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不是说他是相关利益方, 有钱拿。 人家给他干股不成?
唉,给你点材料去好好研究下看看说得是不是有道理吧。
http://www.anhesiji.com/?action-viewnews-itemid-2195
寻正:方舟子可能是孟山都在中国的推手
已有 1190 次阅读 2011-10-24 12:39 |个人分类:伪劣科普打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方舟子孟山都转基因生物信息 咨询公司 亦明 方舟子Y传 印尼 中国
寻正
今天读到亦明的大作,《方舟子Y传》,在第七章,《方舟子与那个神秘的“美国生物信息公司”》,亦明对方舟子十年如一日地遮掩其雇主“美国生物信息公司”的真实身份有着细致入微的分析,方舟了为了这个顾问及专家身份谎言不断,前后矛盾,可惜,亦明兄几乎就要踢爆方舟子是孟山都在中国的线人与推手身份时,却软了一手,因为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件。
方舟子被网友挖出是美国“D'Trends Bioinformatics”公司的顾问一身份,事后方舟子百般辩解,不惜自己化名唱双簧自娱自乐,就为了要把可能是知情人无意中透露的真相给掩盖住。方舟子的理由不值一驳,一个美国人会把他的简介翻译错?而且恰好错到找出方舟子原来的雇主?方舟子花了两天时间摆平知情人,然后正儿八经地抵赖,可惜没有核对自己多年来连续谎言,结果又是自相矛盾。
亦明兄着重于揭发方舟子的前后矛盾,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这个“D'Trends Bioinformatics”可能就是孟山都转手雇佣方舟子成为中国打手的中介。根据亦明考证,这个公司是一个叫林华安的马来西亚人注册的,于2007年被取谛。
如果我们追索孟山都公司,在2005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孟山都公司向印尼高官行贿5万美元,被美国司法部与证卷交易局处以150万美元的罚款。孟山都公司以典型的要钱不要脸而著称,在1998年,该公司高官被问及消费者安全问题该公司的立场,坦率相告,孟山都不会对生物技术食品的安全性作出保证,那是美国FDA的工作,而该公司的兴趣在于产品卖得越多越好。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孟山都在追求利润与利益时是无比的贪婪,有强烈的进取欲望。其对它国的宣传攻势是不择手段的,印尼事件可见一般。
我见到美国司法部的文件,针对该事件的描述,则是孟山都通过一个生物信息咨询公司(未点明)在印尼进行宣传与政治拉票活动,这个中介提出向高官行贿,孟山都同意了,另立名目给了该咨询公司那笔钱。结合上述信息,我们可以怀疑林华安可能就是涉案咨询公司的拥有人,甚至是同一公司,随后该公司被强制注销,可能就跟行贿事件有关,而方舟子受雇于该公司,则可以理解,除了知道方舟子的吹鼓手价值的林华安,真难找出美国什么真的生物信息公司对一个科学上的破落户感兴趣,骋之为顾问。
方舟子雇主差被踢爆,吓出一身冷汗,所以有一大堆不同寻常的举动与操作,矢口抵赖。但他随后给自己在顾问工作上的定位却是极为可笑的,他“在2001~2003年期间曾经兼职给美国加州一家生物信息公司审核、评估论文数据”,方舟子在众多的科普与科学问题中讨论所表现出来的对科学方法学的无知,几乎让人怀疑他是否受到过正规的相应训练,他受人雇佣审核与评估论文数据的可能性几乎是零,他故意这么说,就是想掩盖其工作性质——孟山都就是以生物信息咨询的名义雇佣大批推手把其产品推向各国的,中国市场是印尼的无数倍,很难想像孟山都在法制更加不堪、监管更为混乱的中国就变乖宝宝了,孟山都可能正在庆贺自己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在印尼的行贿并没有取得孟山都期望的效果!反而,在什么都没有传出来的中国,孟山都有着印尼分部眼红的成功。
方舟子持续十年针对自己的雇佣咨询公司撒谎。在一开始就受到质疑,而只需要交待该公司名称即可取信于人的情况下,方舟子仍然拒绝透露任何要紧信息,结合他不遗余力,谎言成堆地狠推转基因,他究竟受雇何人已经呼之欲出,孟山都在印尼的行贿事件,随后“D'Trends Bioinformatics”公司被注销,方舟子雇佣者的科学拼板已经找到最后一块了。
。。。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833613-1.shtml
方舟子是否曾受雇于“一家美国生物信息公司”
根据
方舟子不是“生物信息学家”这个事实,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在这个世界上,哪一个专业“生物信息公司”会聘任一个仅仅具备初级生物信息学知识的人,担任咨询科学家?他们要向这个人“咨询”什么?这个问题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主要是因为:
方舟子从来就没有透露这家“生物信息公司”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业务内容,以及他自己向这个公司提供何种服务——即使在网友们五次三番地就此向他发出质问之后,
方舟子仍旧是牙关紧闭,一个字儿也不肯透露。
