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01-25
- 消息
- 15,999
- 荣誉分数
- 5,523
- 声望点数
- 273
我一般不理会新注册的马甲,但是既然我已经看出你是某老马甲的马甲,我就只当你是老网友,多说几句。
先说说你谈到的方舟子预先给韩寒定罪, 认为这不符合客观的科学研究方法。 其实你对科学研究不了解。胡适虽然是个大右派,但是他的一句话我很赞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里所谓的”大胆假设“就是对结果的预测。据我观察,绝大多数的科学研究在开始之前都是对结果有预测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不预测结果,就不能估计某个研究成功之后他的意义有多大。对于一个完全不明白意义的科学研究,科学家很难有持续的动力去做的。在牛顿时代,可能某些无聊的富人会研究一下事先看来没有意义的东西,在现代,如果你不将可能的结果和意义说清楚,你是申请不到研究经费的。
上面说的基本是我们应该鼓励大胆假设,但是大胆假设必须与小心求证并行,才能让我们避免走向谬误。针对方舟子韩寒的对仗,方舟子算不算“小心求证”呢? 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是的。在数理逻辑中,概率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得很多。因为9981在前面对与韩寒有关的众多偶发事件有详细的展示(http://bbs.comefromchina.com/forum5/thread1030573.html)我不想重复。现在你要做的是,不预设立场,切切实实地问自己:这么多的小概率事件叠加在一起,即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概率有多大?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没错,但应该是在自己熟知和专长的领域。方舟子在和韩寒较上劲以前,对韩寒和他的作品了解甚少,而且他们之间根本就存在巨大的代沟,这意味着方舟子误解韩寒的机率很高。再者,大胆假设不等于先把假设的结果当成结论发表论文之后再来做试验,而方舟子这次给韩寒定罪就是这么做的。所以方舟子这次的假打得格外吃力,他研究出来的很多“证据”甚至显得很可笑。我相信用方舟子这次打韩寒的方式去研究任何一个作家,都很可能得出这个作家的作品不是其本人写的这种结论,比如鲁迅这位马甲最多的作家,光是让他解释清楚他那一堆五花八门的笔名恐怕就足以把他打翻了。
你所说的那些小概率事件,说实话,看到方舟子的质疑但还没有读韩寒的解释前,我就想到了对那些质疑的可能答案,结果再看韩寒的解释,基本上和我想的也差不多。所以我不认为这些是小概率事件。我觉得如果韩寒真是个“假作家”,那才会让人从他的文章和访谈对话中根本找不出比较明显的漏洞和疑点,因为他若作假,必然会刻意小心加以掩饰。比如韩寒对《三重门》书名的解释,我觉得是能够说服我的,因为如果真的是代笔,他必然会心虚,在接受采访前,起码应该和他父亲串串供以免穿帮吧?就算第一次疏忽忘了,那再之后接受采访前总该吸取教训恶补一下这个漏洞了吧?可还是没有。如果真是代笔,那他这样根本不怕穿帮、始终不吸取教训才是最离谱的。韩寒不是完人,轻狂、浮躁、叛逆、我行我素这些特点在他身上都可以找到,但是在他的解释和博文《二月零三日》里,我读到的是诚实。反之在方舟子以及诸多挺方者所写的貌似很有逻辑的质疑文章里,我读到的是自以为是的偏狭和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