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庵居士:中国不亡,天理难容 (转自 论点社区 )(可怕)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WSH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我也看不懂长篇大论。也不知到相信什么数据。但是有一点我相信。我们都没有看到准确的数据。不过这也无妨。国家是个大家,省市县乡是小家。更容易看明白的可能是各自的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如果你对单位谁挣钱,谁花钱,有了一些了解,就可想而知咱们国家这个大家的情况。你们就自己去想去吧。
 
最初由 WSH 发布


中共更是面子第一,想尽办法掩盖问题,根本就不顾中国之未来。

拜托你还是细心一点,这随口的“中共”,下次一定要注意。你这一个
疏忽,这帖子就和没有贴一样。

好好干,你的反共大业还远着呢。
 
嗨,三年困难时期还不是从老百姓口里汲出来的,饿死了多少人那!! 我上学的时候,听忆苦思甜报告,说你1963年那才叫苦哪,满地找不到一点吃的。你们是没经过的。
 
朱熔基先生指出:“在2002年国家财政赤字预算为3,098亿元,占GDP的3%。国债余额累积数字达到25,600亿元,相当于GDP的18%,这个指标是在合理的,安全的范围之内,符合国际安全标准线”。看过之后感到有些疑虑,总是觉得数据有些问题。于是就翻书找有关这个数据的文章,结果在朱熔基先生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了数据,按照这个《政府工作报告》,国内生产总值是95933亿元,那么国债占GDP的比重就是26.7%。如果按照朱容基先生对记者讲的话,中国的财政赤字尚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但如果按照朱先生所作的政府报告里面的数据看,中国政府的财政数据已经超越了国际警戒线。两个数据相差9%,超过了中国一年的GDP增长率。这真是让我遇到了难题,我很难理解中国政府是如何计算这个数据,哪一个是真实的数据?

――整个一骗子!3,098亿元和25,600亿元都是2002年的预算,而95933亿元是2001年的数据,丫草包居士拿2002年的预算去除以2001年的数据是他妈什么意思?还舔着脸说“两个数据相差9%”,并且“遇到了难题”,“很难理解中国政府是如何计算这个数据”,也不嫌寒碜!

就看到这儿,底下就看不下去了。
 
咱也不懂经济,不过有一点咱还明白,就是经济状况并不像官府说得那么良好。 大家只不过在说有多坏而已。
 
不只是中国这样,每个国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政府都会有所掩饰的,着也是为了安民心吗,别小题大做,
这么大的国家是允许有点问题的。
 
各位看咿呃咿草包居士的家居照?, 他家有4?fire place.......
 
最初由 wuwei 发布
各位看咿呃咿草包居士的家居照?, 他家有4?fire place.......

那不是家居,是个典型的model house
 
最初由 iany 发布
嗨,三年困难时期还不是从老百姓口里汲出来的,饿死了多少人那!! 我上学的时候,听忆苦思甜报告,说你1963年那才叫苦哪,满地找不到一点吃的。你们是没经过的。

