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计算”获今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方舟子直言:“是典型的学术腐败大案”

http://www.ccf.org.cn/sites/ccf/xhdtnry.jsp?contentId=2843422966657

中国计算机学会建议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

2015年1月15日,CCF向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和教育部递交了《中国计算机学会关于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评审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退出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等奖项的评审工作。《建议》全文如下:

中国计算机学会关于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的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科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已经实施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国家科技奖),其管理体制和评审过程暴露出如下一些突出问题:
1. 政府部门对评审工作干预过多。政府主管部门直接参与奖项的评审工作,相关领导亲自担任有关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的负责人,直接主导奖项的评审过程。政府工作“越位”。
2. 没有建立有效的第三方监督机制,无法对政府部门主导的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中的作为实行有效监督,容易在奖项评审过程中产生不端行为和滋生腐败。政府工作“缺位”。
3.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边界不清晰。政府部门作为行政机构,但在国家科技奖评审中拥有决定权,而专业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的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4. 政府不是学术共同体,对专业发展和水平并不具有专业判断力。尽管在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政府部门会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评委,但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政府部门难以把握各个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也并不了解哪些专家在哪个领域具有真正的学术判断力,所以评奖过程容易出现误判、错判。
纵观全球科技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政府直接主导进行学术评价和评奖的。目前有些政府部门的思维和做法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和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简政放权、职能转变的方针明显不符。针对上述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建议改革现行国家科技奖评审体制,完善国家科技奖项评审工作,具体如下:
1. 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政府部门应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治国方针,从根本上转变职能,彻底退出国家科技奖的评审工作,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2. 加强对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政府部门应致力于建立评价体系、制定奖励政策、遴选评选机构、构建评审平台等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国家科技奖励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和机制保证,并严格监督评审过程。
3. 将国家科技奖项评审工作交由专业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完成。根据科技奖项的特点,国家科技奖应突出专业性和行业特点,并将奖项评审工作交由专业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完成。政府部门对承担评审工作的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进行严格的遴选,并对其评奖过程进行监督。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现有国家科技奖评审机制,必将加强我国科技奖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使之回归科技奖励的本质。
中国计算机学会
  2015年1月15日
 
http://www.ccf.org.cn/sites/ccf/xhdtnry.jsp?contentId=2843422966657

中国计算机学会建议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

2015年1月15日,CCF向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和教育部递交了《中国计算机学会关于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评审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退出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等奖项的评审工作。《建议》全文如下:

中国计算机学会关于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的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科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已经实施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国家科技奖),其管理体制和评审过程暴露出如下一些突出问题:
1. 政府部门对评审工作干预过多。政府主管部门直接参与奖项的评审工作,相关领导亲自担任有关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的负责人,直接主导奖项的评审过程。政府工作“越位”。
2. 没有建立有效的第三方监督机制,无法对政府部门主导的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中的作为实行有效监督,容易在奖项评审过程中产生不端行为和滋生腐败。政府工作“缺位”。
3.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边界不清晰。政府部门作为行政机构,但在国家科技奖评审中拥有决定权,而专业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的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4. 政府不是学术共同体,对专业发展和水平并不具有专业判断力。尽管在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政府部门会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评委,但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政府部门难以把握各个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也并不了解哪些专家在哪个领域具有真正的学术判断力,所以评奖过程容易出现误判、错判。
纵观全球科技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政府直接主导进行学术评价和评奖的。目前有些政府部门的思维和做法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和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简政放权、职能转变的方针明显不符。针对上述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建议改革现行国家科技奖评审体制,完善国家科技奖项评审工作,具体如下:
1. 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政府部门应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治国方针,从根本上转变职能,彻底退出国家科技奖的评审工作,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2. 加强对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政府部门应致力于建立评价体系、制定奖励政策、遴选评选机构、构建评审平台等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国家科技奖励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和机制保证,并严格监督评审过程。
3. 将国家科技奖项评审工作交由专业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完成。根据科技奖项的特点,国家科技奖应突出专业性和行业特点,并将奖项评审工作交由专业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完成。政府部门对承担评审工作的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进行严格的遴选,并对其评奖过程进行监督。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现有国家科技奖评审机制,必将加强我国科技奖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使之回归科技奖励的本质。
中国计算机学会
  2015年1月15日
钱哪里来?
 
