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zetyy.com/plains.php?p_free_1_2392130
我为何要陪韩寒晒手稿
作者:芗城郑德鸿 发表日期:2012-2-21 22:27:00
我为何要陪韩寒晒手稿
方舟子与韩寒的论战,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关于韩寒的小说《三重门》,方舟子认为,小说不可能是韩寒在16岁时写的,韩寒所展示的手稿,不是能说明是创作稿,只是誊写稿。
在看了韩寒所提出的证据与方舟子及网友所分析的疑点,不难看出,韩寒的手稿非但不能证明《三重门》是他创作的,反而暴露了更多的疑点。写过小说的人都有这样的经过,一部长篇小说从构思到完稿,是要经过许多过程的,而修改更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个也写过长篇小说的人,看到韩寒看着他的小说手稿说“我少年时候文章的手稿居然都是一次成型的”,除非神助,或者是所谓的“天才”,否则,只能说是誊写,而作者并不是本人。
之所以要陪韩寒晒手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韩寒说他“创作”长篇小说《三重门》的经历,竟然与我创作长篇小说《那里并不遥远》的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让我大感兴趣,莫非冥冥之中,早有定数?下面列出几条,让大家看看。
一、
《三重门》是韩寒的首部长篇小说。
《那里并不遥远》是我的处女作。
二、
韩寒说,他“创作”《三重门》时,“几乎是写一页给要好的同学们传看一页的,尤其是我的同桌陆乐,他是从第一页看着我写到最后一页的。”
我创作《那里并不遥远》时,也是一边写,一边给朋友看。当然,我是不可能写一页给朋友看一页,只是写一段后再给。
三、
韩寒的父亲韩仁均说,在韩寒《三重门》写好的时候,“我就拿到对外营业的金山县图书馆复印室去自费复印了一份。”
我写《那里并不遥远》时,是一边写一边复印,开始也是自费,后来是朋友帮我用公家的复印机,拭了一点油,这点没有韩寒父亲的高尚,但好歹也是全文复印。
四、
韩寒说,“当年写《三重门》时候因为没有长篇写作经验而写废的十万个字。”
我写《那里并不遥远》初稿时,也是没有经验,第二稿时把初稿的829页重写。一页300字,扣去空格算,也有二十多万字。
五、
韩寒说,他的《三重门》是在上课时“写”的。
我的《那里并不遥远》是我在开商店时,一边做生意一边写。
六、
韩寒高一读二年,怎么也算不上高学历,但却“写”出《三重门》。
我小学毕业,只能算是识点字,也写出《那里并不遥远》。
七、
韩寒的《三重门》影响巨大,获得无数赞美。累计发行130万册,是中国近20年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
我的《那里并不遥远》入选由中国国情网、中国教育发展网、国家文化网、国家中西部网等大型网站机构联合编审,中国艺术文化普及促进会提供艺术指导,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提供版权保护,由北京联合光华科技有限公司精心制作的具有最先进的语音合成朗读系统的电子书系列《中外经典视听图书馆》,作为经典向世人展示。小说在网上发表,多少网站转载我不清楚,更不清楚有多少人看过。
八、
韩寒的《三重门》发表于2000年。
我的《那里并不遥远》于1999年11月上网。时间相差无几。
九、
韩寒说他以前不读书,但《三重门》里被细心的网友查证,里面引用的书目有五十多部,人名无数。只是不知道韩寒是什么时候读的,用了多长时间读。
我的《那里并不遥远》里面虽然没有引用这么多,但所引用的文件、报刊、歌曲也算不少。我也读过不少书,小说里引用的都是全文读过。
十、
韩寒对《三重门》书名说不出个名堂,甚至说忘了。
我的《那里并不遥远》书名却是意义深远,我完全可以把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韩寒在《三重门》在面对公众的质疑时,不但不认错,所而晒出所谓的“手稿”,却让他落入自己挖的大坑,再也无法爬出来了。
关于《三重门》是谁写的,虽然目前还没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韩寒不是《三重门》的作者。
对于《三重门》的质疑,网上已经够多了,这里就不多说。等有时间时,再一一列举对比,让大家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手稿。
关于我的手稿,可参阅《关于长篇知青小说<那里并不遥远>手稿的说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2dyxz.html
郑德鸿 2012-2-21
作者:芗城郑德鸿 回复日期:2012-02-21 23:24:10
附:
网友查证的《三重门》引用书目和人名
书名如下:
《三字经》 《走出魔镜的钱钟书》 《李敖快意恩仇录》 《舌华录》 《尚书》 《论语》 《左传》 《红楼梦》 《水浒传》《四世同堂》《史记》《战国策》 《江南的水》 《贺拉斯》 《流浪的人生》 《铁轨边的风》 《教学园地》 《镜花缘》 《佳人》《美女赋》 《西厢记》《中国文学史》《万历野获编》 《永州八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孙子兵法》 《说文解字》 《变形记》《中国作家传》 《广阳杂记》《康河里的诗灵》 《数字化生存》 《闲情偶寄》 《孟子.滕文公上》 《会通派如是说》《本.琼森与德拉蒙德的谈话录》《心理结构及其心灵状态》 《论大卫.休谟的死》 《包法利夫人》 《西游记》 《聊斋志异》《西学与晚清思想的裂变》 《管锥编》《出师表》 《从混浊到有序》 《形式逻辑学》 《搜神记》 《长恨歌》 《肉蒲团》 《淮南子》《羊脂球》
人名如下:
鲁迅 列子 曹植 杜甫 老子 钱钟书 吴宓、叶公超 李敖 胡适 韩非子 荀子 庄子 朱光潜 狄德罗 徐志摩 竺道生 柳永 毛泽东 宋玉 韩愈 柳宗元 刘墉 海德格尔 叔本华 孔德 墨子 林徽因 雅典娜 唐寅 曹聚仁 陈寅格 魏尔伦 李煜 尼采 郭沫若 卡夫卡 格里高尔.萨姆沙 墨索里尼 马里内蒂 拿破仑 希特勒 居里夫人 瓦特 爱迪生 张海迪 奥特加 范德萨 苏格拉底 孔子 彭祖 伯玉柏原崇 江口洋介 董桥 梁实秋 戴望舒 柳亚子 孟德斯鸠 曾国藩 李百川 孔祥熙 慈禧 肖复兴 赫鲁晓夫 栗良平 左拉 莫泊桑 福楼拜 李渔 杜牧 张俊 欧.亨利 托尔勒为普里戈金 莎士比亚 江青 罗曼.罗兰 王尔德 奥登曾 亚波拉德 爱绿绮思 苏东坡 杨万里 邵稼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