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方的和挺韩的都是左派还是右派啊?

这个吧,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

我对说服西迈早放弃啦。:D



你也想收西迈做徒弟吗:blink: 否则为何要说服西迈呢?:blink::blink: 装睡的人你能喊醒吗:p 有些人很享受梦的感觉就让他梦着呗,何劳你去证明那是个梦啊:D
 
:D:D:D

韩寒悬赏的是2000万吧,范爷还加了2000万呢。

能解决难题的,才给分1000万,忒少啦。:D



你忘了西迈是个讨人喜欢的人,他不会独占花魁的。韩寒的2千万是奖给代笔的,西迈就享用范爷的一半好了;):D
 
别说, 象老方大哥内样, 不图利的节假日小黑屋恶扒, 介种事俺干不来的... 假设最后证明是韩坑爹代写的... 要是老大,老枪们弄点CFC股票,带点响的话, 俺要出山, 扒一扒这些文章的八十后,九十后语言. 目标就是Y老韩一工农兵学员, 没那水平, 没准是哪个高考状元给代笔的.:):D

那天Chiffon说易中天那篇文章已经有好多人批斗了,俺去做了一下功课,结果有个意外发现,找到一个被代笔的冤假错案:

苏联作家萧洛霍夫1965年以《静静的顿河》一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一些持反对立场者忍不住发难,包括索尔仁尼琴在内的文坛重量级人士,直指“静静的顿河”真正作者是当年客死异乡的被俘白卫军官,也就是哥萨克作家费多尔·科留科夫(F.D. Kryukov),萧洛霍夫偷了他的手稿。否则何以萧洛霍夫能对陌生的顿河流域哥萨克与战争有生动描写,年仅23岁的作家,一没受过教育,二没生长背景,要完成这部巨作实在不可能。对此,萧洛霍夫一直未发表意见,晚年过得非常不平静,这个问题至他过世后仍是谜团。自《静静的顿河》后他确实未写出任何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1999年,“顿河”手稿被发现存于萧洛霍夫密友库达绍夫的远亲家中。当时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财政部筹款,以50万美元购得,俄罗斯文献鉴定专家委员会鉴定手稿确为萧洛霍夫手迹,目前珍藏于“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2005年命名为“肖洛霍夫年”。
http://zh.wikipedia.org/wiki/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

乍看上去,这个“萧寒”的小概率事件也不少,砸他的都是同行里的大腕,还不象老方这样是“踩两条船的”,这个案子要在CFC上来争论的话,估计更没人敢帮小萧说话了。但是的但是,手稿的鉴定结论总算是给他平了反,可惜那时他都死了15年了。:crying:

俺是想说,砸人容易,砸的时候还高举正义、清醒、英明的大旗也很容易,但是砸错了怎么补偿受害人?补偿得了吗?我倒不怀疑方舟子真发现自己错了会抵死不认,毕竟他是明人不会做暗事,就怕跟着他吆喝吐口水的很多人,要么只会来几句廉价虚伪的道歉“质疑你是因为我关注你不希望你犯错”之类,要么就改名换姓加入到反方阵营里去了。:o
 
其实俺们不服气的是,老方可以质疑韩寒,但老方的质疑本身也是要经得起别人的质疑的吧?;)

老闲,这里俺就服你的逻辑水平:cool:,要不你来砸一锤子,砸死了韩俺也跟着西迈一起诈降。:D
PS. 上回那个概率论的不算,因为你那一堆小概率事件里头没几个是认真列出来经得起较真的,得有过硬的依据,特别是数字。


让你失望了。就目前,所有的证据,一锤子就将韩砸死的,还真没有。否则方舟子也不用现在还几乎每天一篇不停地写。

我上次那个概率论是正确的路子。这是一个科学的方法,跟中学里用求极限的方法解数学题是一个道理。这也是方舟子现在用的方法。他说现在有几十条证据指向一个结论,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人如果真实的机会只有2亿(概数)分之一,我们基本上认为他是假的。如果你不满意,认为不是十全十美,那很遗憾,这世界本来就不是100%完美的。
 
