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午后茶

谢谢群众们的监督,四个星期了,一根烟也没抽,我想戒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不过,戒烟后失去了很多乐趣,因为不能借着吸烟的机会在门口安静的站一会儿,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气,放松一下,也不能用抽烟的时间想想小说情节什么的了。
为了健康,丧失乐趣,这个转换是否值得,我觉得不好说。特别是我觉得,等我老了,或者无法自理了,我会选择安乐死,不会贪恋人世,那么丧失掉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东西,换来一个健康一些身体,或许能活得长一些,但是没有质量的人生,即使健康,是否有任何意义,我觉得是个问号。

给拥抱一个赞! 我觉得人老了, 最好在生活质量有三。 1. 有健康的身体, 有健康的思维能力, 能够自主。2. 有平安快乐的状态, 不是孤独也不是被摆脱不了的人们围着。 而是自己想要的平衡。 3. 要有一定时间段完全自我的空间, 包括至亲伴侣也不来打扰的空间, 保持思索, 或者什么都不思索的空间, 给自己欣赏自己喜欢的事物的空间; 给自己想悲伤, 忧愁, 感慨,回忆 甚至后悔的时间。人有这些自由, 生活才正常,完整。

安乐死是自由的精髓, 我想人们应该支持,鼓励,追随 这种精神。 我会选择安乐死。

前一段, 读了一篇关于安乐死不错的微信。可惜我删除了。
 
我觉得,长寿是一件好事,但是前提是要能自理。如果不能自理,长寿就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太拖累孩子和家人。人生就如过客,其实没什么太多可留恋的,该离开的时候就离开,让自己少受罪,也是对社会做贡献。

该离开的时候离开, 想离开的时候离开。 我加入这个阵营。
 
安乐死这个话题好沉重....我给灌点水稀释一下:rolleyes::rolleyes::D:)

37.jpe

《杜莎夫人蜡像馆背后的故事》

现如今,在世界各地,不知道“杜莎夫人蜡像馆”的人可谓是少之又少。仅仅在中国,北京、上海、重庆、武汉等地都开设了分馆。

这家蜡像馆是当今世界上水平最高的蜡像馆之一,馆内珍藏着许多世界各国名人的蜡像,几乎都与真人一模一样。许多明星也都以自己蜡像入驻杜莎夫人蜡像馆为荣。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座蜡像馆背后,是一个弱女子的乱世传奇。

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成就起源于一个优雅的法国女人——杜莎夫人。
 
1761年,杜莎夫人出生于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她原名叫做“玛丽·格劳舒兹”,杜莎夫人是她结婚之后的称呼。

在她6岁那年,她的父亲在一场战役中不幸牺牲。

在那个年代,一个家庭没有了丈夫和父亲,是很难维持下去的。年幼的玛丽只好跟着母亲前往巴黎谋生,在一位名叫柯提斯的医生家里做了女管家。

柯提斯医生不仅在医学上颇有造诣,对物理学也很是精通。他还有一门独家绝活:制造蜡像。他能根据人体模型做出几乎一摸一样的蜡像,并且能够持久保存。

柯提斯非常喜爱美丽聪颖的玛丽,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她悉心培养,他将自己的制作蜡像的手艺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了玛丽。

玛丽没有想到,这门手艺会给她的命运带来惊人的巨变。

640


杜莎夫人蜡像

1777年,16岁的玛丽创作了自己的第一件蜡像作品,她的这件蜡像是为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王”的伏尔泰制作的。

由于伏尔泰在法国享有的崇高地位,玛丽得以接触了其他很多的名流,并为其制作蜡像,例如卢梭和富兰克林。

由于为诸多名流制作了精湛的蜡像,玛丽一时间声名大噪,引起了时任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注意。

路易十六邀请玛丽进入王宫,担任王妹伊丽莎白公主的艺术老师。玛丽在王宫里待了整整九年,许多王室成员和贵族都十分欣赏玛丽,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路易十六国王性格温和善良,王后则热情而喜好交际。玛丽喜欢国王一家,和伊丽莎白公主相处十分融洽。她喜欢王宫里的生活,却不料风云突变。

上流社会奢华欢乐的生活引起了下层人民的不满,大革命的浪潮即将到来。

640


杜莎夫人制作的蜡像组合,伏尔泰(中)、卢梭(右)和富兰克林(左)

