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停战60年,请左右两派评论

网上“炒鸡蛋说”流行很久,我没看见靠谱的证据支持这种说法。在我看来,为国阵亡的军人都值得尊敬。我对所有在韩战中阵亡的中国军人都有一份尊敬。我对毛的看法就事论是, 不是一句"拥"或"反"可以概括的.
炒鸡蛋说是当初岸英同事总部作战杨参谋(后来沈阳军区的高级军官)回忆录的说的。
人家可不是反共反毛分子。

不过毛岸英的牺牲得同情(蛋炒饭不是什么大事儿),但这天意,对中国人民而言是是大幸。彭特地把他放在总部,没想到还炸死了。不过与他贵为太子,漠视纪律或多或少有关,我觉得更多的是天意。
 
1950年10月,毛岸英作为中国志愿军总部的俄文翻译,随同彭德怀司令员出国。当年彭德怀军事秘书杨凤安说:“办公室的成员对他(指毛岸英)也很尊重,除俄语翻译外,办公室未分配他作战值班任务。”(《时代潮》2004年第19期)
原志愿军总部作战处副处长、后沈阳军区参谋长杨迪将军,在其所著《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曾经说到毛岸英:
“会议中也发生了我想不到、也不可能想到的奇异插曲(可能也出乎参加会议的领导同志意料之外),就是正当彭总向(第38军)梁兴初军长生气、批评梁后,与会领导同志都处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时,随彭总来的那位年轻俄文翻译(我看他和我的年龄差不多,二十七八岁)却毫不胆怯地站起来,指着挂在墙上的地图说起来了。彭总坐着一句话也不说,既不制止他讲话,也不批评他,志司几位副司令也不制止他,各军军长低着头也不吭声。那位年轻的翻译,并不懂军事,我没有听明白他在讲什么,他说了一二分钟后,看没有人理会他,也就不说了。当时我觉得很奇怪,怎么一个年轻翻译会在志司党委召开的作战会议上,而且是在彭总生气的严肃气氛中,敢于随便说话呢?还没有人制止他、批评他?真怪!”
“会议开完后,我对(作战处)丁甘如处长说:’这个小翻译胆子真大,敢在彭总生气时,还在那儿说三道四。看来他还不懂党内和军内的规矩,这样重要的高级会议,哪有他讲话、发言的资格。他是谁?他是什么人?’” “丁甘如同志说:老杨,你就不要问,也不要打听了,我不会告诉你,其他的同志也不会告诉你的。”(该书第58至59页)
“彭总坐着一句话也不说,既不制止他讲话,也不批评他,志愿军几位副司令也不制止他”–这话的潜在的意思是,彭总和几位副司令可以而且应该制止他讲话,可以而且应该批评他,但是都没有!
 
杨迪之子三谈“毛岸英之死”

