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1年,杜莎夫人出生于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她原名叫做“玛丽·格劳舒兹”,杜莎夫人是她结婚之后的称呼。
在她6岁那年,她的父亲在一场战役中不幸牺牲。
在那个年代,一个家庭没有了丈夫和父亲,是很难维持下去的。年幼的玛丽只好跟着母亲前往巴黎谋生,在一位名叫柯提斯的医生家里做了女管家。
柯提斯医生不仅在医学上颇有造诣,对物理学也很是精通。他还有一门独家绝活:制造蜡像。他能根据人体模型做出几乎一摸一样的蜡像,并且能够持久保存。
柯提斯非常喜爱美丽聪颖的玛丽,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她悉心培养,他将自己的制作蜡像的手艺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了玛丽。
玛丽没有想到,这门手艺会给她的命运带来惊人的巨变。
杜莎夫人蜡像
1777年,16岁的玛丽创作了自己的第一件蜡像作品,她的这件蜡像是为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王”的伏尔泰制作的。
由于伏尔泰在法国享有的崇高地位,玛丽得以接触了其他很多的名流,并为其制作蜡像,例如卢梭和富兰克林。
由于为诸多名流制作了精湛的蜡像,玛丽一时间声名大噪,引起了时任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注意。
路易十六邀请玛丽进入王宫,担任王妹伊丽莎白公主的艺术老师。玛丽在王宫里待了整整九年,许多王室成员和贵族都十分欣赏玛丽,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路易十六国王性格温和善良,王后则热情而喜好交际。玛丽喜欢国王一家,和伊丽莎白公主相处十分融洽。她喜欢王宫里的生活,却不料风云突变。
上流社会奢华欢乐的生活引起了下层人民的不满,大革命的浪潮即将到来。
杜莎夫人制作的蜡像组合,伏尔泰(中)、卢梭(右)和富兰克林(左)
1789年,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爆发,国王和革命者的矛盾已经不可收拾。
觉察到了局势严峻的玛丽回到了柯提斯医生的家中,试图远离政治的纷争。然而,大革命浪潮席卷了一切,没有人能逃得开。
一天,玛丽和母亲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打开门一开,外面挤满了愤怒的人们。他们是来找柯提斯医生的,革命者所热爱的一位反对路易十四的大臣被砍了头,人们要求柯提斯医生为他制作蜡像,以便永久地纪念。
可是,此时柯提斯医生已经逃往国外避难,怎么可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呢?愤怒的人群呼喊着不肯散去,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尽头。
玛丽静静地注视着人群,然后走上前去,接过了那颗血淋淋的头颅。
她回到屋子里,取出工具,开始比照着这颗头颅制作蜡像。坚韧的性格,强大的心理素质,在此刻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她此后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制作好蜡像,送走了愤怒的人群,玛丽本打算安静地躲过这场革命。谁知,天不遂人愿。不久之后,她又被盯上了。
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
1793年的巴黎,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中。激进残忍的罗伯斯庇尔掌控了政权,大肆屠杀皇室成员和温和派,每天都有无数人头落地。
罗伯斯庇尔并不仅仅满足于杀戮政敌,他还要向整个法国宣扬大革命,宣扬自己的“功绩”。
于是,在听说玛丽能制作精致的蜡像之后,他找到了年轻的玛丽,要求她把那些死去政要的头颅都制作成为蜡像面具,以便向全国宣传大革命。
在残暴的罗伯斯庇尔的威胁之下,玛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任务。每天都要在刑场寻找那些政要的头颅,将血淋淋的头颅带回去制作蜡像。
最令她痛苦的,并不是这血腥的过程,而是那些死去的大人物中,许多在生前都曾是她的好友。
曾经和她交情深厚的国王和王后,都被罗伯斯庇尔送上了断头台。
国王在临刑前说:“我是无辜的。我没有犯我被指控的任何罪责。我原谅所有把我送上死路的同胞。我祈求上帝,法兰西从今以后永远不要有流血。”王后也被无情处死。
玛丽目睹了自己的好友一个个被送上断头台。她还要直面自己好友的头颅,并制作蜡像,以便罗伯斯庇尔将他们的死亡作为大革命的“功绩”四处夸耀。
可以想象,在无数个黑夜,玛丽是怀着多么大的悲伤和痛苦在进行这项工作。
但是,在没有照相摄影技术的当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蜡像,死去的人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延续。想必,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年轻的玛丽心中稍有安慰。
不久之后,有人向当局揭发玛丽和贵族们的关系不一般,玛丽和母亲因此入狱,几经周折才被柯提斯医生救了出来。
出狱之后,玛丽的精神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她想给自己找个依靠,于是嫁给了弗朗克斯·杜莎先生,成为了杜莎夫人。
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们面临经济上的窘迫。贫贱夫妻百事哀,杜莎夫人决定离开法国去寻找赚钱的路子。
杜莎夫人带上四岁的儿子和几辆马车来到了英国。马车上,装满了杜莎夫人制作的蜡像。这些蜡像大多是法国大革命中被推上断头台的大人物,一个个看过去,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法国大革命时代。
晚年杜莎夫人像
杜莎夫人在英国举办了许多场展览,深受英国人的欢迎和喜爱,她因此有了收入。
没过多久,因为场租比较昂贵,杜莎夫人放弃了固定的场所,而是带领马车队在整个英国进行巡展。
为了满足英国人的胃口,杜莎夫人又陆续制作了许多英国名人的蜡像,其中包括许多王室成员。
她的蜡像展在英国巡回了整整33年。
直到1835年,杜莎夫人已经是个74岁的老妇人了,实在没有精力继续四处巡展。于是,她定居伦敦贝克街,并成立了第一家固定的杜莎夫人蜡像馆。
杜莎夫人蜡像展的海报,伦敦贝克街,1835年。
1850年,饱经沧桑的杜莎夫人病逝于伦敦,她的儿子继承了蜡像馆,并将其发扬光大,陆续开到了世界各地。
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奥巴马像
张国荣像
范冰冰像
如今,当我们漫步于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时候,除了欣赏精美的蜡像,还应当想起杜莎夫人一生的坎坷和传奇。
作者:顾景言,来源:世界华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