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白云的故乡 —— 新西兰

十八 新西兰的库克海峡 Cook Strait,纳尔逊省 Nelson和马尔堡省 ************************ugh


upload_2015-2-15_18-32-51.jpeg


upload_2015-2-15_18-39-19.jpeg


Cook Strait 库克海峡 ( 图片来自网络)

nelson.jpg


Nelson 纳尔逊的峡湾 ( 图片来自网络)

新西兰南北岛和南岛之间是库克海峡和塔斯曼海;库克海峡在东;塔斯曼海在西。库克海峡的东面是南太平洋。英国皇家海军船长詹姆斯*库克是1770年第一个航行到达这里的欧洲人;这个海峡也因此得名。北面连接惠灵顿湾,南面连接马尔堡峡湾。

库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凶险和不可预知的水域之一。23公里宽,在晴朗的天气里,可以在南岛、北岛之间的最近处看到对岸。塔斯曼海很深,是一个险恶的海域;它带来的海潮也异常凶猛,同时带来很多南极的寒冷空气和强风。因为水深,这里有很丰富的深海鱼类。

塔斯曼海和库克海峡连接的是北岛的惠灵顿,南岛是纳尔逊Nelson省和马尔堡省 ************************ugh。这也是两个非常美丽的区域。(也许我用了太多“美丽”这个词汇。如果读者感兴趣,在网络上把英文单词打上去,就可以在Google Image 里,看到那些另难以置信的迷人照片。)

纳尔逊省西岸是几百平方公里的原始群山,北面是金海湾 GoldenBay和塔斯曼湾Tasman Bay这两片开阔的海湾水域。 一条狭长的沙洲——三十五公里的送别之角 FarewellSpit伸进塔斯曼海。岩石和沙滩异常独特壮观。这里有90多种鸟类。纳尔逊市 Nelson 是这里比较大的城市。 

马尔堡************************ugh在库克海峡的南面。这个省份也是山脉连绵、峡湾和海岸围绕。 它以其壮观的美丽著称。马尔堡峡湾有几百个静谧的河道和水域。可以在游船上游览;可以划橡皮艇体验;亦可以静心垂钓和潜水。岸边连绵的森林;朝霞、夕阳的的独特的景致在峡湾里有不可置信的魅力。 这里还是经典白葡萄酒Sauvignon Blanc 的产地。游人还可以来此观看到海豚,企鹅,海豹和各种鸟类,感受原生态的大自然。 

Blenheim 是省会首府;Picton 是这里另一个主要的城市。都异常美丽而富有特色。我没有亲自去过,只是根据有关资料在此只做一简介。

因为没有在地面上穿行。所以也无法提供自己的照片。 
 
十九 抵达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基督城(Christchurch)

upload_2015-2-15_18-49-38.jpeg
完好的基督城大教堂和广场上的铁杯花 ——一尘 摄于2011年1月16日​

2011年1月8日,午后5点,我们乘飞机从奥克兰抵达新西兰南岛基督城。刚走出海关下机场大厅的滚梯就看到了我们租车的 Thrifty 公司的接待服务台。 拿出网上的预定确认书,很快办好手续,立刻拿到钥匙。 汽车很新,公里数很低。对我们的驾驶公里数不限。 我们走出机场大厅,一眼到 “Thrifty” 字样。汽车就在眼前。回家都没有这么方便,归还在同一地点。Toyota,Corolla —— 以后8天这辆车将是我们的坐骑,伴奔驰在南岛的大地上。兴奋地想起学过的课文中的一句话: Coachman, On Our Way! (赶车的,上路吧!)

