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典?
一尘
晚饭后,铁军泡了两杯茶放在桌上,打开电视,想和燕燕好好享受一下忙碌一天后的两人世界。燕燕不自觉回头看了一眼计算机,她腹稿早就想好了,就是没时间动笔。
“又要去写文章?你总是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图什么啊?今天写什么?”铁军问。
“‘经典’,是我出的题目。”
“啥题目啊?!你认为什么是经典什么就是经典吗?!”铁军不屑地说。
“当然不是。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沉淀下来有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
“那你说说,什么是文学、艺术的经典?它有什么价值?”
燕燕想了一下说:“经典有深刻的思想价值,能指导人类的思索与进步。”
“那些励志的书是经典吗?”铁军问。
“不是,起码我认为不是。这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信息革命给生活带来了剧变。但这却是一个缺少淳朴风尚、鱼目混珠的时代。很多所谓的精英不是创造了有形或无形的财富,而是利用自己的优势、能力和手段控制着普通人的经济命脉和生活方式,把他人的财富合理合法地剥夺,丰富自己的拥有。比如索罗斯、雷曼兄弟,比如假药、毒奶粉,比如商业中普遍的种种欺骗行为。经济实力、武装力量决定着个世界的运行规则。这是少数人的天堂,多数人无助的渊薮。很多所谓励志的书籍实际在鼓励人努力奋斗去获得名誉和财富。
因而,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有更多的犯罪和暴力,各国之间充满了更激烈的冲突和对抗,霸强更毫无顾忌地侵犯和掠夺。几年前,我还把罗伯特·清崎的书奉为至宝,羡慕他的雄心勃勃和个人奋斗精神。那些所谓的精英精神,到底是什么呢?它造就了更多的人学会怎样利用机会,创造机会,怎样利用人性的软弱让自己的财富迅速膨胀起来,而无视道德和民众。这些都不是经典。
“经典是那些给人更宽阔的视角,让人懂得人生的真谛,识别善良和正义的艺术作品。经典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唤醒个体自身的觉醒,给人精神慰藉和鼓励。个体的觉醒促进民族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促进社会的和平和进步。”
“你说的这些有人感兴趣吗?”铁军半嘲笑半认真地说。
“也许没有几个人吧。这是一个鼓励个性自由的时代。谁喜欢关心这些呆板古旧的话题呢?!”燕燕轻轻叹息一声,低下头。
铁军从她的叹息声中,读出她的悲凉和无奈。他把杯子往燕燕手边推一下说:“先喝点水。说说你喜欢的经典吧。”
“孔子、老子、唐诗、宋词和类似的作品,托尔斯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罗曼罗兰《巨人传》里所描写的作家和他们作品;那些能折射出人类思想光辉和智慧的作品是经典。而《儒林外史》在我看就不是经典了。”
“为什么?”铁军更加好奇地问。
“它引不起精神的震撼,他细化了人性的贪婪、自私和狭隘。读了,让人觉得应该对世界时时怀疑和提防,让人变得世故、消沉甚至琐屑。
“而《安娜·卡列尼娜》就是经典。安娜是一个热情活泼的女子,可是却背叛了家庭和丈夫,后来又被情人抛弃,最终卧轨身亡。按常理,这是一个轻浮女人的必然结果。可是,托翁的苍劲之笔让这个轻浮的女人有了真实而令人震撼的人性。她对官僚僵化的丈夫、所谓风雅的上流社会生活充满厌恶。她内心孤独苦闷,有一种强烈的渴望要摆脱这虚荣平庸的生活。作者对人性的揭示如此深刻,让人不但看到了安娜处境的悲惨,对她的命运同情怜悯,更看到了她鲜明而真实的人性,唤醒读者的良知,进而对自身的人性深刻反省。一部经典给予人的启示胜过十部甚至百部普通的作品。”
“你再说说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它有什么现实意义?”铁军道。
“读经典就是读好书,它可以完善人们对自身、对他人的深刻认识,完善自身的人格,塑造更好的自我。经典让个人获得足够的精神力量,逐渐变得善良、正直。它让人去思索,去爱,去行动。
“举两个例子。一、有些人带着悲观的思想每天都在抱怨这个世界,无论对什么都持随便的态度。比如他们说:‘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这是一个多么狭隘的观点。旅行本来是带着一种探索的心情去体验一个新世界,去丰富阅历,让心灵通往一个更开阔的天地,变成一个更博大的人。这句看似聪明的话抹煞了人们心灵的渴望,让人流于庸俗肤浅。
“二、还有些人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方式、取笑的态度对待严肃的问题:如对待弱势者的窘迫生活和恶劣的社会现象。卓别林同样是用喜剧的形式展示社会的悲剧:机器时代漠视人性,让人机械、麻木、无助。前者把严肃的社会问题肤浅化;后者把平常的生活深刻化。这也许就是经典和非经典的区别吧。
“否认经典、亵渎经典是在践踏文明,否定基本的认知以及其根性的思维概念,重蹈野蛮、肆意妄为的覆辙,就像肆意砍伐,破坏森林影响自然环境一样。”
铁军忽然想起来什么,说:“你前天不是还在和我说《三体》是一部特别好的书吗?最后不是把世界降维变成一个平面了吗?你不是说《三体》是经典吗?”
燕燕笑起来:“你还真记住了?它是经典不是因为它写了把地球毁灭了,而在于它对人类自身视野的局限性给与揭示和抨击,它有一种温暖的力量。作者刘慈欣给了世界一面异样的镜子。”
铁军说:“写出来吧,挺有意思。”