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民党竞选失败,转两篇有意思的文章

小 篆

后会无期
VIP
注册
2012-01-25
消息
15,998
荣誉分数
5,523
声望点数
273
第一篇稍严肃但是有深度
http://bbs.tianya.cn/post-333-588540-1.shtml
11月29日,在台湾地区举行的“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遭遇滑铁卢,在全部22个县市长选举中输掉了16席。看着那“绿化率”大大提高的台湾地图,我相信许多关心中国统一大业的朋友都会冒出一堆问号:国民党怎么了?台湾怎么了?

  马英九与王金平长期内斗,严重损耗了国民党的政治资源。

  对于熟悉国民党史的观众来说,国民党这次表现并没有太令人惊讶,这还是近代以来大家熟悉的那个不接地气、脱离群众、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国民党。这次选举中,国民党推出的六都候选人里有三位都是政治世家子弟。在台中,国民党大打“经济牌”,这本无可厚非,但其拉上某大财阀助选,赤裸裸地用投资意向来向选民喊话,不免激发很多人的逆反心理。国民党在选举时大打“团结牌”,但王金平与马英九的党籍官司还在打,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即便两人难得地同台出席助选活动,也是貌合神离。
  目前台湾行政权与立法权名义上都掌握在国民党手中,但王马长期内斗,即便没有民进党掣肘,马英九的许多执政思路也无法付诸实施。没有政绩,马政府民调长期走低,也就对整个国民党形成拖累作用。而要追溯之前的内斗对国民党的削弱,只要举宋楚瑜当年的出走即可——2000年“总统”大选,若非宋楚瑜分流连战选票,陈水扁绝无上台的可能。
  在二十世纪历史中,脱离群众与内斗是国民党的常态而非例外。
  同盟会本身就是一个内部派系复杂、内讧频仍的组织,宋教仁组建国民党,欲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遭到惨败,然后有孙总理拉出部分党内同志建立效忠于他个人的中华革命党,其他同志侧目以对。1923年,孙总理在苏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其愿望是打造出一个团结而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但这事没开始多久,孙总理就撒手人寰,还留下了棘手的继承问题让党内乱作一团。蒋总司令火中取栗,实现了“枪指挥党”,在1927年又发动“清共”,与汪精卫等各路势力杀了几十万党内革命青年,然后又将各路军阀拉入党内,于是党内山头林立,党也沦为依靠权贵和财阀的党,不仅蒋总司令久久建立不起权威,孙总理的“耕者有其田”纲领更没有机会得到实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坚持孙总理“耕者有其田”的中共赢得民心,将国民党赶下台。
  “转进台湾”后的国民党有过一段黄金时期,那就是“建丰同志”(《北平无战事》里铁血救国会成员对蒋经国的称谓)担任“行政院长”和“总统”的时期那十几年。