1789年,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爆发,国王和革命者的矛盾已经不可收拾。

觉察到了局势严峻的玛丽回到了柯提斯医生的家中,试图远离政治的纷争。然而,大革命浪潮席卷了一切,没有人能逃得开。

一天,玛丽和母亲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打开门一开,外面挤满了愤怒的人们。他们是来找柯提斯医生的,革命者所热爱的一位反对路易十四的大臣被砍了头,人们要求柯提斯医生为他制作蜡像,以便永久地纪念。

可是,此时柯提斯医生已经逃往国外避难,怎么可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呢?愤怒的人群呼喊着不肯散去,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尽头。

玛丽静静地注视着人群,然后走上前去,接过了那颗血淋淋的头颅。

她回到屋子里,取出工具,开始比照着这颗头颅制作蜡像。坚韧的性格,强大的心理素质,在此刻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她此后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制作好蜡像,送走了愤怒的人群,玛丽本打算安静地躲过这场革命。谁知,天不遂人愿。不久之后,她又被盯上了。

640


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

1793年的巴黎,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中。激进残忍的罗伯斯庇尔掌控了政权,大肆屠杀皇室成员和温和派,每天都有无数人头落地。

罗伯斯庇尔并不仅仅满足于杀戮政敌,他还要向整个法国宣扬大革命,宣扬自己的“功绩”。

于是,在听说玛丽能制作精致的蜡像之后,他找到了年轻的玛丽,要求她把那些死去政要的头颅都制作成为蜡像面具,以便向全国宣传大革命。

在残暴的罗伯斯庇尔的威胁之下,玛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任务。每天都要在刑场寻找那些政要的头颅,将血淋淋的头颅带回去制作蜡像。

640


最令她痛苦的,并不是这血腥的过程,而是那些死去的大人物中,许多在生前都曾是她的好友。

曾经和她交情深厚的国王和王后,都被罗伯斯庇尔送上了断头台。

国王在临刑前说:“我是无辜的。我没有犯我被指控的任何罪责。我原谅所有把我送上死路的同胞。我祈求上帝,法兰西从今以后永远不要有流血。”王后也被无情处死。

玛丽目睹了自己的好友一个个被送上断头台。她还要直面自己好友的头颅,并制作蜡像,以便罗伯斯庇尔将他们的死亡作为大革命的“功绩”四处夸耀。

可以想象,在无数个黑夜,玛丽是怀着多么大的悲伤和痛苦在进行这项工作。

但是,在没有照相摄影技术的当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蜡像,死去的人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延续。想必,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年轻的玛丽心中稍有安慰。

640


不久之后,有人向当局揭发玛丽和贵族们的关系不一般,玛丽和母亲因此入狱,几经周折才被柯提斯医生救了出来。

出狱之后,玛丽的精神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她想给自己找个依靠,于是嫁给了弗朗克斯·杜莎先生,成为了杜莎夫人。

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们面临经济上的窘迫。贫贱夫妻百事哀,杜莎夫人决定离开法国去寻找赚钱的路子。

杜莎夫人带上四岁的儿子和几辆马车来到了英国。马车上,装满了杜莎夫人制作的蜡像。这些蜡像大多是法国大革命中被推上断头台的大人物,一个个看过去,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法国大革命时代。

640


晚年杜莎夫人像

杜莎夫人在英国举办了许多场展览,深受英国人的欢迎和喜爱,她因此有了收入。

没过多久,因为场租比较昂贵,杜莎夫人放弃了固定的场所,而是带领马车队在整个英国进行巡展。

为了满足英国人的胃口,杜莎夫人又陆续制作了许多英国名人的蜡像,其中包括许多王室成员。

她的蜡像展在英国巡回了整整33年。

直到1835年,杜莎夫人已经是个74岁的老妇人了,实在没有精力继续四处巡展。于是,她定居伦敦贝克街,并成立了第一家固定的杜莎夫人蜡像馆。

640


杜莎夫人蜡像展的海报,伦敦贝克街,1835年。

1850年,饱经沧桑的杜莎夫人病逝于伦敦,她的儿子继承了蜡像馆,并将其发扬光大,陆续开到了世界各地。

640


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奥巴马像

640


张国荣像

640


范冰冰像

如今,当我们漫步于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时候,除了欣赏精美的蜡像,还应当想起杜莎夫人一生的坎坷和传奇。