其实,这个公开建议的真正用意,是计算机学会的那些人要跟张尧学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件事情做切割,间接表示学术界不认同张尧学的透明计算是什么重大成果。
 
不透明的“透明计算”——张尧学是如何骗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

  ·方舟子·

  教育部原司长、中南大学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领衔的“透明计算”
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舆论大哗。多名IT专业人士在网上一面倒地揭露
这个课题低劣、造假、骗人的实质,这些揭露文章发表在科学网、知乎、新浪博
客等处,随后即被删除得干干净净。财新网在1月17日发了一篇报道《“透明计
算”获大奖引发诸多争议》,随后也被删除。对这些批评、揭露,张尧学没有给
出任何回应,而这些试图压制批评的删帖行为,不知是张尧学公关的结果,还是
政府部门为遮羞采取的行动。不管怎样,对学术争议只能以删帖来回应,其实质
如何,已昭然若揭了。

  我不是IT专业人士,不想从学术的角度来评价张尧学的成果。我想从别的角
度,让公众了解一个被IT专业人士一致评为低劣、造假的课题何以能够获得国家
自然科学一等奖。

  我们先来看看张尧学的简历:

  1976年10月至1978年10月,在湖南澧县余家台水电站工作,测绘员;
  1978年10月至1982年07月,在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陕西西北电讯工程
学院)电子工程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2年07月至1983年02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国研究生预备班学习;
  1983年02月至1983年09月,在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培训班学习;
  1983年09月至1990年03月,在日本东北大学硕士生、博士生并获硕士、博士
学位;
  1990年03月至1995年07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任教师、副教授、教授,教
研组副主任;1994年6月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系主任;1995年2月评定为博士研
究生导师;
  1995年07月至1995年10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访问教授;
  1995年10月至1997年11月,电子部计算机司副司长兼全国电子信息系统推广
办公室副主任(挂职);
  1997年11月至1999年06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06月至2000年06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主持工作);
  2000年06月至2001年05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
  2001年05月至2009年0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其中,2001年11月至
2006年5月兼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参加中央党校一
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2007年5月至2008年9月任北京奥组委挂职总体策划部副
部长;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06月至201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
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2011年11月至今,中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从简历可以看出,张尧学从1995年开始当官,一开始还只是挂职,1999年起
则是全职当官,从事行政工作,历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主持工作)、科
学技术司司长、高等教育司司长、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中南大学校长,
已脱离科研一线十几年,却能做出代表中国科研最高成就的成果,可谓神人神迹。

  再神的人才,再神的科研成果,也是要通过论文发表体现出来的。在报奖材
料中
(http://www.cutech.edu.cn/cn/rootfiles/2014/01/15/1389722463398905-138
9722463551177.pdf ),张尧学列举了能体现其获奖成果的八篇代表性论文专著:

  1. Yaoxue Zhang and Yuezhi Zhou. Transparent Computing: A New
Paradigm for Pervasive Computing, LNCS 4159, 2006 年第1 卷1-11 页.
  2. Yaoxue Zhang and Yuezhi Zhou. 4VP+: A Novel Meta OS Approach
for Streaming Programs in Ubiquitous Computing, in Proc. of the IEE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AINA 2007), 2007 年第1 卷394-403 页.
  3. Yaoxue Zhang, K. Takahashi, N. Shiratori, and S. Noguchi. An
Interactive Protocol Synthesis Algorithm Using a Global State
Transition Graph,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1988 年
14(3)卷 394-404 页.
  4. Yaoxue Zhang, Hua Chen. A knowledge-based dynamic
job-scheduling in low-volume/high-variety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ngineering (UK), 1999 年13(3)卷 241-250 页.
  5. 林 闯 . 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评价,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7-302-04267-5, 2001 年卷109-129 页.
  6. Fengyuan Ren, Chuang Lin, Xunhe Yin. Design a congestion
controller based on sliding mode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2005 年28(9)卷 1050-1061 页.
  7. Fengyuan Ren, Chuang Lin, Bo Wei. A robust active queue
management algorithm in large delay networks,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2005 年 28(5)卷 485-493 页.
  8. Jianer Chen, Guojun Wang, and Songqiao Chen. Locally
subcube-connected hypercube network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2002 年51(5)卷
530-540 页.

  第一篇论文发表在2006年9月在武汉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UIC 2006 ),会议组织者是在新语丝挂号的金海。
这种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国科研人员提供出钱发表SCI论文的机会,几乎没有
含金量,被称为野鸡会议。张尧学的这篇论文发表了9年,共被引用45次(据
google scholar,下同),绝大部分是张尧学自引和中国人引用,国外引用只有
3次,分别是日本、韩国、德国人引用。

  第二篇论文发表在IEEE的低端学术会议上,在IEEE的1578种IT会议中,该会
议的排名1362
http://arnetminer.org/page/conference-rank/html/All-in-one.html )。
这篇论文是张尧学迄今发表的所有论文中引用次数最多的:46次,然而几乎全都
是张尧学本人自引和中国人引用,仅被国外引用了两次,这两次都不是英文文献。
也就是说,张尧学这篇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在作为科技界国际语言的英语文献
上被国外学者引用的次数是零。

  第三篇是张尧学发过的档次最高的论文,但是是1988年他在日本留学做的博
士学位论文工作,有三个日本共同作者。张尧学将其博士学位论文也列入报奖材
料中,简直是莫名其妙,因为第一,其博士研究内容与其获奖内容没有关系;第
二,这项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日本东北大学,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只授予在中
国做的工作。难道张尧学想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让其日本导师分享?张尧
学将其1988年日本留学的论文也拉来凑数,可能是因为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拿得出
手的论文太少。

