部分在监狱里,一部分被监视,一部分跑出了国门,一部分在忙上访。正在国内挣大钱的都不是真正对政府说不的人,只是籍此搅点投诚的砝码而已。宋江的后人。
不管怎样这些人能替百姓说出百姓想说的就足矣了~~

弹弓子打不死人,可以让人不安生~~
:blowzy::p:lol2:

就像过去参加抗日,有的是家里穷的过不下去的,有的是逃婚的,,,有的是真正抗日的,可结果就是人多把日本赶出中国了~~还有人追究你是因为逃婚抗日,目的不纯么~~
 
差别

注意:鲁迅先生可没有说他是在十几岁上写的这些文章。质疑者查查鲁迅先生都是在什么年纪写的这些文章,是不是和韩寒他爹差不多年龄?



鲁迅(1881年9月-1936年10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 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45 岁)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40岁)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 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37岁)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 (43岁)




鲁迅于1926年4月2日在《语丝》发表散文《纪念刘和珍 君》,(45岁)



《藤野先生》写作年代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 (45岁)



转发——《质疑鲁迅》,作者方尺规。



大家都知道方舟子先生崇拜的作家是鲁迅,但是今天有网友用方舟子的手段发现,鲁迅也是假的。首先说明这篇文章出自一个叫“方尺规”网友的手。来自凯迪的猫眼 看人论坛。这也是我要向大家推荐的一个论坛,虽然因为年前我发表了三篇文章,比较不符合这个论坛里一些网友的观点,导致这个论坛里现在有很多辱骂我和帮方 舟子一起找我各种“疑点”的帖子(方舟子先生的几乎所有对我质疑的文章观点都是从这个论坛的网友发的帖子里拼凑而来的,大家翻看一下就知道了),但是我依 然向大家推荐这个论坛。在这个论坛里你可以看到很多进步之力量,社会之真相。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改变就像一场汽车比赛,在谈论的时候就好像赛前的试车,总是要有更加的激进和多种的尝试,而操作的时候就要像正赛开始,必须要往回找一些余地,以确保完成比赛不要翻车。因为这场比赛只有一台车参加,所以完成比赛就能 赢。这些都是题外话,下面请看鲁迅有人代笔的证据。





人造鲁迅



睿智的方舟子先生:



看到您在博客里质疑韩寒造假的博文,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万分的崇拜。从您的文章里,我看到了您的敏锐的观察,严密的推理,犀利的言辞和不屈的斗志。



受您的启发,我想到“抄袭”在文坛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造假者绝不止韩寒一个。于是我努力的向您学习,对我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们进行质疑。令我心惊胆颤的是,我也许一不小心揭破了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惊天大骗局——人造鲁迅!请原谅我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法向您一样没日没夜的查找别人所有文字记录中的每一处疏漏和不合常理的地方。我 对鲁迅的了解也主要来自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本,但仅从这区区几篇文章中,我就找到了十大疑点。听说您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曾在多个场合表示鲁迅对您 的重大影响。但是,正直如您,一定不会因为个人好恶,而放弃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希望您再接再厉,翻遍鲁迅所有的作品,各类鲁迅的传记和研究资料,还我们一 个历史真相。



疑点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于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段描写:“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但在鲁迅的另一篇《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中“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都是描写的鲁迅童年在故乡的生活,都是冬天,活动的鸟类何以如此不同?两篇文章的作者的童年是否生活在一处?



疑点2:

小学课本(人教版某册,请专业打假人员考证)的课文《三味书屋》中记载了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在课桌上刻“早”字的故事。应当不是杜撰,有鲁迅纪念馆的书桌为证。文中记载: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 第二天,他(方尺规按:鲁迅)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可是在鲁迅自己撰写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自己上课的情景: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看到这些我不禁要问,一个在家庭的重担下,仍旧每天坚持读书不迟到的“优秀学生”,却在课堂上“画画”,而且画了不只一大本,符合常理吗?如果我们取信刻“早” 的故事,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谁? 如果我们取信鲁迅自己所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么鲁迅么又是凭什进入江南水师学堂的,难道是艺术特招生吗?



疑点3:

作家萧红 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许先生看周先生说话吃力,赶快接着说周先生是怎样气喘的。”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8日,终日喘着。”



而鲁迅的侄女周晔却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写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两位作家都是鲁迅亲近的人,但是描述鲁迅临终前生病的症状却相互矛盾,相信凭两位作家的中文水平,绝不至于分不清“气喘”和“咳嗽”。我们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两个鲁迅其实并非同一人?

方舟子先生擅长“读文诊病”,是否可以对两位鲁迅的病情作出诊断?



疑点4:

在鲁迅的散文诗《秋夜》(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中,有一句话,我的中学老师曾反复称赞:“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然而,我的一位朋友私下里告诉我,鲁迅(周树人)在北京的居所外根本没有枣树,只有梧桐树。我有理由质疑,《秋夜》很可能不是鲁迅(周树人)本人所写。



另外在《秋夜》中,还有这样的话:“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短短的一句话居然就自相矛盾,鲁迅先生家的窗上究竟是玻璃呢,还是窗纸? 最大的可能是团队创作,文章先后经两个不同的人手,却没想到留下了这样的破绽。