作者:顾景言,来源:世界华人周刊
 
给拥抱一个赞! 我觉得人老了, 最好在生活质量有三。 1. 有健康的身体, 有健康的思维能力, 能够自主。2. 有平安快乐的状态, 不是孤独也不是被摆脱不了的人们围着。 而是自己想要的平衡。 3. 要有一定时间段完全自我的空间, 包括至亲伴侣也不来打扰的空间, 保持思索, 或者什么都不思索的空间, 给自己欣赏自己喜欢的事物的空间; 给自己想悲伤, 忧愁, 感慨,回忆 甚至后悔的时间。人有这些自由, 生活才正常,完整。

安乐死是自由的精髓, 我想人们应该支持,鼓励,追随 这种精神。 我会选择安乐死。

前一段, 读了一篇关于安乐死不错的微信。可惜我删除了。
我特别怕等老了的时候,突然医学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可以让人再活一百年。
这一百年该怎么过啊。
 
1761年,杜莎夫人出生于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她原名叫做“玛丽·格劳舒兹”,杜莎夫人是她结婚之后的称呼。

在她6岁那年,她的父亲在一场战役中不幸牺牲。

在那个年代,一个家庭没有了丈夫和父亲,是很难维持下去的。年幼的玛丽只好跟着母亲前往巴黎谋生,在一位名叫柯提斯的医生家里做了女管家。

柯提斯医生不仅在医学上颇有造诣,对物理学也很是精通。他还有一门独家绝活:制造蜡像。他能根据人体模型做出几乎一摸一样的蜡像,并且能够持久保存。

柯提斯非常喜爱美丽聪颖的玛丽,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她悉心培养,他将自己的制作蜡像的手艺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了玛丽。

玛丽没有想到,这门手艺会给她的命运带来惊人的巨变。

640


杜莎夫人蜡像

1777年,16岁的玛丽创作了自己的第一件蜡像作品,她的这件蜡像是为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王”的伏尔泰制作的。

由于伏尔泰在法国享有的崇高地位,玛丽得以接触了其他很多的名流,并为其制作蜡像,例如卢梭和富兰克林。

由于为诸多名流制作了精湛的蜡像,玛丽一时间声名大噪,引起了时任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注意。

路易十六邀请玛丽进入王宫,担任王妹伊丽莎白公主的艺术老师。玛丽在王宫里待了整整九年,许多王室成员和贵族都十分欣赏玛丽,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路易十六国王性格温和善良,王后则热情而喜好交际。玛丽喜欢国王一家,和伊丽莎白公主相处十分融洽。她喜欢王宫里的生活,却不料风云突变。

上流社会奢华欢乐的生活引起了下层人民的不满,大革命的浪潮即将到来。

640


杜莎夫人制作的蜡像组合,伏尔泰(中)、卢梭(右)和富兰克林(左)

1789年,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爆发,国王和革命者的矛盾已经不可收拾。

觉察到了局势严峻的玛丽回到了柯提斯医生的家中,试图远离政治的纷争。然而,大革命浪潮席卷了一切,没有人能逃得开。

一天,玛丽和母亲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打开门一开,外面挤满了愤怒的人们。他们是来找柯提斯医生的,革命者所热爱的一位反对路易十四的大臣被砍了头,人们要求柯提斯医生为他制作蜡像,以便永久地纪念。

可是,此时柯提斯医生已经逃往国外避难,怎么可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呢?愤怒的人群呼喊着不肯散去,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尽头。

玛丽静静地注视着人群,然后走上前去,接过了那颗血淋淋的头颅。

她回到屋子里,取出工具,开始比照着这颗头颅制作蜡像。坚韧的性格,强大的心理素质,在此刻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她此后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制作好蜡像,送走了愤怒的人群,玛丽本打算安静地躲过这场革命。谁知,天不遂人愿。不久之后,她又被盯上了。

640


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

1793年的巴黎,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中。激进残忍的罗伯斯庇尔掌控了政权,大肆屠杀皇室成员和温和派,每天都有无数人头落地。

罗伯斯庇尔并不仅仅满足于杀戮政敌,他还要向整个法国宣扬大革命,宣扬自己的“功绩”。

于是,在听说玛丽能制作精致的蜡像之后,他找到了年轻的玛丽,要求她把那些死去政要的头颅都制作成为蜡像面具,以便向全国宣传大革命。

在残暴的罗伯斯庇尔的威胁之下,玛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任务。每天都要在刑场寻找那些政要的头颅,将血淋淋的头颅带回去制作蜡像。

