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集

父亲节特稿|父爱,是铁汉柔情,最动人心​


文|灵兮

如果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包容,那父爱,往往是审视中的期许。

我们渴望他眼中的认可,一句“不错”,胜过满堂掌声;我们会担心,自己是否不够好,是否让他失望。于是,每次取得一点成绩,最想第一个告诉的人,就是父亲——只盼他点头,哪怕只是淡淡一笑。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写道:“父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期望,履行了你的责任。’”

是的,父爱往往更理性,是“原则”“标准”“秩序”的象征。在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里,孩子们甚至要“竞争”那一眼的肯定。

但这份爱不是苛责,而是一把标尺,一种提醒——
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值得尊敬、能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




1749862606092.webp


古往今来,中国文人将对父亲的敬意、感恩、敬畏与思念,悄然藏入诗句之中。他们和我们一样,在父爱中成长,也在沉默中回望。把那份深沉而克制的情感,写进一首首诗句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古诗词,读一读诗人笔下的“父亲”——
他的爱如山,沉稳坚定;如海,辽阔深沉;不善言辞,却一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父爱,是责备后的牵挂​

《责子》——陶渊明(魏晋)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位“采菊东篱下”的隐士诗人,对五个儿子竟然都“非常不满意”。有人懒惰,有人不学无术,有人年纪不小还不识数。诗中虽是责备,却读得出一位父亲的深深忧虑与无奈。

正是这种“失望”,才让我们感受到他曾经给予过怎样殷切的期望。这正是父爱的本质之一:即便不满意,也依然惦念。






父爱,是祝愿中的疼惜​

《洗儿诗》——苏轼(宋)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并不希望儿子聪明过人,只愿他平安、健康、无灾无难地活着。这是历经风雨后的父亲对人生的彻悟,也是最朴素、最真实的父爱。






父爱,是对亲情破裂的忧虑​

《莫如吟》——邵雍(宋)

亲莫如父子,远莫如蛮夷。
蛮夷和亦至,父子失须离。

诗人感慨:最亲近的关系也可能走向分裂。这句诗是对父子情深的赞颂,也是一种警醒——再深厚的情感也需呵护。






父爱,是教诲与期望​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宋)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将自己的读书经验化为忠告,希望儿子少走弯路、脚踏实地。这是我们熟悉的父亲,总是要将宝贵的人生经验留给孩子。






父爱,是百兽之尊也无法割舍的牵挂​

《画虎》——汪广洋(明)

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哪怕是威猛的虎,也会一边走,一边回头望自己的孩子。这牵挂,是父性的本能。






父爱,无声的思念与孤独​

《忆父》——周玉如(明)

三年无一字,不忍见鸿归。

《北郭闲思》——曹邺(唐)

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

或是在雪中归家的路上,或是独自倚门望远方,父爱就藏在那些无人知晓的沉思与落寞里。






父爱,是抚养与恩情的重量​

《蓼莪》——《诗经》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陟岵》——《诗经》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古诗中,父亲既是身后默默支持的靠山,也是望着儿女远行、满眼牵挂的身影。他嘴上催你“快回家”,心里却盼你“走得远,走得好”。






父爱,是最柔软处的深情​

《寄东鲁二稚子》——李白(唐)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与小女》——韦庄(唐)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李白笔下,儿女倚树流泪,他心如刀绞;韦庄为女儿一夜哭闹,甘愿“宠溺到底”。铁汉柔情,最动人心。






写在最后:​

父爱从不张扬,却始终深沉;从不轻言,却重如山岳。

愿我们在这个父亲节,翻开这些古老诗页时,也能想起那个在身后沉默守护、不轻易言爱的父亲——也许他不擅表扬,却始终满怀期望。
 
1750287407473.webp

《你的名字叫意映》

作者:灵兮


1.逃离​


1911年5月,春夜微凉。

福州光禄坊早题巷尽头,一幢木色发暗的小楼里,灯火已熄,只剩沉沉的静默。

你蜷坐在门边,八个月的身孕让你的身子越发沉重。可你忍住腰背酸胀,依旧坐在黑暗里。家中一屋七口也都醒着,窗外越发的黑沉。

谁都不敢出声,那句话像卡在喉咙的刺,想吐出来又怕痛:

“觉民,觉民他……出事了吗?”

就在几天前,你的父亲托人送来急信:“把祖屋处理掉,赶紧走!”没有解释,更没有多余的安慰。

你们在夜色中匆匆逃离了熟悉的老宅,七房人拖儿带女落脚到这间偏僻的租屋里。

一连几天,你一言不发。你心里清楚,一定是觉民出了事!

谁也不敢把最担心的念头说出来,大家都在沉默中煎熬。

你呆呆地蜷缩着,时常回想觉民临走前的那些日子,他不断地在纸上写写画画,涂涂改改,不厌其烦地推敲每一个细节:先要用一个棺材藏好炸药,让一个“寡妇”护送去香港。他没有对你隐瞒任何事,甚至想过让你来扮那个“寡妇”。若不是你大腹便便行走困难,那一口棺材,说不定就是你的道具。

4月8日,觉民要乘船去香港了。天蒙蒙亮,他就做好了出发的准备,你腆着肚子跟在后面,一路送到了码头。你哭得眼睛红肿,他抱住你,亲吻你的额,安慰着:“意映,等我!事情一完,我就回来!”