  第四篇是1999年一篇人工智能方面的论文,也与获奖内容无关。该论文的引
用次数是16次。发表该论文的期刊已在2001年停刊。

  后面的四篇作者中都没有张尧学,也都不属于透明计算的内容。最搞笑的是
第五篇,它其实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在2001年4月出版的一本教材的一个章节(第
五章“非乘积解排队网络和近似算法”),张尧学为了把它伪装成期刊论文,创
造性地把书的出版年份写成“2001年卷”。而且这个章节根本就没有教材作者的
原创内容,都是引用国外学者的,这些国外学者是不是也能跟张尧学分享奖金?

  总之,从张尧学论文发表记录和引用情况看,可知他提出的透明计算在国际
上毫无影响。然而张尧学在报奖材料中声称其提出的透明计算“被国内外采用,
引发和推动了国内外新型网络计算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用谷歌搜索“透明计算”
的英文(transparent computing),出来的网页主要是美国军方DARPA的一个透
明计算项目。但是,张尧学说的“透明计算”的“透明”的意思是“不知不觉”,
国外说的“透明计算”的“透明”的意思是“公开可见”(The Transparent
Computing (TC) program aims to make currently opaque computing systems
transparent by providing high-fidelity visibility into component
interactions during system operation across all layers of software
abstraction, while imposing minimal performance overhead.),二者的意
思刚好相反。如果认为这就是其“透明计算”的实践,这是利用“透明”一词多
义混淆视听。

  张尧学的报奖材料称:“透明计算得到了国际上英特尔、IBM 等公司的采纳,
被英特尔公司总裁称为‘代表了下一个计算时代’并作为战略之一实施。”英特
尔公司高级副总裁Renee James(学MBA出身的)在2012年IDF会议上的确提到透
明计算,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曾以“我系张尧学院士提出的透明计算得到英特尔公
司的高度评价和推广”高调报道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s/4840/2012/20120921085312266245
505/20120921085312266245505_.html )。实际上Renee James的原话是这么说

http://intelstudios.edgesuite.net/idf/2012/sf/keynote/120912_rj/1209
12_rj_fl/index.html 14'20''开始):透明计算的概念并不新颖,MIT早在90年
代末就做了研究,最近清华大学张教授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有些IT专业人士认
为英特尔说的透明计算和张尧学说的透明计算只是名称相同,不是一回事
(Renee James不是搞技术的,可能分不清二者的区别)。即使是一回事,Renee
James也说得清清楚楚,这是MIT在90年代末率先提出的,并不是张尧学的首创。
按张尧学自己的说法,他是在2004年才想到“透明计算”,晚了MIT好几年了。

  张尧学的报奖材料称:“相关工作得到了Edward Yourdon 博士(软件工程
方法论创始人)、原IEEE CS 副主席Ming T. Liu、以及Jefferey J.P. Tsai
(IEEE/AAAS Fellow)的高度评价,被称为‘张氏协议综合法’。”这些人评价
的是张尧学1988年在日本的博士研究工作,与透明计算没有关系,非要说有关系
的话,那也是日本的知识产权,怎么得的中国国家奖?而且这些人并没有对张的
工作“高度评价”,更没有称为“张氏协议综合法”,只是在综述中引用了张尧
学的论文,引用时写作Zhang's Protocol Synthesis Algorithm,这是以第一作
者姓指代论文中提出的方法(该文献以此指代十几种方法),并非特地给其方法
命名。众所周知,博士论文的工作主要是属于导师的。如果要命名张尧学的博士
工作,应称为“张-野口协议综合法”,而不会忽略张尧学的导师野口正一的贡
献。

  张尧学的报奖材料称:“透明计算概念及技术曾被PCMag、eWeek、
ScienceDaily、TechEYE 等数百家国际媒体广泛报道,并被评论为‘这将是首个
由中国推动的计算技术。’”这指的是张尧学2012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ud Computing》专刊上发表的论文《TransOS: A Transparent
Computing-based Operating System for the Cloud》曾获得国外一些科技媒体
的报道,当时中南大学因此说“张尧学院士发表的论文在国际上反响强烈”
http://news.its.csu.edu.cn/csunews/readnewsarticle?atcid=20121016045
312963 )。一篇论文的重要性并不由媒体记者来决定,而应该看同行的引用情
况。那么张尧学这篇“在国际上反响强烈”的论文的引用次数是多少呢?6次,
其中4次是中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己引用,1次是北京大学引用,剩下的1次由
于论文无法下载,不知道作者的单位,但也是中国人引用。也就是说,张尧学这
篇“在国际上反响强烈”的论文发表两年多来,在国际上被引用的次数是零。国
际学界根本就没人在乎这“首个由中国推动的计算技术”。

  中国的科技大奖,都是运作的结果,含金量本来就不高。但国家自然科学一
等奖曾经是个例外,曾经为了保证含金量空缺过很多年的。现在却让这样一个假
货靠造假获此殊荣,肯定是利用权力和官场人脉运作的结果,是典型的学术腐败
大案。虽然中国遍地都是学术骗子,但学术骗子能靠权力把虚假成果搞成国家自
然科学一等奖,还是创纪录的,算得上中国科学最大的丑闻之一。

2015.1.19.