  “建丰同志”在台湾丧失联合国中国席位代表权、“反攻大陆”口号变得日益空洞的情况下,深耕台湾经济,利用台湾处于反共阵营前线的“冷战红利”,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起飞,同时快速的经济发展也没有造成两极分化,颇得孙总理“民生主义”之义。在蒋孝武因“江南案”而无法接班的情况之下,“建丰”同志很不情愿地放开了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但同时,“建丰同志”坚持“一个中国”也是很坚决的。这样孙总理的“三民主义”,“建丰同志”可以说占全了。但“建丰同志”之所以能有这一成就,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益于时势:中共将国民党赶到台湾,相当于帮助蒋氏父子消灭了许多军阀派系,原来困扰国民党的山头主义、宗派主义,自然消解大半;国民党带到台湾的数百万人与台湾本地地主没有利益瓜葛,所以可以下狠手进行土地改革。
  蒋氏父子仿效中共对国民党进行整风,党风也有所改善。然而,无论“建丰同志”自己的苏共经历是多么厚实,国民党从根本上还是一个官气很重的建制党,而不是与底层保持紧密联系的群众党,只不过这个建制党在“建丰”同志领导之下更团结了一些而已。
  而在“建丰同志”之后,就没有人能够把国民党紧密整合在一起了,裂变不断地发生。先是有党魁李登辉打压国民党非主流派,造成“新国民党连线”的出走,李更是暗中支持反对党,自己后来更是公开叛党加入绿营;然后有宋楚瑜的出走,重创国民党,造成民进党的上台;而国民党重新执政之后,又有马英九、连战与王金平的内讧。近二十多年来国民党的不断裂变,不禁让人想起当年蒋介石与胡汉民、汪精卫等势力长时期的内斗。
  而就执政能力来说,“建丰同志”之后,国民党可以说一直在走下坡路,到了马英九,可以说让许多铁杆党员欲哭无泪。这位法学博士老想在一个分裂的社会里做一个受全民欢迎的“总统”,但他并不是下功夫把自己的基本盘搞得多多,把对手搞得少少,而是偏离自己的基本盘,拼命向中间走,希望赢得多数人的喜欢。
  但实际的效果,却是既得罪自己的基本盘,也争取不到对手阵营的人。
  比如说,马英九增加了发放给偏绿的老年农民群体的政府津贴,却停掉了给军、公、教人员的优惠存款利率与年终慰问金,这些优惠政策原来是对工资低微的军、公、教人员的某种补偿,而军、公、教人员实际上是国民党的基本盘。老农津贴花财政的钱,军、公、教人员的优惠存款利率与年终慰问金也花财政的钱,财政紧张了就有个取舍的问题。有健全政治判断力的领导人就应该会考虑这种取舍的党派政治后果,尽可能地将自己党派的基本盘搞大,将对方基本盘缩小。这当然不是只考虑党派利益而非公共利益,而是认识到,在一个高度分裂的社会里,对公共利益的认知本身就是高度党派化的,千万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别人的认识和你一样。
  但马英九却完全逆向操作。其结果是,挺绿的老农民继续砸国民党的锅,而原本支持国民党的军、公、教人员,许多人疏离了国民党。
  因此,如果说党魁李登辉是蓄意砸国民党的锅,党魁马英九就是在糊里糊涂中砸了国民党的锅。党魁砸锅和一般干部砸锅后果不同,会直接让很多基本群众绝望。 对国民党丧失信心的蓝营选民当然也不会转投绿营,很多人就选择了不投票,于是国民党就碰到了“催不出票”的问题,给选战带来极大的困扰。
  国民党这次遭遇惨败,2016年的“总统”选举,就有极大的可能发生政党轮替。研究民主化的政治学者常说,发生过两轮政党轮替标志着民主的巩固。那么发生第三次政党轮替,大概表明民主更加巩固了。我们相信民主会在台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正如我们相信民主在伊拉克、埃及、乌克兰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一样。

