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羽扇纶巾 韩家军灰飞烟灭(ZT)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James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方舟子作战对象从博导肖传国到野鸡大学博士唐骏到高中毕业的李一到高二退学的罗永浩再到高一退学的韩寒,按这个水平发展下去,下一个不出意外将会是四年级退学的郑渊洁....
 
记者注意到,“韩夫人”语调明朗利索,态度谦和有礼,没有明星夫人的架子。
“我和韩寒一个下午都在公证处复印手稿。”
路金波也发微博表示,“1、前期当普通吵架,写了不少玩闹帖子。不妥当处,各位朋友海涵。2、韩寒是否代笔、方舟子是否诽谤,交法庭处理。3、后天我们公司开工。且韩寒事由律师主导。4、媒体联络人替换为韩夫人,网络渠道@韩仁均叔叔。5、请大家将这场狂欢引向理性、普智。6、今明完成最后一篇文章后,路金波戒网7天。”
韩寒接受新华社专访:有把握打赢与方舟子官司


有人全身而退了,变相道歉。这里面现在引进了政治。
 
下一个不出意外将会是四年级退学的郑渊洁


郑渊洁也不是好鸟,在鲁豫有约里吹自己买车的过程,说人家小姐(卖车的)忙着接客,鲁豫直接问怎么这么说人家?

私下喝酒说说就罢了,上节目还这么说,当大家都是傻子。

来加拿大冒泡的这一段时间感触最大的就是电视节目的分级警告,即使是小孩可以看得,只要出现粗话,连讲话人的嘴形都掩去,国内这些公众人物除了牛逼、操、我靠,好像其他的不会说。

看看国内的大学生,10几年的英语学习,毕业设计任务之一——翻译一篇英文科技论文,完全是google进google出,平时讲话好像很懂英语,满嘴 fuck 、shit,这些公众人物不能说是没坏的影响。
 
方舟子作战对象从博导肖传国到野鸡大学博士唐骏到高中毕业的李一到高二退学的罗永浩再到高一退学的韩寒,按这个水平发展下去,下一个不出意外将会是四年级退学的郑渊洁....

再往下就是没上过学的老干妈,老干爹了:D
 
路金波,百度百科

  “掌掴门”
  2009年9月有网友在网络上爆出一条惊人消息称,郭敬明在出席《互联网百万富翁》的评委后,因讽郭敬明与韩寒老板路金波合影
  刺韩寒遭韩寒老板路金波掌掴。对于此则消息双方当事人都在第一时间做出了独家声明,称两人关系很和睦。

  事件起因
  不屑韩寒,郭敬明讽其靠女人   郭敬明和另一嘉宾在休息室里讨论起了韩寒,言谈中郭敬明毫不掩饰地表达对韩寒的不屑,并污蔑:“有些人的作品大多是靠幕后团队枪手写的,不算真才实学,而且总喜欢与各种女人搞绯闻提升知名度,我跟他其实没有可比性。”
  事件过程
  爱将心切 ,路金波甩郭敬明耳光   虽然郭敬明的言语中没有明指“喜欢与各种女人搞绯闻提升知名度的人”是谁,但是在场的人心里都明白得很,这番言论很快被一化妆师“传达”到了隔壁休息室的路金波耳里,爱将心切的路金波一进郭敬明的休息室就给了他一耳光,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的郭敬明惨被这一耳光打得坐在了地上,瘦弱的郭敬明起身后,与路金波撕扯起来,但很快两人就被在场的工作人员劝开了。
  事件结果
  鼻子流血 ,郭敬明受伤离开   该网友表示,郭敬明和路金波扭打时很多人在围观,并且有嘈杂的劝架声,不一会儿就看到郭敬明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从人群中出来,最后坐进停在大门口的商务车离开现场,当时郭敬明头发有点凌乱,右脸紫红,鼻子塞白纸巾血迹明显
 
强人多得很,给情绪化的人看看。

逐句点评《人造鲁迅》

  睿智的方舟子先生:
  点评:方舟子是个很狂的名字,“子”字本身就是“先生”的意思,方尺规在“子”后面再加“先生”二字,既不懂方舟子,又不懂中文。

  看到您在博客里质疑韩寒造假的博文,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万分的崇拜。从您的文章里,我看到了您的敏锐的观察,严密的推理,犀利的言辞和不屈的斗志。
  点评:反话正说,滥用排比,自鸣得意,当我用逐句点评把你的所有断章取义歪曲误导公诸天下,你将绝对不会再无比激动。

