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子弟,既然您说我“逐字逐句从头到尾批驳”,却怎么又说我“转圈回避”呢?既然您说我的批驳是“一团浆糊”,您怎么不逐条反驳、不“说清楚”呢(您只挑了第一段第1)条回应。我也反过来回应您:第2)和第2)是相关的,那是推论的两个前提,其中任何一个出错,你的推论就不能成立)?分明是您在回避,您怎么能反咬一口呢?一小段话,您就能这么不自洽,您还想说明什么呢?还不说,您怎么能把已经认输的论点再拿来说事呢!
关于统计分析,您居然还引入了“生物试验”。您知道“生物试验”是“试验”吗?您难道要拿国家来做试验?您知道生物试验是要求有对照组,而对照组是要有区别的(与统计分析中的一致性正相反)吗?您知道对照组是要改变试验条件的吗?您知道对照组是要排除无关因素的吗(我已经说过,文化影响不具有排它性)?看看您说的“虽然,。。。尽管”,这分明是您自己都没信心,您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怎么能在这么一小段话中,就又不能自洽呢?
关于最后一段,您又在拿您以前认输的东西说事;而且,那个国务院放假通知问题,正是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请问,那怎么是“不拿”呢?您能说点不矛盾的话吗?
闹子弟,您看,我又“从头到尾批驳”了。噢,您又是“斗斗嘴”了,但是喝酒讲酒风,下棋讲棋风,你的“斗嘴风”是什么?
(一解释逻辑,就会比较长。怕罗嗦的请跳过。抱歉抱歉。)
华侨兄,您连我随便找您其中一段进行的反驳都不正面解释,我有什么必要对您逐字逐句地反驳呢?
你其它的那些东西,我懒得去说了。但是,每次看您提到“赢了” 或“输了” ,我就哭笑不得。没想到我当初那么一句“您赢了” ,现在会被您一再当作爬上制高点的梯子使用。我想解释一下。
9981说得好,辩论真的不应该是为了输赢,而是为了检验自己的言论是否经得起逻辑检验。如果您能够找出我发言中不符合事实和逻辑,我会真心感谢您。记得锐三曾经指正过我把“锐不可当” 错写成“锐不可挡” ,我至今还记着,心存感谢,因为我以后就不会再发生那样的错误了,我为什么要在乎现在的输赢而不感谢他呢。
我当初跟您说“您赢了” ,是因为看到了您的辩解,感觉非常离谱。我不太相信是因为您连最基本的逻辑概念都没有,而相信您根本就是故意扭曲逻辑进行诡辩。既然您的那些“反驳” 并不打算在逻辑基础上辩论,而是诡辩,我也就不再“反驳” 您的“反驳”了。您看看我当时说的那句话,那像是真心赞扬您吗?
现在看来,您是真不懂我讲的那句话,不懂为什么您那些反驳不符合最基本的逻辑概念。那我就详细给您说明一下。
逻辑学里面最基本的概念,是集合。如果说“较真” 是一个集合,那么根据我提供给您的百度百科的解释,它包括了三个子集(认真,计较,把握事实真相)。当您说“中国传统文化不太讲究较真” 时,您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较真” 这个集合的关系表述为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与“较真” 没有相互重叠的部分。我指出“中国文化” 有很多“比如象一针一线这样也要计较的地方” ,而这就是“较真” 的第二个子集(计较),说明中国文化至少跟“较真” 的子集(计较)是重叠的,由此证明您的命题,“中国文化不太强调较真”,是错误的。我在这里没有去讨论“认真”和“把握真相”,并非我认为中国文化没有这些东西,而是要批驳您的命题,我不需要扯那么多,有一条就够了。
再看看您的反驳。
*)感谢您百度了“较真”一词。在您引用的解释里,第(3)条准确表达了我的“较真”的意思,即准确、清楚把握事物的真相、细节、和全貌。在这层意义上,它的反义词是“含糊,模糊,忽略”,如果用口语,是不是含有“忽悠”的意思?
在您引用的解释里,还有第(2)个含义,即“计较”。
您自己的反驳,其实也承认我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计较” 是属于较真,这不正是证明您自己前面命题的错误吗?怎么反而成为您的证明自己不错的理由呢?我先是看得莫名其妙,然后是哭笑不得。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您并非不懂这些逻辑道理,而是故意扭曲诡辩。所以,我也就不打算再“反驳” 您的这种诡辩。因此哈哈一笑说:华侨兄,难得您能把您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演示得如此淋漓尽致,您又赢了。
您难道真没有看出来我当时的调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