  马英九曾说过,大陆游客到台湾来最爱看的是选举。他大概认为大陆游客都是用仰慕的眼光看着台湾。但老实说,台湾现在对许多大陆游客还有一些心理势能,首先不是它有选举政治,而在于它传说中的富裕和发达,而台湾选举之所以让一些大陆人羡慕,是因为他们相信台湾的选举与她传说中的富裕/发达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宁可不富裕不发达也要选举的大陆人是凤毛麟角——否则大陆应该有很多印度粉丝、乌克兰粉丝了。大陆现在很多村庄有高度竞争性的选举,怎么不见有多少城里人拼命把自己户口迁到村里,以享受村民选举呢?(还真有挖空心思想迁回去的,但那是冲着富裕村庄的土地和分红去的。)事实上,许多大陆游客到台北一看,发现台北看起来不过是大陆的一个二三线城市,对台湾的仰慕之情马上烟消云散了,看选举的心态也就跟看婚丧嫁娶的民俗甚至耍马戏一样了。
  要求选举政治促进而非损害一个国家的繁荣,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朴素和合理的期待。如果只是为了让大家平等参与政治,抽签其实是比选举更合适的机制。大家之所以要搞票选,是要选贤任能;而选贤任能是要给大家办事情的。但如果一个社会把精力都放在选的程序和形式上,却没有人在贤能的培养上下功夫,那么选一千次一万次也只能选出烂苹果;或者,即便有贤者在位,也因为过度的掣肘而办不了事情,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个社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随着周边的地区变得更加富裕,它曾经具有的光环也会变得黯淡。
  很不幸,台湾现在就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下行通道。
  竞争性选举,比烂容易,比好太难。挖对方黑材料容易,自己不怎么费脑子,广大群众也容易理解;认真搞政纲和政策难,自己费脑子不说,广大群众还可能理解不了。看看这次连胜文和柯哲文的竞选,到底有多少精力是花在政策上,多少精力花在相互扒粪上?
  撕裂社会伤口容易,弥合社会对立难。民进党过去大打省籍牌族群牌,这次国民党也打起了省籍牌族群牌。伤口就在那里,你还天天扒拉,它好得了么?
  在野者发动杯葛让在朝者办不成事情、出不了政绩容易,献计献策和在朝者合作办成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难,难上加难!想想核四电站,无论国民党还是民进党,在朝时候都想建,但反对党都是死活拖住不让建。屁股一变,立场马上变。 比如服贸协议,民进党的大佬们会不知道它对台湾产业保持活力的重要性么?会不知道台湾闭关锁岛的经济后果么?但是,即便明白也得装糊涂,并拖住国民党的步伐。
  而在马英九领导下,因为国民党的内讧,居然出现了同一党控制的行政和立法“左右互搏”的局面,不待反对党杯葛,就能让很多事情胎死腹中,也是醉了。
  当然可以自我安慰,民主是“最不坏的政体”,至少在这里不会发生当年蒋介石白色恐怖下的屠杀和清洗。确实,现在这个政体干不了一眼就可以直接看明白的大坏事,但长期的不作为,却可以带来那些一眼看不明白,要用脑子才会想明白的大坏事,比如说,产业的落后乃至被淘汰。全球化如火如荼推进,许多领域市场竞争激烈,别人产业升级比你快,你造的东西又贵又不好使,那么在国际竞争中就要落败。后面就有一系列连锁反应: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财政收入减少,公共服务水平下降、治安水平下降 ……
  该作为而不作为,在任何政体里都是坏事。所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的区别仅仅在于,在专制政体里你能找到一个具体的人或组织对这个不作为负责,而在因为相互否决而无法做事所谓民主政体里,你常常找不到哪个具体的人或组织负责。能找到负责人,你还可以敦促他有所作为;找不到负责人,你面对的是一个无物之阵,更加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现状。
  这并不是说,台湾应该放弃现在的选主政体,回归到“建丰同志”或他老爹管的那个“威权政体”。笔者的观点很简单:没有什么政府形式能够一劳永逸地保障良好的国家治理。采用选主政体的,有治理得好的,也有治理得不好的,同一个国家,可能这段时间治理得好,下一段时间就治理坏了;采用非选主政体的,也是一样,比如说同样是国民党统治,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和“建丰同志”在台湾的统治可算得上同一个政体形式,但很明显,“建丰同志”就做得更成功。
  所以治理得好不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采用了不同的政府形式,治理不作为的问题,可能就需要不同的药方。比如说,在选主政体下,选举充其量只是提供一个挑选人才的平台,但社会、政府和政党必须先有相应的机制,源源不断地培养出胜任治国的政治人才,把它们推倒这个平台上待选。而当贤能在位时候,一方面要防止他干不该干的事情,但同时也要保障他干该干的事情。但首先,不能讳疾忌医,不能人家一批评,就觉得侮辱了伟大光荣正确的民主政体,觉得别人是被专制洗脑还没被启蒙。到底谁还“蒙”着,这事这么难看明白吗?