640


最令她痛苦的,并不是这血腥的过程,而是那些死去的大人物中,许多在生前都曾是她的好友。

曾经和她交情深厚的国王和王后,都被罗伯斯庇尔送上了断头台。

国王在临刑前说:“我是无辜的。我没有犯我被指控的任何罪责。我原谅所有把我送上死路的同胞。我祈求上帝,法兰西从今以后永远不要有流血。”王后也被无情处死。

玛丽目睹了自己的好友一个个被送上断头台。她还要直面自己好友的头颅,并制作蜡像,以便罗伯斯庇尔将他们的死亡作为大革命的“功绩”四处夸耀。

可以想象,在无数个黑夜,玛丽是怀着多么大的悲伤和痛苦在进行这项工作。

但是,在没有照相摄影技术的当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蜡像,死去的人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延续。想必,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年轻的玛丽心中稍有安慰。

640


不久之后,有人向当局揭发玛丽和贵族们的关系不一般,玛丽和母亲因此入狱,几经周折才被柯提斯医生救了出来。

出狱之后,玛丽的精神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她想给自己找个依靠,于是嫁给了弗朗克斯·杜莎先生,成为了杜莎夫人。

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们面临经济上的窘迫。贫贱夫妻百事哀,杜莎夫人决定离开法国去寻找赚钱的路子。

杜莎夫人带上四岁的儿子和几辆马车来到了英国。马车上,装满了杜莎夫人制作的蜡像。这些蜡像大多是法国大革命中被推上断头台的大人物,一个个看过去,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法国大革命时代。

640


晚年杜莎夫人像

杜莎夫人在英国举办了许多场展览,深受英国人的欢迎和喜爱,她因此有了收入。

没过多久,因为场租比较昂贵,杜莎夫人放弃了固定的场所,而是带领马车队在整个英国进行巡展。

为了满足英国人的胃口,杜莎夫人又陆续制作了许多英国名人的蜡像,其中包括许多王室成员。

她的蜡像展在英国巡回了整整33年。

直到1835年,杜莎夫人已经是个74岁的老妇人了,实在没有精力继续四处巡展。于是,她定居伦敦贝克街,并成立了第一家固定的杜莎夫人蜡像馆。

640


杜莎夫人蜡像展的海报,伦敦贝克街,1835年。

1850年,饱经沧桑的杜莎夫人病逝于伦敦,她的儿子继承了蜡像馆,并将其发扬光大,陆续开到了世界各地。

640


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奥巴马像

640


张国荣像

640


范冰冰像

如今,当我们漫步于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时候,除了欣赏精美的蜡像,还应当想起杜莎夫人一生的坎坷和传奇。

作者:顾景言,来源:世界华人周刊

“玛丽目睹了自己的好友一个个被送上断头台。她还要直面自己好友的头颅,并制作蜡像,”,这个真是太残酷了。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为他们制作蜡像,让他们能够被人们记住,像是永生一样,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纪念方式吧。
 
谢谢群众们的监督,四个星期了,一根烟也没抽,我想戒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不过,戒烟后失去了很多乐趣,因为不能借着吸烟的机会在门口安静的站一会儿,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气,放松一下,也不能用抽烟的时间想想小说情节什么的了。
为了健康,丧失乐趣,这个转换是否值得,我觉得不好说。特别是我觉得,等我老了,或者无法自理了,我会选择安乐死,不会贪恋人世,那么丧失掉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东西,换来一个健康一些身体,或许能活得长一些,但是没有质量的人生,即使健康,是否有任何意义,我觉得是个问号。

拥抱谈到了“安乐死”这一话题,在当下,国内外对于安乐死这一问题有很大的争议,支持与反对,双方各执一词。支持者认为安乐死能帮助病人结束无谓的痛苦,节约社会资源,也是对生命一种新的认识。而反对者认为安乐死本身便是与法律及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天职相悖的,安乐死是不人道的。
从感性上来说,我更倾向于支持者。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能够幸福快乐。如果其丧失了创造生活的能力(譬如完全不能动也不能说话的人),或丧失了享受生活的能力(譬如彻底的白痴和植物人),那么,他就有权享受安乐死,人为地终止其生命就是人道的。
如果有一天我年老又不能生活自理了,我想那时我的精神和躯体会承受极端痛苦,会受尽精神和肉体的折磨,除此之外只是在等死,完全无望继续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了。这时候我也希望自己能拥有提前终结生命的权利。
 