基督城是新西兰第二大城市;也是新西兰建立的第一座城市。 直译应该是基督教堂城,一直在中文翻译中省去“教堂”二字,不明原委,疑是以讹传讹;今天几乎没有人再去想这个译文了。

平阔的基督城坐落在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大平原上。基督城处处体现了浓厚的欧洲文化气息。 在城市的正中心是基督城大教堂(Christchurch Cathedral)—— 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建筑。旁边是银色的杯花雕塑(The Chalice Sculpture ),高18米,底部直径2米,顶部直径8.5米。 据说是为了纪念最早的欧洲移民。杯花上是新西兰各种本土树木的叶子。教堂广场熙熙攘攘,每天都有很多游人前来观光。市中心生机勃勃的哥特式建筑,艺术展览馆,剧院,酒店等都带着浓厚的英式传统的优雅;闪烁着西方古典文化的光芒。很多欧式建筑的历史遗迹,尤其是有轨电车给这座城市增添不同的韵味。教堂处处可见,难怪名曰基督城。饭店,酒吧,咖啡厅,购物商场集中在市中心,吸引着大批游人在晚间来到这里。

我们到达的时候,这里不久前发生过一次地震。

BBC有报道说:基督城在去年(2010年)九月曾發生7.1級地震。自那次地震後,還發生過數次餘震,其中一次發生在聖誕節後,震級為里氏4.9級。

当我们要去新西兰的时候,就知道那里在发生地震。新年在一个朋友家,遇到一位女士。她说: 基督城经常地震,当地人看到灯晃动,知道地震发生了;他们都不理睬,继续睡觉。那里的建筑都是防震的。 我出国多年,思维也有点象洋人一样简单:既然都说没事,肯定没事。因为新西兰也是一个非常注重人民生命安全的国家。当地人不怕,一定安全。所以,只身前往,毫无一丝惧意。 到了那里还拍下震后建筑修建的照片。现在看来,有些太莽撞。下次毫无预警的地震,造成的灾难令人难以置信。大量高楼倒塌,我拍摄的大教堂也未能幸免。 如果我们在基督城,住在大教堂附近的酒店, 真是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大地震在我们离开后的四十天发生。暗自庆幸当时没有发生地震。。。。。。   

最后离开基督城的当天上午,我们开车又去了市中心。把车停在一条街上,看到了名字,却没记清楚。但清楚地记得有一个教堂,并且有地震震坏的地方,四周都围起来,这个标 记太好记了。回来的时候,我们找到了标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们汽车。原来市中心向外的道路呈放射型,我们的车停在另一条街道上,同样:这条街的右侧有一个 教堂!也在地震中被震坏!也用简单设施围起来!简直就是另一条街的副本。基督教堂城,名副其实!

( 写本章节的时间 2011-02-26 18:45:35, 即大地震后发生的第二天) 但是以下是BBC中文网刚刚1 小时前的报道.

新西蘭第二大城市基督城東南10公里處發生里氏6.3級地震,至少造成65人死亡。新西蘭總理約翰·基說,據目前掌握的數字顯示,已有65人在地震中遇難,但他說死亡人數還可能繼續上升。

我把此消息发在博客中。

愿遇难者得到救助!

      在基督城大教堂我和一位慈祥的神职人员合影留念
——摄于2011年1月16日

upload_2015-2-15_18-50-57.jpeg


在2010 年圣诞节期间被地震毁坏的建筑—— 一尘 摄于2011年1月16日​
 
最后编辑:
十九 抵达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基督城(Christchurch)

浏览附件489905
完好的基督城大教堂和广场上的铁杯花 ——一尘 摄于2011年1月16日​

2011年1月8日,午后5点,我们乘飞机从奥克兰抵达新西兰南岛基督城。刚走出海关下机场大厅的滚梯就看到了我们租车的 Thrifty 公司的接待服务台。 拿出网上的预定确认书,很快办好手续,立刻拿到钥匙。 汽车很新,公里数很低。对我们的驾驶公里数不限。 我们走出机场大厅,一眼到 “Thrifty” 字样。汽车就在眼前。回家都没有这么方便,归还在同一地点。Toyota,Corolla —— 以后8天这辆车将是我们的坐骑,伴奔驰在南岛的大地上。兴奋地想起学过的课文中的一句话: Coachman, On Our Way! (赶车的,上路吧!)