(续前)
   三.答疑
  
   拙作《杨迪之子谈毛岸英之死》在网上发布后,原本打算就此歇了,不再说什么。可是,众多跟帖旋即而到,支持的,反对的,各说各理煞是热闹。静心观察一下,我发现还有不少网友对有些细节尚存疑惑,同时另有几篇评论、回忆的论点讲述,也存有颇多的谬误,就感觉很有再说几句的必要,算是对上一篇文章的补遗吧。
   1,关于“蛋炒饭”引来了美机的轰炸
   总看到一些网友争论不休,议题就是,“毛岸英等人生火做饭,招来了美国飞机的轰炸”。
   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也不是这样的,客观地说,毛岸英的牺牲应当是一个偶然事件。
   在出事的前一天傍晚,志司的领导和有关人员都看到一架美机在志司上空盘旋良久。当时它虽没有什么特别的动向,但却引起了大家的警惕、担心:志司是否暴露了目标?美机近期是否会来空袭?于是,志司首长当晚便发布了防空预警,规定了若干防空纪律。第二天,美机果然临空轰炸,致使毛高二人不幸牺牲。
   不错,杨迪在巡查时是看到了“烟筒冒烟”,但根据事前事后的情况判断,美机的这次轰炸是例行飞行,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也就是说,美军实际上并没有因“烟筒冒烟”而发现我军总指挥部这样重大的目标,他们只是对地面上的可疑目标或我军的活动迹象做一般性地侦查、轰炸,尤其是像彭总办公室这样的明显目标(独立房屋),是一定不会放过的。如果美军真的发现了下面是志愿军总部,轰炸的程度恐怕就不是几架飞机投几十颗燃烧弹的问题了,就会出动几十架乃至上百架飞机把目标夷为平地,烧成火海,再投入空降突击队,彻底摧毁志愿军总部的。
   杨迪从来没有说过,是“蛋炒饭”引来的美机,他只是履行自己的职责,督查志司防空规定的落实情况。当他看到有人违反了规定,他不太高兴,并予制止,因为他们的行为有可能招致危险的后果,仅此而已。
   2,关于“彭总没有积极认真地进行防空”
   还有人说,志司遭轰炸,致使毛岸英等牺牲,是“因为彭总不重视来自北京的警告,没有积极认真地进行防空的结果。”
   这也不是事实。
   做为上级领导机关,北京方面把能预先想到的情况,及时通告志司,引为警惕,是例行的工作程序,一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预见(如美军将于某某时日前往轰炸等)。因为不管怎么说,身处前线的指战员对敌情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怎么也比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大后方来的深切,何况志司的广大指战员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自卫、歼敌,应付各种敌情的的经验非常丰富。11月24日的事件本身就说明了这点,头天一架敌机看似漫不经心地的盘旋就引起了大家的警觉,并迅速采取了实际行动进行防空。而正是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敌机的轰炸几乎没给志司造成什么损失。彭总的执拗是他个人的性格问题,与整个志司对敌空袭的警惕高低与否无关。
  毛岸英和高瑞欣的牺牲,只是因为他们没有严格地遵守防空纪律,私自下山所致,也与整个志司的防空措施无关。
   有心的读者可以阅读一下《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一书的第十四章,在这段文字里,杨迪详细记述了志愿军总部从1950年11月15日至1951年9月中旬,志司7次(总共9次)遭遇美机轰炸的情况。从这些生动的记述里,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由于我们的高度警惕,由于我们得力的措施,由于广大志司官兵严守防空纪律,志司虽然遭到这么多次的空袭轰炸,但美军始终没有发现他们苦心寻觅的志司指挥机关,也没给志司造成破坏和人员伤亡(毛高的意外是唯一的),更没有伤及到我志愿军的高级将领,这不能不说是志司的巨大成就和光荣!
   3,关于朴一禹“次帅”的称谓
   在杨迪在回忆录中,曾数次提到朴一禹,并称其为“次帅”。有人就此提出疑义,说朴一禹被授予“次帅”军衔的时间是1953年,而杨迪见到朴一禹时是1950年,何以杨迪提前称之为“次帅”呢?可见杨迪的记忆有问题,推而导之,“蛋炒饭”说不可靠。
  从有关资料上查看,朴一禹的确是在1953年才被授予的“次帅”军衔,但是杨迪的回忆录是1998年撰写出版的,此时距朴一禹受“次帅”衔已经足足有45年之久了。杨在志司总部曾多次见到过朴一禹,对这位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朝鲜首长”印象挺好,并对朴日后遭到残酷政治清洗乃至枪毙,很感同情和惋惜,所以他在45年之后的回忆中讲到朴时,尊称其为“次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当。就像我们现在回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时,称是毛主席创建了红色根据地;回忆彭德怀在朝鲜时的丰功伟绩,称彭德怀元帅如何如何;回忆贺龙元帅当年两把菜刀闹革命一样,有何不可的呢?
