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好话我就不说了,专说些坏话

看完了老华侨的精华文章。好话我也不说了,专说些坏话。
关于前言
说“吃”是中国头等重要的大事,没错,但对于西方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未尝不是如此。按照马斯洛总结的人类五个层次的需求来讲,吃属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一种,在满足了这个层次的基础之上,才有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吃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人而言,都可以说是头等大事。

“客人招待、朋友关系、业务交往等, 吃是极其至关重要的一环。给予食物,那是最高的尊敬,因为给‘吃’的,就等同于给予‘命’。”这话说得有点夸张,但即便如此,也不至于诟病良多吧?西方传统的弥撒仪式上,不是也以葡萄酒和面包象征耶稣的血肉吗?西方人的客人招待、朋友关系和业务交往也有吃的内容。到一个地方,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是人之常情,全世界皆如此。奥巴马来渥太华,吃了哪家店的beaver tail,加拿大人民不也津津乐道吗?当然,有一点不同的是,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谈正事,西方人喜欢在会议室里谈,不过谈之前或之后,他们往往也喜欢在酒会上或酒吧里联络或者加深感情。可以说,中国人是把吃喝谈放到一起进行了,西方人是分开进行的,但也一样没少。:D

关于(一)追求荒诞、怪异、玄虚

不知老华侨有没有听说过欧洲美食三宝:鹅肝、鱼子酱和松露。鹅肝,直白地说就是鹅的脂肪肝。:(松露,和松茸差不多,就是一种野生菌,但是因为稀少,所以价格高过黄金。这三样,比起老华侨所说的松茸、鲍鱼、海胆来,没有最贵,只有更贵,它们受西方人追捧的程度,决不亚于中国人对松茸、鲍鱼和海胆的热爱。老华侨您说的“有些东西也许具有某种特殊的风味,但对风味的追求不应夸大到超过食物本身”,听起来是有一定道理,但现实是在市场经济社会,物品的价格由供给和需求的比例决定而不是它的风味决定,而且这是放之四海皆准而非中国独有的。
另外还要提一下,真正促使松茸声名鹊起身价倍增的始作俑者是日本人而不是中国人。日本人最爱吃松茸(他们称之为matstake),但日本本国少有松茸,所以他们就出高价到中国去买。直到现在,丽江等地出产的松茸也是绝大部分出口到日本韩国。

“《的中》有意或无意省去了一些更有名的‘食物’。例如:蝎子、鹿鞭、果子狸、胎盘、鱼翅、张悟本绿豆粥等等”--首先吃蝎子好像不是中国独有的,其他国家也有,只是具体哪些国家我忘了。其次这些食物“有名”并不等于它们是中国食物中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我认识的中国人里,除了鱼翅和绿豆粥以外,吃过或者想吃其它几种食物的很少,大概十之一二而已。至于说怪诞,不知老华侨有没有吃过苏格兰的羊杂碎(haggis) 和法国的蜗牛,这两样东西,怪异程度不亚于上面那几种中国食物吧?可却是苏格兰和法国人民深爱而且引以为豪的美食。

至于说到《本草纲目》的两个药方,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的确荒诞,但《本草纲目》是500年前写的书,而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谁都难以保证今天我们认为有道理甚至很科学的东西,几百年后仍然如此。西医也一样有过荒诞的东西,比如放血疗法,华盛顿就是这一西医疗法的牺牲品,而那还只是200年前。我相信现在在中国的正规的中医,没有哪个还会开出那两个药方来,中医学院的学生读《本草纲目》,也不会把它里面的每个药方都当经典照搬。

总之就是,“荒诞怪异”的食物哪里都有,见惯不怪,少见则多怪。说中国文化追求荒诞怪异,有些言重了。看看西方街头在身体各个部位穿刺的年轻人、美术馆里的后现代艺术,听听重金属音乐,老华侨您说说看,西方追求的荒诞怪异,是不是不比吃个蝎子、鱼翅什么的轻微?