你眼睁睁地看着觉民站在船头,身后是那口装满火药的棺材,他用力挥动臂膀的身影消失在水雾之外。

从此,音讯全无。



2.等待​

夜,太漫长。

你竖起耳朵,试图捕捉夜色之外的任何响动。心沉得像石头,春风穿堂,拂过门口的老桃木,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像是谁轻轻在走动。

你常常撑到天将微亮,才能在极度疲惫中迷糊一小会。恍惚间看见觉民站在门口,仍是清瘦挺拔的身影,眼中带着热切,一脚踏入,就叫了一声:“意映!意映!”

“哎!哎!”你欢喜极了。可一睁眼,只有黑黑的门廊,空空的风。远处不知道什么人在哭,时远时近,冷彻心扉。



那年,你十七,他十八。

你们成亲后的居所叫双栖楼,楼前种植蕉梅,那曾是怎样的美好——何事不语,何情不诉说?

两年后觉民东渡日本自费留学。又过了两年,他秘密加入同盟会。书信变少了,归家变急促了。

你知道他心里藏着事,他的脚步越来越匆忙,眉宇之间总藏着沉重。

他像大鹏。而你,是他的妻,更是他身后的风,是他心里可以回头看一眼的家。

早在六年前,你就脱了裹脚布,进了福州女子师范,成了第一届学生。那年,你还带着堂嫂、堂妹一起报名,觉民高兴地说:“这是福州之幸,是天下之幸。”

他从日本写信回来,说读了卢梭,说男女应平等,说中国若要强盛,妇人亦当奋起。

你信他,也信这条路。你也想去做事!

最后一次回家觉民的眼神越来越坚决,话语却越发的少。有几次,你听到他跟朋友争辩,话语中跳出“火药”“起义”“粤省”的字眼。觉民说要去香港,去做大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你开始记不清日历,记不清昨天与前天的区别。只记得那日午后,阳光斜斜照在旧窗纸上,散淡的金色落了一地。有人敲门,你奔去开门,却只见邻家孩子来讨火。

空欢喜比绝望更叫人疲惫啊,但现在,你只能等。

你坐在窗下,手不自觉抚上肚子。你感觉到孩子微弱地踢了你一脚,像在提醒你千万别倒下。

夜深时,屋后传来猫叫,阴冷、尖锐,像有什么灵魂穿墙而过。你紧了紧衣衫,靠着木门坐下,闭上眼,默念:

“觉民,你在那里呢?我还要等多久……”



3.信来​

那天傍晚,天色将暮,风忽然停了。

你坐在门边,手上是一块刚缝好的婴儿肚兜,针脚细密,像你最近日子的节奏:一针一线,一呼一吸,机械而麻木。屋里点着一盏灯,灯火跳得厉害,像是风没有停,只是转了方向。

“簌簌——”门响了。

不是敲门的声音,更像是谁在门缝里塞了什么东西。

你几乎是跳起来的,肚兜掉落在地上。你扶着门打开,只见门缝中,一封信静静躺在地上,上头是熟悉的字迹:

你几乎站不稳,双手发抖。你捧着信进屋,一家人全都围了过来,没人说话,他们的脸上颤着暗影。

你先展开的是那封写给父亲的短笺:“孩儿不孝,今以血书,求父莫怪。若一去不归,愿后事从简,慎毋悲泣。为国为民,儿心无悔。”

你还未读完,泪水已止不住落下。可你哭不出声音,只是紧紧握住另一封——那是写在一块白巾上的,方方一块,字迹密密麻麻,从边角写到中间。

你展开一角,第一句跃入眼帘:“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整个世界静止了,耳边什么都听不见,只有自己的心跳声,一下又一下,像战鼓。

你跪坐在地上,手指颤抖地一点点把那块巾布摊开:“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吾至爱汝也,汝其勿恨吾之不顾汝而就死也……”

你眼前模糊成一片水光,仿佛他正坐在你面前,缓缓跟你说着话。你看见他清瘦的脸庞,听见他微哑的声音,仿佛隔着生死都不曾改变。

你扑在那块巾布上,泪如泉涌。

屋角传来压抑的呜咽,是他的母亲。觉民的父母跪倒在你面前,颤声说:“意映,求你……为觉民,也为肚子里的孩子……活下去。”

你几乎听不见他们说了什么,只觉身体像被撕开。你等不到觉民了,他再不会回来!痛越来越剧烈, 腹中的生命一寸一寸地灼烧你,撕裂你,让你疼得要把命给剖出来。

AD_4nXdHcbyM0tkYtjVf1a-njwJH8xggwVfA3KT8gS8N3g2EaXJqD7OY3hwsi3uSiLI5y2FR_clD7utehb7veocuaa8wVH1CGHS_xef4j55PtzbN3_6wJhIC5EpUECieD4EHQswQfsqjkQ


4.痛别​

孩子早产了。他那么瘦弱却提前来到这个世界,像是执意要与父亲做最后的交集。他的眼睛睁得很亮,像他的父亲。

你给他取名——林仲新。仲者,次也。新者,新世界。

那时的你,不是一个烈士的遗孀,不是历史书里的“陈氏”。你只是一个刚生完孩子的女人,一个刚刚死了丈夫的寡妇。你流着泪,把婴儿搂紧在怀里,握住了拳头。你是真的想为觉民照顾好父母和孩子,让他在地下安心。

可是痛失至爱后的你身体一日比一日差。你咳嗽,低热,眼神一天比一天黯淡,直到有一天你连坐都坐不起来了。

你不再说话,也不再哭泣,那块被泪水打湿过无数次的方巾,轻轻盖住了你苍白秀丽的脸。

1913年,林仲新2岁。那年你24岁。



尾声:你的名字​



“我见过意映,她是旧社会出来的新女性,人极漂亮,可是她很沉默,她似乎只用眼神说话,或者说,用眼波说话。”“很动人?” “很动人。哀怨而动人。” 李敖在《第73烈士》中写道。

一百年后,林觉民的那份感人肺腑的《与妻书》已经成为了中学课本必读的名篇,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诵读着“世间最美情书”,人们讲它是的辞章如何感人,意志如何坚决。时隔百年,人们依旧为这样的诀别动容掉泪。

在许多关于林觉民的传记里有如此记载:“林觉民,字抖飞,广州起义前英勇就义,家有贤妻陈氏。”

可你的名字不该只是贤妻陈氏啊!