  受您的启发,我想到“抄袭”在文坛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造假者绝不止韩寒一个。于是我努力的向您学习,对我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们进行质疑。令我心惊胆颤的是,我也许一不小心揭破了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惊天大骗局——人造鲁迅!请原谅我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法向您一样没日没夜的查找别人所有文字记录中的每一处疏漏和不合常理的地方。我对鲁迅的了解也主要来自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本,但仅从这区区几篇文章中,我就找到了十大疑点。听说您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曾在多个场合表示鲁迅对您的重大影响。但是,正直如您,一定不会因为个人好恶,而放弃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希望您再接再厉,翻遍鲁迅所有的作品,各类鲁迅的传记和研究资料,还我们一个历史真相。
  点评:天下文章一大妙,乾坤多半属偷儿。但是韩寒悬赏2000万是寻找代笔证据,方舟子对韩寒的主要质疑也是围饶着代笔这个主题,却和你所强调的“抄袭”二字相去甚远。而你所总结出的所谓鲁迅十大疑点,使用的种种手法极其不入流,和方舟子根据客观材料理性科学分析的文风没有任何可比性。

  疑点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于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段描写:
  点评:一说“选自于”你就露了馅,“选自于”脱胎于最常见的口语错误“来自于”,错误原因在于现代人不懂文言文一字一音一义的道理,实际上在文言文中,“来自”并不是一个词,而是由“来”和“自”组成的两个词,因此正确的用法是“选自鲁迅的”。“来自于”这种词在口语中用用倒也无伤大雅,但你方尺规郑重其事写一篇文章却犯下这种低级错误,难免让人怀疑你水平有问题。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点评:这是鲁迅小时候是在自家后面的“百草园”捕鸟,是在城里,所以捕到的以麻雀居多。方尺规故意不提城里百草园这个地理概念,是在为下面的曲解预埋伏笔。

  但在鲁迅的另一篇《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中:
  点评:这次你有点犹豫了,因为在“节选自”后面如果再加上你习惯性的那个“于”字,就变成了“节选自于”,读起来似乎有点过于拗口,于是你退缩了,没有加上你喜爱但是闹不清的“于”字。你是不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对文字仅仅处在凭感觉行事的朦胧阶段。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点评:这一段在《少年闰土》原文中,明明是闰土所说,你将“他说”二字拿掉,故意把闰土的话误导为作者鲁迅的话,文品实在可疑。

  都是描写的鲁迅童年在故乡的生活,都是冬天,活动的鸟类何以如此不同?两篇文章的作者的童年是否生活在一处?
  点评:闰土住在海边的乡下,能捕到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等,鲁迅在城里自家的百草园,只能捕到麻雀和“张飞鸟”,海边的乡下和城里的百草园,是一回事吗?你故意把两个完全不同的地理概念用“故乡”二字混为一谈,有欺骗读者之嫌,你要小心了。

  疑点2:

  小学课本(人教版某册,请专业打假人员考证)的课文《三味书屋》中记载了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在课桌上刻“早”字的故事。应当不是杜撰,有鲁迅纪念馆的书桌为证。文中记载:
  点评:这条请参见同为小学课本内容的“朱德的扁担”变成“林X的扁担”,以及朱德扁担上所刻文字从“朱德记”变成“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等玄幻现象。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第二天,他(方尺规按:鲁迅)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点评:这个杜撰的故事发生在1893年,鲁迅的父亲和祖父因故先后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第二年1894年夏天才回家,仍返三味书屋。

  可是在鲁迅自己撰写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自己上课的情景:
  点评:你并没有考证出“鲁迅刻早”的年代,甚至连你自己都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却仍然拿来做为材料,底气未免有点不足。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点评: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关段落的上下文行文语气的连贯性来看,这段鲁迅趁老师读书走神偷偷画画的轶事,发生在1892年鲁迅12虚岁刚入三味书屋。画画和刻早本非同一个年龄段所发生之事,何必强行拿来对比。小学一年级和小学三年级,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看到这些我不禁要问,一个在家庭的重担下,仍旧每天坚持读书不迟到的“优秀学生”,却在课堂上“画画”,而且画了不只一大本,符合常理吗?如果我们取信刻“早”的故事,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谁?如果我们取信鲁迅自己所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么鲁迅么又是凭什进入江南水师学堂的,难道是艺术特招生吗?
  点评:鲁迅刻早只是说明他做到了不迟到,和是否用功读书并没有直接关系。同理,在课堂上画画也和鲁迅后来是否用功读书没有关系,你之所以提出这两点,是在怀疑鲁迅不用功却进入江南水师学堂,请看:
  鲁迅入江南水师学堂的原因,据《鲁迅自叙传略》说:“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
  鲁迅为什么考上水师学堂,据朱正的《鲁迅传略》说:“这‘无需学费的学校’是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鲁迅到这里去,是因为远房的叔祖周庆蕃(号椒生)在这所学校教汉文,兼当管轮堂监督。‘那时候考学堂本不难,只要有人去无不欢迎,所以鲁迅考入水师,本来并不靠什么情面,不过假如椒生不在那里,也未必老远的跑到南京去。’”

  疑点3:

  作家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许先生看周先生说话吃力,赶快接着说周先生是怎样气喘的。”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8日,终日喘着。”
  点评: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共提到鲁迅7次“喘”:
  1 1936年3月,许广平对萧红说:“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2 同一天萧红说:“鲁迅先生呼喘的声音,不用走到他的旁边,一进了卧室就听得到的。”
  3 同一天许广平对医生说:“周先生是怎样气喘的。”
  4 同一天文中再次提到两次“喘”字:医生看过了,吃了药,但喘并未停;呼喘把鲁迅先生的胸部有规律性地抬得高高的。
  5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6 18日,终日喘着。

  而鲁迅的侄女周晔却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写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点评:方尺规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女仆阿三说的话,故意省略主语,使不明就里的读者误以为上面那段话是周晔所说,原文为:
  女仆阿三说:“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写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鲁迅长年吸烟,咳是一种常态,女仆阿三据周哗文中所述: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因为过于劳苦,年纪轻轻的背就驼了,颧骨也凸起来了。后来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似的。
  据此推断:1 女仆阿三视力不佳,即使有机会接近鲁迅,也很察觉鲁迅在“喘”。2 女仆阿三作为缺少文化和医学常识的底层人物,很自然的把“咳”这种相对剧烈的情况,当成了更重的病症。

  两位作家都是鲁迅亲近的人,但是描述鲁迅临终前生病的症状却相互矛盾,相信凭两位作家的中文水平,绝不至于分不清“气喘”和“咳嗽”。我们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两个鲁迅其实并非同一人?
  方舟子先生擅长“读文诊病”,是否可以对两位鲁迅的病情作出诊断?
  点评:事实证明,方尺规所谓的“两位作家”,其中一位是女仆阿三,因此后面的推论全部不成立。
  而鲁迅的死因,一般说法是肺结核,但周建人周海婴等均曾对鲁迅死因提出质疑,据江苏省鲁迅研究学会理事周正章研究,鲁迅是死于自发性气胸,因为被庸医误诊为肺结核、支气管哮喘、心脏性哮喘,最终未能采取正确治疗而导致一代文星过早陨落。

  疑点4:
  在鲁迅的散文诗《秋夜》(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中,有一句话,我的中学老师曾反复称赞:“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然而,我的一位朋友私下里告诉我,鲁迅(周树人)在北京的居所外根本没有枣树,只有梧桐树。我有理由质疑,《秋夜》很可能不是鲁迅(周树人)本人所写。
  点评:这条纯属恶搞,不值一驳。你的朋友如果告诉你银行没有保安,大概你还会有更多胡思乱想。

  另外在《秋夜》中,还有这样的话:“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短短的一句话居然就自相矛盾,鲁迅先生家的窗上究竟是玻璃呢,还是窗纸?最大的可能是团队创作,文章先后经两个不同的人手,却没想到留下了这样的破绽。
  点评:关于鲁迅的后窗既有玻璃又有窗纸,转贴百度网友MFive的帖子:《秋夜》文中所说的窗户确有其窗。所说窗户是木头的框架,中间是玻璃,四周贴上窗纸。这种并没有错。至今在北方的一些农村,仍有过年换窗纸的习惯,把破掉的窗纸换掉。窗纸上有各种图案,不多介绍。如下图。
  

  疑点5: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写道: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孔乙己是个小说人物,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的正是鲁迅先生。可是周树人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吗?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知道鲁迅在私塾中读书并不认真,而私塾也不太可能讲“回”字的四种写法,鲁迅去江南水师学堂后以西学为主,去日本留学读的是医学,更不可能学习这些,倒是鲁迅的父亲为正牌秀才,极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
  点评:2009年第5期《咬文嚼字》解开了回字四种写法的难题:1 回 2 囬 3 囘 4 外“囗”内“目”(出自康熙字典)。那么鲁迅是否了解康熙字典?据《鲁迅与书》一文:鲁迅从15岁起就习惯抄书,起初抄录《康熙字典》上的古文奇字。真相大白了,原来所谓回字有四样写法,是鲁迅在十五岁时就玩剩下的。

  鲁迅每日读书,不会长时间泡在咸亨酒店,对酒店中形形色色的人有那样详细全面的认识。
  点评:咸亨酒店是鲁迅堂叔周仲翔所开,就在绍兴城内鲁迅家门口,鲁迅想去可以说抬脚就到,怎么会缺少机会观察酒店中的各色人等众生相。

  而且,如果没有亲身的体会,很难将孔乙己这样一个落魄文人的行为举止甚至心理状态刻画得那样深刻。
  点评:孔乙己是综合几个生活原型提炼加工而成,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真实的孔乙己在这个世界活动过。而《求医》一文则不同,韩寒得疥疮有韩仁均的《儿子韩寒》为证。韩仁均年青时因肝炎退学也是事实,肝炎会引发皮肤瘙痒则是个医学常识。至于方尺规把韩寒和孔乙己相提并论,是否有暗中嘲讽之意,这就不得而知了。如果真是如此,那么韩寒博客围贴这种没有一条站得住脚,而且对自己有某种讽刺挖苦的文章,实在是一个笑话。