  要治台湾的病,需要另一种不同的思路。它需要突破政体决定论,破除选主政体必然会带来好的国家治理的迷信,承认选主政体是有可能在国家治理上失败的。当然,它同时也承认非选主政体面对同样的问题。因此,重点应当放到国家治理的实质上,探讨如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并思考如何在不同的政体形式下满足这一实质需要,为不同的社会开出不同的方子。这样的理论探索,中国大陆早已经开始了,只是“民主世界”的理论家还在沾沾自喜,不愿意去看而已。
  在全球化时代,台湾已经封闭太久了。现在需要的是破除政体迷信,实事求是,推进改革开放。
 
第二篇不够严肃但是也有力度。
http://forum.china.com.cn/thread-3946087-1-1.html
11月29日,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出炉,国民党大崩盘。对于这个结果,岛君隐约有预感,但真没想到会输得如此惨烈。可怜岛君那群钻研台岛问题多年的朋友们,都惊掉了下巴。不只是我们,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输懵了,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也赢懵了。

不过,观察家们很快就从震惊中醒来,几小时之内,网上就出现了各路分析,把国民党的败因说得头头是道。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国民党败选的原因建丰同志知道》(建丰同志是谁?请百度《北平无战事》),很有历史厚度,岛君读了深感佩服。但是,马英九都不知道,建丰同志真的知道?

疑问间,急促的电话铃响起。岛君拿起听筒,对面传来熟悉的浙派官话:“侠客岛昨天的文章写得很及时,很好!不过,今天还有一篇文章,说我对败选结果早已知道,你看到过没有?”

岛君愣了一下,隐约觉得问题的严重,于是道:“刚看过。不过,建丰先生,您真的知道国民党这次为什么这么惨吗?”虽然叫“同志”比较亲切,但由于立场的关系,岛君觉得还是称“先生”比较合适。

“当然”,电话那头的声音低沉稳重,但略显冷淡,“那篇文章不是说了吗,建丰同志早就知道。”

但建丰同志如果早已认可文中的观点,为何要用反问呢?岛君心里疑惑着,于是小心地试探道:“您是说国民党这次失败,是内斗传统造成的?”

“倒不能这么说”,电话那头保持着不紧不慢的语调:“我同意的是‘建丰同志知道’这一部分。内斗文化,的确是国民党败选的重要原因。从国父组党开始,到先总统执政时期,再到台湾这几十年,党内有党,一直是国民党没有解决的问题。但上次‘五都选举’和‘大选’还是赢了嘛。为什么这次突然输得这么惨?如果还说是内斗,这就说不过去了。”

“有道理!”岛君表示赞同:“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阵,建丰同志叹了口气,缓缓答道:“是命。”“命?”岛君心里更加疑惑,建丰同志给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答案!好在他没有继续卖关子,而是继续解释:“有些东西就像经济周期,人力很难逆转,台湾的民心向背也是如此。换句话说,现在正好到了‘讨厌国民党’情绪大爆发的时期。”

“这又是为什么呢?”岛君追问道。

“我1987年开放党禁,当时希望顺应人民期望,还权于人民,塑造一个竞争的政治环境,可以振刷党内陈腐气息,让国民党内能更加团结。但我也隐约感到,如果不振兴图强,国民党同样有失去政权的可能。但我没想到,国民党依然内耗严重,没有一个强势人物压着,大家就互相扯皮,结果谁都干不成事。老百姓不对你失望,对谁失望?”建丰同志愤愤地说道。

“不过作为选民,一般都很难对政府满意,所以会更希望能看到新面孔吧?”岛君问道。

“对。不过,选举中,民众往往没法真正去判断一个候选人的执政能力,而是简单诉诸‘换人做做’的情绪。大家选的往往不是正确的,而是新鲜的,这个也是难以避免的。阿扁执政8年,民进党各种弱点都暴露得差不多了,民众又开始厌烦。关键时刻陈水扁贪腐案爆发,民进党就彻底掉进了低谷。然后才会有2008年,马英九顶着明星光环完爆谢长廷。同样的道理,马英九做了6年,国民党的缺点被毒舌的媒体放大到了毛孔,民众对执政党的厌烦情绪,又到了一个新高点。这就是我所说的命,或者说大势。”