《与妻书》的注释里本该有一段关于你的记载:“陈意映,字芳佩,父元凯,光绪乙丑举人,获花翎四品衔,广东截取知县。耽诗书好吟咏,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后嫁革命党人林觉民为妻,受其影响,带头放缠小脚,入陈宝琛夫人创办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学习,为该校首届毕业生。林觉民牺牲后,诞下遗腹子,两年后终因悲伤过度辞世。”

是命运让你留在了沉默的暗处,留在了等待里,留在了未能回复的信中。

你不是没有故事,你只是被埋在了他人的叙述里。

有些等待,值得被书写、被铭记。

你叫陈意映,不该永远无声。
 
踏莎行-灵兮.webp


《踏莎行·丁香》
文/灵兮

春色多娇,花团如扇,草薰风暖篱墙满。
春归花落晚来风,满枝香紫斜阳伴。
寸寸柔肠,丁香花馆,寻常还喜凭栏看。
墨书挥笔见南山,桃源咫尺杯三盏。

丁香-王翔.webp

王翔诗

心花怒放似丁香,

纵有豪情许柔肠。

期许千山与君共,

三杯两盏已重阳。

 
最后编辑:
《“不设防”的蔡澜》
文/灵兮

2025年6月25日,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著名作家蔡澜去世,享年83岁。

6月27日下午,蔡澜微博发文:“我们敬爱的蔡澜先生于2025年6月25日,在亲友陪同下,于香港养和医院安详离世。遵从先生意愿,为免叨扰亲朋,不设任何仪式,遗体已火化。”

寥寥数语,跟出门云游一般,从此安详喜乐凡尘勿扰……怪道金庸曾评价蔡澜,“酒色财气什么都懂,电影美食一流通达,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

蔡澜2.webp


蔡澜祖籍广东潮州,1941年生于新加坡,少年时代赴日本系统性学习电影后,又成为香港电影的重要推手。尔后,他转型写作,素以撰写美食文章著称。与此同时,他频繁出现在媒体上,分享个人达观而充满意趣的生活。

“香江四大才子”,金庸开创武侠江湖,黄霑是粤语流行音乐词曲集大成者,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堪称华文科幻小说鼻祖,至于蔡澜,集美食家、作家、电影人、文化评论者、旅行家于一身,好像不过吃吃喝喝,没什么传世的作品。

蔡澜的妙处在于潇洒放任,自由自在。以言谈风趣、豁达通透成就了他网红爷爷级的流量,这恰恰符合了当今社会对于富贵闲人,潇洒江湖,快意人生的全部想象。

老爷子晚婚无后,花天酒地,普罗良民不敢做的,他一件一件都做给你们看看。事实证明,没有不得好死,且钱多得花不完。关于蔡澜最标题党的还是他有61个女友的传闻,配上美女明星环绕一个福泰老头的图像,真是气煞人。但蔡澜一贯直白,上来传授心法说:“不外乎丑的照杀”,老爷子就是这股子混不舍的劲儿有趣。也对,以老爷子40年金牌电影监制的光圈,如肯不计美丑,61个女友只怕还说少了呢。

有人说“他的专栏就像流水账,最多中学时水平”,但蔡澜只认为写作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感想,用最浅白的方法表达给大家”。纸媒日益衰微,专栏作家早已下了神坛。

做美食家是家学,爱吃,会吃,吃得挑剔,源自母亲。蔡澜在日本当苦学生的时候,母亲写的家书里面,教他这样去煮方便面:“先用虾米滚汤,准备鸡肉、冬菇、菜心等配料煮之,最后加冬菜和葱花,颇为好吃。肚子饿了,不妨试试……”

写美食评论是为了解气,据说一次蔡澜请父母到酒楼,上桌的饭菜质劣价高,服务态度更差。蔡澜便他一气之下,便写了一篇批评文章到报馆,不料大受欢迎,从此一发不可收,渐成品食高手,得大名于食评。不愁钱,不靠赏银吃饭,吃得起,也骂得起,关键是骂了就骂了,别人还要花钱请你来骂。

而蔡澜最当之无愧的头衔应该是生活美学家。且看上一个被世人公认的生活美学家是张岱,一本《陶庵梦忆》告诉你怎么在晚明当贵公子。生活美学家可不是人人都当得上的,须得是张岱的自述般,“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正所谓富贵闲人,一字都不可少。

AD_4nXcWCNUOsXwpp6RfsOJtJF4wYbeJh29gvXbmLlXyZlz1xrd0Dxl962UIAxpJxoXIhEbdV57EilR6bGj3Xixx7E7JmWMrFzfBxPdgm_WHoyj5i-yRy4_zulwX-nEQenBlmaCajg8W