   4,关于“批、骂”杨迪
   几十年来,我一直感觉,“毛岸英之死”在杨迪和当年志司前辈们的心里,都是一件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
   杨迪的回忆录1998年就出版了,之后还多次再版,10多年来没见有人说什么。没有想到,却被一部电视剧闹得沸沸扬扬,有人还自鸣得意地大肆撰文“痛批杨迪”。
   如果杨迪真的在“胡编乱造”,最有资格出来“痛批”的,就是他在志司的领导和战友。可是,杨迪的回忆录出版后,送给了许多当年志司的首长和战友,没有人对此提出任何异议。
   同样没有被人提出异议的,还有在杨迪出版回忆录之前18年的1980年,根据彭德怀夫人浦安修的建议,王天成与杨凤安编写出版的《北纬三十八度——彭德怀与朝鲜战争》一书。为了了解毛岸英之死,王天成当年走访了志愿军总部的许多老同志,包括时任志愿军副司令的洪学智、作战处副处长杨迪、情报处副处长李世奇、作战处科长孟昭辉、参谋赵南起、龚杰、田胜、苗杰、成德益、翻译宋保华等,大家对毛岸英殉难之事记忆犹新:
   “毛岸英和高瑞欣刚从休息的山洞回到办公室。他俩还没吃早饭,饭已经冷了,于是两人正围着火炉热鸡蛋炒米饭。毛岸英还没来得及吃热好的饭,……这时美军的敌机的凝固汽油弹已有几十枚投在彭总办公室周围,……离房门较远的毛岸英和高瑞欣却没跑出来。”
   这是最早见诸文字的,有关“蛋炒饭”的讲述,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本无可争辩。可就有人说什么“说毛岸英死于蛋炒饭人的心得多冷酷啊”,这句话真够可以的,一张嘴就否定了那么多志愿军将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血。此人最好还是先去了解了解上述十位志愿军前辈,乃至更多的志愿军英烈的心到底是冷酷还是火热,再张嘴说话吧。
   毛岸英出国参战仅一个月,就意外牺牲,令所有人都很痛心,他是烈士,值得后人的怀念与尊重。但我想再强调的是,那些从一开始就参与了志愿军的组建,最早开进朝鲜,并亲自参与了朝鲜战争中几乎全部战役的组织指挥工作,东奔西跑,其间也挨炸负伤,险些牺牲,战斗三年,直至胜利停战凯旋而归的前辈,就不值得尊重了吗?只因作者在一部长达四十来万字,倾心讴歌上起总司令彭德怀,下至警卫员孙连元等无数志愿军指战员生动、活泼、英勇、光荣的著作中,仅以千把字讲了一个毛同志平凡而真实的故事,就遭到无端地谩骂侮辱,这道理怕是讲不通的吧?!我想,这些骂人的人的心,“得多冷酷啊”!!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所有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军官兵,包括烈士,也包括历尽战火幸存下来的无数前辈们!
   5,“鸡蛋”何以失而复得?
  有网友还真挺细心,发现在家父的大作《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第一版中,并没有说到有“鸡蛋”炒饭,而在2003年的第二版中则出现了“鸡蛋”炒饭,还说明鸡蛋是朴一禹次帅所送。于是有人就此大势声讨一番,好像终于揪住“狐狸的尾巴”一样兴高采烈。
   就我所知,在家父的手稿中,原本就有“鸡蛋”炒饭的内容,及至送出版社编辑出版时,不知何故,“鸡蛋”丢了,光剩炒饭了。拿到新书,家父无可奈何,感叹之余,也只有遗憾的份儿了。
  令我们全家意外惊喜的是,家父的大作上市后倍受青睐,读者踊跃购买,一版8000册一售而光。出版社也喜上眉梢,立刻决定此书二次印刷5000册。没曾想这5000册又一售而光。大好形势令出版社和作者坐下来,商讨有关出版该书第二版的事宜,于是,在家父的第二版书中,就把“鸡蛋”捡回来了。
   这就是“鸡蛋”失而复得的经过,再“捡蛋”(简单)不过了。
   6,谁是《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的作者?
  有些事情真有意思,书明明是杨迪亲手所写,这点他自己在书的“前言”中已几次说得明明白白,可就是有人不信,楞说是什么“捉刀代笔”所为,并为此指天跺地,就好像他亲眼看见了似的。大概当今世道捉刀代笔者太多,不捉刀代笔者反倒成了另类。悲乎哉?无语也。虽然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对此已做过详细的说明,可还是有人不信。甚至又有“新”发现,说“是他的儿子代笔”,还说“(作者)干脆出来承认吧,省事儿。”弄得人哭笑不得。行,等有功夫,我把家父的亲笔手稿拍照下来,上网展示,以飧其人,以正视听。
   说实在的,本人倒是想写,可就是苦于没有“经历”,没有“生活”呀!最多也只能是抱恨“生不逢时”吧。
  