(XYS20150119)

http://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log/zhangyaoxue.txt
下面是INTEL Renee 在2012 IDF 关于 透明计算的原话,个人感觉方肘子对Intel Renee的评论有点缺乏根据。我并不清楚zhang的理论,不过Intel 和zhang “working with him throughout the entire time” 还是一个名称,各自表述的可能性不大。

We'll come back to the cloud services that were the backbone of this demonstration later in the presentation. But what this demo

Keynote Address, September 12, 2012 Page 11

does embrace is a concept that we called transparent computing. And transparent computing is really about allowing experiences to seamlessly cross across different platforms, both architectures and operating system platform boundaries. It makes extensive use of technologies like HTML5 – which we're going to talk a lot more about in a second – and in house cloud services. It represents for us the direction that we believe we need to go as an industry. And it's the next step really beyond ubiquitous computing. This concept of transparent computing is not new. It's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worked on since the late '90s really at MIT, and most recently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by a professor named – I'm not going to say his first name, but Professor [Zhang]. And we have been working with him throughout the entire time. And really it'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ubiquitous computing foundation's available. And it is now. And that's a powerful mobile appliance, along with high speed mobile networks, wireless networks, and a broad enough proliferation of cloud services and data center resources everywhere to do some of these things that we would only dream about a decade ago. Transparent computing is the core of how users view the experiences in compute today. It's about enabling what they want to do. They don't care about the operating system. And sadly, and as much as we would not like it to be true, they don't always care about the hardware architecture underlying their experience. What they care about is the task they're trying to perform, or the information that they're trying to get to. What they want is that their iPad and the apps that they download will work on their Galaxy phone and on their Ultrabook. So enabling those users Keynote Address, September 12, 2012 Page 12

is really the core of the approach that we're advocating, versus where we've been today, which is hard technology boundaries. So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We need three things. We need a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that crosses across platforms and architectures and the boundaries. We need a flexible and secure cloud infrastructure. And we need a more robust security architecture from client to the data center. So let's start the discussion – I'll go through each one of these – talking about the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and hear first from some developers.
[Video begins]
Male Voice: I, myself, am a musician who wasn't quite good enough to make it on the road. I really wanted to help other artists advance their careers, build a fan base, and make money from their art. Using [unintelligible], artists can share all of their music, their photos, their videos, their concert tickets, and their merch store with their fans directly on their mobile devices. Developing for multiple platforms means essentially doing the project over again from scratch for each platform. It's incredibly frustrating to have something that works on one platform that you're really stoked about, and then turn to another platform and it either isn't technically feasible, or it's going to cost you a ton of time and money to figure out how to get it there. And some fan is going to say, "Well, why can't I do this? I did it on my iPhone. Why can't I do it in HTML5?" In a perfect world, a user's experience on one
 
下面是INTEL Renee 在2012 IDF 关于 透明计算的原话,个人感觉方肘子对Intel Renee的评论有点缺乏根据。我并不清楚zhang的理论,不过Intel 和zhang “working with him throughout the entire time” 还是一个名称,各自表述的可能性不大。

We'll come back to the cloud services that were the backbone of this demonstration later in the presentation. But what this demo

Keynote Address, September 12, 2012 Page 11

does embrace is a concept that we called transparent computing. And transparent computing is really about allowing experiences to seamlessly cross across different platforms, both architectures and operating system platform boundaries. It makes extensive use of technologies like HTML5 – which we're going to talk a lot more about in a second – and in house cloud services. It represents for us the direction that we believe we need to go as an industry. And it's the next step really beyond ubiquitous computing. This concept of transparent computing is not new. It's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worked on since the late '90s really at MIT, and most recently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by a professor named – I'm not going to say his first name, but Professor [Zhang]. And we have been working with him throughout the entire time. And really it'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ubiquitous computing foundation's available. And it is now. And that's a powerful mobile appliance, along with high speed mobile networks, wireless networks, and a broad enough proliferation of cloud services and data center resources everywhere to do some of these things that we would only dream about a decade ago. Transparent computing is the core of how users view the experiences in compute today. It's about enabling what they want to do. They don't care about the operating system. And sadly, and as much as we would not like it to be true, they don't always care about the hardware architecture underlying their experience. What they care about is the task they're trying to perform, or the information that they're trying to get to. What they want is that their iPad and the apps that they download will work on their Galaxy phone and on their Ultrabook. So enabling those users Keynote Address, September 12, 2012 Page 12