基督城是新西兰第二大城市;也是新西兰建立的第一座城市。 直译应该是基督教堂城,一直在中文翻译中省去“教堂”二字,不明原委,疑是以讹传讹;今天几乎没有人再去想这个译文了。

平阔的基督城坐落在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大平原上。基督城处处体现了浓厚的欧洲文化气息。 在城市的正中心是基督城大教堂(Christchurch Cathedral)—— 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建筑。旁边是银色的杯花雕塑(The Chalice Sculpture ),高18米,底部直径2米,顶部直径8.5米。 据说是为了纪念最早的欧洲移民。杯花上是新西兰各种本土树木的叶子。教堂广场熙熙攘攘,每天都有很多游人前来观光。市中心生机勃勃的哥特式建筑,艺术展览馆,剧院,酒店等都带着浓厚的英式传统的优雅;闪烁着西方古典文化的光芒。很多欧式建筑的历史遗迹,尤其是有轨电车给这座城市增添不同的韵味。教堂处处可见,难怪名曰基督城。饭店,酒吧,咖啡厅,购物商场集中在市中心,吸引着大批游人在晚间来到这里。

我们到达的时候,这里不久前发生过一次地震。

BBC有报道说:基督城在去年(2010年)九月曾發生7.1級地震。自那次地震後,還發生過數次餘震,其中一次發生在聖誕節後,震級為里氏4.9級。

当我们要去新西兰的时候,就知道那里在发生地震。新年在一个朋友家,遇到一位女士。她说: 基督城经常地震,当地人看到灯晃动,知道地震发生了;他们都不理睬,继续睡觉。那里的建筑都是防震的。 我出国多年,思维也有点象洋人一样简单:既然都说没事,肯定没事。因为新西兰也是一个非常注重人民生命安全的国家。当地人不怕,一定安全。所以,只身前往,毫无一丝惧意。 到了那里还拍下震后建筑修建的照片。现在看来,有些太莽撞。下次毫无预警的地震,造成的灾难令人难以置信。大量高楼倒塌,我拍摄的大教堂也未能幸免。 如果我们在基督城,住在大教堂附近的酒店, 真是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大地震在我们离开后的四十天发生。暗自庆幸当时没有发生地震。。。。。。   

最后离开基督城的当天上午,我们开车又去了市中心。把车停在一条街上,看到了名字,却没记清楚。但清楚地记得有一个教堂,并且有地震震坏的地方,四周都围起来,这个标 记太好记了。回来的时候,我们找到了标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们汽车。原来市中心向外的道路呈放射型,我们的车停在另一条街道上,同样:这条街的右侧有一个 教堂!也在地震中被震坏!也用简单设施围起来!简直就是另一条街的副本。基督教堂城,名副其实!

( 写本章节的时间 2011-02-26 18:45:35, 即大地震后发生的第二天) 但是以下是BBC中文网刚刚1 小时前的报道.

新西蘭第二大城市基督城東南10公里處發生里氏6.3級地震,至少造成65人死亡。新西蘭總理約翰·基說,據目前掌握的數字顯示,已有65人在地震中遇難,但他說死亡人數還可能繼續上升。

我把此消息发在博客中。

愿遇难者得到救助!

      在基督城大教堂我和一位慈祥的神职人员合影留念
——摄于2011年1月16日

浏览附件489906

在2010 年圣诞节期间被地震毁坏的建筑—— 一尘 摄于2011年1月16日​
铁杯花真有创意。
过去对新西兰一无所知,看了一尘的系列文章,现在对新西兰有很多印象。
一尘写这么多文字记载新西兰,辛苦了。
 
铁杯花真有创意。
过去对新西兰一无所知,看了一尘的系列文章,现在对新西兰有很多印象。
一尘写这么多文字记载新西兰,辛苦了。
今天可以好好读一下,没人打扰滴。这种边写边讨论,有双向性,可加点什么,也可问问题,是我的学习方式。