  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秀才出身,家道中落,很有可能整日在咸亨酒店以酒消愁(周伯宜生病并不能证明其没有去过咸亨酒店)。所以,最可能的真相是,鲁迅的父亲,清末秀才周伯宜,自知重病在身,命不久矣,为了照顾儿子今后的生活,决心帮助其成名,早早留下了这篇小说。
  点评:据百度百科,周伯宜不仅酗酒,还吸鸦片,到过家门口的咸亨酒店有什么稀奇。至于说到周伯宜为鲁迅留下什么小说,你可就贻笑大方了。写小说对营养不良喜怒无常的周伯宜来说,一是身体情况不允许,二是周伯宜秀才的身份必然以写小说为耻,三是周伯宜1896年已去世,怎么可能写得出二十年后才提倡的白话文。

  疑点6: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时,在东京学了两年日语,却没有留在学术水平相对较高,中国留学生集中的东京,而选择去了仙台。事实上,鲁迅是当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这对一个仅仅学了两年日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相当的不便。那鲁迅为什么要选择仙台呢?
  点评:这一条网上有现成的答案,何必请教方舟子。鲁迅学医的原因是因为当年庸医没救下他父亲的命。鲁迅离开东京是因为不愿意见到他不喜欢的“清国留学生”。虽然到仙台学医时所学两年的日语,仍然不能完全听懂课,但两害相权取其轻,日语可以慢慢提高,厌憎会还是先逃为妙。

  在藤野严九郎(即鲁迅提到过的藤野先生)所写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到:“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
  我们看过许多鲁迅的画像和照片,鲁迅的脸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圆圆的”。日本二战时期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为1.60米,百度百科记录鲁迅身高1.61米,在日本当时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以上,何以会被评价为“身材不够高”?难道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24、5岁)与后来的相貌身材差别这么大么?还是在仙台读医学的鲁迅并非后来的文豪鲁迅先生?鲁迅的学历造假的问题也值得研究。
  点评:1 先给你一张鲁迅年青时的照片,解答你关于“脸圆圆的”疑问。你这哪叫质疑方舟子,简直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学生,也只有我才有耐心一口一口喂你。
  

  2 再说鲁迅身高问题,有说鲁迅1.58米的,也有说鲁迅1.60米的,其实差个两三厘米是不明显的,关键问题在于你把1904年和二战日本人身高混为一谈了。事实是日本人的身高随着战争而逐年下降,因为身大力不亏,个子高的总是先被送上前线当炮灰,然后才逐年轮到小个子。
  3 鲁迅的学历是大专肄业,根本谈不上学历,所以不存在学历造假问题。看你写《人造鲁迅》质疑方舟子,自己却什么都不懂,可怜见的写到这里大概力不从心,所以把学历造假的胡适和鲁迅给弄混了吧。

  疑点7:
  鲁迅的文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均是现实主义题材,但晚期的《故事新编》却是神话故事等浪漫主义题材,语言风格也大有不同。利用统计软件SPSS(我只会用这个)分析三本小说中历史人物名出现的频率(不是次数,我智商过百了),可以发现明显的不同,统计检验的显著度达到6个9(即来自同一样本的概率不超过0.0001%)。(方舟子先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可以据此质疑:《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并非一人所作。
  另一个证据来自百度百科,以下为百度百科截图:
  点评:《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篇。其中,《补天》写于1922年冬天,原题《不周山》,收录于《呐喊》初版,后改名《补天》并抽出;《奔月》、《铸剑》写于1926年和1927年,《铸剑》在《莽原》上发表时题名《眉间尺》;《补天》、《理水》、《非攻》、《采薇》、《起死》写于1934至1935年。
  因此你把《故事新编》说成是鲁迅“晚期的”作品根本不成立,题材不同文风当然也会不同,这恰恰说明了大师的水平高超,可以驾驭多种题材和风格,但深藏在鲁迅骨子里的关注民间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无论杂文还是小说都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你还搞什么历史人物名出现的频率,完全是无知的外行话。不同作品中相同的字词才能比较出现频率,历史人名数不胜数,如何比较频率。