is really the core of the approach that we're advocating, versus where we've been today, which is hard technology boundaries. So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We need three things. We need a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that crosses across platforms and architectures and the boundaries. We need a flexible and secure cloud infrastructure. And we need a more robust security architecture from client to the data center. So let's start the discussion – I'll go through each one of these – talking about the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and hear first from some developers.
[Video begins]
Male Voice: I, myself, am a musician who wasn't quite good enough to make it on the road. I really wanted to help other artists advance their careers, build a fan base, and make money from their art. Using [unintelligible], artists can share all of their music, their photos, their videos, their concert tickets, and their merch store with their fans directly on their mobile devices. Developing for multiple platforms means essentially doing the project over again from scratch for each platform. It's incredibly frustrating to have something that works on one platform that you're really stoked about, and then turn to another platform and it either isn't technically feasible, or it's going to cost you a ton of time and money to figure out how to get it there. And some fan is going to say, "Well, why can't I do this? I did it on my iPhone. Why can't I do it in HTML5?" In a perfect world, a user's experience on one

这方舟子的原话:
有些IT专业人士认为英特尔说的透明计算和张尧学说的透明计算只是名称相同,不是一回事(Renee James不是搞技术的,可能分不清二者的区别)。即使是一回事,Renee James也说得清清楚楚,这是MIT在90年代末率先提出的,并不是张尧学的首创。按张尧学自己的说法,他是在2004年才想到“透明计算”,晚了MIT好几年了。
首先,并不是方舟子说“名称相同,不是一回事”,而是引用专业人士的评论。其次,无论是否是一回事,根据Renee James和张尧学自己的话,MIT在90年代末率先提出,而张尧学是在2004年才想到的。

你想说,“And we have been working with him throughout the entire time”的意思是说张尧学从90年代就一直和MIT一起干了。但我觉得这不可能是Renee James的意思。如果是这样,Renee James就不会说“and most recently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by a professor”。而是会说:It's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worked on since the late '90s at MIT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了。

我觉得Renee James只是说自从清华参与之后的entire time,we have been working with him。
 
http://chuansong.me/n/1105694
听专家评说:国家科学一等奖为何遭全国性学会抗议?

2014年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自揭晓以来,引发很大的争议,中国计算机学会1月21日晚公开建议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意味着国家大型学术团体抗议科技部奖励办公室,这一前所未有的惊人举措再掀波澜。国内外数位行内受尊敬的计算机专家以及接近评奖程序的人士先后将其评述和意见告知《赛先生》。秉承科学精神、本着对国家科学事业负责的态度,《赛先生》在此与大家分享,并欢迎不同意见的讨论、商榷、辩论。相信理越辩越明,科学的真理对中国的重要性远大于某个个人或团队获奖。