一尘辛苦,愿上帝在别处补偿你。
 
铁杯花真有创意。
过去对新西兰一无所知,看了一尘的系列文章,现在对新西兰有很多印象。
一尘写这么多文字记载新西兰,辛苦了。
感谢拥抱!写在这, 有人读, 看到很多不足。 也许是时间又过去了几年, 自己的思想有些不一样了。
 
今天可以好好读一下,没人打扰滴。这种边写边讨论,有双向性,可加点什么,也可问问题,是我的学习方式。

一尘辛苦,愿上帝在别处补偿你。
感谢书仑! 原来不知道书仑去教堂。 谢谢你的祝福!
谢谢你给了那么多关注和鼓励;补充了很多精彩的元素。
 
十九 抵达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基督城(Christchurch)

浏览附件489905
完好的基督城大教堂和广场上的铁杯花 ——一尘 摄于2011年1月16日​

2011年1月8日,午后5点,我们乘飞机从奥克兰抵达新西兰南岛基督城。刚走出海关下机场大厅的滚梯就看到了我们租车的 Thrifty 公司的接待服务台。 拿出网上的预定确认书,很快办好手续,立刻拿到钥匙。 汽车很新,公里数很低。对我们的驾驶公里数不限。 我们走出机场大厅,一眼到 “Thrifty” 字样。汽车就在眼前。回家都没有这么方便,归还在同一地点。Toyota,Corolla —— 以后8天这辆车将是我们的坐骑,伴奔驰在南岛的大地上。兴奋地想起学过的课文中的一句话: Coachman, On Our Way! (赶车的,上路吧!)

基督城是新西兰第二大城市;也是新西兰建立的第一座城市。 直译应该是基督教堂城,一直在中文翻译中省去“教堂”二字,不明原委,疑是以讹传讹;今天几乎没有人再去想这个译文了。

平阔的基督城坐落在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大平原上。基督城处处体现了浓厚的欧洲文化气息。 在城市的正中心是基督城大教堂(Christchurch Cathedral)—— 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建筑。旁边是银色的杯花雕塑(The Chalice Sculpture ),高18米,底部直径2米,顶部直径8.5米。 据说是为了纪念最早的欧洲移民。杯花上是新西兰各种本土树木的叶子。教堂广场熙熙攘攘,每天都有很多游人前来观光。市中心生机勃勃的哥特式建筑,艺术展览馆,剧院,酒店等都带着浓厚的英式传统的优雅;闪烁着西方古典文化的光芒。很多欧式建筑的历史遗迹,尤其是有轨电车给这座城市增添不同的韵味。教堂处处可见,难怪名曰基督城。饭店,酒吧,咖啡厅,购物商场集中在市中心,吸引着大批游人在晚间来到这里。

我们到达的时候,这里不久前发生过一次地震。

BBC有报道说:基督城在去年(2010年)九月曾發生7.1級地震。自那次地震後,還發生過數次餘震,其中一次發生在聖誕節後,震級為里氏4.9級。

当我们要去新西兰的时候,就知道那里在发生地震。新年在一个朋友家,遇到一位女士。她说: 基督城经常地震,当地人看到灯晃动,知道地震发生了;他们都不理睬,继续睡觉。那里的建筑都是防震的。 我出国多年,思维也有点象洋人一样简单:既然都说没事,肯定没事。因为新西兰也是一个非常注重人民生命安全的国家。当地人不怕,一定安全。所以,只身前往,毫无一丝惧意。 到了那里还拍下震后建筑修建的照片。现在看来,有些太莽撞。下次毫无预警的地震,造成的灾难令人难以置信。大量高楼倒塌,我拍摄的大教堂也未能幸免。 如果我们在基督城,住在大教堂附近的酒店, 真是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大地震在我们离开后的四十天发生。暗自庆幸当时没有发生地震。。。。。。   

最后离开基督城的当天上午,我们开车又去了市中心。把车停在一条街上,看到了名字,却没记清楚。但清楚地记得有一个教堂,并且有地震震坏的地方,四周都围起来,这个标 记太好记了。回来的时候,我们找到了标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们汽车。原来市中心向外的道路呈放射型,我们的车停在另一条街道上,同样:这条街的右侧有一个 教堂!也在地震中被震坏!也用简单设施围起来!简直就是另一条街的副本。基督教堂城,名副其实!