方舟子说自己是“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但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哪个公司叫做“美国生物信息公司”,所以
方舟子这样自报家门,就象有些网友指出的那样,类似于说“我的博士学位来自美国某大学”,明显是既要显示自己的资格,又不愿意透露自己资格的来历。而越是这类遮遮掩掩的举动,就越是让人怀疑其中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当然,对
方舟子的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怀疑”这个水平上,我们就不配说自己是在研究“方学”。作为一门学问,它必须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之上。先看事实。
事实一:2001年6月15日,《科学时报》发表《直面中国学术腐败:在溃疡处撒“盐”》。其中说:“
方舟子,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在生物学领域,这是
方舟子本人的专业,而且至今他在美国从事的也是生物学信息咨询工作,因此在这方面是有口皆碑的。”(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Net/fzz_jxy.txt)。
事实二:2001年8月6日,
方舟子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是这样回答“选择做自由职业者经济上有保障吗”这个问题的:“我把博士后研究时做的东西(克隆了一个基因)申请了专利,得到一笔钱,可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同时,我与人合作在国内开了个专门向国外留学生卖书的网站,还可以拿到一笔钱。此外,我还在一家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兼任咨询科学家。总之,我还是攒了一些钱。”(苏庆先:《
方舟子访谈:活跃在网络上的啄木鸟》,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science/xinmin1.txt)。
事实三:2001年8月10日,新华社记者熊蕾在《科学》杂志发表《中国:生物化学家发动反对道德败坏的网上战争》,其中说:“今年34岁的方在美国受的训练,是一家生物信息公司的咨询顾问(the 34-year-old Fang is a consultant to a bioinformatics company)”。
(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science/science_report.txt)。
事实四:2002年11月21日,《华夏时报》刊登韩福东的《
方舟子笑谈生物技术》一文。
方舟子在文章发表当天就将之转载到新语丝上,并标出其中“不够准确”的地方。但下面这句话,
方舟子是认可的:“目前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从事互联网开发、写作和兼任美国生物信息公司的咨询科学家。”(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science/huaxiashibao.txt)。
事实五:2003年7月2日,
方舟子在新华网面对视频观众说:“我的经济来源有几部分。第一,我有一个专利,几年前我在做研究的时候,我当时和同事们克隆了一个基因,这个基因产品和艾滋病治疗有关系,所以有药厂买了我们这个专利,每年支付一些专利费用,这些可以保证我的一些基本生活费用。第二,有时间我也给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做做咨询工作,这也有部分收入。第三,稿费也是我收入的一部分。虽然说没赚到什么钱,但是维持基本生活还是没有问题的。”(新华网:《海外学人
方舟子谈“学术腐败”》,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science/xinhuanet2.txt)。
事实六:2004年4月3日,
方舟子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的采访时,对“你靠什么为生呢”这个问题,是这么回答的:“我现在属于自由职业,收入比较杂一些。一个是我还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我们那个实验室就克隆了一个基因,这个基因跟艾滋病有一些关系,可以用它来做药,药厂会支付专利费。还有就是我现在写了很多文章,出了八本书,有一部分稿费收入,我现在每个月要写好多文章,有一些属于专栏文章。”(央视国际:《
方舟子:揭穿“皇帝新装”》,
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40403/100837_1.shtml)。
事实七:2005年5月,
方舟子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当记者问他:“你靠什么维持自己的生活”时,