让你失望了。就目前,所有的证据,一锤子就将韩砸死的,还真没有。否则方舟子也不用现在还几乎每天一篇不停地写。

我上次那个概率论是正确的路子。这是一个科学的方法,跟中学里用求极限的方法解数学题是一个道理。这也是方舟子现在用的方法。他说现在有几十条证据指向一个结论,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人如果真实的机会只有2亿(概数)分之一,我们基本上认为他是假的。如果你不满意,认为不是十全十美,那很遗憾,这世界本来就不是100%完美的。

老闲,就凭你这段话,我真心地钦佩你。:cool::)
你一直都有自己的清晰和连贯的观点和立场,虽然你有时候说的话是故意气人的,但你其实是真正能够了解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的人。cfc上不乏能说的人,但懂得倾听的人太少。

你的概率论我是有保留地同意,保留的原因参见上贴那个萧霍洛夫的冤案。另外,我也说过我和你的主要差异还在对具体小概率事件的认定上。大体上讲,我觉得这里面有个各人的看法难免受自身经历经验等等限制的问题,这也是我上次和老闹子提及"代沟"的缘故。举例讲,可能80年代的中学里留级生辍学生中属于真正无才读不了书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但90年代则可能已降至百分之九十,因为在90年代社会上成才途径多样化已经有了不小的发展。但是这个要展开详细说的话太麻烦,我也不想太较真。我在这里发言,只代表我自己,所以我从不奢望能把谁拉到和我一样观点的位置上来。不过能和你这样的"敌人"交流看法,是很让人愉快也有益于开阔思路的。注:这不表示我向你投诚了哈,如果有机会能气气你,我还是不会放过的。:p:D:)
 
那天Chiffon说易中天那篇文章已经有好多人批斗了,俺去做了一下功课,结果有个意外发现,找到一个被代笔的冤假错案:



http://zh.wikipedia.org/wiki/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



乍看上去,这个“萧寒”的小概率事件也不少,砸他的都是同行里的大腕,还不象老方这样是“踩两条船的”,这个案子要在CFC上来争论的话,估计更没人敢帮小萧说话了。但是的但是,手稿的鉴定结论总算是给他平了反,可惜那时他都死了15年了。:crying:



俺是想说,砸人容易,砸的时候还高举正义、清醒、英明的大旗也很容易,但是砸错了怎么补偿受害人?补偿得了吗?我倒不怀疑方舟子真发现自己错了会抵死不认,毕竟他是明人不会做暗事,就怕跟着他吆喝吐口水的很多人,要么只会来几句廉价虚伪的道歉“质疑你是因为我关注你不希望你犯错”之类,要么就改名换姓加入到反方阵营里去了。:o

砸错了有历史评价的补偿. 他如果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以后会名垂青史的. 许多科学发现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无数的质疑, 这是必需的.

萧的例子说明即使人死了也能有证据还他公道. 可惜韩寒一个大活人到现在都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等他拿出来了我可以声明我怀疑错了, 但是对韩寒应该怀疑. 真的怀疑错了只会让他以后声誉加倍, 他还年轻, 有的是时间补回来. 民众不是傻瓜, 尤其是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里, 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你也想收西迈做徒弟吗:blink: 否则为何要说服西迈呢?:blink::blink: 装睡的人你能喊醒吗:p 有些人很享受梦的感觉就让他梦着呗,何劳你去证明那是个梦啊:D
西迈那是我大哥啦,要不原来总想说服他呢,但他怪我追杀他,所以现在放弃啦,结果他又怪我说话不合适. :blink:难那, 太难啦. :D

说真的呢,我倒不觉得西迈是装睡,他是真的认为HH代笔证据不足,至少现在还是这么认为.主要还是对方舟子成见太深吧.;)
 
那天Chiffon说易中天那篇文章已经有好多人批斗了,俺去做了一下功课,结果有个意外发现,找到一个被代笔的冤假错案:
。。。
乍看上去,这个“萧寒”的小概率事件也不少,砸他的都是同行里的大腕,还不象老方这样是“踩两条船的”,这个案子要在CFC上来争论的话,估计更没人敢帮小萧说话了。但是的但是,手稿的鉴定结论总算是给他平了反,可惜那时他都死了15年了。:crying:

