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给那机器做广告吧?饺子皮,还是手擀的好吃。
说起擀饺子皮了。记得刚工作的时候,去食堂帮厨,包饺子。
习惯,进门就抄擀面杖。
大师傅头儿凑过来了:“谱儿不小呀,敢抄擀面杖!擀几个我看看?”
这点自信我还有,真给他擀了几个。
“你这是自家做饭的擀法,绣花似的,一张皮压了十二下。在食堂可不能这么干,最多五下就得出一张皮。”
老头儿拿起一根擀面杖,顺手扒拉过来一个面剂子,一边慢慢地擀,一边说着其中的窍门:“第一下就使劲,别怕擀出来难看,推得远点——照这样试试——哎,对喽!跟你师傅说说,过来给我当徒弟啦!”
在那个食堂吃了差不多两年。每次包饺子,食堂都点名叫我去帮忙。后来练得两只手都能擀,曾有过一个人擀皮供十一个人包饺子的记录。
刚到加拿大的时候,聚会,包饺子。
一位大姐,递过一根擀面杖,用一口略带些挑衅的京腔问我:“真的是北京人?”
我接过那根木头棍子,在案板上敲出一溜鼓点:“要不咱试试?”
饺子煮好,那位大姐感叹,好久没吃这么正宗的手擀饺子皮了。
往后的那些年,忙了,难得摸一次擀面杖。
再往后,不那么忙了,老了。又想起了擀面杖。曾打算把这手艺传给儿子,可那小兔崽子实在太笨。别看那几根手指头敲iPod挺利索,拿起擀面杖来还就是玩不转。
姥姥的,等到我断气的时候,得带走多少手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