疑点5: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写道: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孔乙己是个小说人物,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的正是鲁迅先生。可是周树人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吗? 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知道鲁迅在私塾中读书并不认真,而私塾也不太可能讲“回”字的四种写法,鲁迅去江南水师学堂后 以西学为主,去日本留学读的是医学,更不可能学习这些,倒是鲁迅的父亲为正牌秀才,极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 鲁迅每日读书,不会长时间泡在咸亨酒店,对酒店中形形色色的人有那样详细全面的认识。 而且,如果没有亲身的体会,很难将孔乙己这样一个落魄文人的行为举止甚至心理状态刻画得那样深刻。 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秀才出身,家道中落,很有可能整日在咸亨酒店以酒消愁(周伯宜生病并不能证明其没有去过咸亨酒店)。所以,最可能的真相是,鲁迅的父亲,清末秀才周伯宜,自知重病在身,命不久矣,为了照顾儿子今后的生活,决心帮助其成名,早早留下了这篇小说。



疑点6: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时,在东京学了两年日语,却没有留在学术水平相对较高,中国留学生集中的东京,而选择去了仙台。事实上,鲁迅是当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这对一个仅仅学了两年日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相当的不便。那鲁迅为什么要选择仙台呢?

在藤野严九郎(即鲁迅提到过的藤野先生)所写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到:“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

我们看过许多鲁迅的画像和照片,鲁迅的脸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圆圆的”。日本二战时期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为1.60米,百度百科记录鲁迅身高1.61米,在日本当时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以上,何以会被评价为“身材不够高”?难道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24、5岁)与后来的相貌身材差别这么大么?还是在仙台读医学的鲁迅并非后来的文豪鲁迅先生? 鲁迅的学历造假的问题也值得研究。



疑点7:

鲁迅的文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均是现实主义题材,但晚期的《故事新编》却是神话故事等浪漫主义题材,语言风格也大有不同。利用统计软件SPSS(我只会用这个)分析三本小说中历史人物名出现的频率(不是次数,我智商过百了),可以发现明显的不同,统计检验的显著度达到6个9(即来自同一样本的概率不超过0.0001%)。(方舟子先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我们可以据此质疑:《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并非一人所作。

另一个证据来自百度百科,以下为百度百科截图:





百度百科中,《故事新编》创作出版于1918到1926年间。 而据我所知,《故事新编》初版于1936年。为何百度百科上详细介绍了鲁迅生平,却会连鲁迅作品的出版时间也会记错? 如果我们假设:鲁迅的小说均为一个团队在1918到1926年间所做,因为文风的强烈差别,才故意将《故事新编》拖到1936年出版。百度百科的编辑很可能知道内幕,而在无意中露出了马脚。这样一切就都能解释得通了。



疑点8:

关于“鲁迅”笔名的含义,我们从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中知道鲁迅从小生活在“鲁镇”,有个小名叫“迅哥儿”,鲁迅这个笔名即使还有其他深层含义,但至少应该包括表面上的这一重。但是在鲁迅的密友许寿裳询问他时,他却回答说:“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 这说明鲁迅对他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并不了解,不然何以连这么明显的事实都会忘掉?



疑点9:

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过鲁迅学年成绩,这在周作人所着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着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均有引用(我则是引自百度百科):

  解剖学59.3分

  组织学73.7分

  生理学63.3分

  伦理学83分

  德语60分

  物理60分

  化学60分

  平均65.5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学142人)

“七门功课,一门不及格,四门60多分”,特别是主要依靠死记硬背的解剖学都学不好。我们还知道鲁迅自承童年时上课不认真,“书没有读成”(我们暂时选择性遗忘那个刻“早”的故事),这样的一个没有天赋又不用功的人真的可能成为后来伟大的文学家吗?我想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和理性思考能力的人都能作出自己的判断。



Ps: 在藤野严九郎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供了可能的解释:“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 不是健康的血色。”,“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 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但是这不利于我们的质疑,我们可以选择性的无视他。



疑点10:

鲁迅的诸多文章中,同样是代指女性的“她”,有些文中用“她”(如《祝福》),有些文中用“伊”(如《纪念刘和珍君》),甚至偶尔有用“他”的。不同的用词习惯,使得我们强烈质疑这些文章的作者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我从来没听说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词特点。)



方舟子先生,我和你一样理科出身,清楚的明白理性和逻辑绝对正确,无所不能,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必然能用理性和逻辑得出结论。不能用科学解释的现象,非理性的人类行为,人类的个体差异,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时代的变迁,记忆的模糊,书面资料的错漏,语言的歧义,逻辑的悖论,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通通都如同伪科学一般,是绝对不存在的。

以上的十大疑点的分析资料均出自于我在中小学课本或课外读本上读到的著名篇目,网上有限的几篇关于鲁迅的传记,以及百度百科。大量的鲁迅的文章、传记以及研究资料我都没有阅读。因此,我并未下任何肯定结论,仅仅对鲁迅是否有人代笔的问题提出了质疑。相信通过查阅更多的资料,睿智的方舟子先生一定能找出更多的蛛丝马迹,将鲁迅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彻底打入十八层地域,永不翻身。您必将一举超过福尔摩斯、狄仁杰、柯南和黑猫警长,成为全世界古往今来最具睿智、最敏锐的人。



最后,我再为您提供一条线索,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我强烈的感觉到那个日本干事正是您的打假同行,工作风格极为接近,希望你能早日联系上他,并且与鲁迅先生当面对质。我将坚决捍卫您一切质疑的方式、质疑一切的权力!



您的愚蠢的模仿者,方尺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0l4.html#comment1
 
沙发中,饮壶茶,观进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