方舟子答曰:“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收入比较零散。例如,我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我们那个实验室克隆了一个基因,这个基因跟艾滋病有一些关系,可以用它来做药,所以有药厂来用,这样他们会支付专利费。还有,我现在写了很多的文章,出了不少的书,有稿费收入,保障在国内的基本生活是足够了。”(曾繁旭、吴虹飞、陈磊:《
方舟子我是过渡人物》) 。【注:这段话,在后来
方舟子自己公布的采访记录“洁本”中不见了。(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interview/nfrwzk.txt)。】
也就是说,
方舟子的这个“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的头衔,在2001年6月初次露面,到2003年以后发生了变化:雇佣
方舟子的公司,从“一家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变成了“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而到2004年之后,他基本上不再提及这个收入来源了。这种变化,固然可能是因为
方舟子在美国的就业情况发生了改变——在2003年以前,他在“一家美国生物信息公司”担任咨询科学家,在那以后,他只是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才给“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做做咨询工作”;而在2004年以后,
方舟子这两样工作都不作了。
假如上述推测是准确的,则我们又无法理解为什么
方舟子在2004年第9期《科技中国》月刊上发表《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惧源于无知》一文时,在自己名下,仍旧注明自己是“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这篇文章,极为罕见地没有被
方舟子挂在新语丝的新到资料中。这当然可能是因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已经被他反复发表了好几次,因此有自我抄袭、一稿多投的嫌疑。但更重要的原因,则可能是他不愿意让海外华人知道他在国内显示的这个“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身份,以免别人问他“HMM怎么个用法” 这类问题。)所以,合理的推测只能是:这“一家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和“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就是一个东西,这两个名称的后面,或者确有一个商业实体,或者是
方舟子的完全虚构。【注:根据熊蕾的那篇Science文章,
方舟子所谓“生物信息公司”的英文是“bioinformatics company”,它的“直译”应该是“生物信息学公司”。但
方舟子却一直将他的这个雇主称为“生物信息公司”。
方舟子为什么要把这个“学”给删去?这是
方舟子的另一个秘密。】
那么,这个“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和“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是不是
方舟子编造出来的呢?一般来说,象
方舟子这样“最聪明”的人,是绝不会去干自己认为“无益”的事情的。2001年正是
方舟子“打假”生涯从网络走向中国主流媒体的关键一年,他还不至於一边“直面中国学术腐败”,一边又毫无缘由地凭空捏造出一个虚假的学术身份。这种事情,对他有百害而无一利,愚者尚且不为,何况我们这位“智商高超”的“状元”、“博士”。再说,我们也很难理解
方舟子在2001年为什么要编造出一个自己到本专业之外的公司供职的谎言。这个谎言既容易被戳破,也不利於他的那个光辉形像——刚刚告别科学实验室两年多,就去到一家商业公司打工,不要说“从小立志献身科学”的人干不来,即使是对科学稍微有点儿感情的人都很难办到。如果仅仅是为了应付媒体对他如何养活自己的质疑,
方舟子完全可以编造其他谎言,如说自己是为那家买去自己的专利的制药公司当“咨询科学家”。
方舟子当然可能是看到了生物信息学的“商机”,但以他所拥有的那点儿知识,他也断不会凭空捏造出一个“美国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的大帽子给自己戴上。
总之,根据以上事实,以及合乎common sense 的推理,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地说,从2001年起,
方舟子确实在为某个“美国生物信息公司”或“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提供服务,并且从中获取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