俺是想说,砸人容易,砸的时候还高举正义、清醒、英明的大旗也很容易,但是砸错了怎么补偿受害人?补偿得了吗?我倒不怀疑方舟子真发现自己错了会抵死不认,毕竟他是明人不会做暗事,就怕跟着他吆喝吐口水的很多人,要么只会来几句廉价虚伪的道歉“质疑你是因为我关注你不希望你犯错”之类,要么就改名换姓加入到反方阵营里去了。:o

冤案有不同的性质:有因为故意掩盖某些证据,故意扭曲一些逻辑,而故意要制造冤案的;有判案时控方和辨方都已经尽量搜集了可得到的证据,但以后还是发现有新的证据可以推翻原来的判决的;有因为科学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常识,而根据新的常识可认定原来的判决是错误的,,,。

不能因为有过冤案,以后就不办案了;不能因为曾经有人被冤枉,以后就不能质疑了;,,,否则,司法和道德体系的正常功能都被废了,这社会就乱套了。关键在于要根据常识、证据和逻辑来质疑和办案。
 
萧的例子说明即使人死了也能有证据还他公道. 可惜韩寒一个大活人到现在都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等他拿出来了我可以声明我怀疑错了, 但是对韩寒应该怀疑. 真的怀疑错了只会让他以后声誉加倍, 他还年轻, 有的是时间补回来. 民众不是傻瓜, 尤其是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里, 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肖洛霍夫这个故事, 在方韩之争中,最早是芦笛提出来的. 马悲鸣在之后也写了类似的文章.天涯后来有转载. 感兴趣的TZ可以自己看看芦的原文.
http://www.hjclub.info/bbs/viewtopic.php?p=2816037
http://www.hjclub.info/bbs/viewtopic.php?p=2816043
http://www.hjclub.info/bbs/viewtopic.php?p=2816105

芦笛和马悲鸣都没看过韩寒的采访视频, 也没看过其他网友比方更有力的质疑, 马更是完全没看过韩寒的文章,. 芦我印象里没明确提看没看过. 他们就只是凭方韩对辩的文章, 结合自己的经验,比如文革, 得出韩寒代笔不可信的结论.

说句题外话,芦笛是我在网上读到的第一位独立知识分子,对我的思想形成帮助很大. 他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比如袁世凯和孙中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非常严谨而有史学价值的. 但我不喜欢他的文风,太文革气, 气势大, 实据少, 诛心得厉害, 这些都是他极其反对的,而他自己却无法摆脱的,时代的局限吧. 在我心里海外看润涛阎胜过他,国内强人就更多了, 我自己知道的就有秦辉,熊逸.

肖洛霍夫和韩寒的情况不同.
http://history.huanqiu.com/world/2010-06/847173.html

有关肖洛霍夫最主要的传言是说他攫取了《静静的顿河》的版权。从这部小说第一次出版到现在,这一传言一直就没消停过。该书第一卷在1928年面世,第二年就有人说《静静的顿河》的作者不是肖洛霍夫。血气方刚的肖洛霍夫气急之下要求上面就此进行调查,上面于是成立了以《真理报》主编———列宁妹妹玛丽娅·乌里扬诺娃为主的委员会。肖洛霍夫把搜集到的写作草稿、笔记以及证人的证言都送到了委员会,结果他的版权得到了承认。《真理报》还发表文章证明此事,并声明要将诽谤者绳之以法。

这正是大家期望韩寒做的, 而韩寒一直没做的.
 
砸错了有历史评价的补偿. 他如果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以后会名垂青史的. 许多科学发现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无数的质疑, 这是必需的.