关于(二)避简就繁

“大道至简”,本来是个哲学概念,它是讲事物的规律或本质可以用高度概括的方法总结和理解,这并不等同于在实际生活中追求极简主义--老华侨您的蒸螃蟹,真是有极简主义的味道了,再简下去,就是鸭子说的直接吃蛋白质药丸得了。

“中国人把所有看家的“繁复”的本事,全部用到“吃”上了!”--这一“指控”,真的言重了。理由如下:
第一,中国人繁复的本事,未必都在吃上,比如精细到一丝一发的工笔画和刺绣、比如美轮美奂的京剧行头、比如卷轶浩繁的《二十四史》......

第二,将繁复的本事用到吃上的,不是只有中国人。西方人在吃上面,一样有繁琐的地方。文思豆腐的刀工,让我想到西点制作中筛面粉的工序--在烤制蛋糕前将面粉一点一点地筛入配料盆而不是直接倒进去,为的是这样做以后烤出来的蛋糕更蓬松有入口即化的口感。如果您认为烹饪过程繁复没有意义的话,那烹饪之后吃的过程很繁复,恐怕就更无意义了吧?而西方人偏巧在吃的形式上比中国人还繁复--在欧洲,几乎每吃一道菜就至少用一个盘子,刀叉勺子也按大小各司其职轮流用,再加上餐前、餐中、餐后的酒杯、水杯,一顿正餐下来,一个人所用的餐具一大堆,费时费事不堪,吃到的内容、营养呢?也许就是五花肉加土豆。:D
再举个喝的例子,法国的干邑(cognac),由政府规定了必须是哪几个山头产的葡萄、用什么材质的蒸馏器蒸馏的、再用什么材质的木桶装的,才能叫作cognac,否则就只能是白兰地。其中的繁琐和细致程度,比文思豆腐有过之而无不及吧,按照您老华侨的观点,法国政府搞什么啊,不都是葡萄酒吗?:D 可是好像世界人民对法国人的这套游戏,还是很服气的哦。:cool::p

关于(三)方法原始、手段落后、思想混沌

中国从满清以来在技术上的发展比较滞后,这是事实,但现代的“智慧”不是一点没有。中医治疗非典的效果有目共睹,中医针灸的功效得到全世界很多国家的认可,用现代技术从传统中药材里提纯出有效成分制成的药品,也得到广泛运用。中医的很多理念,对于现代西医的发展也是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的。比如中医重“养生”,西医现在不也常建议人们勤锻炼,补充维生素D什么的吗?中医讲究针对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同病不同方,据说未来西医的发展方向,也将往这个方向走:也许在我们有生之年,将看到针对每个人的不同基因而设计的治疗方案。

再回到食物上来,谁说中国人真的不注重创造发明呢?只不过让人比较悲哀的是,最近这些年的主要“发明”,大多是害人的,比如苏丹红和三聚氰胺。:crying:

关于(四)没有标准、没有规范、无法商业化、无法品牌化

从现代商业的角度来讲,做大做强的确是努力的目标。但是,就美食而言,恐怕这不是唯一出路,更不见得是条好出路。当今世界,做得最大最强的餐饮业,恐怕就是麦当劳了吧?可是麦当劳真的是世界人民心中的第一美食吗?法国美食闻名全球,可哪一家顶尖级的法国餐馆,会走规范化、商业化的做大做强这条路?
还是不多说了,我们就做个假设吧。
假如在你面前放着两碗面,一碗是标准化模式工厂生产出来的快餐面,一碗是现煮的手擀面,两碗面的配料完全相同,你更愿意吃哪一碗?;)

关于(五)和(六)我完全同意老华侨的说法,所以太遗憾了,没有坏话可以说了。:p:D

最后想给老华侨提个建议:老华侨您推崇科学和逻辑,这是好的,但是搞成唯科学论,那就不太好了,因为
第一,对科学的极端追求,恐怕实际上将导致对科学精神的背叛。
第二,除了科学,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和科学一样重要的东西,比如艺术。-如果你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这部片子、欣赏中国的食物和中国人对食物的追求,也许你看到的积极之处会比现在多得多。而如果这世界只剩下了科学,把你这篇文章的“画皮”揭开,所剩的也不过是一堆0和1而已。
;)
多谢小篆的长篇批注!
拜读了,学习了。
关于您指出的问题,有些是不严密的地方;有些是观点的差异;有些是不同的对象。就不一一回复了。
再谢!
 
