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评方舟子著作《我们为什么不长尾巴?》(一)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文字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17b4d001015kmo.html
谈到中国的科普写作怎么能不提方舟子呢?
方舟子是谁?恐怕已经不需要我在这里多说了,但是回想起来,还是要把他重新介绍一遍,因为我发现今天大部分人谈到方舟子都说他是打假英雄、打假斗士、科学斗士,然后联想到他跟一连串名人的恩恩怨怨(比如说跟韩寒等等),结果忘记了方舟子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身份,那就是科普作家,他可以说是中国新时期科普写作里最重要或者说最早开发这个领域的人物,他的写作也确实非常精彩,因为他的文字功底本来就很好。
我想给大家介绍他的一本近著《我们为什么不长尾巴?——方舟子带你走近科学》。你如果从来以前没看过方舟子在博客上跟人家的那些论战,打假、揭假的文章,没看过他如何很恶的“骂人”的话,你看这本书会吓一跳,你会觉得这是方舟子的文笔吗?
比如说《人,小生命的栖居地》这篇文章里面他讲——听上去有点恶心——但是你的眼皮底下很可能寄生着一种和蜘蛛属于同一个纲的小生物,他讲的就是螨虫。人身上螨虫之多,大家都晓得。我们看方舟子结构这篇文章的方法,他从比较大的方面讲起,说我们身上有多少这种虫子,慢慢缩小了到细菌,说到我们身上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多到什么程度。然后,我们还有很多比细菌更小的,就是病毒了。最后他说到,原来人体基因组大约有1/12是病毒序列,是我们祖先感染了病毒之后遗留给我们的化石。他的写法是要提醒我们,人的身体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之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态系,我们以为这个身体就是我自己的,但其实在身上有大量的东西,比如说细菌,你该不该说这个细菌是我的,或者说是我养的细菌呢?讲起来挺有意思。
跟很多人以为的相反。方舟子跟绿色和平的争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或者关于水坝的一些讨论等等,让很多人觉得方舟子是个反环保的人,这其实是个错误的认识。这本书里面他谈到很多的生物灭绝的问题,然后也谈到了复活节岛。我们很多年前讲过复活节岛的故事,复活节岛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去示范,一个文明、一个社会怎么样因为忽视它的环境,而慢慢地因为破坏环境而导致自己的灭绝。方舟子都很关心这些问题。
这里面有一篇他讲到糜牛,我们知道美洲那种糜牛,他就说到这些牛是一种很有组织的群居性动物,遇到天敌的时候它不是跑的,它是怎么样?这些大牛母牛在外头围成一圈,保护牛仔在中间,它们体积庞大,重量很大,导致连北极熊或者狼都拿它没办法。
但是当它们遇到人,拿着枪炮的时候,它就很惨了,那么它在美国曾经一度是要灭绝,后来才透过加拿大那边引进回来,到今天才又开始在北美大地上面奔驰。这边方舟子就说到,我们现在还有更多未被人们注意到,或者虽然注意到但是没有能力有效加以保护的物种,血腥的杀戮很容易激发人们的侧隐之心。
那些更为隐秘的灭绝,他也很关心这个问题,比如说他又介绍了一个1994年一个法国想出来的KEO计划,这个就是我们讲的时间囊,但是这个时间囊或者时间舱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它不是埋在地底下,而是把它射到太空去,是颗卫星。通过全人类征集各种各样的你珍爱的东西,然后我们给未来的人的留言。那么最后一个,就是这个东西,这个卫星出去之后,是五万年后才回来的。
那么这个计划看起来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方舟子说,但是它意义并不在未来,而在于现在,每个人都平等地被邀请给未来的人们写信,这不仅让人有一种作为人类大家庭中一员的归属感,而且可以让人们从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中静下心来,共同关注人类的命运和未来。
说到人的命运,很多人诟病方舟子,因为他跟一些环保人士争论过“环保到底是为了谁”。有人说人应该“敬畏自然”,人应该不要把自己放得太高,但是方舟子反复强调,环保绕到最终,仍是要照顾人的利益,使得他被批评为“人类中心主义”。大家可以看看这里面一篇文章《站在黑猩猩的立场上看》,我完全赞成他的讲法。他在最后说,我们今天已经知道黑猩猩跟人接近的程度,可以使科学家把人类跟黑猩猩共同归称为人属,乃至于有人争论,杀死黑猩猩算不是谋杀人命,因为他跟我们是同属的。
方舟子觉得,我们如果设身处地站在黑猩猩的立场上看,把黑猩猩和人类视为同一个属兄弟物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可以说其实是第三种黑猩猩。