萧的例子说明即使人死了也能有证据还他公道. 可惜韩寒一个大活人到现在都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等他拿出来了我可以声明我怀疑错了, 但是对韩寒应该怀疑. 真的怀疑错了只会让他以后声誉加倍, 他还年轻, 有的是时间补回来. 民众不是傻瓜, 尤其是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里, 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我只能说这是对圣人的要求。对现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环境的绝大多数人来讲,等自己死后再平反然后“名垂青史”这种“补偿”比望梅止渴还不如,也就只能是无奈之下用来聊以自慰的一种方式罢了。

“民众不是傻瓜”这句话不敢苟同,全民集体犯傻集体发狂的例子有得是。如果韩寒真是代笔的,民众不也被他骗了13年了吗,何况还是大家现在所说的很低劣的骗术。
 
冤案有不同的性质:有因为故意掩盖某些证据,故意扭曲一些逻辑,而故意要制造冤案的;有判案时控方和辨方都已经尽量搜集了可得到的证据,但以后还是发现有新的证据可以推翻原来的判决的;有因为科学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常识,而根据新的常识可认定原来的判决是错误的,,,。

不能因为有过冤案,以后就不办案了;不能因为曾经有人被冤枉,以后就不能质疑了;,,,否则,司法和道德体系的正常功能都被废了,这社会就乱套了。关键在于要根据常识、证据和逻辑来质疑和办案。

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不是说不能质疑,我前面说了,“方可以质疑韩寒,但老方的质疑本身也是要经得起别人的质疑的吧”。现在之所以两方争论不休,就是因为方舟子的质疑本身也有许多经不起质疑的地方。
 
闹兄,黄律师只是假设吧?他提到的是如果有一天方打错一个人,那所有反对方的都会一拥而上,对方并不是好事,也不公平。

他提出以制度来代替个人打假,我是非常赞成的。当然在现在中国有一定难度。

我们评论的,可能是黄律师在不同时间讲的话。其实黄律师讲的很多话,就是方舟子一直在强调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揭假打假不应该期待方舟子一个人来做。但是,我的感觉是,方舟子强调这一点,是期待政府和社会大众参与一起揭假打假;而黄律师强调这个方面,似乎是以此质疑方舟子打假的正当性,因为方舟子不是圣人所以也是要犯错误的,所以一个人打假是要打错的。

这是我的感觉,也许我的感觉是错的。
 
肖洛霍夫和韩寒的情况不同.
http://history.huanqiu.com/world/2010-06/847173.html

有关肖洛霍夫最主要的传言是说他攫取了《静静的顿河》的版权。从这部小说第一次出版到现在,这一传言一直就没消停过。该书第一卷在1928年面世,第二年就有人说《静静的顿河》的作者不是肖洛霍夫。血气方刚的肖洛霍夫气急之下要求上面就此进行调查,上面于是成立了以《真理报》主编———列宁妹妹玛丽娅·乌里扬诺娃为主的委员会。肖洛霍夫把搜集到的写作草稿、笔记以及证人的证言都送到了委员会,结果他的版权得到了承认。《真理报》还发表文章证明此事,并声明要将诽谤者绳之以法。

这正是大家期望韩寒做的, 而韩寒一直没做的.

既然引用,就引用全吧,看看肖霍洛夫的冤屈是不是真的那么黑白分明轻易就被澄清了的:

有关肖洛霍夫最主要的传言是说他攫取了《静静的顿河》的版权。从这部小说第一次出版到现在,这一传言一直就没消停过。该书第一卷在1928年面世,第二年就有人说《静静的顿河》的作者不是肖洛霍夫。血气方刚的肖洛霍夫气急之下要求上面就此进行调查,上面于是成立了以《真理报》主编———列宁妹妹玛丽娅·乌里扬诺娃为主的委员会。肖洛霍夫把搜集到的写作草稿、笔记以及证人的证言都送到了委员会,结果他的版权得到了承认。《真理报》还发表文章证明此事,并声明要将诽谤者绳之以法。

