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a
封禁用户
- 注册
- 2011-06-05
- 消息
- 88
- 荣誉分数
- 20
- 声望点数
- 18
语言的演变有自然流变和改革两种。 你可以说2000年前的雅言科学高效精确优美, 汉语改革者们都是无厘头。恭喜恭喜,你又赢了。
还是藏族,吉尔吉斯,印度比较厉害。
诗史可以当饭吃
长就是硬道理。
语言的演变有自然流变和改革两种。 你可以说2000年前的雅言科学高效精确优美, 汉语改革者们都是无厘头。恭喜恭喜,你又赢了。
语言的演变有自然流变和改革两种。 你可以说2000年前的雅言科学高效精确优美, 汉语改革者们都是无厘头。恭喜恭喜,你又赢了。
同乐!我见你这无厘头的回复我都笑了。
你这是无知呢还是爱好钻牛角尖呢?纠正一下,中国没有吉尔吉斯族,是柯尔克孜族有英雄史诗《玛纳斯》。
谢谢你的链接,我觉得《黑暗传》比《尚书》获得更多认可。有没有个汉族英雄谱?百度了一下,才发现“汉民族没有英雄史诗”原来是个伪命题
ZThttp://baike.baidu.com/view/1489294.htm )
《尚书》其实是四言格式为主的诗,其中的“虞书”·篇至“商书”篇,即是汉族从尧帝时期开始唱诵,一直延绵到商朝时期的汉族早古帝王、英雄人物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
《尚书》是史诗,从三个重大方面可以证实:
口传民族史
一、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表明,在民族文字产生之前,所有的民族史都是口传的,并且是以“诗唱”的形式来传承的。世界上其它古老的民族是这样,中国的少数民族是这样,汉族同样也是这样,不可能例外;
孟子确认
二、孟子明确地表示了汉族曾存在史诗。《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很明显,“诗亡然后《春秋》作”一句,可以肯定其中的“诗”是指记录历史的并以诗唱方式来表达的“史诗”,而非一般的文学意义上的“诗词”;“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是再强调,“诗亡”之诗,与列举的这些散文体史记,在性质上是同一类型的。从周朝初期至春秋初期,“史诗”的存在已确然,那么周朝之前呢?周朝之前是商,商朝时周民族是诸侯地位,史诗传承的方式必然是渊源于商;而商自然渊源于夏,夏则渊源于五帝。因此,在确立了周朝曾有史诗后,从文化传承的关系往上溯,自然可推导出五帝时期有史诗;
直接证据《书》
三、五帝时期有史诗,直接的证据就是《书》。上古时“书”、“诗”含义无大异,两者可互称:《墨子尚同中》即称《周颂》为“先王之《书》”。孙诒让注:“古书《诗》、《书》常互称”。于是,如将“尚书”称为“尚诗”,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将“尚书”称为“尚诗”,并非是一个偷换概念的做法,而是尚书确实是诗,四言体格式的诗。
... ...
先息息怒哈,你这又是“居然”又是感叹号的有点吓着我了,我请爱博士来是因为我就喜欢跟他互相砍,没别的意思,不知道为啥惹恼你了。语言早于文字,歌谣的产生亦早于文字的产生,而文字是界定文明的标准之一,这些都是得到公认的。
史诗即属于歌谣,诞生于文明之前,怎么就诡异了?居然还要请爱博士来解释!
ZT: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5459/13223427.htm
Albert Lord 和Milman Parry主张经典的史诗基本上是口传形式流传的。在文字尚未出现时,史诗最初是纯口述式记录的,在传达过程中,听众聆听史诗后,会用口述形式将史诗世代相传,随着时间而增添情节,最后被整理、加工,以文字记载成为一部统一的作品。这类史诗的代表有荷马的史诗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