拥抱谈到了“安乐死”这一话题,在当下,国内外对于安乐死这一问题有很大的争议,支持与反对,双方各执一词。支持者认为安乐死能帮助病人结束无谓的痛苦,节约社会资源,也是对生命一种新的认识。而反对者认为安乐死本身便是与法律及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天职相悖的,安乐死是不人道的。
从感性上来说,我更倾向于支持者。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能够幸福快乐。如果其丧失了创造生活的能力(譬如完全不能动也不能说话的人),或丧失了享受生活的能力(譬如彻底的白痴和植物人),那么,他就有权享受安乐死,人为地终止其生命就是人道的。
如果有一天我年老又不能生活自理了,我想那时我的精神和躯体会承受极端痛苦,会受尽精神和肉体的折磨,除此之外只是在等死,完全无望继续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了。这时候我也希望自己能拥有提前终结生命的权利。
生不能选择,死应该可以选择,而且人应该有权利死得有尊严一些。安乐死是大势所趋,我觉得。何必浪费社会资源,给家人增添麻烦,同时自己又痛苦呢。社会应该已经进步到了相信人选择死是自愿,而不是被强迫的。
它可能也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但是我觉得应该是弊大于利的。
 
我特别怕等老了的时候,突然医学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可以让人再活一百年。
这一百年该怎么过啊。
我很喜欢这个话题。 我想这是人们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对社会而言) 。 作为个人, 早想清楚了, 早卸掉了死亡的沉重。
现在很多朋友在准备抱团养老。 听起来似乎没有多大生机。 其实正是为自己的老年积极寻找快乐理想的氛围。

我在一位汽车上认识的好朋友, 她大我很多。我们每天下班都座在一起。 她的父亲96岁了。 什么也记不太清楚。他所有的朋友都走了。 孩子们也都相继去世。 他说, 每天早晨都希望不要再醒过来了。 。。他总是说,我为什么还活着呢?
 
谢谢群众们的监督,四个星期了,一根烟也没抽,我想戒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不过,戒烟后失去了很多乐趣,因为不能借着吸烟的机会在门口安静的站一会儿,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气,放松一下,也不能用抽烟的时间想想小说情节什么的了。
为了健康,丧失乐趣,这个转换是否值得,我觉得不好说。特别是我觉得,等我老了,或者无法自理了,我会选择安乐死,不会贪恋人世,那么丧失掉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东西,换来一个健康一些身体,或许能活得长一些,但是没有质量的人生,即使健康,是否有任何意义,我觉得是个问号。
常听身边朋友说戒烟是件较难的事情,因为烟好戒,瘾难断,拥抱哥四个星期了,一根烟也没抽,这真的不错,有较强的意志力!不知之前每天抽多少?一般烟瘾越深戒掉难度就越大。看拥抱哥说现丧失了不少乐趣,可以想像下拥抱哥之前一支烟夹在手里,衔在嘴里,吞云吐雾,应该是比较地惬意。抑或是左手夹烟,右手握笔在写小说,边抽边写,边写边抽,这时的烟是否会给拥抱的写作带来灵感?
吸烟是有害健康的,为了健康,丧失乐趣,这个转换是否值得?我觉得首先要权衡吸烟带来的乐趣占你好心情的比重,有的人无烟不欢,烟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那么我觉得不用彻底戒掉,可以考虑适量吸点。
 
“玛丽目睹了自己的好友一个个被送上断头台。她还要直面自己好友的头颅,并制作蜡像,”,这个真是太残酷了。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为他们制作蜡像,让他们能够被人们记住,像是永生一样,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纪念方式吧。
想起《红与黑》里面,于连被处死后,
我想看看他,”她对他说。
  富凯没有勇气说话,也没有勇气站起来。他指了指地板上件蓝色的大氅,于连的遗体就裹在里面。
  她跪下了。显然,对博尼法斯·德·拉莫尔和玛格丽特·德·纳瓦尔的回忆给了她超人的勇气。她双手颤抖着,揭开了大氅。富凯把眼睛转过去。
  他听见玛蒂尔德在房间里急促的走动。她点燃了她几支蜡烛。当富凯有力气看她的时候,她已经把于连的头放在面前的一张小石桌上,吻那头的前额……