风调雨顺的三年(1959~1961)气象水文考

金辉

   “三年自然灾害”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习惯词组。无论过来人
还是没有亲历过的人,提到1959~1961年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那场灾难,
都会首先想到或说起“自然灾害”。从当年的传媒报道、党政文件到后来
的各种说法,几乎无一例外地证明着和重复着这一“无可怀疑”的事实。
   话语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它甚至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亲身经
历的烙印。
   虽然任何思维正常的人在当时都知道那三年不是因为自然灾害,或者
主要不是因为自然灾害,但是“三年自然灾害”一旦成为习惯说法,重复
几十年,便进入了人们的潜意识,以至人们会不自觉地怀疑是不是自己搞
错了。
   “三年自然灾害”似乎已经成了历史的定论。
   在这里,笔者却想对这个无人怀疑的神话问上一问:那三年果真是“
自然灾害”么?
   若问那三年有自然灾害吗?当然有的,中国地阔天长,不可能每一寸
土地每年都风调雨顺。若再问自然灾害严重吗?答案大概是否定的。远的
不说,单看近40多年,其间大规模的严重的洪水、干旱、飓风、海啸、地
震、霜、冻、雹、蝗灾等自然灾害,那三年能独占哪一项呢?可以说一项
也没有,有的只是“三年自然灾害”这么一个笼统的习惯说法。
   二
   80年代起,中国国家统计局颁布的“自然灾害受灾和成灾面积”表,
似乎为“三年自然灾害”这一说法提供了具体而权威的证据。请看笔者摘
录的表1。
   表1 部分年度全国自然灾害受灾和成灾面积及粮食总产量???说
明一下表1对年份的选择。除了1959~1961年这三年外, 还摘录了其前和
其后的各三年,即1956年~1958年、1962~1964年,同时又选了气象界和
减灾界公认的三个大灾年,即长江流域大水的1954年、全国大旱的1965年
和1972年。
   从表1看,1959~1961年全国的自然灾害确实是相当严重的,尤其是
1960 年和1961年,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都远远高于其他任何正常年份或是
灾年。然而,这还仅仅是一个方面,更要命的是灾害的后果――粮食减产
。从1959~1961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大幅度减产。1959年,全国
粮食总产量17000万吨,比1958 年锐减15%;1960年总产量比上年再递减15
?6%,只有14350万吨;1961年比1960 年虽然稍有增加,也仅仅为1958年
的74%。自然灾害的后果如此之严重,粮食减产的幅度如此之大,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本来是个灾害大国,按《中国统计年鉴(1984 )》公布的数字
计算, 在1949~1983年间,其中31年的年均受灾面积为3273万公顷,32年
的年均成灾面积为1295万公顷。也就是说,一年中全国若有1000余万公顷
耕地的“农作物产量比常年减产30%以上”,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灾年
”,而只是“正常”的。即使如此,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却在频繁的自然灾
害中实现了稳步增长。
   如果除去1959~1961年那三年,从1949~1983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
基本上是逐年递增的趋势。只有1968、1972、1977和1980这4个年头的产量
比上年稍有减少,减产的幅度高者为4%(1968年),低者为1?3%(1977
年)。上述各年的成灾面积,1972年为1718万公顷,1977年为1516万公顷
,1980年为2232万公顷(1968年的数字缺),都高于或大大高于1959年的
成灾面积,或者说灾情至少比1959年严重得多。
  而1980年的成灾面积,已经接近1960年的灾情。但是这些年与那三年
比起来,粮食的减产则是微乎其微的。
   再看其他一些年份。若以1959~1961年的平均成灾面积为100,则1956
年为68,1957年为67,1962年为74,1963年为89,1978年为97,1979年为67
,1981年为83,1982年和1983年都为72。就灾情讲,这些年都是相当严重
的,都超过了1959年的水平。但这些年的粮食总产量不仅没有比上年减少
,而且都增加了。在上述9 个年头中,有6年都是创造了粮食总产量的历史
最好水平。
   通观新中国自然灾害与粮食产量的概况,说明在大多数年份,自然灾
害及成灾面积并不能直接决定粮食收成的丰与歉。只有1959~1961年这三
年是“不同寻常”的例外。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灾害并非导致三年灾难的主要
因素。或者说,那三年的自然灾害不足以、也不应该使粮食减产那么多。
   三
   其实,从气象水文概率和统计学上说,三年灾难的原因不要说完全推
给自然灾害,就是“三分天灾”,也不具备充分条件。
   这里有一份《全国各地历年旱涝等级资料表(1895~1979)》。该表
是由国内一批著名的气象水文科学家根据全国120 个水文站点历年的水文
气象档案资料编制的,逐年清楚地记录下了这80年间全国及各地的旱涝态
势。
   《全国各地历年旱涝等级资料表(1895~1979)》将每一年度的旱涝
状况统一划分为5个等级,即1度为涝,2度为偏涝,3度为正常或旱涝相当
,4度偏旱,5度为旱。笔者将其中一些年度的数据综合整理为表2,选择的
年份与表1相同。为了使情况一目了然,表2对原表中的旱涝等级做了符号
意义上的对应调整,其中:涝由1度改为-2度,偏涝由2度改为-1度,正
常或旱涝相当由3度改为0度,偏旱由4度改为1度,旱由5度改为2度。一般
而言,-2度的涝和2度的旱, 为气象水文意义上的灾害气候。
   表2 部分年度全国旱涝等级资料统计表???表中的总指数和平均
指数越趋近于0, 则说明全国的旱涝大势越接近于旱涝相当或是不旱不涝
的正常年景。当然这里边也包含了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以及南涝北旱等各
种情况的相互抵消。但是各度站的具体数字,则使这一统计更接近于真实
的准确情况。
   尽管人们一直在说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是“严重干旱”
,可是这种说法却得不到科学统计数据的支持。
   表2显示,1959~1961年间,中国大地风调雨顺,,全国的旱涝态势
相当正常。
   并且,其正常的程度甚至令人吃惊。
   1959年总指数为-9,平均指数为-0?075,其中旱的2度站为13个,