40岁那年,蔡澜在世伯刘作筹的引荐下见到了书法家、篆刻家冯康侯。冯康侯被视为“香港篆刻第一人”。冯看了蔡澜的字,说“好在不带俗气”,让他临黄山谷的字。自此蔡澜开始读碑帖,学篆刻,看名画,连睡觉的时间也用来研究,同事们一度叫他疯子。冯康侯看到了,写了个印稿给他刻,印文曰:玩物养志。蔡澜曾写:“居住在香港这几年假如得不到老师熏陶,我自己会变成怎样一个怪物?每天打开报纸,先看电影卖座票房纪录,生活圈子只限于与事业有关的认识,谈来谈去是买房子、汽车和金币。我拜的是老师所信的宗教,他的宗教是艺术。83岁的人,还是不停地写、不停地刻,永远在创作。”

年近80,蔡澜依然乐于接受新生事物,还在节目里和几个徒弟玩抖音。他依旧喜欢香港,尽管香港在飞速发展中失了闲情。他感觉世界越来越糟糕,但又说“我过我的就好了”。生命似乎走到越来越需要为自己总结的阶段,他说:“我作为电影人,是一个很不称职的电影人;作为写作人,是一个可以说很轻浮的写作人,也不算是很称职;我做商人只是做小买卖,也不算是很称职的。我想我比较拿手的是能够逃避现实,能够笑一笑,我的心情比较愉快,我能够把坏的事情往好的地方想,这种天塌下来当被盖的性格让我成为做很愉快的人的专家,这个我很称职。”

只有极端自信的人才有这番“不设防”的胆气吧。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笑话四大才子到死都是才子而不是大师的酸儒都消停了吧。
时代的群英会中,能以“岑夫子”,“丹丘生”之名入《将近酒》者又有几人?

不萦于怀,才能一笑置之……这样的大智慧不知要几世修得呢。
 
最后编辑:

写在加拿大国庆日:第三个20岁,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文 / 灵兮

Image_20250410103614.webp

人们在围观贝索斯那场奢华到极致的婚礼时,羡慕的是财富、名人、排场,这都没错。

但潜意识里真正触动人心的,往往是“重启生命”的可能性。

——不再为了子女、责任、身份而活,而是回到“我是谁,我还想怎么活”的问题。

贝索斯今年60岁,桑切斯54岁。

他们都经历过婚姻、家庭、事业的完整周期,他们惊艳世界的不再是“青春年少的热烈”,而是带着阅历、选择、自由度的勇敢重启。

Image_20250410101515.webp

今天是2025年7月1日,又是一年国庆日。

我们中的很多人,来到加拿大也二十多年了。
人生过半,岁月蹉跎。二十多年前,正值青春的我们像被移植的树苗,在广袤寒冷的土地上默默扎根。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为了融入新的世界,我们习惯了收敛和克制,学会了隐忍与妥协。
为了在移民之路上艰难生根,我们早已适应了多族裔、多语言、多文化的加拿大节奏;习惯了社区里交错的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韩语、阿拉伯语……学会了尊重差异、接纳不同;但我们也渐渐失去了滚烫的青春,失去了那个敢闯敢想的自己。我们很多人会自豪地说,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让我们的孩子,作为第二代移民在异国的土壤上枝繁叶茂。自由选择,自在生长——因为那曾是我们对于远方的期盼和希望。
生命并没有亏待我们,我们得到了安定、空气清新、岁月静好
——但每当在河边垂钓,在林间散步,每当我们望向寂静的街区……
内心中是否总有那么一丝丝的遗憾:
如果没有出国,如果当年没有留在加拿大,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在生命这趟单程列车上,我们曾经为了探寻世界才整装出发。
二十年的异国岁月磨钝了我们的翅膀,我们是否还有可能——重新出发?
是否还能重启那场未完成的探索?找回那曾渴望逆风飞扬的自己?

Image_20250410101503.webp


第三个20岁,写给熟年的我们

我们的第一个20岁,在故乡,在青春热血里蒸腾……
我们的第二个20岁,在异国他乡,在风雪交加中苦熬……
如今,步入第三个20岁,希望自己在现在的年纪,还能拥有一次重启生命的可能
因为生命原本就是一次旅行,不止于一种样貌,不止于一种可能。
当AI的浪潮汹涌而来,世界翻涌变革,我们每个人都仿佛是泰塔尼克号上的乘客。
恐惧没有意义!尖叫没有意义!逃避也没有意义!
我们不该是旁观者,也不只是退休者。我们有了经验,有了时间,有了心态。更有一颗依然愿意探索、创造和不断成长的勇气。
面对AI这座不断衍生的巨大的冰山,是危机也是契机。
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
如果海底的魔瓶中的精灵还能给我们三次机会
如果我们能够获得三个愿望,你会期许什么?

—— 我要找回那个被搁置的自己!
—— 我要抓住还能主宰的时间!
—— 我要保持活力和专注,重新投入春天!

Screenshot 2024-11-17 120935.webp

不是重来,而是重启​

重启,不是回到起点,而是在新的阶段,重新点燃热爱。
挑战自我,走出安全区,学一项新技能,突破自我局限。
重新投资你的智力,你的智能,你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活力。
一次说做就做的决心,一次干就干的果断,都是重新启动人生引擎的信号。
来吧,让我们按下重启键,再来一局!
投资你的身体,哪怕生命的能量最终并不来自于你日渐衰老的身体。
我们不是被岁月消磨的人,
我们是拥有过两个20岁的人,
现在,迎来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第三个20岁”。
像你梦想的那样去生活,你准备好了吗?

