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馆了,只看到美术馆门外的柱子上贴满了入馆的小贴纸,这也成了一道风景。后来我们也加上了自己的一张。
思想者(Le Penseur)- 欧洲之行最后一天回程在巴黎,不死心二顾罗丹美术馆,终于看到了闻名以久的思想者。这是罗丹群雕“地狱之门”横楣上的主雕像之一,最初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诗人但丁在地狱之门前对人类苦难的思考,也象征了罗丹本人以及所有人类内心的思考。
地狱之门(The Gates of Hell),是罗丹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 Paris)门饰所设计的群雕,其主题灵感来源于诗人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取意“从我这里走进苦恼之城,从我这里走进罪恶之渊,你们走进来的,把一切的希望抛在后面。”
罗丹美术馆内还有许多珍藏的雕塑,甚至有些未完成的作品。而让我触动最深的竟然就是这些未完成的作品。那些巨大的石块上,就那么鬼斧神工地,一张少女的脸浮现了出来,人的肢体逐渐地丰满,刻痕依然,但是正因为这些未完成的痕迹,提醒着人们,这只是一块石头而已。想象着天才的雕塑家怎样一天天一年年地赋予这些石头以生命,让他们日渐鲜活起来,这是怎样地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
不知什么原因,罗丹里面照了很少照片。以下图片来自罗丹美术馆官网,这两部作品应该是以完成作品,但是周围留下的原始的石头及刻痕,带给人如未完成作品同样的震撼。
黎明- “雕塑面部平整而光滑,表情遥远飘渺,而环绕它的大理石则故意未经修饰,保留着工具的痕迹。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联想起米开朗琪罗的风格。罗丹借此强调面部的光亮,而与雕塑的标题相呼应,预示着破晓之时初升的太阳。”- 资料来源:罗丹美术馆官网
《达那伊德》(La Danaïde), 又名为《泉》。
这个雕塑是1885年前后为《地狱之门》而创作的,但它却没有出现在《地狱之门》最终的版本里。雕塑以神话传说为主体——达那俄斯(Danaos)的女儿达那伊德斯姐妹(Danaïdes)因在新婚之夜杀害她们的丈夫而被处罚,她们要装满一个无底之瓮——罗丹首先构建了一个女性化的形态,着重突出达那伊德背部和颈部的线条。
他没有像传统的描绘方法选择给瓮装水的场景,而是表现了她在面对这项枯燥无益的任务时的绝望。筋疲力尽的达那伊德将头枕在手臂上休息,“仿佛在大声地啜泣”。她的头发披散着,就像里尔克所说她的头发仿佛是“液态的”,与瓮里淌出的水混合在一起。她的身体像象牙一样光滑,而她身下的大理石块则处理得很粗糙,依然保留着工具的痕迹。
- 资料来源:罗丹美术馆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