以资爱为首的中医bashers,与时俱进吧。

中药的确有糟粕的地方,但精华还是不少的,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总是有些道理的。

相对西医,对病人的统计工作的确做得不够,让人感觉不科学,但现在正逐步改变中。

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已经准备fda申请了,以后在国外看到中成药,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中药的许多名牌,像云南白药,属于国家级别的珍宝。



另外提一下,国内治疗癌症的标准流程是西医放化疗为主,中医调理身体进行补充。
 
欧洲或者西方饮食之弊端不在老华侨之文讨论范围

这个该抛弃的糟粕是你讲的, 不是中国饮食文化讲的, 现在中国饮食文化还在吃燕子口水熊的脚, 吃不到虎的那话儿就吃驴的牛的狗的....

你看明白我的帖子没有?我是在讨论西方饮食的弊端吗?我不过是说明,“荒诞怪异”的食物哪里都有,见惯不怪。尤其是吃松茸海胆之类的食物,真的不至于受此指责。

你举的那些极端例子,诸如猴脑之类,试问有多少个中国人还在吃?他们能代表得了中国主流文化吗?
老华侨说,《舌尖上的中国》有意无意地省去了蝎子等更有名的食物,我倒认为,这恰好代表了导演的价值取向:正是因为中国现在的主流文化认为这些东西应当抛弃了,或者是至少不值得宣扬的,所以才不在片子中去渲染它们。
 
你看明白我的帖子没有?我是在讨论西方饮食的弊端吗?我不过是说明,“荒诞怪异”的食物哪里都有,见惯不怪。尤其是吃松茸海胆之类的食物,真的不至于受此指责。



你举的那些极端例子,诸如猴脑之类,试问有多少个中国人还在吃?他们能代表得了中国主流文化吗?

老华侨说,《舌尖上的中国》有意无意地省去了蝎子等更有名的食物,我倒认为,这恰好代表了导演的价值取向:正是因为中国现在的主流文化认为这些东西应当抛弃了,或者是至少不值得宣扬的,所以才不在片子中去渲染它们。



你说应当抛弃这比你前一个帖子有进步, 这暗含了你也不敢讲这些东西已经被抛弃了, 猴脑咱们不讲了, 吃猫吃狗吃果子狸之类的, 还要吃活的, 有区别吗?

要吃熊掌要吃虎鞭要喝熊胆这些现在抛弃了吗? 哪家有名的中药店没有虎鞭熊胆镇店之宝啊:blink:

至于冬虫夏草这种大忽悠, 国人今天不还是痴迷得很吗:D 都没有被抛弃的, 抛弃了谁还讲啊, 比如现在就没人讲女人的小脚男人的小鞭子
 
以资爱为首的中医bashers,与时俱进吧。



中药的确有糟粕的地方,但精华还是不少的,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总是有些道理的。



相对西医,对病人的统计工作的确做得不够,让人感觉不科学,但现在正逐步改变中。



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已经准备fda申请了,以后在国外看到中成药,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中药的许多名牌,像云南白药,属于国家级别的珍宝。







另外提一下,国内治疗癌症的标准流程是西医放化疗为主,中医调理身体进行补充。



精华也不要你讲不少了, 你就讲几个令人信服的精华我就不言语了
中医治疗癌症那纯属心理安慰, 有的人得了癌症根本就不治疗了, 选择有质量的生活, 如果中医治疗癌症(真正的癌症,不是疑似癌症)真有效果就可以推广了
云南白药这样的个案, 如同印第安人吉普赛人也有些他们民族的偏方草药止血一样, 不足为证
 
精华也不要你讲不少了, 你就讲几个令人信服的精华我就不言语了

麝香保心丸

复方丹参滴丸

云南白药

马应龙痔疮软膏

多了去了,上市公司一大把
 
你说应当抛弃这比你前一个帖子有进步, 这暗含了你也不敢讲这些东西已经被抛弃了, 猴脑咱们不讲了, 吃猫吃狗吃果子狸之类的, 还要吃活的, 有区别吗?