“这么说,国民党是输给了形势?”岛君若有所悟。

“非也”,建丰同志说道,“大势固然很难逆转,但是可以延缓,可以调整。之前说的党内纷争,可以委曲求全,可以不断弥合。国民党这几十年,不也这样过来的吗?但是英九这些年,却做了不少雪上加霜的事情。我以前曾经说过,英九这个年轻人没有缺点,但是现在看来,没有缺点就是他最大的缺点。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啊。”

“对,大家都说他是不粘锅”,岛君附和道。

“不粘锅也就算了,他伤害了支持者的心。第一任,他不去换基层和中层的绿营官员,帮助他竞选的人就没有得到合适的位置,而支持他的社会团体,跟官员打交道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是受到刁难,经费也申请不下来……”建丰同志的语气变得沉重起来,“第二任呢,他顶不住民进党的压力,把军公教的待遇给砍了,这些人可都是铁杆蓝营啊!”建丰同志一字一顿地说道。

“我刚才的话还没说完”,电话那头及时地制止了岛君开腔:“所谓大势,还有一点,就是民众已经受够了无休止的蓝绿恶斗、扯皮。这么多年来,台湾的所有公共问题都会落到蓝绿上,两党相互骂,相互拖后腿,责任分不清不用说,事情也常常办不成。所以,柯文哲拒绝加入民进党,反而成了他最大的优势。民众希望有一个超脱蓝绿的政治人物,虽然这个愿望很可能还是要落空。因为所谓的无党籍,也可以只是个形式。”

“还有个重要问题”,通话费用很贵,岛君赶紧插嘴:“国民党推进两岸关系,民进党阻挠两岸关系,为什么民众要选民进党?”

“这毕竟只是地方性选举”,建丰同志说:“2012年‘大选’,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就给他加了关键一分。国民党这次失败,不能怪两岸关系,只能说,两岸关系的政绩牌没能救国民党。”

说到这里,建丰同志话锋一转:“不过,太阳花学运成功逼迫服贸协议卡在‘立法院’,包括这次选举,阻挠两岸交流的民进党大获全胜,说明至少有部分台湾人,并不是很在乎两岸交流。大陆让利也好,给超WTO待遇也好,他们没觉得了不起。为什么呢,你昨天晚上唱K的时候,是不是听到了《杜十娘》?”

岛君惶恐,昨晚在KTV确实有个女高音唱了一首《杜十娘》,“郎君啊,你是不是饿得慌,如果是饿的慌,十娘给你做面汤……”余音还在绕梁,可是跟选举何干?

世界上任何东西,如果得来全不费功夫,一般人都是不会珍惜的。非得是自己追求到的,那才是好东西。杜十娘就是犯了太殷勤的错”,建丰同志说:“两岸交流对台湾当然很好,那是实实在在的钱,是台湾发展的前途所在。但是如果得来太容易,那台湾难免有人也会不珍惜。两岸要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这句话的含义很丰富。我想,其中之意,也是给台湾更宽松的空间,让它去思考和消化两岸交流的成果……”(文/黑白自在)
 
扫了下蓝字,第一篇更像共产党给国民党找辙,第二篇靠点边。 内斗只是原因之一,马派的技术官僚自我感觉良好,脱离民意,死到临头还绷着。 太阳花后生态也变了,年轻素人斗倒老江湖。 有意思的是,这回共产党通过连家、台商的打出的经济牌没起作用。
 
转:为什么台湾人普遍讨厌马英九 http://bbs.wenxuecity.com/taiwan/454694.html

1、从宏观角度来看

...
2、微观的角度

在学费调涨问题上,马英九说:[涨久了!就习惯了!]