  百度百科中,《故事新编》创作出版于1918到1926年间。而据我所知,《故事新编》初版于1936年。为何百度百科上详细介绍了鲁迅生平,却会连鲁迅作品的出版时间也会记错?如果我们假设:鲁迅的小说均为一个团队在1918到1926年间所做,因为文风的强烈差别,才故意将《故事新编》拖到1936年出版。百度百科的编辑很可能知道内幕,而在无意中露出了马脚。这样一切就都能解释得通了。
  点评:根据上面我提供的材料,《故事新编》中的八个故事,当时就分别收录在不同的文集中,1936年才将这八篇相同文风的历史故事重新集结出版,因此你这条所有推论全部不能成立。(面对方尺规这么多胡说八道,看着下面只剩三条“疑点”,我不禁长出一口气,这一夜总算快熬到头了。方尺规,我给你开蒙容易嘛我。)

  疑点8:
  关于“鲁迅”笔名的含义,我们从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中知道鲁迅从小生活在“鲁镇”,有个小名叫“迅哥儿”,鲁迅这个笔名即使还有其他深层含义,但至少应该包括表面上的这一重。但是在鲁迅的密友许寿裳询问他时,他却回答说:“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这说明鲁迅对他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并不了解,不然何以连这么明显的事实都会忘掉?
  点评:“鲁镇”并不是一个真实地名,而是鲁迅对东浦、樊江、东关、皇甫庄、安桥头等几个水乡小镇儿时记忆的一个艺术的文本概括。而鲁迅这个笔名第一次使用是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之后写到“鲁镇”的文章有1919年的《孔乙己》、《明天》,1920年的《风波》,1922年的《社戏》,1924年的《祝福》等,表明是先有了鲁迅这个笔名,然后才有了“鲁镇”这个虚构地名,你所谓“鲁迅从小生活在鲁镇”完全弄反了。
  第二点关于“迅哥儿”是不是鲁迅的乳名是有争议的,即使化乳名为笔名中的一个字,在鲁迅总共179个笔名中,已经用“迅”、“飞迅”和“迅行”这三个包含“迅”字的笔名,纪念过所谓“迅哥儿”这个乳名了,而且你又如何知道“迅哥儿”的“迅”字,就不是“迅行”的意思?

  疑点9:
  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过鲁迅学年成绩,这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均有引用(我则是引自百度百科):
  解剖学59.3分
  组织学73.7分
  生理学63.3分
  伦理学83分
  德语60分
  物理60分
  化学60分
  平均65.5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学142人)
  “七门功课,一门不及格,四门60多分”,特别是主要依靠死记硬背的解剖学都学不好。我们还知道鲁迅自承童年时上课不认真,“书没有读成”(我们暂时选择性遗忘那个刻“早”的故事),这样的一个没有天赋又不用功的人真的可能成为后来伟大的文学家吗?我想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和理性思考能力的人都能作出自己的判断。
  Ps:在藤野严九郎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供了可能的解释:“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但是这不利于我们的质疑,我们可以选择性的无视他。
  点评:这条你已经自问自答有了答案,一是身体不好,二是语言不便,三是异乡生活,四是并非文科。麻烦你找个鲁迅语文曾经考40分并且经常不及格,以及鲁迅上学留级的例子给大家看看。另外,所谓“书没有读成”,仅指鲁迅刚入私塾迷恋画画那一段时间而言,我上面的点评已经证明,鲁迅十五岁就掌握了回字的四样写法,这岂是十七岁七门功课不及格并且留级的韩寒所能相提并论。

  疑点10:

  鲁迅的诸多文章中,同样是代指女性的“她”,有些文中用“她”(如《祝福》),有些文中用“伊”(如《纪念刘和珍君》),甚至偶尔有用“他”的。不同的用词习惯,使得我们强烈质疑这些文章的作者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我从来没听说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词特点。)
  点评: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早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一时轰动全国。这种现象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群众的承认、称赞,并被广泛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因为其本身属生僻字,所以小字典原没有收录。),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方舟子先生,我和你一样理科出身,清楚的明白理性和逻辑绝对正确,无所不能,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必然能用理性和逻辑得出结论。不能用科学解释的现象,非理性的人类行为,人类的个体差异,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时代的变迁,记忆的模糊,书面资料的错漏,语言的歧义,逻辑的悖论,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通通都如同伪科学一般,是绝对不存在的。
  以上的十大疑点的分析资料均出自于我在中小学课本或课外读本上读到的著名篇目,网上有限的几篇关于鲁迅的传记,以及百度百科。大量的鲁迅的文章、传记以及研究资料我都没有阅读。因此,我并未下任何肯定结论,仅仅对鲁迅是否有人代笔的问题提出了质疑。相信通过查阅更多的资料,睿智的方舟子先生一定能找出更多的蛛丝马迹,将鲁迅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彻底打入十八层地域,永不翻身。您必将一举超过福尔摩斯、狄仁杰、柯南和黑猫警长,成为全世界古往今来最具睿智、最敏锐的人。
  点评:方尺规以上所谓十条疑点,已经全部被我用事实给予了有力反驳,我或读者还有必要仔细阅读你根据错误的质疑所得出的结论吗?我这一夜为了点评你的所谓质疑觉都没睡,我为什么这么辛苦用功?就是因为所有门户网站都在不公正不公平的单方挺韩,所以我就更要勇敢站出来为了弱势一方而努力奋斗。相比之下,你方尺规的所做所为,你的质疑完全谈不上公正性,甚至有很多故意歪曲误导的成分,你选择站在强势一方的立场,更是让人无法恭唯。