要吃熊掌要吃虎鞭要喝熊胆这些现在抛弃了吗? 哪家有名的中药店没有虎鞭熊胆镇店之宝啊:blink:

至于冬虫夏草这种大忽悠, 国人今天不还是痴迷得很吗:D 都没有被抛弃的, 抛弃了谁还讲啊, 比如现在就没人讲女人的小脚男人的小鞭子

我前一个帖子用的是“该”,后一个用“应当”,“应该”和“应当”,也许你看出进步来,我没看出来。:D
我不是不敢讲这些东西已经被抛弃了,我本来也没想这样讲。中国人喜欢挖坟考古,再过几百年也说不定又有人发神经把什么古籍翻出来照样做。关键就是这些是否代表了主流文化?

我个人的看法,中医从它的理念和应用范围来讲,跟西医根本无法完全对应。光从西医的验证角度来看中医,认为无法验证的就是忽悠,是很狭隘和过于严苛的观念。要知道西医自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举个小例子,大概10年前西医还认为双语环境是导致儿童语言发展延缓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现在最新的研究又否认了这一点。你能说10年前的西医那样说就是在忽悠人吗?
 
前面说过看老华桥的文章不对劲, 不过没有仔细想清爽。今天看看小篆的文章还是很有启发。

我觉得老华侨和支持老华侨文章的人在潜意识里有功利主义的想法在里面。好象拍这个记录片目的是为了宣扬中国文化, 希望中国的食文化能攻占欧美市场, 或者说提高中国食文化在欧美市场的地位。所以老华侨批评的标准其实是在说这些东西是不是能被欧美现代市场所接受的。

当然我不知道拍这个记录片的目的, 我觉得记录片选材和剪辑能体现出真实和自己的观点就好了。如果发片人的目的确实是营销中国食文化, 老华侨指出的问题是存在的。

但是, 就象小篆同学指出的, 很多观点和逻辑推导因为成文时间太短, 一蹴而就, 经不起推敲。

各位, 再把中医扯进来那就真扯不清楚了。我觉得老华侨的文章多改改还是很有见地的。同时也谢谢小篆的分析。
 
资爱,中药还是有效果的,否则病人早不用了。你当人傻啊,没效果还付钱。

至于为啥这里看不到,因为fda的流程很复杂,要做许多样本统计的工作,开销很大,几亿rmb起。国内现在只有天士力的老板肯砸这笔钱。其他就只开拓国内市场。
 
前面说过看老华桥的文章不对劲, 不过没有仔细想清爽。今天看看小篆的文章还是很有启发。

我觉得老华侨和支持老华侨文章的人在潜意识里有功利主义的想法在里面。好象拍这个记录片目的是为了宣扬中国文化, 希望中国的食文化能攻占欧美市场, 或者说提高中国食文化在欧美市场的地位。所以老华侨批评的标准其实是在说这些东西是不是能被欧美现代市场所接受的。

当然我不知道拍这个记录片的目的, 我觉得记录片选材和剪辑能体现出真实和自己的观点就好了。如果发片人的目的确实是营销中国食文化, 老华侨指出的问题是存在的。

但是, 就象小篆同学指出的, 很多观点和逻辑推导因为成文时间太短, 一蹴而就, 经不起推敲。

各位, 再把中医扯进来那就真扯不清楚了。我觉得老华侨的文章多改改还是很有见地的。同时也谢谢小篆的分析。

谢谢你的肯定。我也认为老华侨的这篇文章很有见地,所以才写这个长篇评论。:)
 
麝香保心丸



复方丹参滴丸



云南白药



马应龙痔疮软膏



多了去了,上市公司一大把



要我讲, 都是大忽悠:blowzy::p



上市说明不了医学的任何问题呀

那个取熊胆的公司还上市了呢, 只能说明愚民太多...几千年的糟粕是有市场的, 那个神马人参就是最大的神话... 神马丹参啊,也就是骗骗相信炼丹术相信人参的人才会吃那玩意治病:D

好啦好啦, 我打住了,不跟咪咪哥唱反调了, 爱因斯坦老师已经批评我们歪楼了
呵呵, 我可能是对中医过于苛刻了, 中医还是有治好疑难杂症的例子的
大家还是回到老华侨的话题上吧