( 写本章节的时间 2011-02-26 18:45:35, 即大地震后发生的第二天) 但是以下是BBC中文网刚刚1 小时前的报道.

新西蘭第二大城市基督城東南10公里處發生里氏6.3級地震,至少造成65人死亡。新西蘭總理約翰·基說,據目前掌握的數字顯示,已有65人在地震中遇難,但他說死亡人數還可能繼續上升。

我把此消息发在博客中。

愿遇难者得到救助!

      在基督城大教堂我和一位慈祥的神职人员合影留念
——摄于2011年1月16日

浏览附件489906

在2010 年圣诞节期间被地震毁坏的建筑—— 一尘 摄于2011年1月16日​
地震真的很可怕。。。这个城市看来到处是教堂啊,好奇有那么多人用吗
 
地震真的很可怕。。。这个城市看来到处是教堂啊,好奇有那么多人用吗
感谢慢慢得! 地震真是很可怕。 看到大楼倾塌的镜头,觉得心绷得紧紧的。

这是新西兰的第一座城市, 当年那些远离家乡的欧洲人特别需要精神寄托吧? 也许那里的基督徒特别多吧? 个人觉得应该是每个教堂都有人使用。
 
二十 新西兰南岛平坦辽阔的坎特伯雷大平原上(Canterbury Plains)

upload_2015-2-16_23-7-56.png


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大平原 摄影,一尘
upload_2015-2-16_23-19-35.jpeg


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大平原 摄影,一尘

upload_2015-2-16_23-9-29.jpeg


新西兰的驼羊 摄影,一尘


upload_2015-2-16_23-11-1.jpeg


驶过南岛最长的桥梁 Rakia River Bridge 摄影,一尘

2011年元月9日早晨,我们离开基督城,向皇后城方向驶去。坎特伯雷大平原,一片碧野,一望无际,平坦开阔;道路笔直,两旁是牧场和成群的牛羊。上百米长的自动灌溉设施自动旋转,灌溉着牧场。在平原的尽头,能看到遥远天际隐隐约约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的轮廓。阳光灿烂,草青青,天蓝蓝。

我们经过了新西兰南岛最长的桥梁Rakia River Bridge。路过一个农场兼游游用品商店,出售羊毛制品和新西兰特色商品。商店后面饲养几只“驼羊”。新西兰的“驼羊”(Alpaca),属于驼类。是从南美秘鲁,智利和玻利维亚进口的。皮毛柔软,性情温顺,有些人把它当做宠物。驼羊毛制品,绒毛纤维很细,手感极其柔软,保暖性强。造价远远超过最好的羊毛。

沿途看到很多修剪得非常整齐的树墙,把相邻物主的土地分隔开。 那些美丽的树墙,需要很多时间打理。这里离城市这样偏远,主人还是保持了这种欧洲园林特色。欧洲园林文化随着欧裔移民落脚在南太平洋的新西兰。看到笔直整齐的树墙,你会马上联想到凡尔赛宫广场前的那片美丽花园。欧洲的移民把欧州大陆的文明,文化带到这遥远的土地上;不仅是餐桌上的碗碟,刀叉和纸巾,还有这美丽的树墙。 哪里有家,哪里就有文化,哪里就会有人们创造的自己原住地的生活氛围,每一个民族都会这样。这也是我后来最感慨的:无论多么小的乡镇,都会有一个温馨的咖啡店,让人能感觉到欧洲风情已经在新西兰落户生根。