 这些令人不快的流言一时销声匿迹,可到肖洛霍夫临终前又沉渣泛起。这些流言之所以一直有市场,很可能是因为肖洛霍夫未能拿出小说的原稿。他留在维奥申斯卡娅的全部文献资料在战争时期已经丢失。当时村子不断遭到敌人飞机的轰炸,村民都只带上生活必需品匆忙出逃,没人去顾那些纸片。有目击者称,每次肖洛霍夫的老屋遭到轰炸,手稿都炸飞了,风吹得满村子都是。有个战士出于好奇拣起来一页,发现是肖洛霍夫的手稿,便尽量搜集。这位战士一直带着这些拣起来的纸片打完整个战争,甚至带到了柏林,后来才交给作家弗谢沃洛德·维什涅夫斯基,再由这位作家转交到肖洛霍夫手里。这178页《静静的顿河》草稿现保存在普希金纪念馆。


  尽管丢失的手稿都已找到和发表,可有关《静静的顿河》的版权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斯韦特兰娜问过父亲,为什么有人就是不依不饶,硬说《静静的顿河》不是他写的。父亲的回答是:害红眼病的人就是不想让人有片刻安宁。


另外,上文和维基百科上的有出入,后者的叙述是

获诺贝尔奖后,一些持反对立场者忍不住发难,包括索尔仁尼琴在内的文坛重量级人士,直指“静静的顿河”真正作者是当年客死异乡的被俘白卫军官,也就是哥萨克作家费多尔·科留科夫(F.D. Kryukov),萧洛霍夫偷了他的手稿。否则何以萧洛霍夫能对陌生的顿河流域哥萨克与战争有生动描写,年仅23岁的作家,一没受过教育,二没生长背景,要完成这部巨作实在不可能。对此,萧洛霍夫一直未发表意见,晚年过得非常不平静,这个问题至他过世后仍是谜团。自《静静的顿河》后他确实未写出任何一部有分量的作品。肖洛霍夫另一个令人诟病的地方,是他为战后苏联文艺界的高压政策辩护,并对索尔仁尼琴为首的自由派作家进行批判。

我无意考证环球网和维基百科哪个版本更接近史实,只想说面对这种质疑,就算你是真正的作者,恐怕有时候也是百口莫辩的。
 
那个黄律师,代表了一大批人的思路。他们看到方舟子打假总不失手,就先天认定方舟子是死不认错,然后以“一个人总要做错事的”为理由,质疑方舟子会以这样“死不认错”的态度来面对“将来可能发生的错误”,,,。总之,方舟子一定要认错,那就对了。:)

同样的事情是不是也发生在韩寒身上呢?因为韩寒成绩不好高中都未毕业,就被先天认定无法写出好文章来,然后以“你不可能这样”“你不可能那样”为理由,质疑韩寒的文章是代笔的,,,。。。总之,韩寒一定要承认是有人帮他代笔的,那就对了。:p

区别在于:黄律师这样质疑方舟子的时候,手上没有什么证据,而是假定将来方舟子是要犯错的;方舟子以及大家质疑韩寒的时候,提供了大量证据,证明韩寒过去和现在都没有这样的写作水平。
 
我只能说这是对圣人的要求。对现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环境的绝大多数人来讲,等自己死后再平反然后“名垂青史”这种“补偿”比望梅止渴还不如,也就只能是无奈之下用来聊以自慰的一种方式罢了。



“民众不是傻瓜”这句话不敢苟同,全民集体犯傻集体发狂的例子有得是。如果韩寒真是代笔的,民众不也被他骗了13年了吗,何况还是大家现在所说的很低劣的骗术。



我说过了, 韩寒足够年轻等到补偿. 事实上他有太多的机会给人们解释清楚, 他不需要做圣人, 只需拿出被认可的手稿, 或是当面讲讲写作心得. 我高度怀疑他的手稿和网上贴出的家书有重大线索, 使他撤诉和不敢再要求司法鉴定.



民众被骗也是有条件的, 那就是一方占据了话语权, 另一方的声音被压制. 韩寒和方舟子现在都有足够的话语权, 大家获得了大量的双方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少的可能会集体犯傻集体发狂.



还有一个得罪人的事情不得不指出来, 即使最肉麻的对韩的吹捧, 也只是说他有启蒙作用. 什么叫启蒙? 就是教育文盲, 没说出来的就是被他教育的主流人群是弱智. 他在各种场合的表现也说明他对粉丝非常蔑视和不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