   四.劝说篇
  
   好了,不想再说了,真累。
   不过,好像还得说几句。我们在这里讨论问题,依据的是证据和逻辑推理,目的是搞清一件事的实情,不是为了吵架骂人。常言道:有理不在声高。我说我的观点,你说你的凭据,要相信世人是有辨别能力的,只要你说的在理,一定会得到认同和支持。你说的不在理,那也别怪别人不领情。
   国人应学会包容,要能容忍别人的发言,尤其要容许不同意见的发言。那样讨论问题才有意思,才能长知识,长水平。不是说真理越辩越明吗?!
   还要学会在真理面前低头,那不丢人。丢人的是“无理搅三分”,是“恼羞成怒”,是“偏见”,是想方设法封住别人嘴的“霸道”。
   还有,骂人谁不会,你骂一句,我骂十句,你骂的难听,我骂的更不入耳……有意思吗?一点意思都没有。你侮辱别人,其实也就在侮辱你自己,把自己降低到XLM、孙二娘的层次,你得意?真够“横路”的!
   休息,休息啦。
  
  
   2011年1月11日 于家中
 
在场生还者仅杨迪、成普。毛粉用成普反驳杨迪。但是,杨、成的说法矛盾并不大。事实上,杨迪指责成普也参与了炒饭(造成小毛之死),成普则把责任完全推到小毛身上 )

据人民网载,《文史参考》2011年第23期有篇文章《成普:现场目击者揭开毛岸英牺牲真相》。此文作者分两部份。口述:成普,整理:成曦、密巍。

据文中介绍,成普时任“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兼彭总作战室主任”,是小毛的“直接上级”。上帖杨迪文中说过,小毛在司令部会议上乱插嘴,在成普文中也得到证实。不过,成文加了下面这段。

成普对毛岸英说:“苏军条例上规定,参谋长在作战决心上,只能向司令员提三次意见。而我们只是参谋,参谋的职责,不是干预首长的作战决心,而是负责提供情况。所以,我觉得你上午的发言,有点超越我们参谋人员的范围。另外,副司令都还没有讲话,你抢先发表意见,是不是有点冒失?”
  “成处长,我当时只想快点把美军打败,所以听说退,就有点急了。”【按:此处有小破绽,成普此前从未当过“处长”】


杨迪说:小毛拿了金日成送来的鸡蛋,自己炒饭。成说:小毛拿了金日成送来的苹果,“把削下来的苹果皮,放在红热的火炉上烤,烤得焦干,吃起来,又香又甜又脆,比吃苹果还有味道。毛岸英现在就这样,把那一圈长长的果皮放到了炉子上。”跟杨的说法不同,但性质一样。杨版是“蛋炒饭”,成版是“烤苹果皮”。这里提醒读者注意:杨版说的是“拂晓前”炒饭,但美机来是“拂晓后”之事,成普说的是美机来袭之际的情况,所以很可能是炒完饭后烤果皮。

杨迪在办公室外,看见“烟筒冒烟”,这是关键。成普的说法证实了这一点。杨迪指责成普也参与了炒饭(造成小毛之死),成普则把责任完全推到小毛身上:是小毛自己烤果皮。

毛左们和当年的小毛夫人刘思齐都以成普此文作为对杨迪文章的驳斥。有人还说:“成普死于1998年,杨迪的书出版于1998年”,意指杨迪是在死无对证的情况下造谣。

事实上,两篇文章没有大的矛盾,在场者活着的仅有此二人,他们的说法中,说法不同的除了“蛋炒饭”与“烤果皮”外,还有就是成普本人逃生。下面比较一下关于成普本人逃生的说法:

杨迪说成普也在违反纪律炒饭,但“听到飞机投弹声,就从…窗户门跳出来的”;成普自述则是“被爆炸掀起的气浪甩到了西门旁的小沟里”。究竟哪个说法靠谱,相信读者心中有数。