  最后,我再为您提供一条线索,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我强烈的感觉到那个日本干事正是您的打假同行,工作风格极为接近,希望你能早日联系上他,并且与鲁迅先生当面对质。我将坚决捍卫您一切质疑的方式、质疑一切的权力!
  点评:方舟子是应韩寒2000万悬赏之邀前来寻找代笔证据,和你举出的所谓日本干事没有任何事实或逻辑上的联系,你故意把方舟子和日本人相提并论,无非是想利用某些人的反日情绪来做点小文章,用心难以告人,望你方尺规有所自省,切勿过于轻看我等网络老江湖,以及所有越来越聪明的网友。以上逐句点评对你不算反驳,就当是教育了你一场,因为你实在是既不懂文又不懂事。
 
方舟子作战对象从博导肖传国到野鸡大学博士唐骏到高中毕业的李一到高二退学的罗永浩再到高一退学的韩寒,按这个水平发展下去,下一个不出意外将会是四年级退学的郑渊洁....



不管是谁,造假就该打。
 
郑渊洁在欧美得坐牢,这些地方电脑里家里有个儿童色情图片都不行。方早把他批过啦。


童话为何很黄很暴力?

方舟子怒批“童话大王”,伟哥也进儿童文学

因为一篇微博,打假斗士方舟子和童话大王郑渊洁再燃战火,方舟子称郑渊洁的童话“很黄很暴力”,有很多少儿不宜的内容。郑渊洁则在微博上表示不敢理他,怕当“替罪羊”。而就在不久之前,一本名为《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的畅销书被指内容涉嫌暴力和色情而遭下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专家指出,充斥着色情和暴力内容的儿童读物频繁出现,暴露了我国儿童精品读物缺乏的现状。

其实,非独郑渊洁,大多数中国童话都或多或少地带着成人世界的内容,连环画出版社总编辑倪延风表示,这可能是文化不同所导致的结果,然而这种结果并非完全是好事,对于儿童来说,确实会造成一定不好的影响。在这方面,欧美的文化习惯可能更加适合儿童。

“童话大王”被指恶趣味

近日,郑渊洁在微博讲述家世渊源,“我的外祖父刘润甫是中医。祖籍浙江绍兴。其父因医术高明被皇帝钦点举家迁京……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一次外祖父对我说他给胡适看过病。我问胡适是谁,他压低声音说是原先的北大校长。”

这一言论遭到了方舟子的批评,紧接着第三天,方舟子在微博上写道:“老中医历来喜欢傍名人……名老中医刘润甫自称也给胡适看过病,却只对名外孙说,太低调了。”

第二天方舟子又说:“有人说要尊重已去世的老中医,他怎么就不尊重已去世的胡适呢?胡适非常反对中医,你却去编造他看中医的故事,这不仅是不尊重,而且是污蔑嘛。”

随后,方舟子又从中医问题转到郑渊洁的童话上,表示“童话大王很黄很暴力很无知。”一个下午,方舟子连续在微博上发表十余条评论,称郑渊洁的童话是“恶趣味”、“成人童话”,并且举了很多例子。次日,方舟子又在微博上说:“我们小时候只迷过安徒生,他和‘童话大王’不一样,至少不反智,没有恶趣味,不至于用童话的方式毒害儿童,长大了回想起来只有无限的温馨。”

对于方舟子的批评,郑渊洁在微博上只有一条回应,表示不敢理他:“我不敢理他。肖传国雇凶案警方破案程序是将被袭者所有对头列为嫌疑人排查。以此人的行事,生命风险不会小。一旦遇害,如果我搭理过他,也会上警方嫌疑人名单。有的人能理,有的人绝对理不得。别的咱可以当,唯独不能当替罪羊。”而对于“成人童话”的话题,郑渊洁也在微博上回应称:“1999年左右,我最主要的读者群进入大学,他们要求我为已经成年的昔日小读者写作品。我就一口气为他们写了20部长篇小说……这20部作品,目前已出版了《鬼车》等7部,共售出150万册;现在已绝版,不会再重印。未出版的13部包括《仇象》、《输情管道》、《温泉一号》等。”这13部作品郑渊洁表示受马克·吐温的启发,已经立下遗嘱,将会在他死后一百年后再出版。
童话中太多成人内容