我们在Lake Tekapu 湖畔短暂停留,这里也是青山碧水。上次没有拍到好照片,这次要重新补上。

又来到了这熟悉的湖畔,我们摄影,进餐,休整,上路。 
 

附件

  • upload_2015-2-16_23-17-28.jpeg
    upload_2015-2-16_23-17-28.jpeg
    69.1 KB · 查看: 52
驼羊听说过,没见过。。。。。照片看不清楚,看着个头挺大。。。。文化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东西,伴随人的一生,无论走到哪里,都脱离不了本族固有的文化。。。。那总是在血液里
二十 新西兰南岛平坦辽阔的坎特伯雷大平原上(Canterbury Plains)

浏览附件490140


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大平原 摄影,一尘
浏览附件490147

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大平原 摄影,一尘

浏览附件490141


新西兰的驼羊 摄影,一尘


浏览附件490142

驶过南岛最长的桥梁 Rakia River Bridge 摄影,一尘

2011年元月9日早晨,我们离开基督城,向皇后城方向驶去。坎特伯雷大平原,一片碧野,一望无际,平坦开阔;道路笔直,两旁是牧场和成群的牛羊。上百米长的自动灌溉设施自动旋转,灌溉着牧场。在平原的尽头,能看到遥远天际隐隐约约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的轮廓。阳光灿烂,草青青,天蓝蓝。

我们经过了新西兰南岛最长的桥梁Rakia River Bridge。路过一个农场兼游游用品商店,出售羊毛制品和新西兰特色商品。商店后面饲养几只“驼羊”。新西兰的“驼羊”(Alpaca),属于驼类。是从南美秘鲁,智利和玻利维亚进口的。皮毛柔软,性情温顺,有些人把它当做宠物。驼羊毛制品,绒毛纤维很细,手感极其柔软,保暖性强。造价远远超过最好的羊毛。

沿途看到很多修剪得非常整齐的树墙,把相邻物主的土地分隔开。 那些美丽的树墙,需要很多时间打理。这里离城市这样偏远,主人还是保持了这种欧洲园林特色。欧洲园林文化随着欧裔移民落脚在南太平洋的新西兰。看到笔直整齐的树墙,你会马上联想到凡尔赛宫广场前的那片美丽花园。欧洲的移民把欧州大陆的文明,文化带到这遥远的土地上;不仅是餐桌上的碗碟,刀叉和纸巾,还有这美丽的树墙。 哪里有家,哪里就有文化,哪里就会有人们创造的自己原住地的生活氛围,每一个民族都会这样。这也是我后来最感慨的:无论多么小的乡镇,都会有一个温馨的咖啡店,让人能感觉到欧洲风情已经在新西兰落户生根。

我们在Lake Tekapu 湖畔短暂停留,这里也是青山碧水。上次没有拍到好照片,这次要重新补上。

又来到了这熟悉的湖畔,我们摄影,进餐,休整,上路。 
 
二十一 南阿尔卑斯山脉 Southern Alps,
库克山峰Mount Cook ,普卡基湖 (Lake Pukaki)


upload_2015-2-17_0-2-46.jpeg

普卡基湖畔的 库克山峰

    upload_2015-2-17_0-37-5.jpeg   



    Campbell Town 小镇的地标

upload_2015-2-17_0-20-53.jpeg

Campbell Town 小镇旁的葡萄园​

新西兰南岛的西南部有一个纵向延伸的山系——南阿尔卑斯山脉。南北走向,纵贯450公里长,约由140个山峰组成。最高峰是库克山峰 Aoraki / Mount Cook, 高 3,754米。除此之外还有十六座山峰超过3,000米(此处有不同说法)。绵延的山脉,起伏的山峦,道道峡谷,陡峭的山峰出现在眼前的地平线上。库克山峰上的终年不融化的积雪;山脚下的塔斯曼冰川和群山间美丽的普卡基湖都是非常著名的景观;也是滑雪者和登山者体验冒险的地方。  

新西兰南岛有3,800多个湖泊。有名的大湖就有三十多个。湖光山色处处可见;高山湖呈现出奇异的蓝色。小河溪水更是分布遍野。从普卡基湖方向望去,越过库克山就是最著名的福克斯冰川Fox Glacier。