---改了一下:杨版“蛋炒饭”与成版“烤果皮”时间上有不同。“蛋炒饭”是“拂晓前”,“烤果皮”是“拂晓后”,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以上议论以杨、成文章为据。
 
从成与杨的回忆录来看,等到毛岸英羽翼丰满,肯定是专横跋扈的角色
 
我看大家也别争了。毛岸英参加志愿军,死在朝鲜,是值得哀悼的,和其他牺牲的志愿军一样。他若没死,以后会成为怎样一个人及对中国的影响,那是制度决定的。中国历史上总是希望明君出现来拯救中国(或不祸害百姓)。实际和独裁制度有关。所以关键要改革制度。
 
前線戰士連冬天衣服都沒有,一個連凍死2/3。給養送不上,土豆都沒的吃,他皇太子躲起來起小灶吃蛋炒飯。被炸死真tm活該
 
网上“炒鸡蛋说”流行很久,我没看见靠谱的证据支持这种说法。在我看来,为国阵亡的军人都值得尊敬。我对所有在韩战中阵亡的中国军人都有一份尊敬。我对毛的看法就事论是, 不是一句"拥"或"反"可以概括的.
被俘归国的志愿军受到尊敬了吗?彭德怀受到尊敬了吗?土共对活着的人都不尊敬,你相信它会对死去的人尊敬吗。土共的态度与奥8对韩战阵亡军人的态度有着鲜明对比。
 
作者: mtlqc:
网上“炒鸡蛋说”流行很久,我没看见靠谱的证据支持这种说法。在我看来,为国阵亡的军人都值得尊敬。我对所有在韩战中阵亡的中国军人都有一份尊敬。我对毛的看法就事论是, 不是一句"拥"或"反"可以概括的.​

被俘归国的志愿军受到尊敬了吗?彭德怀受到尊敬了吗?土共对活着的人都不尊敬,你相信它
会对死去的人尊敬吗。土共的态度与奥8对韩战阵亡军人的态度有着鲜明对比。

请看清楚我说的话,我说的是“我对所有在韩战中阵亡的中国军人都有一份尊敬” ,和土共对被俘归国的志愿军的态度有何相干?
 
炒鸡蛋说是当初岸英同事总部作战杨参谋(后来沈阳军区的高级军官)回忆录的说的。
人家可不是反共反毛分子。

不过毛岸英的牺牲得同情(蛋炒饭不是什么大事儿),但这天意,对中国人民而言是是大幸。彭特地把他放在总部,没想到还炸死了。不过与他贵为太子,漠视纪律或多或少有关,我觉得更多的是天意。
关于毛岸英的死因,网上有杨迪版,杨迪儿子版,成普版,成普女儿版,赵南起版,志司当年给中央的电报版。当事者多已作古。只要毛岸英不是投敌,逃跑被枪毙,他的死和其他长眠在异国的18万中国军人没有多大的区别。后人对他死因的这番挖掘很难说没有带有其个人的政治色彩。
 
至少我觉得中国人民赢了,尽管死伤数十万,但一碗蛋炒饭干掉的毛太子,中国老百姓30年后不像北韩一样受苦了;
当然如果O8说的,南韩人民赢了,保住半壁江山,为以后走向民主与繁荣打下了基础。
O8没有好意思说出来带领南韩人民走向繁荣,创造了所谓汉江奇迹的人是大独裁者朴正熙。
 
当年在美国, 在学校的理发店理发。 60多岁的理发师傅知道我是中国人后, 主动跟我提起朝鲜战争。 他说他是那场战争中的一个兵。他说中国人太拼命了,把他们围堵在冰天雪地里,他的战友成片成片被打死。 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 剃头刀就在我头上,我心里直哆嗦。 此后再也不敢找他理发了。
 
当年在美国, 在学校的理发店理发。 60多岁的理发师傅知道我是中国人后, 主动跟我提起朝鲜战争。 他说他是那场战争中的一个兵。他说中国人太拼命了,把他们围堵在冰天雪地里,他的战友成片成片被打死。 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 剃头刀就在我头上,我心里直哆嗦。 此后再也不敢找他理发了。
你居然死里逃生:o:good:替撒mm可惜一下:p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