咋说呢, 中国饮食文化好的东西很多, 该吃吃, 该喝喝
比如讲前几天去江南餐馆吃了手擀面, 7.85 一大海碗一人都吃不了实在是味道太好了才吃完, 上海小笼包是现做的里面有汤汁一咬就流油的那种6个一笼才7.85刀, 就很好嘛,很有中国饮食文化嘛, 包子没32道褶也很好吃, 大道至简嘛:D:D
 
要我讲, 都是大忽悠:blowzy::p



上市说明不了医学的任何问题呀

那个取熊胆的公司还上市了呢, 只能说明愚民太多...几千年的糟粕是有市场的, 那个神马人参就是最大的神话... 神马丹参啊,也就是骗骗相信炼丹术相信人参的人才会吃那玩意治病:D

好啦好啦, 我打住了,不跟咪咪哥唱反调了, 爱因斯坦老师已经批评我们歪楼了
呵呵, 我可能是对中医过于苛刻了, 中医还是有治好疑难杂症的例子的
大家还是回到老华侨的话题上吧

咋说呢, 中国饮食文化好的东西很多, 该吃吃, 该喝喝
比如讲前几天去江南餐馆吃了手擀面, 7.85 一大海碗一人都吃不了实在是味道太好了才吃完, 上海小笼包是现做的里面有汤汁一咬就流油的那种6个一笼才7.85刀, 就很好嘛,很有中国饮食文化嘛, 包子没32道褶也很好吃, 大道至简嘛:D:D

我本来要说,请你把蒿甲醚的例子研究完了再来完善你的中医忽悠论。
不过看来你已经以退为进,那就算了不砸你了。;)

包子没32道褶也好吃,不过有褶更好看、更显得精致有“品味”吧?人不能只讲个好吃嘛,那岂不是还是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了?你这样的CFC的小资代表,更是应该有点高级追求嘛。:D
 
写的不错。
建议你把下面这段话去掉,我认为这是败笔。感觉是你随口说的,经不起推敲。

世界其它主要文明地域也有饥荒(例如欧洲爱尔兰的土豆灾荒等), 但其频度、烈度、范围、和持续时间,都比中国小得多。在大多数的时段里,他们是不用为食物而犯愁的。食物消费,始终处于比较低的消费层次
看似“随口说的”,我还是有依据的。既然您提出来了,我就把依据说出来(一般情况下,我不喜欢引经据典):

依据一、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徐中约教授的观点。徐中约教授是我非常崇敬的历史学家。他非常注重中国的周期性大饥荒的问题。他甚至认为,中国的周期性大饥荒,是几千年来朝代更替的诱因。其细节、和程度,我就不细说了。他的观点,旁证了我对中国历史上食物问题的判断。
依据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5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人只有在满足了低层的需求之后,才能有较高层的需求(这也和中国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类似)。由于中国最广大的民众长期受最低层的食物问题折磨,所以他们的关注重点就集中到食物上了。
依据三、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的“东亚大气环流理论”。作为爱好者,我对他的理论比较熟悉。中国处于地球上最大的大陆的最东端,加之青藏高原的影响,中国的气候是世界上最为极端、最为恶劣的(非主要人类生活的地方除外)。这也决定了中国的食物供应问题,尤其是在靠天吃饭的古代。

如果说这段文字有不妥的地方,那就是“其它主要文明地域”的提法。显然,这里的“主要文明地域”排开了非洲等饥荒严重的地方,也许带有某种歧视的成份。但我只是为了文字的简练才这么说的,而不是故意。其实,在殖民者到来并撤离之前,非常的饥荒,可能并没有现在那么严重。
 
我本来要说,请你把蒿甲醚的例子研究完了再来完善你的中医忽悠论。

不过看来你已经以退为进,那就算了不砸你了。;)



包子没32道褶也好吃,不过有褶更好看、更显得精致有“品味”吧?人不能只讲个好吃嘛,那岂不是还是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了?你这样的CFC的小资代表,更是应该有点高级追求嘛。:D



蒿甲醚的例子我20年前就知道了,典型的西医方法。和中医的关系局限于:发明者是西医但工作在中医研究院的,从中医典籍里大海捞针发现个方子,用化学方法做了古中医没法做的改变,碰巧成功了。实践证明那个古方从来没有有效过。结论就是这个例子说明西医方法很强大,青蒿素的发现以后也永远无法用中医方法重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