我们来到普卡基 Lake Pukaki 湖畔,站在南面的岸边向北望去,眼前是浅蓝色的湖泊,清得透底,湖水平静细腻得像绸缎一般。越过湖面,可以看到壮观的库克山山峰那近似金子塔的形状。山峰陡峭整齐,和相邻的山脉连在一起, 在宁静美丽的湖水上留下完美的雪白的三角形。普卡基湖碧蓝的湖水象一块宝石,闪着润泽的湖光。波光粼粼的湖面映出蓝天,雪山和白云。我们到达时正是中午。天气晴朗,阳光灿烂,白云淡淡飘在天际。周围的山上有丰茂的树木,亦有只见岩石的荒山。鲜花开放在堆满石块的湖岸上;令这里似梦似幻般迷人。 蓝天,白云,山峦,白雪,树林,宁静的湖面,烂漫的山花。这幅诗一般的画面俨然就构成一曲华美的交响乐!我凝望着美丽的自然山色,真的感觉自己醉了。。。。。。  

沿着湖畔,我们向库克山峰的方向开过去。我们一会儿行驶在山崖边,一会在山峦脚下,一会在山谷之间,一路鲁冰花相迎。左侧是险峻的山峰,右侧是宽阔碧绿的湖面;湖面对岸又是连绵的山脉;前面是雪白的金字塔——库克山峰,“金字塔”越来越近,冰川也愈加清晰,我一路心在欢歌,山涧里的流水不时映入视野。。。。。

南岛的山峰非常陡峭,与北岛截然的不同。而陡峭的山脚下,常常出现平坦宽阔的土地。沿途几次停下拍照,100多公里路,我们开了大约 2个多小时。终于来到库克山庄,到此尽了。宁静的库克山庄宾馆坐落在山脚下 ,它的名字是 “高山小屋” Alpine Lodge。在高山面前,这个小屋好像大地上一个烂漫笑容,令人感到格外温馨。这世外桃园般的村落,是登山者的大本营。那些喜欢攀登探险的人,可以住在这里,第二天一早用四个小时沿着小路翻越山陵,去看库克山的顶峰(Mount Cook) ,塔斯曼冰川 Tasman Glacier,塔斯曼湖 (Tasman Lake),胡克冰川Hooker Glacier 和胡克冰川湖(Hooker Glacier Lake)。抬头望去,库克山上的冰雪清晰的呈现在面前,晶莹的冰面覆盖在山顶上;而我们的脚下却是一片葱绿。 由于是夏天,雪线较高。看似很近的库克山还在几座山峰的后面呢。 需要徒步走 4个小时,可以沿着胡克山谷步行,沿途能看到胡克冰川湖和胡克冰川。 我们开车来到了“库克山露营地”,把车停下,徒步登山。

我们整备行装,系紧鞋带,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上韦克菲尔德山峰(Mount Wakefield)。高原上的植物里没有大树,只有的灌木野草,荆棘遍地。山路在野草,荆棘中向前延伸;时有,时无。山路上都是大石块,陡峭险峻。我们终于攀到了山顶时,异常振奋。 终于看到了塔斯曼冰川湖,和塔斯曼冰川(Tasman Glacier) 了;还有旁边的蓝湖(Blue Lake)。由于时逢盛夏,冰川已大部分融化,汇成冰川湖。但是依然有几个硕大的冰块遗留在湖面上,那也许是几千年就没有融化过的冰川。冰川在炽烈的夏日阳光下散发出一股凉意。

登高回首,遥望普卡基湖,只能看到湖泊的源头大片粗粝的石头。山脚下似断似续的溪流在宽阔的山谷里蜿蜒流淌,远处的群山巍峨雄伟。道道山壑深深的镂在山岭上;突兀的山峰挺拔屹立,直向天空。普卡基湖的源头居然是一片浅滩。 高山雪水汇成的溪流在砂石和泥土构成的黑色河床上画着蜿蜒的“S”。两侧的高山,风化的岩石,干涸的河道和那碧蓝的湖水似乎很难联系在一起。 然而这河道就是湖泊的发源地,是湖泊形成的上游。 我的头脑里忽然闪现出西游记的描述:八百流沙界, 三千溺水流。这荒凉正孕育着晶莹,很多山上冰雪融化的溪流汇集在山谷间的荒野。荒漠的源头,流经黑色的沙石地,汇集成明镜一样的湖泊。天地间的奇观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无以述注语言。 那种震撼激荡着我的心灵,我不知为什么觉得天地是在揭示一种神奇的力量。是在和我对话,向我昭示人生的另一种魅力 。。。。。。 