谭盈 许栋/文
国家自然科学和技术评奖由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主持。
“我们态度很明确,政府部门就得退出评奖!”中国计算机学会一位核心人士2014年1月22日早上对《赛先生》表示:“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政府发的科学技术奖并没有促进科学事业进步,反倒是促进了腐败”。
与计算机学会激烈态度相比,一位享誉国际工程界的华人计算机教授虽然非常惊讶该奖,但他在发奖不久后对《赛先生》表示:“我已听到很多人议论此事,包括美国的学者”。该专家认为:比起批判该技术本身来,更重要的是改革当前的学术奖励制度。
就在此前一天,21日晚9时,计算机学会突然在其官网上挂出一则措辞坚定的公告——《中国计算机学会关于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该文迅速传遍全网,引来大量点赞。
该《建议》落款日期为1月15日。据悉,计算机学会已经向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和教育部递交了这份《建议》。
全文虽名为“建议”,实则并无卑屈之态,一上来就直指国家科学技术奖受到了政府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吐槽“相关领导亲自担任有关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的负责人,直接主导奖项的评审过程”。
此文一出,网络沸腾。不少科学家在冬夜里第一时间转发点赞,不少人在评论里高呼“提气”、“给力”!
《赛先生》在与计算机学会上述了解此事的核心人士沟通中,他反复表示,不对任何具体奖项和评奖办法进行独立评价,“我们说的是制度!”。
虽然《建议》全文并未针对具体奖项和个人置言一字,但由计算机学会出面,在这样的时候,大家都心领神会批评由何引起,学界业界人士都心知肚明:你懂的。
计算机学会还没完
1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率领的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官方发布的获奖新闻中,其名为“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俗称“透明计算”)的获奖成果被描述为“从根本上突破了统治计算机领域60余年的冯·诺依曼结构”,其通过网络从所使用的各种终端设备中选择并使用相应服务的计算模式,理论上“可防御所有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攻击”,该成果“在国际业界引起震动”。
某种意义上,“透明计算”在获奖消息发布后,确实引起了国内外业界震动。科技界和IT界反响激烈,诸多业界人士在网络上竞相“抒怀”,指称该成果无论是在原创性、学术性,还是应用性上皆无值得圈点的地方。不仅远配不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个曾空缺12年的崇高学术荣誉,甚至还有傍上成为主流趋势的“云计算”之嫌疑。
旅美华人计算机专家向《赛先生》透露,有意邀请多名计算机学界的杰出同行联名撰文,共同推动中国学术奖励体制改革。而他本人在该奖发出后不久即联系了中国计算机学会进行评议,后者在其建议下决定设立学术论文的H-index(一名科研人员的h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数据库,并编制中国计算机科学领域论文被引数最前10名的排行榜。对此,上述计算机学会的人士给予了证实,其称相关消息将于1月23日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上正式宣布。
在访谈中,上述华人计算机专家对《赛先生》表示,在论文引用数的对比下,将可以看出2014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令人尴尬的”,和历届获此殊荣的科学成果相比起来“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而这一“可笑”的颁奖决定不过是中国现今学术环境下的一个案例。
“国际反响强烈”的真相
通常情况下,一项研究工作是否得到国际同行重视,可从其发表的论文被引情况看出。在教育部公开的张尧学的报奖材料中,张尧学及其团队列举了8篇论文作为其代表性学术成果。
将这8篇论文分别放入“谷歌学术”搜索其总被引数(包含自引),和WOS数据库(即Web of Science,包括了三大引文数据库:SCI、SSCI和A&HCI。WOS引用数反映了一篇论文被国际高质量论文引用的情况)中查询后,发现其列举的8篇文章中最具代表性的前2篇文章的Google总被引数分别为45和46,其中多数来自张尧学团队自引和国内其他学者引用,来自国外的引用数屈指可数。其中第1篇论文在WOS数据库中的被引数为7,第2篇为0。而其第6篇和第7篇文章的WOS引用数相对略高,分别为15和22,对应其总被引数为51和39。
然而,这第6篇和第7篇论文的内容“并非系统领域论文,属于网络通讯领域。”另一位计算机教授向《赛先生》表示。该教授专攻“计算机系统结构、大规模分布式存储和计算系统”。
而张尧学有关透明计算系统领域的文章,“没有核心的相关领域会议引述,这是铁定的。一等奖这种份量,项目至少应该在真正、纯粹的国际一流的会议上有多篇引用,同时在稍低的会议中有更多引用,才算正常。”一位业内人士对《赛先生》表示。
而在一些官方报道中,被中南大学称为“在国际上反响强烈”的张尧学团队论文《TransOS: A Transparent Computing-based Operating System for the Cloud》发表于2012年,经查该文总引用数仅为6次,其中4次是中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己引用,其余2次皆为中国其他学者引用,看不到一丝“国际”的影子。
即便是在报奖材料中,张尧学团队自述其论文引用情况也仅是“20篇主要论文SCI他引120余次”,说明其SCI论文篇平均被引仅6次。
相比之下, 2003年颁发的自然科学一等奖“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项目共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在国际顶级综合性科学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14篇,SCI收录37篇,70篇被SCI引用842次,出版专著9部。主要代表性文章的总被引和WOS被引数多数分别在100和50以上。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的主要论文中,有3篇发表在《科学》上,1篇发表在《先进材料》上,6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55篇主要论文已被SCI他引639篇次,被13篇综述文章成段引用。
而2013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其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3801次,最高单篇他引823次,20 篇主要论文SCI他引5145 次。
“冯·诺依曼”结构被突破?
当然,一个好的科学工作并不见得都能在短短几年间得到同行承认,继而有较高的论文引用次数。对此,一位曾在跨国IT巨头任重要研究职位的IT界专家对《赛先生》表示,就计算机领域而言,当年从巨型机发展到终端机,接着出现类似云计算的雏形,然后随着终端硬件的升级,计算机进入PC机时代,直到近几年又回到云计算。这个来回摆荡的历史说明,当整体的物理条件没有彻底改变时,计算机技术的整个组合空间就这么大,里面不存在太大的缝隙可供人发展出一套完全创新的模式。
上述专家认为,有关张氏“透明计算”的论文引用情况“如此凄凉”,可以比较充分地说明该成果之所以乏人问津,不是因为其太过超前,而是学术水平不够。“最多也就相当于国内的博士论文”,更遑论突破冯·诺依曼结构。
“冯·诺依曼”结构,是一种将程序指令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合并在一起的存储器结构,它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础。但是,上述IT界专家评论道,“总不能你在多个设备上搭建了一个分布式计算的架构,并未实现多机模式,不过是将单机模式拓展了一下,在终端和服务器之间实现了一个流式计算,就说突破了冯·诺依曼结构吧?”