Image_20250410101434.webp
 
《愿我们永远热爱生活,哪怕会绕点远路》

文/灵兮

我是很喜欢烟花的。

总觉得,烟花是夜空的浪漫,是短暂中的永恒。热闹散场后,夜空归于寂静,只有余烟轻轻缭绕。那一刻,我总会想起朋友说过的一句话:“你要记住,那些在夜里看过烟花的人,是不会轻易变得冷漠的。”

我想,我正是这样的人。

f8559ccd5907xgfb0YCR.webp

加拿大国庆日,我都不愿错过国会山边那场盛大的烟花盛宴。但这几年,各地议员为选民谋福利,把烟花分流到了自己选区的家门口。结果,国会山这个“正宫的后院”反而没了烟花的庆贺,更没有了午夜时分,那如潮水般行军的壮观人流。

我虽然爱看烟花,但懒病上来,也会提不起劲出门。有一年,朋友好心送了我几张前排观赏票,是河边最佳的位置。可傍晚竟开始飘雨,我的懒病又犯了,到露台上看了又看,纠结着去还是不去——最后我安慰自己:“下雨天大概也放不了烟花吧,还是待在家里舒服。”

然而晚上十点,夜空深处传来轰隆隆的爆竹声,我瞬间破防,好像错过了一个亿!可惜我家阳台背对国会山,一声声巨响,是炫耀!是宣言!是讥讽!可是我却什么也看不见。

那一刻,心里只剩抓心挠肝的悔意。还说自己是爱烟花的人,打着伞也要去啊!

Image_20250410101434.webp


今年国庆节烟花观赏点很分散,唯独没有国会山。夏夜闷热,我又开始犹豫:要不要出门?

偏巧就接到连华老师的电话,她说:“来吧来吧,到我家来看烟花。就在门口,特别美!”我顿时来了精神,去年连华老师在朋友圈发的照片,绚丽夺目的烟花又大又清晰,背景干净、角度绝佳。我痛快答应,有种大学时赶着去看露天电影的兴奋。

晚上9点20出门,市中心的大街小巷上早已被排着长龙的车辆堵得严实。我们的车就像一条小小沙丁鱼,在缝隙中左转右绕。好不容易转到了路口,一位女警威武地叉腰站在前方,指指已经摆好的路障栏杆:此路不通,请绕行!

于是我们只能再次滑入车流,平日里原本十几分钟的路,硬是开了四十分钟。终于抵达连华老师家门口,只见她和查理已经站在门外翘首多时了。我们刚刚停好车,夜空中便传来了烟花释放的前奏。

连华老师拉着我,我们沿街快步前行。一朵朵硕大鲜艳的烟花在街旁的屋顶上方绽放,让我们不由得迈步小跑起来。一边跑一边相视而笑,真的有种重返校园的感觉,像是心急赶去看电影的小姑娘,那种又兴奋又快乐的心情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穿过马路,烟花就在眼前绽放,仿佛伸手可及。更妙的是,时不时有夜行的小火车蜿蜒驶过,车灯与烟花交错,像是电影中的画面,更平添了说不出的浪漫情愫。

Image_20250410101522.webp


短短20分钟的烟花,在人们的欢呼和掌声中落幕,我们为了避开散场人潮和车流,我们又到连华老师家小坐。客厅里,儿子的奖杯整齐排列在橱柜上方,楼梯间是从小到大的成长照片,一直延伸到二楼,像是一段被时空折叠的生命长廊。

坐在桌边闲聊,喝着清冽的Rosé,短暂的小聚,就像今夜绽放的烟花,温馨而美好。

临别,连华老师说:“ 为了什么期待的事,追着,跑着,其实是一种渴望快乐的能力!希望我们永远有这种心境,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让我们对这种美好永远都富有这种激情!”

是啊,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很庆幸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依旧有着孩子般的好奇和天真,愿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永远保有这样的心境。即便只是为了几分钟的光亮和美好,几分钟的浪漫和童趣,
也愿意披星戴月、绕点远路,奔赴而来。

生活从不因我们而停留,但我们永远可以做出当下的最优选。愿你我一直拥有冲动——在忙碌的日子里,在琐碎的生活中,追着光,跑向心跳……

哪怕只是为了去看一场稍纵即逝的烟花,也值得!
Image_20250410103614.webp


《烟花》

作者:灵兮
2019-08-27
八月未央
劳伦斯河沉沦在你的脚下

你是自己的王

金色的灿烂 红色的滚烫
紫色的华贵 银色的倔强

宣告 生如夏花的骄傲

放歌 藐视命运的酣畅

那些用光刺出的名字

那些比夏日更炫目的誓言

那些 金子般滑落的流星

那些穿透月色的花朵

盛开的繁花 扶摇而上 绣满天空

硕大的 美艳的 如梦般斑斓

宿命早已定稿 没有彩排,没有预演

只有倾尽所有的一次机会

只有死无葬身的一次释放

哪怕 在爱慕的注视中燃烧殆尽

哪怕 在青烟滚滚中留下惆怅

哪怕一生只有这短短的几分几秒

哪怕欢呼后 终将还夜色以凄凉。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我终于听懂这句话了

文/灵兮

重刷《天道》,有这样的一幕让我印象很深:

芮小丹对丁元英说:“你不止是会扒拉铜板,还会扒拉灵魂。现在我才知道你离我有多远。”

丁元英却淡淡回她一句:“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一句话听得人云里雾里,却又隐隐震颤。那种高人式的淡漠,看似神神叨叨,却透着一种穿透人性的洞察。