那么,方舟子为何去批评一个文学作家呢?方舟子表示,其实他批评郑渊洁从很久以前就有了,2003年的一期《新语丝》上刊登过一位读者写的批判郑渊洁的文章,他指出郑渊洁的《大灰狼罗克》、《杀人蚁》等童话中有色情描写。“我已经过了读童话的年龄,自然没看过郑渊洁写的童话,但有不少读者也反映过相同的情况,这显然不适合少年儿童。此后陆续刊登了一些批评郑渊洁的文章。”此外,2007年也在《新语丝》上刊登过批评郑渊洁反科学、反教育的一些观点。

方舟子对记者表示:“媒体可能登载过一些郑渊洁童话中很黄很暴力的内容摘录,但那都是最轻微的,真正涉及色情暴力的内容报纸上根本不能登。”

一个童话作家,为什么作品中会出现这么多的色情暴力内容,方舟子表示:“我想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吸引读者,小孩子都有这方面的好奇心,市场也需要这些东西来提高销量获得效益;另外一个,是作者的心态问题,他在写作的时候,没有应有的责任感,只是把其当做个人情绪发泄的一个方式。”

这并非是一个童话作家所应该做的,方舟子说:“童话是给儿童看的。世界上的经典童话,都是非常干净纯真的,比如安徒生、怀特等,他们的故事非常的单纯,他们营造出来的是一个干净而美好的童话世界。国内的童话我看的不多,但是基本上没有这样的纯洁,即便是一些比较好的童话,比如说《小布头起义记》、《大林和小林》等。这些童话应该是国内童话的经典了,可仍旧和国外的经典童话有不小的差距,其中有很多成人的内容,例如时政、社会等,这些内容是随时变化的,经不起时代的考验,最终也成不了流传百世的经典。”

中西对“暴力”理解不同

其实并非郑渊洁一个人,方舟子提出的问题也正是大多数国内童话的问题。

对此,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总编辑倪延风表示,这些问题可能是中国的文化所致,但它并非最合适儿童的。

倪延风说:“以郑渊洁的童话为例,他后期的作品我不太熟悉,只是看到一部分,但是其中确实有一些暴力和色情的内容。其实国内的童话大多如此,这里存在一个怎么理解的问题。比如说杀死敌人和坏蛋,包括一些弓箭、大炮之类的武器,这些东西在欧美那是毫无疑问的暴力。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是理所应当的,坏人就应该杀死。所以说,国人可能不觉得这是暴力,也自然而然地会接受,这就是文化概念上的差异。”

虽然在观念上可以接受,但是倪延风认为这并非好事。

他说:“文化观念是一个问题,但文化观念并非一定就是对的。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还是欧洲的标准更有道理,儿童正处于思想和意识的成长期,他们没有成熟的价值观,不具备判断能力,往往是给他们看什么东西,他们就相信什么。所以,给儿童看的书籍应该慎之又慎,这些暴力乃至色情的东西,绝对不应该成为儿童读物。”

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倪延风认为有两个,他说:“第一,没有原创性,非独儿童文学,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如此。在儿童文学领域里,我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原创的氛围,怎么能出现好作品。其二就是急功近利,各个出版单位、作者追求的只是眼前的利益,所以和文化传统、环境有关的东西,没什么人关注。只追求利益的结果只能是失去责任感,而没有责任感,就会导致儿童文学中夹杂太多的不适合儿童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会对市场有好处,更吸引人,但是吸引人的未必就是好的。”

不是钱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一直以来被批评江河日下,其中儿童文学尤甚,几乎成为文学的边缘。

倪延风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非常经典,但是现代文化未必,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中国的现代文化,大多数的现代文化和思想都来自西方。而儿童文学的处境更加艰难,国内能够数得上名字的儿童文学作家就那么几个,而且有的已经转行了,有的则因为年龄的关系不再创作了。原创的儿童文学太少了,形不成一个创作氛围,没有大量的原创作品,哪里还能找到真正的好作品。”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很多扶持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然而倪延风认为,这些扶持常常扶持不到点子上,他说:“常常有几千万元的资金来扶持文化产业,但是往往就会扶持歪了,比如到处兴建动漫产业基地,花很多钱,结果我们过去一看,哪里是文化产业,根本就是房地产。兴建者追求的也不是文化,而是经济效益。包括传统的出版社也一样,每年都有经济效益考核,大家追求的都是看得见的利益,很少有人拿出钱来做长期的文化投资,改善文学创作的环境。”

如何才能真正改变儿童文学的创作氛围?