那么到底方舟子是怎么样得来“恶人”一个名声呢?当然是因为他的很多论战。部分论战性质很强的文章也被收录在了这本《我们为什么不长尾巴》里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里面一篇不是很凶悍的文章,但是我觉得非常有教育意义,叫做《为什么南极没有熊》。南极为什么没有熊呢,这是一个在公务员考试里面出现的题目,曾经很多人评论。方舟子提醒大家,这个题目不是个论述题,而是有四个选择的选择题,是有个比较标准的答案的,然后他就说到这个不是一个无聊的问题,而是一个很严肃进化生物学问题。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今天看来并不是很复杂,他说到公务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考试中出现科普题目是无可厚非的,是否出略显过于专业的题目呢?当然可以商榷,题目的内容也应该由有关专家审定才不至于出错,但是对这道题的冷嘲热讽和所谓专家的不负责任的评论所反映出的科普现状,所曝露出的问题,要比出了一道错题更令人担忧——这点我完全同意。
我常常觉得今天的中国很奇怪,对于知识好像大家很渴求,但是常常你会发现,不晓得是不是因为专家的名声的破产,专家变成了“拍砖的专家”,到现在大家对于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对于比较专业的知识,好像都有点距离感,甚至有点带着冷嘲热讽的态度,好像很没有一种知识上的虚无的态度。
另外一方面,我常年也跟大家说,今天中国的学校教育严重缺乏对于各种科学方法还有逻辑思考的训练。我们常常跟很多人讨论问题,发现他们怎么做一个论证出来,好像都不太懂,好像有点困难。这些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我们就能够从书里看到,方舟子怎么样介入近几年一些很重要的讨论,比如说我们知道中国也有一批学者做科学史研究或者是科学文化研究。这些研究在科学界尤其是在中国的科学界里面,或者民间坊间里面,慢慢慢慢被简化成他们是要反科学或者是反对“科学霸权”,这个讲法我觉得是相当严重的简化了整个科学文化研究或者今天的叫法普遍叫做STS,STS是一个英文缩写,叫做科学与技术研究。
这个东西在国外已经发展成一个相当庞大的领域,当然也有很多的争论,但是到了中国之后就常常被人家说成它是反科学霸权。方舟子就跟这帮人看来不太对劲。今天很多人讲环保,或者讲反“科学霸权”,就喜欢谈到科学为我们带来了多少的问题,而其中一个最常被举出来的例子就当年那个农药DDT的危害,就说科学的产品,科学害了人很久,最后终于被一个英雄人物,就是写《寂静的春天》的卡尔森提醒了大家,这些DDT,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得春天的鸟声都不见了,变得非常的寂静。
但是在这里面,方舟子又提醒大家了,卡尔森不是对抗科学界的斗士,相反的,她本身有专业学养,同时也去遵循了、知道了科学界对DDT早就有的一个定界,一种看法,把它们用优美的文笔书写出来跟大众沟通,所以她其实是个科学的英雄,充当了科学界的传声筒。
所以他想告诉我们,科学并不是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子,会制造很多问题,然后所以我们要反“科学霸权”。他似乎想告诉我们,科学不会制造出什么问题,就算有时候有些问题出现了,比如说DDT这些问题出现了,还是需要科学界的一些英雄去纠正他,他的看法是这个样子。
当然我们可以继续争论是否如此呢,因为我们可以了解科学会产生问题。我们讲的这个“科学”跟方舟子所讲的“科学”可能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意思,他讲的可能是一种求真的态度或者是各种科学方法。但是今天所讲的一般做科技研究等通俗讲法,是科学带来很多问题,核弹等等,这里所讲的这个“科学”其实恐怕指的是某一种人类社会中的特殊实践的领域,包括大学、研究院,一些私人公司、国防企业还有国家机构,他们构成了“科学界”,然后他们或者在市场上,或者在公共领域上面推出各种各样的科学研究成果,以研究成果,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技术产品。
科学带来问题,常常是这个意义上的“科学界”,那这个东西跟我们所讲的科学方法或者是内在意义上,学理意义上的科学当然也有关系,但这恐怕还有待于辩知,无论如何,我们继续看方舟子这里面就说到,令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对伪科学、反科学很宽容,从不去批评,却对所谓的反伪斗士百般指责,仿佛他们要比搞伪科学、反科学的人对科学和社会的危害更大似的,反伪斗士,反对伪科学,他来反对反伪斗士也许可以借此显得自己的层次更高吧。
我其实是很同意他这样的讲法的。因为我也觉得奇怪,其实今天中国的反伪斗士倒不是太多,事实上真的是各种的伪知识、伪科学四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