1.webp

这一年刚开场,世界就没消停过。

经济下滑、失业率上升,就连最吃香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也在担忧被AI取代。
社交媒体上,特朗普和马斯克这两个顶流人物,上演了一出“分手撕裂戏”:三个月前还把酒言欢,如今隔空对骂,互放狠话。

他们说得斩钉截铁,各自自诩为“正义”,试图活成“死后余生”的英雄。

但旁观久了,我们是不是也该问问自己:
看别人演戏,不如先看清自己。

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可控,真正能掌握的,或许就只有我们自己。

我忽然又想起丁元英那句话: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
玄之又玄中,似懂非懂。可如今,好像真有些明白了。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看清别人,是聪明;看清自己,才算明白。

但这句话,其实也隐含了一个现实:

真正的“自知”,极其困难。
不是我们没有智慧,也不是缺乏逻辑能力,
而是我们太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绪与执念,困在有限的认知里,

自恋、自怜、自尊、自证……

这些“小我”,一层一层将我们包裹,让我们既看不清别人,也看不清自己。

我们因此产生误会、误判,甚至误伤。

我们终其一生,有多少时刻,其实都活在误解中——

对他人,也对自己。

Image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95后波士顿女留学生患肺癌去世,一位病患网红遭遇的网络暴力》。

今天回头再看,我想问问当时的自己:

我真的有资格评论那位被“气死”的女孩吗?

我们没有得过绝症,
我们没有经历过“面对死亡”的恐惧与不甘,
我们凭什么要求一个将死之人“冷静”、“节制”?
又凭什么指责她“不该如此喧哗”?

现在,我更能理解她的表达,那是生命最后的烈焰


前不久,又有一位得绝症的女孩引发争议。
她叫沙白,选择在瑞士安乐死。

全网沸腾了——
有人支持她的勇敢,有人质疑她是摆拍。
有人说:“就算是真死,也该对死亡有敬畏,而不是哗众取宠。”

曾经的我,或许也会这样想。
但现在的我应该不会了。

4.webp

生与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你可以接受生命的热烈,
就也该接受死亡的决绝。

她选择将死亡变成一次表达,一场宣言,
即便是表演,那又如何?

她的死法,是她的选择。
没有对错,只有尊重。


我们常常是在失败、受挫、被误解之后,
才开始真正反思:
原来,我也不是那么正确;
原来,我也误会了很多人;
原来,我并不了解自己。

“自知”的开始,常常伴随着疼痛。

可也正因如此,它才如此可贵。
它像破茧一样,把你从旧我中拉出来。
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过程。

一个人开始知道“我思维有限、我认知片面”,
才算是打开了认清自己的第一扇门。


现在的我,变了——

变得谦卑,变得温和。
变得不那么正义凛然,不那么急于评判别人。
变得更容易敬畏,也更容易叹息。

想起丁元英的那句话——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
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我终于懂了,
这并不是一句故作高深的哲思,
而是一种对人世间无常与慈悲的体悟。


所谓自信,不是高声喊出来的“我可以”。

而是一次次挑战自己的惰性与认知边界
每当你做了那个曾经不敢做的事,
你会感受到一种微光般的喜悦。

那是你在告诉自己:
“我在真实的,生活着……”
 
风吹草动处,曾有禅修人

文/灵兮

发现这座禅修道场,还是在2022年,疫情已近尾声。

因为去取团购的物品,开车走错了岔路,人生就是如此,有的时候偏离主道反而会有惊喜的邂逅。

经过一个并不起眼的路口,忽然被路边一块小小的招牌晃了一下眼。

朴素中透着神秘,感觉像是寺庙,但又不是我们熟悉的那种金碧庄严的中式庙宇。

停了车往里走,原来是一座泰庙——风格十分低调。

不远处有两根木头桩子上上支起一块木匾,上面用红色的大字写着“WILLPOWER GARDEN”。

这样一个荒野的郊区,这样一处自野地中凭空而起的人工标记,而且可以看出费了不少的气力和心思!

2ead70445151KB8Vi2rs.jpg


自此之后,每每经过Kanata,我都忍不住进去绕一圈。

原来这个地方叫做WILLPOWER INSTITUTE OF MEDITATION, 是起源于泰庙的禅修道场,在美国和加拿大还有几处。

2ead70445197xZzFAEgj.jpg


渥太华的这个禅修园林依丘陵而建,能让公众涉足的区域,处处见巧思:

树林之间用木头搭起的悬床、用废弃轮胎种植的花草、小桥流水与巨木青松交错铺陈,都是围绕着溪流和湖水的地貌而设计的,宛如修行者的心灵外化。

那些精心打磨的木栈、石桥、溪边的踏板,不只是日常的工具,更像是风景,用专注和热爱,灵魂和灵感在时光中的沉淀。

2ead704452619NBFfCmj.jpg


可惜,今年再次前往时,却明显感受到园地的失修。

杂草掩了路,桥面腐朽。原本形状优美的两个池塘里都成了死水,出口落满了石头和木块,而没有人来疏通管理。

2ead70445276vHYTN6jK.jpg


道场发生了什么吗?是什么让道场的僧人不再劳作,那曾经最喜欢的木工活也都放下了,连着耕地的锄头和修禅的身影……

2ead70445303lazPuLdC.jpg


林间那个别致的木头悬床也被拆成了一根根木条,不少钉子锈了,尖利地探出头,一不小心,只怕会扎伤到人。

2ead70445324jpGd3VRd.jpg


破败的小木栈桥上,人何在?歌何在?一种感伤和失落涌上心头。

这样的园林,或许是耗费了许多年心力才一点一滴建造出来的。

如今处处失修,外观的颓败,也许意味着,那位灵魂人物已经离开了。

世间之事大抵如此,一旦失去核心的感召,那些随之生发的因缘际会,也跟着失去了勃发的生命力,慢慢不再鲜活。

2ead70445359HNWIUXvJ.jpg


走走看看,我带着茫然和难解的心情往山上走。

不想寺庙中正在举办活动,据说今天是现任道场法师即将闭关三个月的日子,不少信徒都会赶来拜望祝福。

禅修道场的发起人大师维里央·西林塔罗尊者已经在两年前离世了,享年102岁。

2ead70445382p79qKU6R.jpg


树上挂着的牌子都是第一次来就看到过的,咋看完全当作了鸡汤一样的金句。

如今再看,忽然觉得世间的安宁和快乐何其短暂难得,难怪要郑重地写下来,时时提醒。

还有这一行字,像是当头棒喝,忽地点醒了我:

Close your eyes, clear your mind and let it go!

禅修就是学习当下,保持觉性。

忽有了一种释怀,其实道场的昨日和今日,又或是明日,有什么可以比较或是感伤的呢。

花开有时,月有圆缺,都是大自然的律动罢了。

2ead70445425uS5Lyfbz.jpg


禅修的第一步,是“止”。最简单的练习,叫“观心不造作”——念头来,就让它来,不追、不逐、不抗拒;

你只是在,清醒地在。接受一切变化,不必懊恼或是失落,当下就是唯一的真实。

当下就是让我们从分离的头脑世界里走出来。

一旦有头脑参与,一定是把我们带到一个不是留恋过去、就是懊恼过去或者是期盼未来、担心未来这样一个假象的世界里。

只有当下,才能离开过去和未来的世界。

2ead70445945rnXC3xkG.jpg


废弃轮胎花坛变成了半根木桩的花盆,未尝不是一种可喜,不同形式的美而已。

放松下来,禅修的境界,其实是练习一种“放松而明亮”的安住:此时此地,一切如是,风吹草动,万物有序。

道场园林过去呈现的是精巧的手艺,如今回归自然,便成了万千浮游和生物的乐园,有何不可呢?

2ead704454499IrEA2jo.jpg


倒在地上的朽木,虽然失去了挺拔的姿态,却悄无声息地滋养着林地和无数微小的生命。

苔藓从裂缝中生出,菌丝在内部织网,蚂蚁穿梭,虫鸟依栖。那些曾经高大挺立的身影,如今以另一种方式,与大地深深相连。

也许正是如此,才懂得“枯朽”不是结束,而是归根,是另一种形式的绽放。

2ead70445482GhlO6AvF.jpg


那块写着“WILLPOWER GARDEN”的木牌,静静伫立在被杂草覆盖的河道上,像是在提醒着路人:

真正的意志力,不是活在过去和未来,而在清醒地接纳安住,活在当下。


~~~~~~~~~~~~~~~~~~~~~~~~~~~~~~~~~~~

关于此间大师维里央·西林塔罗尊者(Luangphor Viriyang Sirintharo),我略微做了 一些研究

Willpower Institute Meditation Centre

Willpower Institute - Master Teacher

2ead70445861at072OSI.jpeg


早期

维里央·西林塔罗尊者(Luangphor Viriyang Sirintharo)出生于1920年1月7日。他的父亲是一位火车站站长,退休后在泰国东北部的呵叻府(Nakhorn Rachasima)村庄务农。在这里,维里央与父母和六个兄弟姐妹一起长大。也是在这个村庄里,年幼的维里央经历了第一次深刻的禅修体验,这也开启了他通往觉悟之路的旅程,至今已过去八十多年……

在13岁那年,维里央有一个好朋友,名叫金。有一天,金邀请他一起去村里的寺庙上课(当时泰国尚无正规的教育体系,唯一能学习读写的地方就是寺庙)。维里央本不想去,他更愿意和金在户外玩耍,再说他父亲已经教会了他读写。但金非常坚持,于是维里央勉强陪她去了寺庙。

他坐在金的旁边,主持教学的住持看到后马上提醒他说:男孩子不能坐在女孩旁边。维里央非常沮丧!他本来就不愿意来,现在还要和朋友分开坐!他只好默默地挪到角落坐下,准备打发时间,等待从晚上8点到午夜四小时的课程结束。他很快感到无聊,便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我再也不来了!我再也不来了!我再也不来了!”

就在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的灵魂似乎离开了身体,从空中俯瞰着自己的手臂、双腿,整个身体。他看到了高空的景象,看到了四方的土地,甚至能看到水底!午夜时分,当其他学生准备离开时,他睁开了眼睛。他赶紧拦住住持,向他请教刚才发生的事情。住持惊讶地说:“维里央,你怎么能有这么深刻的禅修体验?你没有老师,很多人修行十年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

这就是维里央人生中第一次接触禅修。那时他的家庭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他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打坐或冥想的指导。这也是他后来不断强调:禅修适合所有信仰背景的人,无论宗教、种族、年龄或性别,人人皆可修行。

大约在同一时期,维里央曾去田里采摘西瓜,然后扛着沉重的瓜去市场卖了一整天,直到傍晚才回家。他非常疲惫,只想休息。然而家里的水缸是空的,他又被要求去河边打水。他提着两只水桶来回走了很多趟,终于把水缸装满。正想休息,却又被告知米缸也空了,需要碾米。吃过晚饭后,他开始舂米。那时没有机器碾米,他只能用一根大木杵,靠脚使劲踩在木杠上,反复捣打——他用力地舂啊、舂啊、舂啊!

然后,眼前一黑,他倒在了地上。约一个小时后醒来时,他已经无法动弹,完全瘫痪了!他的父母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请了许多医生和民间专家来看病,但都说治不了。这位少年只能躺在家门廊的竹床上忍受痛苦。没有人知道,他在心中默默发下一个誓愿:如果自己能痊愈,他将把余生献给人类的福祉。

七天后,一位穿着白衣的隐士来到了他家中。(维里央后来一直称这人为“白衣尊者”White Robe。)这位白衣尊者告诉他父亲,说自己是来治好儿子的。他父亲表示可以试试,但医生都说儿子已经无药可救。白衣尊者俯身在男孩耳边轻声说道:“我听到了你的誓愿。”然后,他请维里央将那个誓言大声说出来。维里央照做了。

他心想,只有自己知道那句誓言,若这个人真的知道,说明他也许真的有办法治好自己。白衣尊者嚼了一些不明物质,三次喷洒在他身上——奇迹发生了!维里央重新获得了行动能力,甚至能奔跑,彻底痊愈!

第二天清晨,白衣尊者又来了,让他再次复述誓言,然后告诉他下午在村里的寺庙等他。维里央如约而至,在罗望子树下见到了白衣尊者。白衣尊者再次请他重复誓言,然后带他到一片林地,在那里有一头水牛。令人惊讶的是,白衣尊者从袋中取出一把刀,迅速割下水牛的尾巴,接着一边念咒一边将尾巴接上,看起来并未让水牛受伤。

之后,这位白衣尊者教给维里央一段祷词,并要求他连续十年每天都要诵念,哪怕漏掉一天也要重新开始。维里央答应了,并遵守了这个承诺。白衣尊者离开后,维里央再也没有见过他。

不久之后,维里央在村中拜了一位老师,正式开始学习。15岁时,他出家成为沙弥,20岁时正式受戒成为比丘。之后的二十年里,他在泰国的森林与山林中修行,向许多著名高僧学习禅修法门,其中包括法藏公玛尊者(Phra Ajan Kongma)以及举世尊崇的曼·布里达塔长老(Luang Phor Mun, Venerable Acariya Mun Bhuridatta Thera)。

2ead70445875i7WXBbgb.jpeg

晚年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在通过禅修获得了极大的喜悦与内心的平静之后,维里央尊者意识到,如果不将这份智慧分享给世人,将是一种浪费。因此,他决定离开山林隐修的生活,于1963年踏上艰难的旅程,前往曼谷。他在一片沼泽地上安顿下来,当时周围的“邻居”只有蛇。而正是在这里,他开始建造他的寺庙——法门功寺(Wat Dhammamongkol)。

凭借卓越的禅修技巧和深厚的智慧,维里央尊者吸引了大量支持者。在他们的帮助下,这座寺庙最终于1985年建成。此后,该项目不断扩展,如今占地达25英亩,园林幽美,寺庙、教室、禅修场所和其他配套资源齐备。法门功寺如今常住约500名僧侣,维里央尊者曾长期担任方丈,为他们提供食宿、教育及禅修指导。

寺内主佛塔是泰国最高的佛塔,同时也是僧侣们上课的地方。此外,他还在寺庙内创办了一所小学,为周边因贫困而无法送孩子上学的家庭提供教育机会。寺庙还设有职业培训中心,让当地成人学习实用技能,从而获得就业能力。

寺庙另一重要设施是禅修中心,为希望深入修习禅定的人提供宁静的学习环境。截至目前,已有超过 20,000名泰国学生从“禅修导师课程”中毕业。

在慈善事业方面,维里央尊者多年来也贡献良多。他曾捐赠资金建立泰国北部清迈府的一家医院,并创办了两所大学,提供行政管理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其中一所是位于曼谷的泰国国家发展管理学院(NIDA))。

他最宏大的梦想之一是为泰国贫困家庭儿童建立学前教育中心。至今,他已建立 超过570个早教中心,他的最终愿景是扩展至全国5000个。

维里央尊者与加拿大的联系,始于一次关于“将佛陀形象雕刻于最坚硬天然材料——翡翠” 的异象。1991年,他在冥想中看见一块巨大的翡翠石沉于水底。就在同一天,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一条河床中发现了一块 32吨重的翡翠巨石。维里央尊者筹资购买了这块奇石,并将其雕刻为一尊坐佛和一尊中国观音像。

这次与加拿大的接触,最终促成了他在加拿大多个城市建立禅修中心,并免费提供“禅修导师课程”,包括埃德蒙顿、温哥华、卡尔加里、尼亚加拉瀑布、多伦多及渥太华。他也在美国的德州达拉斯和最近的加州洛杉矶设立了禅修中心。

建立这些禅修中心的背后,是维里央尊者另一个伟大的愿景——通过禅修促进世界和平。

自那场奇迹般的康复经历后,维里央尊者终身致力于世界和平的推广。他坚信:只要世界上有足够多的人持续禅修,世界和平终将实现。为此,他创立了意志力禅修基金会(Willpower Institute Foundation),旨在全球建设禅修中心,让人们学习禅修的理论与实践。

这段简要的生平回顾,是维里央·西林塔罗尊者一生的见证。他确实兑现了13岁时对那位白衣隐士许下的誓言——将一生奉献于人类福祉。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