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m down 老华侨和新华侨们, 祖国没有忘记你们

正好翻到论语此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得很好嘛:)
那就说这段《论语》:
1)这是纯文学语言。有排比、有比兴。却没有任何论证。要知道,《论语》,那可是儒家经典哪!
2)孔子有弟子三千,他主要是个教育家。那么他说的话就应该有讲义的性质。 那么看,“学而时习之“中,温习的频度应该是什么?每次温习长度是什么?学习一门知识,应该温习多久 - 是终身、还是几年?是否应该有温习的重点,还是逐字逐句?如果学习《诗经》,可能反复品嚼还有味道;如果是学习挖土,要温习多久?为什么会愉悦(说),愉悦和“时习之”的关系是什么?有哪些条件制约,即有哪些限制条件?。。。
3)“君子“的定义是什么?人家不了解我,我不发怒。这顶多说明他/她脾气好。有些杀人犯也脾气好着呢!
。。。 。。。
就他这三个句话,如果说完整了,应该很容易写出100页来!

文学,是需要读者想象和发挥的。但哲理的论述,就必须透彻了。否则,不能说明问题。顶多,套用现在网上时髦的话,就是:
油菜、油菜!

(老伴催促出去吃饭,无法多说了。)
 
本人一向喜欢拿笑人之新毒君子之妇,是不是最近有神马活动要桥包拔刀了?否则不可能呀!TG一向对这样的规定执行得即坚决又彻底不留屎脚的。
 
古人语言还不够丰富,想说得清楚也不太可能,只留下来这点遗产,子孙后代慢慢领悟,再发扬光大咯。

华老,油菜花。
 
Really? Are you kidding me? 按长相办签证, 赤果果的种族歧视阿。 本地人将去使馆静坐。



那儿坐不好,非得去使馆坐:o



我们的中国国籍被没收本来就是是非心甘情愿的。要我说签证都不该要。我老爸老妈都快老的写不动字了。你就访过他们吧:crying:

 
同一天,不同的人带回来不同的版本。

今天去办签证,前面的女士问了使馆工作人员这个邀请信的问题,答复是传真,邮件都可以。

不负责任的转载一下,错了别找我。
 
新政策后, 至少长成我这样中国脸的(不用很漂亮就行), 不需邀请信.


村长, 向毛主席保证, 今天那个签证官小伙儿告诉我, 只要填好表格里国内亲戚的住址等信息, 不要什么邀请信就行. 

这到底有没有准儿啊?
 
政策本意不是针对华裔。但严格执行的话,对华裔使馆麻烦都很大,执行的时候只有变通。 人治传统下,冠冕堂皇的章法都是纸上的东西

同意。 这种搞法不好。建议中国向India借鉴:给华裔办多年有效的签证。
 
是不是可以给家里打电话经过他们同意,替他们写邀请信?
 
在文化传统里,我们就喜欢把什么都搞成活的、忽悠式的,留出很多人为干预的空间,不喜欢准确地界定任何事物。

真是。不好。需要改进。
 
资深爱地

正好翻到论语此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得很好嘛:)


:D :D :D :D

就这么一句"讲得很好嘛",老华侨 就肯定要将 您一军的 。。。:p :p :p





 
老华侨

那就说这段《论语》:
1)这是纯文学语言。有排比、有比兴。却没有任何论证。要知道,《论语》,那可是儒家经典哪!
2)孔子有弟子三千,他主要是个教育家。那么他说的话就应该有讲义的性质。 那么看,“学而时习之“中,温习的频度应该是什么?每次温习长度是什么?学习一门知识,应该温习多久 - 是终身、还是几年?是否应该有温习的重点,还是逐字逐句?如果学习《诗经》,可能反复品嚼还有味道;如果是学习挖土,要温习多久?为什么会愉悦(说),愉悦和“时习之”的关系是什么?有哪些条件制约,即有哪些限制条件?。。。
3)“君子“的定义是什么?人家不了解我,我不发怒。这顶多说明他/她脾气好。有些杀人犯也脾气好着呢!
。。。 。。。
就他这三个句话,如果说完整了,应该很容易写出100页来!

文学,是需要读者想象和发挥的。但哲理的论述,就必须透彻了。否则,不能说明问题。顶多,套用现在网上时髦的话,就是:
油菜、油菜!

(老伴催促出去吃饭,无法多说了。)



文化传统里,的确留出很多可以让人按自我感受,而去干预的空间,也习惯不喜欢

准确地界定事物。。。但是,这是跟我们的先民,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环境密

切相关的。

今天,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比往日要复杂多了。

复杂的关系,就需要简易、需要精准、更需要量化。从这个角度看,传统文化有其

不足。



 
好消息呀。就因该这样,与人方便 ,自己也方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华的文化传统不应抛弃。日后,孔子学院的学生问我们是否经常回中国探亲时,我们就不会脸红地说,签证麻烦等等。。。
建议中国驻各国的使领馆签证处,只要看到外国护照上注明的出生地是中国,就一路绿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