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韩迷,没看过他的书。要说17岁能不能写那本书还真不好说。
我15岁就写‘小说’了,一天写一点,全班传着看,那时候喜欢王朔,钱钟书,全书里充满了对他们的模仿和抄袭,比如说围成里有一句小城市里的胭脂俗粉,我改成了城乡结合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用来形容甲醇的女子,大概是这样,15岁的孩子懂个屁,但是一定有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过程狗血,结局惊天地,泣鬼神,故事的大概是个问题少年,他爸和他妈离婚了又带着他娶了后妈,后妈还带这个女儿,就这一家子的事。后来传到老师那,老师深信不已,我就是这个问题少年。小孩没什么阅历但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后来又写了几个手抄本,模仿了上海作家程乃珊,她是我很喜欢的海派作家。
我想说17岁真的可以写小说,但是得有个耍笔杆子的爹或妈,润色修改,起名什么的。如果这本书真的是韩寒写的话。
我是作者,所以我自己有发言权。除非是代笔。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看上下文。
您这中间一段,又有了新的问题:
您还真没有把“焦点”转到“真理的认识”上来。您所举的例子(历法、二十四个节气、造船业、航海业、指南针、建筑业等等),正如您自己所说,是“技术都很精准”。也就是说,那都是技术(或工艺)层面上的东西。没有多少科学的东西,或者说,还谈不上对“真理的认识”。
历法、和二十四节气,都属于天文领域。不错,中国的农历历法,是世界上阴历中最精准的,但它在科学上一无是处,甚至都不知道地球是球(是有人提出过,但从没有论证,而且是昙花一现),更别说什么自转、公转。
造船和航海,到明朝以后就停滞了。因为没有科学支持,仅靠工艺改善,再要发展就不可能了。如果您再想想蒸汽机的发明,热力学、热功转换的理论,就不难想象英国舰队了。当没有帆、没有划桨的英国舰船在长江口逆流而上的时候,大部分清朝官员都说是“妖术”。曾国藩的幕僚、巡抚胡林翼长叹一声:“绝非吾辈所能理解也”,然后吓得一病不起,一命呜呼。这就是工艺和科学的重大区别。
指南针、建筑等,都是如此。
现代科学发展,是建立在两个必备的基础之上:一个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另一个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这两点,都是我说的“较真”的体现。在中国的文化氛围里,根本就没有这种“较真”。怎么能说不是中国的文化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是没有什么奇怪的。
再回到正题,韩寒能够蒙蔽中国13年、能得到那么广泛的支持,是没有什么奇怪的。
华侨兄,果然不出我所料,您老兄又转换讨论焦点了。我们最初辩论的是您的命题:“中国文化不太强调较真” ,到昨天您把辩论焦点转换到“认识真理” ,到今天又试图把辩论焦点转换到“科学发展” ,,,明天您又要转哪里去呢?
看看上下文,您不是在讨论韩寒团队的代笔或造假问题方面的“较真”吗?怎么您自己转了两三圈,就指责我没有理解您的原意是讨论“科学发展” 问题了呢?您是要给我们现身示范什么叫“忽悠” 吗?
我不能跟着您的“忽悠”转来转去。您自己看看百度百科对“较真” 一词的解释吧。“较真”的同义词里面哪里有什么“真理的认识” 和“科学发展” 这两项?
http://baike.baidu.com/view/1270886.html?fromTaglist
较真
基本概念
1、拼音:jiàozhēn
2、释义:
⑴方言,认真,太当回事儿。亦写作较真儿(jiàozhēnr)。示例:《人民日报》1980.12.20:“俺说姐夫,你已经是离火葬场不远的人啦,别学当年那么较真!”
⑵计较。示例:他对你这件事特别较真,故意为难你。
⑶看、听等感觉准确,思维准确,把事物的真相、细节、全貌等搞清楚。示例:工作中,每个细节都要较真,不能含糊,看错了数目、张冠李戴等等错误都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3、反义词:含糊,模糊,得过且过,忽略
像本变天账~~晕头转向的~~闹子弟,您“果然不出我所料”什么了?事实是,是您在“转换讨论焦点”,是我在跟着您“转来转去”!您怎么能这样随意强加呢!
请您看仔细了:
*)感谢您百度了“较真”一词。在您引用的解释里,第(3)条准确表达了我的“较真”的意思,即准确、清楚把握事物的真相、细节、和全貌。在这层意义上,它的反义词是“含糊,模糊,忽略”,如果用口语,是不是含有“忽悠”的意思?
在您引用的解释里,还有第(2)个含义,即“计较”。
那么,请您回去看我们的讨论过程:
1)我最早的原话(#460)是:“在中国文化里,不太强调较真,不讲究解剖,更没有逻辑。所以,就滋生了忽悠的文化。”。请问,我的“较真”是不是第(3)的意思?
你的回贴是:“您到中国的小商品市场上去买过东西吧。您出一个低于成本加应得利润的价格,看看那些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培养出来的小贩们跟您较真不较真。您看过以前农村兄弟分家吗?看看那些为了一个瓷碗和一个汤匙而大打出手的亲兄弟们较真不较真。
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现象,韩寒代笔少有人较真,买卖分家一针一线都要较真。”
请问,你的“较真”,是不是第(2)条(即“计较”)的意思?
2)所以,我在随后的回复中说:
“我说的“较真”,是指对真理的认识、和追寻,是探索的精神。而您所说的“较真”,则主要是“计较”的意思。
所以,您又偷换概念了。不过,在日常“斗嘴”上,您这是比较聪明的玩法。”
您看,我没有加进新东西。我完全是在回复您提出的东西。
尽管表达上不一样,但我说的“是指对真理的认识、和追寻,是探索的精神”,只能和第(3)条匹配。
到这里,这个讨论就应该结束了,因为您在讨论的关键问题上,犯了偷换概念错误!然而,您却辩解说:
3)“这要说是我偷换概念,可能很不公平”。并且在中间一段还转移到了“中国的历法、二十四个节气、造船业、航海业、指南针、建筑业等等,技术都很精准,算是中国文化中“真理的认识”这种“较真”的一个证明吧。”。
在这里,你不仅转移了,而且还混淆了“技术精准”和“较真(即准确、清楚把握事物的真相、细节、和全貌)”的区别。这后者,正是“真理的认识”问题,换句话说,就是科学精神问题。即混淆了技术、和科学两个概念。
4)所以,我就回复(#470)说:“您这中间一段,又有了新的问题”。
我针对地说,中国在天文领域(历法、和二十四节气),根本就没有“较真”,即“在科学上一无是处”。中国根本就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更不知道什么自转、公转(而在古希腊,不仅提出了地球是圆的,还测出了地球的曲率)。关于造船,我还举出了胡林翼感叹地例子。没有“较真”,就没有科学。这些话,无不是紧随你的新问题。
讨论并不长,只那么几个回合,您怎么就忘了自己“转换讨论焦点”了呢?您忘了也就罢了,怎么能反扣到别人头上呢?扣到别人头上也不要紧,您怎么就“果然不出我所料”了呢?
我知道您是在“斗斗嘴”,那也不能斗到这个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