它们是长治、洛阳、郑州、信阳、德州、临沂、荷泽、苏州、宜昌、汉中
、安康、万县和昌都;偏旱的1度站为25个。2度站、1度站合计38个。涝的
-2度站13个。旱、涝站合计26个,为总站数的1/5强。
   1960年总指数为+11,平均指数+0?092,其中旱的2度站仅8个,即
大同、 临汾、郑州、屯溪、邵阳、百色、汉中和铜仁;偏旱的1度站为44
个。2度站、1 度站合计52个,说明1960年偏旱的地区较常年为多。涝的-2
度站14个。旱、 涝站合计22个,不到总站数的1/5。
   1961年总指数为-1,平均指数-0?008,其中旱的2度站15个,开原
、 沈阳、朝阳、赤峰、南阳、信阳、济南、安庆、郧县、沅陵、喀什、康
定、重庆、铜仁和贵阳;偏旱的1度站29个。2度站和1度站合计稍超出总站
数的1/3。涝的-2度站12个。旱、涝站合计27个,不到总站数的1/4。
   不论是从总指数、平均指数看,还是从2度和1度站、2度站和-2度站
所占的比例看,也不论是单独看其中一年,还是看三年平均值,1959~1961
年都可以说确实是“正常年景”。它甚至比公认的风调雨顺的1957年(总
指数+27,平均指数+0?208)和1958年(总指数-21,平均指数-0?175
)更为接近旱涝相当或不旱不涝的正常指标――0。尤其是接连三年平均指
数都没有溢出±0?1,三年总平均指数仅为+0?003,这在《全国各地历
年旱涝等级资料表(1895~1979)》上, 再也找不出第二组来。
   我们还可以比较真正大涝大旱的年份。1954年大水成灾,总指数达-79
,平均指数为-0?658,仅涝的-2度站达到41个,就超过了总站数的1/3
;另外还有29个偏涝的-1度站。而1965年和1972年则是真正的大旱年,总
指数分别高达+95、 +97,平均指数分别为+0?792和+0?808,旱的2
度站也都超过了总站数的1/3, 分别是41个和42个;偏旱的1度站还分别
为34个和35个。
   我们再看与1959~1961年相邻的两个三年:1956~1958年、1962~1964
年。这6年中的任何一年的总指数、平均指数,以及旱、涝站的合计数,
都要比三年灾难中的任何一年要高。1962~1964年这三年被称为“三年恢
复时期”,尽管这三年的气象水文条件大不如1959~1961年,并且它又是
在三年灾难的巨大废墟上艰难起步的,但这三年的农业还是实现了连年增
产,整个国民经济也从三年灾难时期的近乎崩溃状态得到了复苏。
   不论与其他任何灾年或是常年比较,1959~1961年三年灾难时期全国
的气候都可以说是天公作美,甚或“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四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中说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
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
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
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
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
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这场斗争在政治上使党内
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在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
误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时间。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
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
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
   笔者认为,《旱涝等级资料统计表》比《受灾和成灾面积表》更能准
确地说明本来意义上的自然灾害的真实情况。实际情况是,在1959~1961
年间,导致“农作物产量比常年减产30%以上”的成灾面积中,起主要作
用的根本不是什么自然灾害,而是左倾狂热及其指挥下的9000万人去大炼
钢铁、大办食堂和“共产风”使人们无心收割庄稼、“大兵团作战”和瞎
指挥的穷折腾,以及农业劳动力大量死亡和患病等等。正是这些人为因素
直接和决定性地造成了三年灾难。它显然不是什么“自然灾害”。
   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神话该结束了。
   本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中国大地上,既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严
重自然灾害,也没有发生大的战乱和严重瘟疫,而是天下太平,风调雨顺
。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超级灾害却铺天盖地地笼罩了全中国。它的直接
后果之一,就是造成了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科学院的一份国情报告
中曾经指出:“三年困难时期,因粮食大幅度减产,按保守估计,因营养
不足而死亡约1500万人,成为本世纪中国最悲惨的事件之一。”(中国科
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国情系列报告之一:《生存与发展》)50年代末
任毛泽东秘书的李锐先生说:“饿死成千万人,这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承平
之世绝无仅有之事。”(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本文仅论及三
年灾难的自然层面因素,至于它的非自然因素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等等,容
当另论。(《方法》杂志)
 
可是他真是家居生活照呀,膣道居士同志也???真?
 
最初由 wuwei 发布
可是他真是家居生活照呀,膣道居士同志也???真?

绝对是。我敢把脑袋拧下来打这个赌。
 
那?我?把?真以及他的同??拉圾?理吧
 
大家不要在这上费时间,文章中肯定有偷换概念的问题,
很多经济学名词的解释和字面有很大的差别,文章就是
利用大多数人认识误区,推出来骇人听闻的结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