由于“透明计算”将操作系统放在服务器端,每次启动都需要从服务器加载,因此其核心环节就是下载。该专家把“透明计算”的本质形容为“下载计算”,即一个远程操纵的启动代理,对云计算不曾有过任何思想和方法上的新贡献,等同于1984年就有的PXE(预启动执行环境),只不过现在的技术线路是用开源的方法去做。但所有分布式计算几乎都面临网络瓶颈,这也是分布式计算不能在更常见的广域网中发挥大用的重要原因。
在官方表述中,“透明计算”被宣称突破了“冯·诺依曼”结构的一大理由是,它实现了“存储和计算的分离。”但在该专业人士看来,此说法甚为“莫名其妙”,因为透明计算最终仍要将数据和应用从服务器端下载到本地,还要通过本地访问才能执行,因此说实现了存储和计算分离是“连基本概念都不对。”
“抹不掉的行政色彩”
那么,这样一个备受质疑,引发网络疯狂“吐槽”的成果为何能摘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桂冠呢?
中国计算机学会在其言辞肃然的《建议》中痛陈的四大问题,仿佛在对此作出回答:“政府部门对评审工作干预过多”、“没有建立有效的第三方监督机制,无法对政府部门主导的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中的作为实行有效监督”、“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边界不清晰”,以及“政府不是学术共同体,对专业发展和水平并不具有专业判断力”。
一位接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隶属科技部,以下简称“奖励办”)的人士告诉《赛先生》,“评奖委员会是奖励办来遴选的,它确定几个不同领域的头,各领域组长有些就是行政官员,而且不是搞专业的官员,此前确实发生过不公正的评审。有争议的奖项不止这一个,还有很多,类似的这种问题一直都没变。”
2003年科技部颁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2009年经修订重新发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根据评审工作需要,评审委员会可以设立若干评审组,对相关候选人及项目进行初评。各评审组的委员组成,由奖励办公室根据当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的具体情况,从有资格的人选中提出。
这位人士表示,国家每年在科研上投入很大,自然希望在成果产出上有所体现,而科研单位每年也要申报一些奖励,因为国家给了很多钱拿不出东西不好交代,而有些参与评审的科学家则在权力的指挥下,有形无形地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这些地方都要做到公平、公正处理,还得下点功夫。因为我们的国情所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被污染和影响是不可能的。”
“国家机构就是要做好管理和服务,评什么奖?既评不好也不会评。所有评奖国家机构都要退出。”前述中国计算机学会核心人士表示,一旦国家机构参与评奖,有部分科学家做科学的目的就不再单纯,变成了拿荣誉、要经费、充实简历,然后为了这个目的百般运作。
原则上,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委名单是严格保密的,每年在项目评选期间,都会有官方媒体宣传今年严防死守的“评审规程”,防止“拉关系”。但是上述接近奖励办的人士告诉《赛先生》:“现在的评奖一般都不是背靠背的。基础研究可能有一些文章先发给评审专家看看,最后大家还是坐在一起去评价。这个时候就可能有行政导向问题,有时也有面子问题,中国人都会考虑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我在公开评审中不同意你选上,那些同意或者极力主张同意的人,很难说就不会把我的意见传出去。这种评审形式,一般人都去看领头羊的态度,多数人赞成那我也赞成。一个不对的奖大家最后都签了字是怎么回事?以前并非没有出现过,但是从来没有被追究过,也不知道能追到什么程度。这都是问题,奖励办的行政色彩是抹不掉的。”
计算机教授认为,如果中国借鉴国外的做法,在科学成果评审时,严格实行匿名和回避制度,情况将大有改观。“在国外,你要往一个好的国际会议上投稿,就必须完全匿名,直到这个稿子发出来才知道是哪里投来的。万一你违反这些规矩被查出来的话,那么你的稿子可以审都不审直接退掉。”此外,为了避免专家利益串联,一个会议作者必须标注和专家委员会的成员是否在三年内一起合作过,如果是的话该专家必须规避相关文章的评审,更高规格的会议可能还会更严格。“假如没有这样一个干净的评审环境的话,那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
“尽管现在反腐倡廉,大家收敛了很多,但是内在的机制没有改变,潜规则一直都在。”前述接近奖励办的人士说,“尤其是科技界,原来一直很穷,现在搞科研有了制度保障,经费保障,人在利益面前不可能不受影响,所以出现不公平是肯定的”。
不过,单就“透明计算”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之事而言,一位要求匿名的计算机界资深教授表示,“就好比你下场踢球,你也许不是裁判,但你是这个球场的老板。一切资源你控制着,资金人员都归你分配,大家都在这个圈里,人和人之间都有纠缠不清的利益关系,所以有的人不敢不投票给他,有的人觉得不公也不敢站出来说话,因为我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我哪些同学朋友就是处在压力之下的。”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中对异议处理的规定如下: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科技奖候选人、候选项目的创新性、实用性及真实性等持有异议,应当在受理项目公布之日起60日内向奖励办公室提出,逾期不予受理。而“提出异议的单位、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以匿名方式提出的异议一般不予受理。”
“说到异议期,复杂性就表现出来了。这个奖已经评上了,评审前期有不同意见你不说,现在你提异议,叫操作的人怎么处理?但是即便是制度上给你异议期了,你又怎么操作呢?它要求你跳出来公开说我不同意,多数人是不愿意这样做的。所以这些评奖的操作方法都是有问题的。”前述接近奖励办的人士表示。
有人诟病“透明计算”并非“自然科学”领域,而是一种“工程技术”。它不去竞争“技术发明奖”,反倒来竞争“自然科学奖”是评奖背后存在不正常操作的证据。对此前述计算机系教授认为,无论真实情况如何,这不是要害问题,“第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还是如何衡量学术水平”。
他说,学术水平到任何时候都是硬指标。改革者从硬指标进入中国后如何变“软”的角度上去查找病根,就很能看出一些问题。比如随便搞个会议,找几个外国籍的评审,就成了“国际会议”,这种自封的低水平“国际”是病原之一。诸如此类的问题积累已久,已经成了学界发展的重大障碍。另外,该教授对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声明表示支持,尤其赞赏用H-index取代SCI作为学术衡量指标。
在张尧学获奖后,有关他的个人介绍里充满了这样的溢美之词:中国工程院院士、网络路由器之父、“透明计算”理念的创始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随笔集《侘寂天涯》、《水随天去》、《又见木兰》,拥有海量“粉丝”,教科文“三界通吃”。而在其担任校长的中南大学里,一位文科教师的论文题目为《论张尧学异域散文的现代性体验》。
也有人士认为,张尧学团队得奖就是错了,责任不在他而在评奖委员会成员,特别是跨专业投票的委员们。对此反驳是中国大奖常常有自我和单位运作,难逃干系。有人半开玩笑是否单位或者个人“用力过猛”。也有计算机专家认为张尧学的“发明”还是有价值的。一些对张尧学管理大学方式的知情人认为,虽然他们不清楚计算机知识,但肯定张尧学在大学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对《赛先生》表达不满该奖的计算机专家们皆未评论张尧学其他方面工作,并欢迎讨论有关该奖及其设计的计算机方面不同观点。
《赛先生》完全秉公办事,无预设立场,各种就事论事的文字、意见都不会拒绝,更不会偏袒。
 