倪延风说:“儿童文学最关键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没有大量的原创人才,没有好的原创环境,儿童文学就不可能好起来。而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也同样需要改变方式,第一需要大量的调研,发现文学创作的真正问题;其二是要有大批真正的专家监督文化产业扶持的情况,不要把钱花到歪处;其三是要公示扶持文化产业的资金都花在哪里了,要实名制公示,大家都能看明白才行。”

晨报记者 周怀宗

方舟子:童话作品中为何会出现这么多的色情暴力的内容,我想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吸引读者,小孩子都有这方面的好奇心,市场也需要这些东西来提高销量获得效益;另外一个是作者的心态问题,他在写作的时候,没有应有的责任感,只是把其当做个人情绪发泄的一个方式。

郑渊洁:1999年左右,我最主要的读者群进入大学,他们要求我为已经成年的昔日小读者写作品。我就一口气为他们写了20部长篇小说……

(责任编辑:宋伟杰)
 
如果HH是真才实料, 我给支个招, 反正现在钱也有了, 名也有了. 可以完全不理FZZ.

他爱咋说咋说, 你接着写你的. 喜欢你作品的人自然还会喜欢.

现在也不写东西了, 又是骂架又是打官司又是老婆出来搞什么媒体公关, 看起来真象是谎言被戳穿戏再也演不下去了的样子.
 
如果HH是真才实料, 我给支个招, 反正现在钱也有了, 名也有了. 可以完全不理FZZ.

他爱咋说咋说, 你接着写你的. 喜欢你作品的人自然还会喜欢.

现在也不写东西了, 又是骂架又是打官司又是老婆出来搞什么媒体公关, 看起来真象是谎言被戳穿戏再也演不下去了的样子.
;) :cool:

要不是代笔,公开搞个作文赛,请方舟子出题目,当场写一篇就得了,也不必一定比《杯中窥人》高明,只要保持掉书袋风格就行。

现在又找底稿(这最多只能证明是韩的笔迹吧),又把老婆弄出来,看着就底气不足。

另外润涛阎的读者们注意啦,老阎又出新文啦。:D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1666/201201/30431.html
方舟子打假神,百发百中,一打一个准打回原形。而且规律非常明显:越是负隅顽抗的输得越惨。受伤害最小的是乐嘉,因为他不反抗不骂街照单全收。钟馗负责打真鬼,方舟子负责打假神。
 
强人多得很,给情绪化的人看看。
逐句点评《人造鲁迅》
那篇《人造鲁迅》,根本不值一驳。稍微有点文学底子+逻辑思维的,就知道纯粹是胡搅蛮缠。难为韩寒还转发呢。
 
方舟子作战对象从博导肖传国到野鸡大学博士唐骏到高中毕业的李一到高二退学的罗永浩再到高一退学的韩寒,按这个水平发展下去,下一个不出意外将会是四年级退学的郑渊洁....
只要是作假,就打得有理。
其实李开复那个,无损我对李的印象。方打得也没错,李是夸大了一点。但我觉得这种程度的夸大还可以接受,不比这次韩寒代笔。
 
;) :cool:





现在又找底稿(这最多只能证明是韩的笔迹吧)



当年他把老爹的文章拿来抄一遍,交上去,笔迹还是他的,不是他老爹的。
 
记者注意到,“韩夫人”语调明朗利索,态度谦和有礼,没有明星夫人的架子。
“我和韩寒一个下午都在公证处复印手稿。”
路金波也发微博表示,“1、前期当普通吵架,写了不少玩闹帖子。不妥当处,各位朋友海涵。2、韩寒是否代笔、方舟子是否诽谤,交法庭处理。3、后天我们公司开工。且韩寒事由律师主导。4、媒体联络人替换为韩夫人,网络渠道@韩仁均叔叔。5、请大家将这场狂欢引向理性、普智。6、今明完成最后一篇文章后,路金波戒网7天。”
韩寒接受新华社专访:有把握打赢与方舟子官司


有人全身而退了,变相道歉。这里面现在引进了政治。
路金波,老江湖。
就他发的所谓玩闹帖子,直奔下三路,直接攻击何兵的家人,算得上人身攻击了。还各位朋友海涵?真会撇清啊:o。应该首先向何兵道歉吧?和韩寒骂麦田的话好象啊。

@路金波:何兵老师:你的儿子不是你亲生的,而是你父亲和你太太生的。因为:1,你儿子长的不像不像爸爸,像爷爷。2,你儿子生日减去280天那天你出差了。而你父亲和太太住在一个院儿。3,你太太一直孝顺公公。

韩寒辱骂麦田
  如果你结婚生子了,按照逻辑,你不能理解我第二天有工作夜里一点还在写文章,证明你无法这样做,证明你精力不行,证明你无法满足你老婆,证明你老婆在过去的两年里必然偷人。你长期做IT工作,证明你一直坐在电脑前,证明你受到很多辐射,证明你精子活力比较差,综合了你老婆必然偷人和你精子活力必然差,证明你孩子必然不是你的。
 
感觉是不敢给政府添麻烦的都不支持韩寒,敢对政府说不的都支持韩寒呢?(纯属自我感觉,没有任何数据事实证明,对不起,胡说八道一下~~)
:rolleyes::blowzy:
西迈,西副教授,快出来,夸你呢。;):D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