在勘灾时,马英九说:「灾民的表情很cynical(愤世嫉俗之意)」

谈到经济指标时,马说:「633让我当两任就可以达成」

面对三聚氰胺造成国人不敢食用进口乳制品,马说:「我们本地的酪农,好像也发了一笔小财,这倒是我感到很高兴的]

探视[立即上工方案]的人员,询问对方失业多久,对方回答一个月,马说:「才一个月,那你很幸运」

八八风灾,灾民父亲失踪,心痛呼喊为什么要见总统变得那么难?马回应:「我这不是来看你了吗?」、「我父亲也死了,我能感同身受」

探视险遭土石流活埋的小女孩,马说:「你可以闭气两分钟,真不简单!」「这次台风的灾害,让很多人都『得到教训』」

接受外媒采访用英文回答:「就是因为灾民没有了解这次风灾的严重性,才会没有撤离。」(短暂的采访,竟然使用多达六次的they,来强调是灾民的疏忽)

赴阿里山堪灾,面对灾民陈情打断讲话,马说:「等我说完再救」

赴校园座谈学生问:「泡面涨价怎么办?」马说,泡面原料是面粉,财政部已透过降低关税让涨价趋缓,但无法冻涨,他鼓励年轻人少吃汉堡多吃米,让全台5600公顷农地复耕。

香蕉价格惨跌,有屏东的蕉农反映香蕉盛产价格低迷,日子快过不下去,马英九响应表示,这种事怎么不早一点讲,早点讲的话,可以外销到中国,一年外销二、三百公吨,连屏东香蕉都不够卖。

八八风灾满两周年,重建速度缓慢。马英九夜宿屏东县玛家乡灾区礼纳里部落永久屋,和居民一起晨跑时,指永久屋住起来很凉爽舒适,「感觉像在普罗旺斯」。此语一出,有些灾民听了不舒服,更引发网友及绿营挞伐:与「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有何两样?

赴宜兰三星葱田勘灾,马英九拔起枯黄的青葱闻一闻说:「香啊!」一旁葱农则满脸疑惑说,即将腐败的葱,应该有臭味才是。

以上是马英九的一些荒腔走板的言论。其实,不仅他个人,其率领的执政团队!也是常常说话荒腔走板。比如:

其内阁前行政院长刘兆玄:「马上就好,应该改成:马上渐渐好」、「有绿卡才有国际观」、「放弃绿卡来当官,是一种牺牲」

其内阁前卫生署长林芳郁:万一肠病毒疫情没获控制,「我们就要祈祷了」

其内阁前行政院副院长邱正雄:中南部豪雨成灾,「水灾不严重。」救灾不力,响应记者问题:「讲一句不好意思的话,我上午到现在都还没有吃过东西,早餐也还没有吃耶。」

其前经济部长尹启铭:「马上好是一句竞选口号。」对于媒体询问茂德是否会停工?「明天是情人节,是蛮好的时光。]事前接获中油员工呛声「有人需要舞台就给他们舞台」、「股票上两万点,只是一句玩笑话。」

其财政部长李述德:「股民自杀是个人问题」、「钱是你的,你自己要做一个比较睿智的抉择」、「股票跌110点是小跌」

其前国防部长陈肇敏:面对立委质询国军吃不玩的剩菜如何处理?「厨余,能够给贫困的同胞来享用。」外界质疑救灾怠乎职守,其说:「本人是台湾人,台湾是我的故乡,我的乡亲有难,我能够不全力来救灾吗?」

其人事行政局长陈清秀:绿卡风波,「如果能延揽各国人才来台湾协助治理国家也是好事。」举办活动遭批,却回应「在此神鬼交战的时刻,要扮演神的角色,降伏走向黑暗的魔鬼。」公务人员财产申报就像是「衣服被脱光光一样」

其前卫生署长叶金川:「即使是「毒」油条,起码要一次吃175根才会有事。」和信医院副院长谢炎尧(叶金川的老师)投书《苹果日报》,批评卫生署新流感防 疫过程草率。叶金川说:「要批评的人多的是,还不只他(谢炎尧)一人,还轮不到他。」新流感侵袭台湾,却坚持跟马英九出访,还说:「我出卖台湾?那陈菊也 是出卖台湾,她还是跑到大陆,我是去日内瓦推销台湾。」