返回的路车行驶得快了很多。一路观赏着奇妙的风景,一路沉思沉醉。。。。。。

我们经过高山下的一个三文鱼养殖场,看到三文鱼在池中欢快的游动。扔下一粒鱼食,鱼会迅速做出反应,刚刚落入水中的红小豆般的小颗粒,就被鱼准确无误的吞下。动物捕食的机警和准确令人难以相信。在这里, 游人可以坐下来品尝新鲜的三文鱼鱼生(salmon sashimi )。我们又经过了Omarama 高山地带。看到起伏跌宕的荒山峻岭。看到瓦片岩山崖(Scaled RockHill),山上的断层象鳞片一样一层层。据说那是上万年以前发生的地质变化,深海底层升上地面。 是罕见的,它对于研究地质有特殊的意义。

沿着Lake Dunstan 清澈的湖水,来到 Cromwell, 一个可爱的小城。到达时已是晚上八点多,现找旅馆,在此留宿。

Cromwell,依山傍水,秀丽恬静,屋舍俨然,异常清新。它美丽的地标是一个橘子,一个苹果和一个香蕉。四周是大片的葡萄园和果园。
 

附件

  • upload_2015-2-17_0-13-24.jpeg
    upload_2015-2-17_0-13-24.jpeg
    260.1 KB · 查看: 59
  • upload_2015-2-17_0-13-33.jpeg
    upload_2015-2-17_0-13-33.jpeg
    260.1 KB · 查看: 52
  • upload_2015-2-17_0-15-14.jpeg
    upload_2015-2-17_0-15-14.jpeg
    264.5 KB · 查看: 90
最后编辑:
驼羊听说过,没见过。。。。。照片看不清楚,看着个头挺大。。。。文化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东西,伴随人的一生,无论走到哪里,都脱离不了本族固有的文化。。。。那总是在血液里
感谢慢慢得! 我刚刚发出来。是啊, 文化是人人都在寻求,却又意识不到在寻求的东西吧。。。。
 
不是第一次,
进这个楼
但是第一次
想着说话...
有点儿惴惴,俺文化浅
掂着脚
抻着脖子
欣赏
感谢吴黾! 感谢赏读! 感谢留下珍贵的脚印!
我是不是一个 popular 的人, 写的东西也不一定能引起很多共鸣。 把自己的东西贴在这里,其实真是需要挺大勇气。得到别人的关注和支持,我非常珍惜。

感谢温暖的文字
感谢支持和鼓励
和我早晨窗前的
第一缕晨光
同时出现
让我的一天静美

读过你的文字
认识你很荣幸
也许我们可以——
做好朋友吧
在虚拟的空间里
多一份真实的快乐

相识是缘
如果你允许
让我握紧
你温暖的双手
 
感谢吴黾! 感谢赏读! 感谢留下珍贵的脚印!
我是不是一个 popular 的人, 写的东西也不一定能引起很多共鸣。 把自己的东西贴在这里,其实真是需要挺大勇气。得到别人的关注和支持,我非常珍惜。

感谢温暖的文字
感谢支持和鼓励
和我早晨窗前的
第一缕晨光
同时出现
让我的一天静美

读过你的文字
认识你很荣幸
也许我们可以——
做好朋友吧
在虚拟的空间里
多一份真实的快乐

相识是缘
如果你允许
让我握紧
你温暖的双手

一尘踏实, 勤力, 善良, 聪慧!
认识你是我的荣幸!
祝福你, 我的朋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