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5-10-31
- 消息
- 3,519
- 荣誉分数
- 553
- 声望点数
- 273
那就说这段《论语》:正好翻到论语此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得很好嘛![]()
1)这是纯文学语言。有排比、有比兴。却没有任何论证。要知道,《论语》,那可是儒家经典哪!
2)孔子有弟子三千,他主要是个教育家。那么他说的话就应该有讲义的性质。 那么看,“学而时习之“中,温习的频度应该是什么?每次温习长度是什么?学习一门知识,应该温习多久 - 是终身、还是几年?是否应该有温习的重点,还是逐字逐句?如果学习《诗经》,可能反复品嚼还有味道;如果是学习挖土,要温习多久?为什么会愉悦(说),愉悦和“时习之”的关系是什么?有哪些条件制约,即有哪些限制条件?。。。
3)“君子“的定义是什么?人家不了解我,我不发怒。这顶多说明他/她脾气好。有些杀人犯也脾气好着呢!
。。。 。。。
就他这三个句话,如果说完整了,应该很容易写出100页来!
文学,是需要读者想象和发挥的。但哲理的论述,就必须透彻了。否则,不能说明问题。顶多,套用现在网上时髦的话,就是:
油菜、油菜!
(老伴催促出去吃饭,无法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