其前行政院秘书长薛香川:「神仙来做不会比较好。」八八风灾时去福华饭店用餐,CALL OUT至TVBS《2100》说:「父亲节耶~父亲节耶~我们吃完马上走耶,拜~托!」、「父亲节去外面吃个饭,过分吗?」、「我8月8号当天,自己开车去行政院办公!」

其前经建会主委陈添枝:「未来经济要成长,似乎不太可能」

其总统府发言人王郁琦:「马总统过去在钓鱼台事情上是热血青年,现在仍是热血中年」

其农委会副主委黄有才:无风也无雨菜价却高涨,「狂涨的包心白菜并非一般常吃的菜种。」响应农民抱怨收入太低时,说出:「农民一天工作才一个多小时,怎么跟劳工一天工作八小时比?」

其交通部长毛治国:「无薪假族可以好好玩台湾。」后丰断桥事件「我只接手四个月,桥梁要垮不会在四个月垮掉」

其环保署长沈世宏:猫缆没有环评,「事后看来是不对」「但在当时是合法。」潮寮毒气事件爆发月余,毒气原因竟说:「是因为潮寮国中新任校长嗅觉敏感度很好」

其前法务部长王清峰:表示台中监狱春节活动办得相当好,应该到外面办,让所有监所收容人参加,「就算受刑人都因此跑掉都没关系」、「跟检查总长抱抱就可以假释」

其劳委会主委王如玄: 立委质询失业问题,「现阶段我们失业周期只有26.1周。」大专生月领2万2,王如玄:嫌两万太少,不少了,要是没有22k方案,「这些人一毛都没有。」

其前行政院长吴敦义关于国光石化开发,对影响国宝白海豚生存环境,与出惊人表示:「既然(白海豚)在台中港都可以转弯了,白海豚自然有牠生存、游水的路 径,牠也会转弯的。」春节塞车拿不出解决对策,竟回答媒体:「大家都赶在尖峰时段上路,要不塞车根本办不到,反正过年嘛,堵车的时候,不妨摇下车窗跟隔壁 人拜年。」出席「创造就业贡献奖」表扬活动,表示:「无薪假这个创新理念应该得诺贝尔奖!」立法院施政总执询中,询问行政院长吴敦义糖和面粉涨价的问题, 吴敦义表示,民众可以自己选择,减少糖用量,或多吃米饭,改变饮食习惯。

最后,再重点说一说文化部长龙应台。龙应台在大陆得到相当的推崇,我身边的青年学子们,常捧有一本《大江大海1949》,且以此为荣。殊不知,历史学家、 作家李敖曾就此书写有《大江大海骗了你》,对龙应台的带有主观色彩且刻意忽略历史事实的写作手法提出严厉批评(龙应台是国民党军官的后代)。

龙应台在台湾享有“龙太后、龙仙女”等讽刺意味的外号,起因于龙部长喜欢端架子、讲排场、好空谈、爱享受。为了文化部迁移新北市,她坚持在台北市另租办公 室。但消息传出后,在江宜桦大表不然下,遂改口所租的只是一个“联络点”。针对甘比亚断交事件的失言,笑称外交部失火了,其它部门可以喘口气。

业内人士批龙为“论坛部长”。易言之,龙应台其实是个只会“坐而言”,喜欢开会的部长,独独不是一个能够“起而行”的部长。

3、结论

马英九本人是秘书出身,没有待过基层,对平民生活缺乏认知,所以屡发惊人之语。马团队基本上是一些教授学者,好对时事发表言论,但执行能力极差。有道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选了一个人,就是选了一群人;选了一个马英九,就是选了一堆马英九。

马英九的执政满意度低,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

民众的素质决定了民主的素质。人民讨厌自己高票选出来的领导人,又能怪谁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