玛蒂尔德跟着她的情人,一直走到他为自己选下的坟墓。为数众多的教士护送着棺材,没有人知道她就独自坐在她那辆蒙着黑纱的车子里,膝上放着她曾经如此爱恋过的人的头。
  就这样,他们半夜里来到汝拉山脉一座高峰的附近;在那个小山洞里,无数的蜡烛照得通明,二十个教士做着安灵的仪式。送殡的行列经过几个小山村,居民们为这奇特的仪式吸引,纷纷跟着。
  玛蒂尔德身着长长的丧服,出现在他们中间;丧事毕,她命人向他们抛撒了好几千枚五法郎的硬币。
  她单独和富凯留下,她要亲手埋葬她的情人的头颅。富凯痛苦得差点儿发疯。
  在玛蒂尔德的关心下,这个荒蛮的山洞用花巨款在意大利雕刻的大理石装饰起来。


可见欧洲人的浪漫真不是一般人学得来的啊...:rolleyes::rolleyes::oops::oops:
 
最后编辑:
我很喜欢这个话题。 我想这是人们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对社会而言) 。 作为个人, 早想清楚了, 早卸掉了死亡的沉重。
现在很多朋友在准备抱团养老。 听起来似乎没有多大生机。 其实正是为自己的老年积极寻找快乐理想的氛围。

我在一位汽车上认识的好朋友, 她大我很多。我们每天下班都座在一起。 她的父亲96岁了。 什么也记不太清楚。他所有的朋友都走了。 孩子们也都相继去世。 他说, 每天早晨都希望不要再醒过来了。 。。他总是说,我为什么还活着呢?

一尘好,人有生就有死,向死而生,都是最自然的事情,坦然接受就好。

看见有些生命过早的夭折是非常难过的事情,毕竟Life is beautiful....:crying::crying::crying:

当6岁的埃琳娜被诊断出患有脑癌时,她在家里藏了几百张小情书,好让爸爸妈妈在她离开后找到。

640






她临终的愿望是见到她最好的朋友——一只猫,最后一次说再见。

640






我爷爷去世前一周,我把他最爱的啤酒偷偷带他疗养院,这是他最后一次喝啤酒。

640






一个患上了癌症的流浪汉,他的日子不多了,他唯一的愿望是有人收养他最心爱的小狗。(后来,小狗有了新主人)

640






母亲与癌症抗争了15年,在她离去的前一天晚上,她和我爸跳了最后一支舞。

640






患有脑瘤的7岁男孩哀求他肾衰竭的妈妈让他死,这样他就可以把自己的肾给妈妈了。

640






54岁的癌症患者马里奥,他在动物园工作了一辈子,他的愿望是临行前和动物园里的长颈鹿告别。

640






12岁男孩最后的愿望,是留下一个五颜六色的标记。

640






这个可爱的女孩只有5岁,她患有先天性遗传疾病,她最后的愿望,是和她最好的朋友“结婚”,仪式几个小时后,她走了。

640






这名身患绝症的单亲爸爸临终愿望,是为4岁的儿子找到一个寄养家庭。当愿望成真时,他安然地离开了人世。

640






垂死的父亲带着他11岁的女儿走过红地毯,希望给她一段永恒的记忆。

640






我的奶奶想在临终前看一次大海。

640






身患癌症的儿子最后一次握着垂死的父亲的手。

640






87岁的帕金森患者,她的梦想是骑一次马。

640






Tijn的最后一个愿望:预防儿童死于肺炎。他通过为人们画指甲募集善款,至今已经筹集了超过260万欧元。

640






这个即将死去的10岁男孩,梦想是与女王一起喝杯下午茶——他的愿望成真了。

640






一生都奉献给音乐的老师在病床上上了最后一课,他希望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

640






8岁女孩的临终愿望是希望拥有一个巨大的圣诞大合唱,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她家门口,为她高歌一曲。



640
 
我很喜欢这个话题。 我想这是人们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对社会而言) 。 作为个人, 早想清楚了, 早卸掉了死亡的沉重。
现在很多朋友在准备抱团养老。 听起来似乎没有多大生机。 其实正是为自己的老年积极寻找快乐理想的氛围。

我在一位汽车上认识的好朋友, 她大我很多。我们每天下班都座在一起。 她的父亲96岁了。 什么也记不太清楚。他所有的朋友都走了。 孩子们也都相继去世。 他说, 每天早晨都希望不要再醒过来了。 。。他总是说,我为什么还活着呢?
我觉得人真到了临死的时候,可能会对生命有一种很强的眷恋,可能只有真到了那个岁数才能体会到。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