没想到这次会有学术团体跟进打假。虽然计算机学会没有直接针对张尧学的透明计算进行质疑,但在这样的时刻出来建议政府退出科学奖评审,无疑是对张尧学的透明计算所谓有重大意义的公开否定。

好像这是方舟子个人打假以来第一次得到学术团体的公开响应。
 
这方舟子的原话:
有些IT专业人士认为英特尔说的透明计算和张尧学说的透明计算只是名称相同,不是一回事(Renee James不是搞技术的,可能分不清二者的区别)。即使是一回事,Renee James也说得清清楚楚,这是MIT在90年代末率先提出的,并不是张尧学的首创。按张尧学自己的说法,他是在2004年才想到“透明计算”,晚了MIT好几年了。
首先,并不是方舟子说“名称相同,不是一回事”,而是引用专业人士的评论。其次,无论是否是一回事,根据Renee James和张尧学自己的话,MIT在90年代末率先提出,而张尧学是在2004年才想到的。

你想说,“And we have been working with him throughout the entire time”的意思是说张尧学从90年代就一直和MIT一起干了。但我觉得这不可能是Renee James的意思。如果是这样,Renee James就不会说“and most recently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by a professor”。而是会说:It's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worked on since the late '90s at MIT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了。

我觉得Renee James只是说自从清华参与之后的entire time,we have been working with him。
我说的是。 Intel and Zhang 一起工作了 后, Renne说的TC和Zhang说的TC 不是一回事的可能性不大。方是IT的外行,在对他专业外的技术领域打假,需要引用有来源的专业评论,因为Renee 不是科班技术出身,就断言她不懂技术,这有点太轻率了。我对方更苛求,因为我认为打假者需要有更严谨和科学的态度。
 
最后编辑:
中国计算机学会再发公告,称“建议政府退出科技奖评审”与2014年授奖无关,已经将提议从CCF网站撤稿,并对本领域获得国家奖的完成人和完成单位表示热烈祝贺!

http://tech.gmw.cn/2015-01/23/content_14622211.htm
  CCF启事全文如下:
  近日,中国计算机学会起草的关于推进政府奖励制度改革的提议在网上公布后,引起公众关注。本提议是在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背景下,半年前已开始酝酿,于去年10月成稿。该提议与2014年授奖无关,希望不要引起部分公众误解。现将提议从CCF网站撤稿,通过各种渠道提交给相关部门。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增加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在此,中国计算机学会对本领域获得国家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完成人和完成单位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计算机学会 2015年1月23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